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机缘参悟-188] - 《道家-水木然人间清醒1》读书笔记 - 真相本质 -11- 认知觉醒 - 借假修真:透过虚幻的表象看本质,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目录
前言:借假修真
所有你遇到的恶,都是用来渡你的
所有的虚假,都让你看清事情的本质
一、善亦有道
二、鬼 神
三、聪明和愚蠢
四、表象和假象
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六、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七、世界上必须得有“坏人”
八、这个世界没有真假,只有人心才有真假
前言:借假修真
千万不要执着于各种事物的表象,这就是《金刚经》里一直强调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借假修真”是一个具有深刻哲理的概念,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家思想中。这个词语包含了几个核心元素,我们可以逐一解析其含义。
“假”的含义:
- 在这里,“假”通常指的是现象界、物质世界或者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这些事物是暂时的、易变的,不是永恒的或不是绝对的真理。它们只是宇宙真理或道的表象,而非本质。
-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假”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修行者用来作为媒介或工具的事物,借助它们,修行者能够接触到更深层次的真理或本质。
“真”的含义:
- “真”通常指的是宇宙的本质、真理或道。这是超越现象界、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永恒的、不变的。在道家思想中,它可能指的是“无为而治”的原则,即顺应自然规律和宇宙秩序的生活方式。
- 在修行的过程中,修行者努力去除心中的杂念和偏见,以便能够接触到这个“真”。
“借假修真”的含义:
-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修行者应该通过现象界或物质世界的事物(即“假”)来修行和领悟宇宙的本质或真理(即“真”)。他们应该利用这些事物作为媒介或工具,而不是被它们所迷惑或束缚。
- 通过这种方式,修行者可以逐渐去除心中的杂念和偏见,接近或达到宇宙的本质或真理。
举个例子来说,一位修行者可能会通过冥想、瑜伽、武术或其他修行方式来接触和领悟宇宙的真理。这些修行方式本身都是“假”,是修行者用来作为媒介或工具的事物。但是,通过这些修行方式,修行者可以逐渐去除心中的杂念和偏见(旧),领悟到宇宙的真理或本质(新)。所谓领悟,就是去除自己旧的认知,用新的真理认知替代旧的错误认知。
总之,“借假修真”是一个强调通过现象界或物质世界的事物来修行和领悟宇宙本质或真理的概念。它鼓励修行者利用这些事物作为媒介或工具,而不是被它们所迷惑或束缚。
所有你遇到的恶,都是用来渡你的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遇到的所有困难和挑战,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恶劣和艰难,都是用来帮助我们成长和渡过难关的。
当我们面临困难时,可能会感到痛苦、沮丧和无助。然而,正是这些困难激发了我们内在的力量和潜能,促使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努力克服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坚韧、毅力和勇气,这些品质将伴随我们一生,帮助我们应对更多的挑战。
此外,这些恶还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当我们经历过痛苦和困难后,会更加感激那些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人,也会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成熟、更加明智,也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珍惜和感恩。
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不要害怕和逃避,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它们。相信这些恶都是用来渡我们的,它们将帮助我们成长、进步,并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优秀。
所有的虚假,都让你看清事情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虚假的信息、不真诚的人或者表面现象。这些虚假可能会让我们暂时感到困惑、失望或者愤怒,但正是这些经历,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究事物的真相。
当我们开始质疑并审视这些虚假时,我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会得到锻炼和提升。我们会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洞察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理解复杂事物的本质。这样的过程虽然可能充满挑战和困难,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和明智。
此外,看清事物的本质也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当我们了解了一个事物的真实面目后,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判断它是否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这样的清晰认知将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和正确的决策。
因此,虽然虚假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困扰和痛苦,但只要我们保持警觉和冷静,用心去观察和思考,就能够从中获得成长和收获。所有的虚假,都是让我们看清事情本质的契机。
一、善亦有道
你的善良也需要锋芒。
