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M模型的SNN脉冲神经网络的verilog程序开发

2024-01-12 23:59

本文主要是介绍基于IM模型的SNN脉冲神经网络的verilog程序开发,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目录

1.SNN脉冲神经网络概述

2.verilog核心程序


1.SNN脉冲神经网络概述

       脉冲神经网络大体上可以和传统的人工神经网络一样被用在信息处理中,而且脉冲神经网络可以对一个虚拟昆虫寻找食物的问题建模,而不需要环境的先验知识。并且,由于它更加接近现实的性能,使它可以用来学习生物神经系统的工作,电生理学的脉冲和脉冲神经网络在电脑上的模拟输出相比,决定了拓扑学和生物神经学的假说的可能性。

       在实践中脉冲神经网络和已被证明的理论之间还存在一个主要的不同点。脉冲神经网络已被证明在神经科学系统中有作用,而在工程学中还无建树,一些大规模的神经网络已经被审计来利用脉冲神经网络中发现的脉冲编码,这些网络根据储备池计算 的原则,但是现实中,大规模的脉冲神经网络计算由于所需计算资源多而产能小被限制了,造成了只有很少的大规模脉冲神经网络被用来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而这些之前都是由第二代神经网络解决的。第二代神经网络模型中难以加入时间,脉冲神经网络(特备当算法定义为离散时间时)相当容易观察其动力学特征。我们很难建立一个具有稳定行为的模型来实现一个特定功能。

       脉冲神经网络(SNN,Spiking Neural Network)是一种生物神经系统启发的神经网络模型,它使用脉冲事件(神经元之间的离散时间突触事件)来传递信息,与传统的人工神经网络(例如前馈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不同。SNN的主要思想是模拟神经元之间的离散事件传递,这种传递方式更接近生物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

        IM模型(Integrate-and-Fire模型)是一种常用于描述神经元行为的数学模型之一。在IM模型中,神经元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将这些输入积累起来,当累积的电位超过某个阈值时,神经元会发放脉冲。

       将IM模型与SNN相结合,可以创建基于IM模型的脉冲神经网络。这种模型通常由以下几个关键组件构成:

       神经元模型(Integrate-and-Fire模型):每个神经元都使用IM模型来模拟其电位的积累和脉冲的发放。电位积累的速度取决于输入脉冲的权重和输入脉冲的时刻。一旦电位超过阈值,神经元会发放脉冲,并将电位重置为基线值。

       突触权重:突触权重表示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脉冲对目标神经元的影响程度。这些权重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进行调整,以实现网络的学习。

        时钟模拟:SNN模型通常需要一个时钟来模拟离散时间步骤。在每个时间步骤中,神经元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并根据IM模型更新其电位。

       编码和解码:SNN通常使用不同于传统神经网络的编码和解码方案来处理输入和输出。例如,输入可以通过脉冲编码进行表示,而输出可以通过脉冲解码进行解释。

       基于IM模型的SNN可以用于模拟生物神经系统中的信息处理和学习过程,尤其适用于事件驱动的任务,如感知、决策和控制。这种网络模型的应用领域包括神经计算、生物医学工程、感知计算等。需要注意的是,构建和训练SNN可能比传统神经网络更具挑战性,因为涉及到脉冲编码和时钟驱动的计算。

2.verilog核心程序

`timescale 1ns / 1ps
//
// Company: 
// Engineer: 
// 
// Create Date: 2020/07/21 07:25:33
// Design Name: 
// Module Name: SNN_IM
// Project Name: 
// Target Devices: 
// Tool Versions: 
// Description: 
// 
// Dependencies: 
// 
// Revision:
// Revision 0.01 - File Created
// Additional Comments:
// 
//


module SNN_IM(
             input i_clk,
             input i_rst,
             input[9:0]i_X,
             input[9:0]i_Y,
             output  signed[31:0]o_v,
             output  signed[31:0]o_u,
             output  signed[31:0]o_vL,
             output checker,
             output[15:0]cntc,
             output [15:0]cnt2
    );
wire[9:0]xy;
assign xy=i_X[9:1]+i_Y[9:1];    
    
 wire signed[15:0]o_stn1,o_stn2,o_stn3;
 LUT LUT_u(
          .i_clk  (i_clk),
          .i_rst  (i_rst),
          .i_xy   (xy),
          .o_stn1 (o_stn1),
          .o_stn2 (o_stn2),
          .o_stn3 (o_stn3)
    );
    
    
//FIFO
wire signed[15:0]Spike1,Spike2,Spike3;
fifo_generator_0 fifo_generator_0_u1 (
  .clk(i_clk),      // input wire clk
  .srst(i_rst),    // input wire srst
  .din(o_stn1),      // input wire [15 : 0] din
  .wr_en(1'b1),  // input wire wr_en
  .rd_en(1'b1),  // input wire rd_en
  .dout(Spike1),    // output wire [15 : 0] dout
  .full(),    // output wire full
  .empty()  // output wire empty
);
fifo_generator_0 fifo_generator_0_u2 (
  .clk(i_clk),      // input wire clk
  .srst(i_rst),    // input wire srst
  .din(o_stn2),      // input wire [15 : 0] din
  .wr_en(1'b1),  // input wire wr_en
  .rd_en(1'b1),  // input wire rd_en
  .dout(Spike2),    // output wire [15 : 0] dout
  .full(),    // output wire full
  .empty()  // output wire empty
);
fifo_generator_0 fifo_generator_0_u3 (
  .clk(i_clk),      // input wire clk
  .srst(i_rst),    // input wire srst
  .din(o_stn3),      // input wire [15 : 0] din
  .wr_en(1'b1),  // input wire wr_en
  .rd_en(1'b1),  // input wire rd_en
  .dout(Spike3),    // output wire [15 : 0] dout
  .full(),    // output wire full
  .empty()  // output wire empty
);   

wire clkk; 
IM IM_u(
             .i_clk(~i_clk),
             .i_rst(i_rst),
             .Isyn0 (32'd50000),
             .i_stn1   (Spike1),
             .i_stn2   (Spike2),
             .i_stn3   (Spike2),
             .o_v  (o_v),
             .o_u  (o_u),
             .o_vL (o_vL),
             .cnt2(cnt2)
          );
    
