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设计实践:熟悉架构设计方法论,并动手绘制架构设计图

本文主要是介绍架构设计实践:熟悉架构设计方法论,并动手绘制架构设计图,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文章目录

  • 一、架构设计要素
    • 1、架构设计目标
    • 2、架构设计模式
      • (1)分而治之
      • (2)迭代式设计
    • 3、架构设计的输入
      • (1)概览
      • (2)功能需求 - WH分析法
      • (3)质量 - “怎么”分析法
      • (4)限制 - 三角形分析法
    • 4、架构设计的输出
      • (1)架构规划
      • (2)研发设计
      • (3)测试方案
      • (4)部署方案
      • (5)采购目标
  • 二、架构设计方法论和思维
    • 1、需求分析
      • (1)概述
      • (2)实战:系统上下文
      • (3)实战:用例模型
      • (4)实战:质量和限制
    • 2、核心方法论:架构立方体
      • (1)应用和技术
      • (2)功能和运行(重点)
      • (3)逻辑和物理
      • (4)多视角模型
      • (5)需求驱动
    • 3、功能性模型
      • (1)模块内聚
      • (2)模块间耦合
      • (3)模块划分粒度
      • (4)整体架构草图 - AOD
      • (5)模块关系图
      • (6)模块细化 - 思路
      • (7)模块细化 - 鲁棒图
      • (8)模块细化 - 时序图
      • (9)模块映射
    • 4、运行性模型
      • (1)运行关注点
      • (2)单元分解 - 分而治之的最高境界
      • (3)实战:部署单元拆解
      • (4)运行性模型的思路
      • (5)实战:应用逻辑运行图(ALOM)
      • (6)实战:逻辑运行图(LOM图)
      • (7)实战:物理运行图(POM)
    • 5、架构资产复用
    • 6、架构决策
    • 7、架构验证
      • (1)架构验证与评估过程
      • (2)架构验证工件 - RAID
    • 8、架构设计的误区
      • (1)实例1
      • (2)实例2
      • (3)实例3
      • (4)实例4
  • 三、动手绘制架构图
    • 1、业务需求
    • 2、系统上下文(System Context)
    • 3、用例模型(Use Case Model)
    • 4、需求矩阵(Requirements Matrix)
    • 5、非功能性需求矩阵(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
    • 6、整体架构草图(Architecture Overview)
    • 7、逻辑架构视图
      • (1)模块关系图
      • (2)时序图
    • 8、数据架构视图
      • (1)ER图
    • 9、运行架构视图
      • (1)运行部署单元
      • (2)应用逻辑运行模型
      • (3)逻辑运行模型
      • (4)物理运行模型
    • 10、总结

一、架构设计要素

1、架构设计目标

目标:Do the right thing right,做正确的事,并且将它做对。

艺术家:艺术家的设计,通常是灵感突然一下子冒发出来,设计一款产品。其他人也许对这个产品有着不同的眼光、不同的看法,并不会被大众所认同,并且过几年后,艺术家再回过头来看当初的产品,有时候也会忘记或者无法理解当初是为什么这么设计的。

但是在IT领域,“艺术家”这种设计是行不通的,IT领域人员变动快,当你的思想无法传达给别人的时候,就会阻碍实际的项目落地。所以,把对的事情做对,就需要我们用匠人的思路,严格的要求产品质量,同时,设计出普适的、能广泛使用的、能广泛推广的架构设计。

2、架构设计模式

(1)分而治之

当一个需求没法实现的时候,我们还是贯穿我们整个架构设计的目标,当需求满足不了的时候,我们就分解它,分解到一定的力度,刚好能有一个产品来实现,或者有一套开源方案来实现,或者其他实现方式,这个时候就可以了。

但是分解的过程是适可而止的,分解的模块尽量使用商业化或者开源的方案来实现,实在不行就通过定制化的方法,通过少量的编程来实现。

就是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一旦有无法实现的需求就进行切分,一直分到自己恰好能够实现位置,就不用再细分了。

(2)迭代式设计

架构设计最终完成之后,需要重新再去了解新的需求,不停的迭代你的设计,功能需求不停的去完善,把系统做的越来越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架构设计的输入