否则,低智商的善良还不如高智商的冷漠。
有时你是一个好人,但未必是一个好老板、好家长、好领导。
因此:好人未必有好报,好心未必办好事。
总有一些人自以为给别人的是满满的帮助,其实给别人带来的却是各种倒忙。
社会最大的阻力并不是坏人,提高作恶的成本,坏人就会自行消散。社会最大的阻力往往是那些数量众多,缺乏智慧和远见的滥好人。
罗素说:“若理性不存在,则善良无意义。”
哈耶克说: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因为它将沦为恶的帮凶。
苏格拉底说:无知即无德。无知的人是没有资格行善的。因为他们的善良缺少智慧的内核,不仅能助长邪恶,还会殃及自身。
当善良成为信手拈来的旗帜和牌坊,被毫无门槛地挂在嘴边,在世间恣意横行,它就已经成为一种恶,因为它以善良之名制造了无数恶人。
的确,世间最大的恶,往往是以善良之名到处横行。很多人正是以善之名,悄悄犯下了各种罪恶。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是一句非常经典的谚语,它传达了关于人际关系和自我保护的重要智慧。
首先,“害人之心不可有”意味着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善良和正直的心,不应该有伤害他人的意图或动机。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避免任何形式的恶意攻击或伤害。
其次,“防人之心不可无”则提醒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虽然我们应该以善意和信任对待他人,但也不能盲目地相信所有人。我们需要学会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言行举止,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或威胁。同时,我们也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这句话的智慧在于它平衡了善良和警惕两个方面的需求。
一方面,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避免受到他人的伤害或欺骗。这样的平衡可以使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加游刃有余,既能保持真诚和善良,又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总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是一句非常实用的谚语,它提醒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保持善良和警惕的平衡,以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敌人的善良,就是对战友的残忍!!!
二、鬼 神
世上总有一些人喜欢求神搞鬼,迷恋那些玄乎的东西,这其实是现代人内心越来越脆弱的表现。
大家发现没有,所有的恐怖片最后都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世界上并没有鬼,是人在搞鬼。
第二个道理: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
有人居然怕鬼,真是太幼稚了,让我们看看人心。
所有见过鬼的人,都放下了,开始好好做人。只有那些脆弱的人,还在把鬼神放在嘴边,求神搞鬼。
堂堂正正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没有任何鬼神能影响得了你。
三、聪明和愚蠢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愚蠢的反衬。
正是因为大众有愚昧无知的一面,才成就了世界上极少数人。
很多自以为聪明的人,总会因为看到太多愚蠢的人而痛苦,其实这是自讨苦吃,杞人忧天。
因为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建立在一个条件上:你比周围的人都聪明,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个个都那么聪明智慧,你就很难有出头之日。
所以,当你发现很多人都那么愚蠢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庆幸,这只能证明你比他们聪明,你比周围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
你遇到的每一个愚蠢的人,都是来度你的。他们冲撞你,是为了提升你的格局和修养,他们埋头做傻事,是为了把机会让给聪明的你。
能跟聪明的人相处融洽,最多能证明你也是一个聪明的人;
但能跟愚蠢的人相处融洽,则可以证明你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四、表象和假象
存在即合理。
首先,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合理的存在。
举个例子,我现在说一句话:我正在说谎。
那么,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
如果你认为是真话,但是我都说了我是在说谎,所以这句是假话。
如果你认为是假话,但我已经说了我是在说谎,所以这句是真话。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所以,我们根本就没办法探究很多事情的真和假,世界就不存在客观的真假。真和假都是我们内心投射出来的,真到假处真亦假,假到真处假亦真,真和假是可以随时转换的。
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一直忠诚于真理和真相。而实际上,我们只不过忠诚于自己的幻想。
那些给大众提供“真相”的人,会遭到大家的一致唾弃。
而那些给大众提供美好幻想的人,却可以成为大众的主人。
越是能让大众产生幻想的传奇,越容易让大众疯狂和着迷。
而真相往往太普通了,大家根本对此毫无兴趣,一直充耳不闻。
大家之所以看不到真相,也是因为真相往往都是复杂又残忍的,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即便你把真相和价值呈现在他面前,他也接不住。
绝大部分人追求的都是情绪安慰、心灵鸡汤。对世界来说,“秩序”永远比“真相”更重要。因为唯有有条不紊的秩序才能让世人安稳地生活。而过于追求真相,是世人最大的执念。
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世界上真正的高手,都在通过构建故事去影响别人。而那些看穿的人只能看破而不能说破,因为这个“相”必须维持下去,大家才能有条不紊地生活。