通过spike模块控制模块产生最后的识别判决输出结果    
controller2 controller2_u(
                  .i_clk   (i_clk),
                  .i_rst   (i_rst),
                  .i_Vtn1  (o_vL[24:9]),
                  .i_lvl   (16'd5000),//5000
                  .i_reg   (16'd6000), //10000
                  .cntc    (cntc),
                  .checker (checker)
                 );
    
endmodule
A05-107

这篇关于基于IM模型的SNN脉冲神经网络的verilog程序开发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599604

相关文章

0基础租个硬件玩deepseek,蓝耘元生代智算云|本地部署DeepSeek R1模型的操作流程

《0基础租个硬件玩deepseek,蓝耘元生代智算云|本地部署DeepSeekR1模型的操作流程》DeepSeekR1模型凭借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在多个领域发... 目录0基础租个硬件玩deepseek,蓝耘元生代智算云|本地部署DeepSeek R1模型,3步搞定一个应

Deepseek R1模型本地化部署+API接口调用详细教程(释放AI生产力)

《DeepseekR1模型本地化部署+API接口调用详细教程(释放AI生产力)》本文介绍了本地部署DeepSeekR1模型和通过API调用将其集成到VSCode中的过程,作者详细步骤展示了如何下载和... 目录前言一、deepseek R1模型与chatGPT o1系列模型对比二、本地部署步骤1.安装oll

Spring AI Alibaba接入大模型时的依赖问题小结

《SpringAIAlibaba接入大模型时的依赖问题小结》文章介绍了如何在pom.xml文件中配置SpringAIAlibaba依赖,并提供了一个示例pom.xml文件,同时,建议将Maven仓... 目录(一)pom.XML文件:(二)application.yml配置文件(一)pom.xml文件:首

如何在本地部署 DeepSeek Janus Pro 文生图大模型

《如何在本地部署DeepSeekJanusPro文生图大模型》DeepSeekJanusPro模型在本地成功部署,支持图片理解和文生图功能,通过Gradio界面进行交互,展示了其强大的多模态处... 目录什么是 Janus Pro1. 安装 conda2. 创建 python 虚拟环境3. 克隆 janus

本地私有化部署DeepSeek模型的详细教程

《本地私有化部署DeepSeek模型的详细教程》DeepSeek模型是一种强大的语言模型,本地私有化部署可以让用户在自己的环境中安全、高效地使用该模型,避免数据传输到外部带来的安全风险,同时也能根据自... 目录一、引言二、环境准备(一)硬件要求(二)软件要求(三)创建虚拟环境三、安装依赖库四、获取 Dee

DeepSeek模型本地部署的详细教程

《DeepSeek模型本地部署的详细教程》DeepSeek作为一款开源且性能强大的大语言模型,提供了灵活的本地部署方案,让用户能够在本地环境中高效运行模型,同时保护数据隐私,在本地成功部署DeepSe... 目录一、环境准备(一)硬件需求(二)软件依赖二、安装Ollama三、下载并部署DeepSeek模型选

Golang的CSP模型简介(最新推荐)

《Golang的CSP模型简介(最新推荐)》Golang采用了CSP(CommunicatingSequentialProcesses,通信顺序进程)并发模型,通过goroutine和channe... 目录前言一、介绍1. 什么是 CSP 模型2. Goroutine3. Channel4. Channe

Python基于火山引擎豆包大模型搭建QQ机器人详细教程(2024年最新)

《Python基于火山引擎豆包大模型搭建QQ机器人详细教程(2024年最新)》:本文主要介绍Python基于火山引擎豆包大模型搭建QQ机器人详细的相关资料,包括开通模型、配置APIKEY鉴权和SD... 目录豆包大模型概述开通模型付费安装 SDK 环境配置 API KEY 鉴权Ark 模型接口Prompt

大模型研发全揭秘:客服工单数据标注的完整攻略

在人工智能(AI)领域,数据标注是模型训练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无论你是新手还是有经验的从业者,掌握数据标注的技术细节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都能为你的AI项目增添不少价值。在电信运营商的客服系统中,工单数据是客户问题和解决方案的重要记录。通过对这些工单数据进行有效标注,不仅能够帮助提升客服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水平,还能优化客户服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在电信运营商客服工单的背景下进行

Andrej Karpathy最新采访:认知核心模型10亿参数就够了,AI会打破教育不公的僵局

夕小瑶科技说 原创  作者 | 海野 AI圈子的红人,AI大神Andrej Karpathy,曾是OpenAI联合创始人之一,特斯拉AI总监。上一次的动态是官宣创办一家名为 Eureka Labs 的人工智能+教育公司 ,宣布将长期致力于AI原生教育。 近日,Andrej Karpathy接受了No Priors(投资博客)的采访,与硅谷知名投资人 Sara Guo 和 Elad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