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王立铭脑科学50讲后续6,自己从课程中提起自己所需的知识,安放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王立铭脑科学50讲后续6,自己从课程中提起自己所需的知识,安放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1、对比计算机,脑部有不同,脑有目的,脑有情感
这个知识点怎么放?
暂时将脑有目的,与繁衍结合起来,跟奖惩机制放一起,放在预期差后面的链条上
人有目的:繁衍->计算预期差->通过奖惩机制,调节多巴胺和激素->让动物围绕着激素,展开活动。
情感怎么放,情感暂且放到第四层,是人类第一级的整个输入信息的综合信息,然后对外输出决策。
对比当前计算机和自己设计程序设备,每一个设备都自己的任务,但是这个任务是认为设定的,完成一定的功能。
人类的任务和计算机的任务不同,其实这块我也没有完全理解
人类是有动机的,这个动机是滚动在每个人内心深处、形成了漫长的人类进化的历史。
动机这个,应该存在整个知识框架的中心,下一步的任务之一就是找寻人类的动机,和动机间是否有关联。
人类动机的特点:天然存在动机的人脑,会持续积极探索外部环境和自身状态,随时和主动采取行动。这句话我放到对动机的描述上。
如果把这个看成一个任务,交付给计算机,不知道未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怎样。
进一步理解动机,动物和人类大脑中,已经预设过很多的基本需求,可以类比成机器人的任务,围绕着这些基本需求,产生了行动的想法,这可以理解为动机,有了动机,在将动机变为一些类输出,就形成了行为模式。
按照这个理论,当前嵌入式设备,有了一定任务,例如完成温度采集,围绕这温度采集,会按照固定的协议格式与外部设备通信,然后采集回来。
这个数据采集的过程,如果按照需求、动机和行动的理论来解释,需求就是采集数据,动机就是如何将数据采集回来,行为就是按照固化的帧格式从指定端口发送指令,然后再读取应答指令。这样解释好像也能说的通,但是总感觉差点什么?
可能是差的设备自我的概念和自由意志,设备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采集需要的数据,无法自己根绝外部环境的变化,自己学习出新的采集模式。
但是通过后面的学习得知,自我的概念可能只是大脑统一各功能模块通过输出表现出来的模式;自由意志也有可能是大脑已经产生了输出,然后通过自我概念告送自己,这是我想要的。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和机器好像差别不大。
话题扯远了,回到自己的需求上,找到人类的根本需求,并探索随之产生的动机,通过动机连接行为模式,然后用自己的技术手段满足人们的需求,服务于人。
2、动物和人类的需求:处于迫切和持续的能量需求(大白话就是,我们要活下来,维持当前的自身形态,不被分解掉,回归自然),动物祖先出现之处就创造了进食动机。
进食动机,属于不做就难受,做到位就没有这个动机了;这个很好理解,吃多了,我就不想吃了,再吃的话,就是各种难受。
3、从需求出发,需求1——维持动物自身状态的稳定,产生动机1——进食,对于脑中的器官,在第三层下丘脑监测并处理血糖和脂肪储备量,上报进食信号。在第四层上,情绪接收到进食信号、交配信号、天敌存在信号等,给出一个对外输出动作指令,此时人类的理性分析部分可以介入,对输出信号进一步研判,是还是不执行,脑补出一个信息,然后自我根绝脑补的信息产生一个感觉,这是我做的决定,当前为了什么不进食,或者进食。
4、在动机这个名称旁边,再添加一些备注
(1)基本动机——获取食物、追求配偶、躲避危险、抵御外敌,这些基本动机叠加在一起,由更高层级进行处理,例如情绪
(2)动机可以重塑,能被经验和精力长期改变。
(3)脑的动机很顽固,很难被彻底改变。
我能理解到的,本性很难改变,也许值得动机很难改变。从动机出发,向前找需求,先后找行动,从此可以推断出一段时期内人的表现。
从动机出发,再去重新看管理学和商学,也许能多看一层
这篇关于王立铭脑科学50讲后续6,自己从课程中提起自己所需的知识,安放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