(1)概览

需要解决的目标:功能性需求。

实现的自由度:各种限制。

要做到什么程度:安全程度、可用性、扩展性、伸缩性等质量因素。

现有的手段:资产和技术。

(2)功能需求 - WH分析法

Who、Which、What、How;不要关心实现细节,而是要关心用户体验。

比如说宠物管理系统,
Who:宠物管理员、店员、店长、宠物。这些都是系统的用户。
Which:对接的用户或者系统。
What:系统要做什么,比如给猫喂食、洗澡等动作。
How:功能互动,给猫喂食的细节等等。

(3)质量 - “怎么”分析法

怎么安全、怎么快、怎么稳定、怎么方便、怎么厉害……

比如运行时质量要求:支撑10万QPS、1万TPS、延时<1S

比如准备时质量要求:1分钟内可以扩展到10000节点。

所有质量通常结合功能需求的What来描述,对于不同的案例、功能,会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所以通常每一个质量或挂在一个功能需求或者挂在一个系统需求上。

(4)限制 - 三角形分析法

范围、时间、资源。

业务、技术、法规。

4、架构设计的输出

(1)架构规划

任何一个架构师都是具有项目管理能力的,怎样去规划架构设计的一个个环节(开发测试、落地),也是架构师的一种要的职责。
通常用关系图、燃尽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研发设计

架构设计图、架构设计文档都是在这一个环节产生的。

通过不同的视角,画出架构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测试方案

架构师要考虑如何进行测试和验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部署方案

把我们设计的代码和系统真正部署到环境中。

物理架构:服务器、网络、机房、云平台。
非功能性实现:容灾、多活、单元化、CDN缓存。
发布流程:应用、数据、网络、CI/CD。

(5)采购目标

一个大项目,通常不是简单的一个部门或者两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必然牵扯到部门与部门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甚至有可能需要第三方的、外包的公司。

RFP招标需求的指定,必须由架构师来指定,它会指引如何来进行我们产品的验证。

二、架构设计方法论和思维

1、需求分析

(1)概述

需求是贯穿整个研发、架构设计生命周期的。

以下是架构的V型图,从左往右是从业务需求到架构设计,最底下是产品开发到逐层的功能验证。

当一个需求完成以后,我们会有新的需求进行迭代,然后不断地循环这个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实战:系统上下文

这张图,用来描述我要做的系统到底在做什么?跟哪些用户、哪些外围系统打交道?

如下如,例如我们的宠物寄存小屋系统,跟客户、宠物保姆、猫进行交互,并且后台跟供水供电、垃圾箱系统等外围系统进行交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实战:用例模型

通过一张图或者一堆图加一堆文字,描述出这个系统里面具体做的“What”是什么?跟“Which”和“Who”又是怎样交互的?它们的实际交互内容又是什么?

系统上下文描述的是系统跟它外面的系统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而用例模型描述的是功能性需求,外围系统和用户还有系统之间打了哪些交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实战:质量和限制

用word或者excel来展现,用描述性的语句描述出我们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性能、高可用、可扩展、弹性伸缩、资金问题、时间问题、企业问题、监管要求等等。

质量需求:管理10个小动物、进行分割管理;洗澡水1分钟内完成;成本小于1000元……

2、核心方法论:架构立方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应用和技术

应用:这个视角是指你的代码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开发,做了什么样的功能。

技术:支撑业务的基础架构(中间件、数据库、AAA等)跟业务本身无关系的技术视角。

比如说:开发一个商品中心,这就是应用。要为这个商品中心搭建一个商品库,这就是技术。

(2)功能和运行(重点)

功能:Who、How、What,将用例模型里面的所有问题实现,这就是功能视角。

运行视角:Where、When,什么时候运行,在哪运行。

比如说:开发商品信息CRUD功能,这就是功能视角。使用单元化、分布式部署运行,这就是运行视角。

(3)逻辑和物理

逻辑:技术定型、产品未定型。逻辑方案定型,但是还没有具体的产品。

物理:产品定型。现有产品。

比如说:OpenID身份认证系统(逻辑)、腾讯认证平台(物理)。

(4)多视角模型

以数据服务为例,
如果考虑它的使用场景,是给商品中心用还是用户中心用,这就是应用视角。
如果考虑用的是NoSQL数据库还是关系型数据库,这就是技术视角。
如果关注它的CRUD过程,这就是功能视角。
如果考虑跨机房分布式部署,这就是运行视角。
最后决定用SpringBoot+MongoDB自研,这就是逻辑视角。
如果用阿里云SDK+云数据库,这就是物理视角。