我们可以看透全局,但千万不能试图说透,因为一旦这个“相”被揭开了,很多秩序就彻底混乱了。
凡是揭开这个“相”的人,也就是让大众想象幻灭的人,都会成为千夫所指。古往今来,这种人物实在太多。
比如苏格拉底,他明知道自己已经处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却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苦心劝人省察人生、潜心向善。最后,他被大众以“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处以极刑。
他终于死于不理解自己的同胞之手,而且还被认为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这就是坚持说真相的下场。
比如《皇帝的新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童话:面对那个全身赤裸在大家眼前游荡的皇帝,所有的人都竖起大拇指,夸他的衣服漂亮。唯独一个天真的小孩站出来说:他明明什么都没穿啊!刹那间,整个世界尴尬无比,因为他撕开了世界的假象,让世人无所适从。
假到真处假亦真,当假戏做到了极致,就是真的了。
千万不要执着于各种事物的表象,这就是《金刚经》里一直强调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当我们不执着于表相的时候,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这也叫“不着相、不住相”。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句出自佛教经典《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的著名偈语,由释迦牟尼提出。这句话的含义丰富而深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和归纳:
- “应无所住”的含义:
- “住”指的是因为对色、声、香、味、触的向往而引发的执着心。在佛教中,无所住即是无所执着、无所依附的意思。它意味着人们不应该被世俗的物质和现象所迷惑,也不应对它们产生执着或依赖。
- 进一步来说,“住”即“住相”,指所有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觉到的、头脑思维的,这一切留在心里便是“相”,相一直住在心里就是住相,也叫着相。应无所住,就是我们的内心不要住任何事,任何人,因为心中有挂碍,就会有烦恼和妄想。就是说,如果你执着于自己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相,就看不到事物原本的真相了。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大脑感受到的内容,都是经过个人大脑神经网络加工后的结果,不同的人,由于经历不同,个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相同事物的翻译是不相同的。一旦一个人执着于自己感受到的相,就无法看到真实的事物的真相了!!!
- “应无所住”真正的含义是:突破和跳出自己思维的认知的局限和框架!!!
- “而生其心”的含义:
- “生心”即生清净心、生平等心、生平常心。表示当人们的内心从所有的执着和迷思中解脱出来后,他们可以生出一颗清净、平等、正直之心。这样的心能够更加清晰地洞察世界的真相,而不是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一旦人突破和跳出自己的思维和认知局限,站在全局和客观的角度看待任何事情,就能够看到实物原本的样子,看到实物的本质了。而不是盲人摸象,只能看到自己感受到的内容!!!
- 这句话也表明,只有当我们摆脱了对现象的执着,才能自然生出清净、平等和正直的内心状态。
- 比如,狼吃羊,站在狼的角度,那是捕食,那是填饱肚子,羊就是食物,不吃食物,自己就会死掉;站在羊的角度,狼是残忍的,残害了羊,羊就死掉了。然而,跳出羊和狼的立场和身份,狼吃羊所谓残忍和怜悯,这是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各自存在的生存方式而已。
- 整体含义: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整体来说,是教导我们超越执着的思维模式,开放心灵,接纳一切的真理。它提醒我们不要被世俗的物质和现象所迷惑,而是要以开放和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世界。
- 这句话还意味着,我们不应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也不应过分追求未来的结果,而是应该专注于当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个经历和体验中。
综上所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句充满智慧的佛教偈语,它提醒我们要超越执着,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平等,以开放和接纳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世界。
六、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彼此在说套话,大家一起心知肚明、正儿八经地说客套话,这就是形成了一种秩序。这也叫“借假修真”。借着假的事物来追求真相和真理。
其实绝大部分人都是活在假象里,而且乐此不疲。这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这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人聪明,有人愚蠢;有人勤奋,有人懒惰。要让聪明能干的人去引领愚蠢懒惰的人,社会才能整体往前进步,才能有序的维持社会的稳定。
对于那些愚笨的人,那些无法看到真相的人、不能接受真相的人,根本没有必要知道那么多真相,拧成一股绳,埋头干活就行了。这些人如果知道得太多,想得太多,反而会消解社会的合力。
真和假都只是表面,关键是看自己的心境能不能到那个层次。
比如《孙子兵法》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意思是:你看到的虚的,往往是实的;你看到的实的,往往是虚的。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是一句古老的智慧语句,其含义深远且广泛适用于多个领域,特别是军事策略和人生哲学。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释和归纳:
- 定义与含义:
- “虚则实之”:表示在看似虚无或薄弱的情况下,实则隐藏着充实或强大的力量。
- “实则虚之”:表示在表面上看起来强大或充实的情况下,实际上可能隐藏着虚弱或不足。
- 军事策略中的应用:
- “虚则实之”的策略:在军事上,当己方处于不利形势时,可以采取伪装、迷惑等手段,故意表现出强大的力量或资源,以威慑对手,使其不敢贸然进攻。例如,三国时期李儒为董卓献计,让西凉兵白天大张旗鼓出城,而夜晚偃旗息鼓回城,以给人一种军力强大的假象。
- “实则虚之”的策略:在自己兵力雄厚的情况下,故意做出空虚的样子或露出一些破绽,以引诱敌人来攻从而上当。这是一种以退为进、以逸待劳的策略,目的是使敌人放松警惕,进而陷入己方的陷阱。
- 人生哲学中的应用:
- 在日常生活中,“虚则实之”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困难或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坚韧和力量,不被表面的困难所吓倒。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在人际关系中,通过展现自己的真诚和善意,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 “实则虚之”则提醒我们,在取得成就或拥有优势时,要保持谦逊和低调,避免骄傲自满或过分炫耀。同时,也要警惕那些表面强大但内心空虚的人或事物,避免被其表象所迷惑。
- 出处与引用:
- 这句话最早出自于《草庐经略·虚实》一书,是古人对虚实关系的一种深刻洞察和总结。在《孙子兵法》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虚实结合、以假乱真的军事策略。
综上所述,“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是一句充满智慧的语句,它不仅适用于军事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也对我们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我们应该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策略,保持内心的坚韧和力量,同时保持谦逊和低调的态度,以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又比如《道德经》第40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本来就是相生的,我们不必太计较“有”或者“无”本身。
七、世界上必须得有“坏人”
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单一条件再极致,都不能孕育生命和促进生长。
水至清则无鱼。如果一盆水清澈得连细菌都没有,鱼都没办法生存。
即便是健康的人身上,也需要有坏的细菌和病毒,也都有原癌细胞。
有人成为好人,就必然有人会成为坏人。好和坏的互相制衡,产生了缤纷多彩的世界。
坏人的存在,让好人有办法去印证自己是好人,让人们区分了善与恶。
坏人的行为,时刻都在提醒好人:只有善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雷霆手段。
坏人的作用,促使社会制定出一系列的制度、法律,让每个人自觉地远离邪恶,确保社会向文明的方向前进。
我们必须像坏人一样努力,才能让坏人没有机会。
如何才能在这个世界取得成功
请记住这三句话:
第一,人们最想表达的,永远不是内容本身,而是迫切被理解的心情。
第二,人们最想看到的,永远不是真理或真相,而是各种希望。
第三,人们最想得到的,永远不是价值,而是各种捷径和小便宜。
因此,千万不要把你认为的真相告诉别人,也不要把你认为的价值强加于人,你只需要理解每个人的狭隘,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沟通,你就能大获成功了。
这就是在俗世中取得成功的深刻逻辑。
八、这个世界没有真假,只有人心才有真假
“这个世界没有真假,只有人心才有真假”这句话非常深刻,它强调了真假之分的本质在于人的内心和主观认知,而非外在的客观世界。
首先,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来看,事物本身并没有真假之分,它们只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存在和运行。然而,当我们人类作为观察者介入时,我们的感知、理解和解释往往会受到个人经验、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观点和判断。这些观点和判断有时可能与事实真相存在偏差或误解,于是才有了真假之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事实本身有真假之分。
其次,人心作为人类情感和认知的核心,其真实性和复杂性是难以捉摸的。人们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而掩饰或改变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例如为了保护自己、迎合他人或追求某种利益。因此,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对方的外在表现,更要通过深入的观察、交流和思考来探究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动机。
最后,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要过于执着于真假之分,而是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以真诚和善良为基础,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定,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总之,“这个世界没有真假,只有人心才有真假”这句话揭示了真假之分的本质在于人的内心和主观认知,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警惕和敏锐,通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来探究他人的真实想法和动机,同时也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这篇关于[机缘参悟-188] - 《道家-水木然人间清醒1》读书笔记 - 真相本质 -11- 认知觉醒 - 借假修真:透过虚幻的表象看本质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