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通过高通量测序评估金针菇(双孢蘑菇)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演替,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1.1 Title:Microbial succession during button mushroom (Agaricus bisporus) production evaluated via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1.2 作者:Ban Ga-Hee
1.3 机构:Ewha Womans University
1.4 期刊:Food Microbiology
1.5 分区/影响因子:Q1/5.3
1.6 Abstract:金针菇(双孢蘑菇)是世界上食用最广泛的蘑菇之一。然而,由于使用不同的原料和栽培方法,金针菇微生物群落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点,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广泛研究。本研究调查了金针菇栽培的四个阶段(原料、堆肥(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装袋和收获),并从韩国四个不同的蘑菇种植农场(A-D)收集了蘑菇及其相关环境的样本(n = 186)。采用 16 S rRNA 扩增子测序法确定了蘑菇生产过程中细菌群落的变化特征。每个农场细菌群落的演替都取决于加入的原料、通气和农场环境。四个农场堆肥中的优势菌群分别是 A 农场的假单胞菌(56.7%)、B 农场的假单胞菌(43.3%)、C 农场的类杆菌(46.0%)和 D 农场的芽孢杆菌(62.8%)。在第一阶段,耐热性强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如脱氧球菌门(0.6-65.5%)、芽孢杆菌科(1.7-36.3%)、热菌科(0.1-65.5%)和林诺氏菌科(0.3-30.5%)的微生物。由于嗜热菌的大量繁殖,堆肥样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在产卵阶段,C 农场和 D 农场巴氏杀菌堆肥中的黄单胞菌科大量增加,这两个农场都采用了曝气系统。在采收阶段,套管土壤层与采收前蘑菇之间以及手套与包装蘑菇之间的贝塔多样性密切相关。结果表明,手套可能是包装蘑菇交叉污染的主要来源,这突出表明在采收阶段需要加强卫生操作,以确保产品安全。这些发现有助于加深目前对环境和邻近微生物群对蘑菇产品影响的理解,从而通过确保生产质量使蘑菇产业和相关利益方受益。
这篇关于通过高通量测序评估金针菇(双孢蘑菇)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演替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