(5)需求驱动

大部分模型的重点,是功能性和运行性模型,需要把三种不同的需求用例模型产生的功能型需求、质量产生的非功能性需求和限制产生的非功能性需求,映射到这两大模型上。

大部分架构师都会将用例模型的功能性需求,映射到功能性模型上;质量和限制映射到运行性模型上。
而更优秀的架构师更是能综合分析,统一考虑进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功能性模型

(1)模块内聚

模块内聚性,应该高内聚,模块独立性应该更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模块间耦合

模块间耦合应该低,并且独立性强。实现高内聚,低耦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模块划分粒度

在架构设计里面,通常是设计复杂性架构,所以不适合设计的太细,大概到子域级别就可以,然后子域中的内容可以再划分为几个微服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整体架构草图 - AOD

AOD草图第一次画的时候尽量快,尽量方便,任何画法任何工具都可以。

从左往右依次为,展现层、后台服务、记录交易处理层、传统系统的对接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上到下依次为,用户层、应用层、网络层、中间件层、数据库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模块关系图

模块关系图如图所示,《use》表示调用关系,《component》表示一个个的模块,在整个过程中,要考虑数据层、应用层、接口层等等一些层次化的关系,带着层次、子系统,把整个模块关系图画清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模块细化 - 思路

输入:用例模型。
中间过程:鲁棒图、实体关系ER图。
输出:时序图/模块交互图(模块的交互、行为的先后)

如果每一个用例模型,能够很方便的用时序图对组件的交互进行展现,那就完全可以跳过鲁棒图、ER图的阶段,直接进行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开发。

(7)模块细化 - 鲁棒图

鲁棒图展现的结果跟功能模块关系图类似,但这个过程细节度不够,所以不建议所有的架构设计都涉及鲁棒图。
当你是在没有办法进入下一阶段,才可以用鲁棒图来进行一些衍生,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8)模块细化 - 时序图

常用组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和下图哪一种更好?
答:上图更好。因为下图增加了目录服务与数据服务的耦合,很多时候并联优于串联,但是具体场景具体分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9)模块映射

功能性模型首先要定义,通过静态图定义出模块和模块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模块时序图的描述实现模块的互动,然后就要进行模块映射了。

模块映射首先考虑购买,如果不能购买,可以选择自己搭建。

4、运行性模型

(1)运行关注点

系统监控、容量规划、可用性、安全性、性能、扩展性等等。

组织架构、服务治理、外包与采购、软件包和产品选择。

(2)单元分解 - 分而治之的最高境界

展现单元:跟用户的展现、用户的交互相关。
执行单元:跟实际的业务逻辑相关。
数据单元:跟数据的存放、管理相关。
安装单元:模块、数据的安装相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实战:部署单元拆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运行性模型的思路

1、准备好DU部署单元。
2、将部署单元安装到合适的位置:地理位置、节点位置。
3、更换视角,调整组合方式(应用、技术、逻辑、物理视角,参考上面的架构立方体)。

(5)实战:应用逻辑运行图(ALOM)

定义场景和边界之后,摆放节点(部署单元),将节点通过网络连接起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实战:逻辑运行图(LOM图)

把所有非功能性的内容加上去(质量、限制),通常会影响支撑平台(中间件)。
比如为了提高快速响应能力,提高稳定性,我们需要有一些监控手段、数据备份手段,为了实现高性能还会加缓存、做服务的拆解等等。
所以,我们的节点需要额外增加一些运维、管理工具,这些工具也应该在我们的LOM图中展现。

如下图,这样一个节点就从原来的应用逻辑节点,变成了一个应用加技术的,完整的逻辑节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实战:物理运行图(POM)

确定软硬件产品的选型,确认软硬件规格和数量,关注节点和网路。

用户 - 网络(多运营商加速) - 防火墙 - 安全 - 路由器 - 负载均衡 - 应用服务器 - 负载均衡 - 数据库服务器。(此处省略了部分连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架构资产复用

方法资产:
架构基本原则(策略、规定,比如单一职责、开闭、依赖倒置等)。
架构模式(模板、风格,比如数据流风格,管道过滤器风格,调用返回风格,独立构建风格,虚拟机风格等)。
架构框架(框架、方法论)。
选用一种模式,自然也会有这种模式的架构参考标准,很方便的进行一些方法论的堆叠、衍生、改进来帮助我们进行架构设计。

