本文主要是介绍Transformer中的Self-Attention和Multi-Head Attention,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2017 Google 在Computation and Language发表
当时主要针对于自然语言处理(之前的RNN模型记忆长度有限且无法并行化,只有计算完ti时刻后的数据才能计算ti+1时刻的数据,但Transformer都可以做到)
文章提出Self-Attention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Multi-Head Atterntion
下面借鉴霹雳吧啦博主的视频进行学习:
Self-Attention
假设输入的序列长度为2,输入就两个节点x1,x2,然后通过Input Embedding也就是图中的f(x)将输入映射到a1,a2。紧接着分别将a1,a2分别通过三个变换矩阵Wq,Wk,Wv(这三个参数是可训练的,是共享的)得到对应的(直接使用全连接层实现)。
其中:
q代表query,后续会去和每一个k进行匹配
k代表key,后续会被每个q匹配
v代表从a中提取得到的信息
后续q和k匹配的过程可以理解成计算两者的相关性,相关性越大对应v的权重也越大。
假设
那么
因为Transformer是并行化的,可以直接写成:
同理可以得到和,那么求得的就是原论文中的Q,是K,是V。接着和每个k进行match,点乘操作,接着除以得到对应的,其中d代表向量的长度,除以的原因是在论文中的解释“进行点乘后数值很大,导致通过softmax后梯度变得很小”,所以通过进行缩放。
同理去匹配所有的k能得到,统一写成乘法矩阵形式:
接着对每一行即分别进行softmax处理得到,这里的相当于计算得到针对每个v的权重。到这里完成了Attention(Q,K,V)公式中的部分。
上面已经计算得到,即针对每个v的权重,接着进行加权得到最终结果
统一写成矩阵乘法形式:
Self-Attention的内容就结束了,总结下来就是论文中一个公式:
Multi-Head Attention
多头注意力机制能联合来自不同head部分学习到的信息。
首先还是和Self-Attention模块一样将分别通过得到对应的,然后再根据使用的head的数目h进一步把得到的均分成h份。比如下图中假设的h=2然后拆分成,那么就属于head1,属于head2。
论文中写的通过映射得到每个head的:
其实简单的均分也可以将设置成对应值来实现均分,比如下图中的Q通过就能得到均分后的。
通过上述方法就能得到每个headi对应的参数,接下来针对每个head使用Self-Atttention中相同的方法即可得到对应的结果。
接着将每个head得到的结果进行concat拼接,比如下图中b1,1(head1得到的b1)和b1,2(head2得到的b1)拼接在一起,b2,1(head得到的b2)和b2,2(head得到的b2)拼接在一起。
接着将拼接后的结果通过(可学习的参数)进行融合,如下图,融合后得到最终的结果b1,b2
到这,总结下来就是论文中的两个公式:
import torch
from fvcore.nn import FlopCountAnalysisdef main():#Self-Attentiona1 = torch.nn.MultiheadAttention(embed_dim=512, num_heads=1)a1.proj = torch.nn.Identity() #removr Wo#Multi-Head Attentiona2 = torch.nn.MultiheadAttention(embed_dim=512, num_heads=8)#[batch_szie,num_tokens,total_embed_dim]t = torch.rand(32, 1024, 512)flops1 = FlopCountAnalysis(a1, t)print("Self-Attention FLOPs:", flops1.total())flops2 = FlopCountAnalysis(a2, t)print("Multi-Head Attention FLOPs:",flops2.total())if __name__ == '__main__':main()
Self-Attention FLOPs: 60129542144
Multi-Head Attention FLOPs: 68719476736
其实两者FLOPs的差异只是在最后的上,如果把Multi-Head Attentio的也删除(即把a2的proj也设置成Identity),可以看出两者FLOPs是一样的:
Self-Attention FLOPs: 60129542144
Multi-Head Attention FLOPs: 60129542144
Positional Encoding
刚才计算是没有考虑到位置信息的。假设在Self-Attention模块中,输入a1,a2,a3得到b1,b2,b3。对于a1而言,a2和a3离它都是一样近且没有先后顺序。假设将输入的顺序改为a1,a2,a3,对结果b1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下面是Pytorch的实验,首先使用nn.MultiheadAttention创建一个Self-Attention模块(num_heads=1),注意这里在正向传播过程中直接传入QKV,接着创建两个顺序不同的QKV变量t1和t2(主要是将q2,k2,v2和q3,k3,v3的顺序换了下),分别将这两个变量输入Self-Attention模块进行正向传播。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m = nn.MultiheadAttention(embed_dim=2, num_heads=1)t1 = [[[1., 2.], #q1,k1,v1[2., 3.], #q2,k2,v2[3., 4.]]] #q3,k3,v3t2 = [[[1., 2.], #q1,k1,v1[3., 4.], #q3,k3,v3[2., 3.]]] #q2,k2,v2q, k, v = torch.as_tensor(t1), torch.as_tensor(t1), torch.as_tensor(t1)
print("result:\n", m(q, k, v))q, k, v = torch.as_tensor(t2), torch.as_tensor(t2), torch.as_tensor(t2)
print("result2:\n", m(q, k , v))
即使调换了qkv顺序,但对b1是没有影响的。
为了引入位置信息,原论文引入了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如下图所示,位置编码是直接加在输入的a={a1,...,an}中的,即pe={pe1,...,pen}和a={a1,...,an}拥有相同维度大小。关于位置编码在原论文有提出两种方案,一种是原论文中使用的固定编码,即论文中给出的sine and cosine funtions方法,按照该方法可计算出位置编码;另一种是可训练的位置编码。ViT论文中使用的是可训练的位置编码。
超参对比
关于Transformer中的一些超参数的实验对比可以参考原论文,其中:
N表示重复堆叠的Transformer Block的次数
dmodel表示Multi-Head Self-Attention输入输出的token维度(向量长度)
dff表示在MLP(feed forward)中隐层的节点个数
h表示Multi-Head Self-Attention中的head的个数
dk,dv表示Multi-Head Self-Attention 中每个head的key(K)以及query(Q)的维度
Pdrop表示dropout层的drop_rate
这篇关于Transformer中的Self-Attention和Multi-Head Attention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