工件资产:
软件(库、开源源码)。
工具(IDE、CICD工具,简化发布、部署过程)。
架构(参考架构、架构积木,比如架构参考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用好资产,可以实现项目加速,用好避坑指南,也可以减少意见冲突

6、架构决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架构验证

(1)架构验证与评估过程

JAD联合架构设计:比较亲和的设计方法,会有产品经理、研发、运维等相关人员,配合起来反复来看架构师的前期设计,从开始到最后一直在关注着你。

ARB架构评审会:有些大企业会设立架构组,会成立一个评审会,每一段时间都会进行评审,反复在“挑刺”。要做到防止出现一些架构漏洞。

推荐使用第一种方式,如果项目比较大,也没必要从头到尾使用ARB的方式,可以在关键节点进行一些审核。

同时,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用户验收测试,一起完成架构的验证与评估。

(2)架构验证工件 - RAID

风险:已知风险是否缓解或规避,发现新的风险并考虑解决方案。

假设:前提假设是否正确,引入新的假设条件。(比如依赖于xxx资金,依赖于xxx原则,假设不成立会有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问题:影响项目进展的问题,影响产品验收的问题。

依赖:业务和应用依赖,IT技术依赖。(需要减少依赖,服务a依赖于服务b,需要保证前置依赖不影响当前服务或熔断机制,或者增加一些反腐层来提前处理)

8、架构设计的误区

(1)实例1

下图设计的架构图,我们发现有两个问题:
误区一:只关注功能性需求,忽略非功能性需求。(质量、限制、网络、节点的联通、部署)
误区二:设计太围观,架构设计文档信息过度,没有高屋建瓴的总体架构图。(比如架构草图、网络框架图、总体需求总框图、系统上下文图)

架构设计通常是总分总或者总分的,先有总体设计,再有细节设计,如果只有细节设计,可能缺乏高屋建瓴的抽象设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实例2

误区三:忽略关注点分离,X/Y/Z轴观点混杂。(有CDN、负载均衡器,看起来像是物理运行模型图,但是没有服务器、容器;又多了APP的名称、商城、订单、支付、用户等应该出现在组件图的东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实例3

误区四:冷门技术(不容易找到替代品,不适合交流)、过度设计(设计的很精美,很难进行优化和迭代,无法应对多变的需求)、不适合未来需求变更和架构迭代。

(4)实例4

误区五:专注擅长的技术栈,忽略其他潜在选项。(比如说只考虑用自己擅长的哪些技术来实现,而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更多的不同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架构的选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动手绘制架构图

1、业务需求

一个点播公司:

利用当今热点技术(分布式、NoSQL、对象存储技术等);
建立一个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高效率的节目制作、采、编、播、存、管、发布一体化系统;
打造一个全方位的音视频资料服务的业务平台。

将原有的收录系统、转码系统、迁移系统、检索系统等相关渠道的有效整合。
解决多媒体数据资料的数字化存储、编目管理、检索查询、素材转码、资料发布等问题。
采用新的业务流取代已有工作模式和操作模式,从而满足各种新的业务需要。

2、系统上下文(System Context)

系统上下文图把整个系统当成一个黑盒,看一下系统跟哪些用户打交道、跟哪些外围系统进行对接的、中间传输的是什么样的内容。
只有明确了我们的系统谁在用,大概怎么用,我们才会进一步去分析它具体有什么样的功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用例模型(Use Case Model)

用例模型就是把系统上下文中的关键系统(媒资管理系统)展开,变成一个一个的功能,这些功能不是独立运行,必然是跟外部用户、系统对接。

我们以媒资管理员这个用户为例,实现用例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用例模型需要表达清晰,通常会使用表格的形式,使用图文进行详细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真正的一个文档可能会有几十个用例、四五十页的用例描述,此处只是做简单举例。

4、需求矩阵(Requirements Matrix)

需求矩阵用来进行架构验证。
需求矩阵有两大工件,一个叫功能性需求矩阵,一个叫非功能性需求矩阵。

ID功能性需求功能具体描述
FR01API标准化数据上传、迁移、下载、编目、搜索功能需要支持API接口,能完整的通过API进行调度、管理和控制
FR01自动化编目、索引和检索所有参与编辑的岗位都可以通过快速的上传快编、非编检索等虚拟化或自动化的形式,把海量的信息归档为中英文xml、doc的形式,并且和我们的实际内容进行一一绑定,能提供高效、全面、智能检索。
FR03非结构化编目、索引和检索……

需求矩阵其实就是用商业的话描述,不需要描述的很详细,但是能够满足所有的商业用户,还需要尽可能的转换成it人员也能看懂的描述语。

5、非功能性需求矩阵(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

ID非功能性需求功能具体描述
NFR01安全性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支持用户认证授权、所有数据需要加密传输,采用零信任模型
NFR02可靠性网络抖动需要在秒级进行处理,采用集群、热备、容灾等等
NFR003先进性采用符合未来趋势的数据存储、业务管理方式,并且领先xxx三到五年的技术水平

6、整体架构草图(Architecture Overview)

偏用户交互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偏逻辑层次的:
这张图会为我们后面的组件关系图打好基础,因为是整体架构草图,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进行绘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逻辑架构视图

架构草图和逻辑架构图的关系是总分的关系,总体来看的概括就是架构草图,细分成每一个模块就是逻辑架构图了。
逻辑架构图里面,是静(模块关系图)和动(时序图,又称模块交互图)的关系。

(1)模块关系图

有些严格分层的项目中是不允许出现跨层次调用的,但是很多项目经常能看到跨层次调用的影子。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出现了大量的跨层次调用,那就有可能这两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上下层关系(例如图中的存储层),可以横着画也可以纵着画,但是尽量不要有回环(一旦出现回环,可以用接口/依赖反转/稳定依赖的技术,把回环打破)。

下图部分模块间省略虚线箭头和use标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时序图

时序图动态的展现了模块之间的交互,从架构草图到模块关系图再到时序图,由总到分,由静到动,先抽象后详细,全方位的展现架构的设计。
用户上传数据时序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用户下载数据时序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8、数据架构视图

(1)ER图

ER图既是类图,也是数据库图,也是我们整个数据架构的核心图。

传统方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推荐方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9、运行架构视图

(1)运行部署单元

把所有功能模块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分解成一个个的可部署的单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应用逻辑运行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逻辑运行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物理运行模型

单机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高可用物理运行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0、总结

1、明确公司业务战略,明确业务需求和非业务需求。
2、了解行业标准、限制和质量要求。
3、搞明白公司目前IT状态和架构状况。(已有的架构图、设计文档、资产)
3、产出系统上下文。
4、产出用例模型。
5、找出公司/业内的所有资产(将狗资产、方法论的资产),输入到整个架构设计的环节中。
6、进一步分析非功能性需求。(可靠性、安全性、扩展性等)并落地需求矩阵。
7、以上所有内容作为输入,形成整体架构草图。
8、架构草图细化为功能模块图、多场景时序图。
9、数据架构视图落地。
10、运行性模型落地。
11、进行架构决策。
12、进行架构验证评估。
13、如果给甲方做应用,还会出服务模型,服务能承载多少流量、什么服务器、部署方式、成本优势等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篇关于架构设计实践:熟悉架构设计方法论,并动手绘制架构设计图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751380

相关文章

mybatis的整体架构

mybatis的整体架构分为三层: 1.基础支持层 该层包括:数据源模块、事务管理模块、缓存模块、Binding模块、反射模块、类型转换模块、日志模块、资源加载模块、解析器模块 2.核心处理层 该层包括:配置解析、参数映射、SQL解析、SQL执行、结果集映射、插件 3.接口层 该层包括:SqlSession 基础支持层 该层保护mybatis的基础模块,它们为核心处理层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基于MySQL Binlog的Elasticsearch数据同步实践

一、为什么要做 随着马蜂窝的逐渐发展,我们的业务数据越来越多,单纯使用 MySQL 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数据查询需求,例如对于商品、订单等数据的多维度检索。 使用 Elasticsearch 存储业务数据可以很好的解决我们业务中的搜索需求。而数据进行异构存储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数据同步的问题。 二、现有方法及问题 对于数据同步,我们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建立数据中间表。把需要检索的业务数据,统一放到一张M

百度/小米/滴滴/京东,中台架构比较

小米中台建设实践 01 小米的三大中台建设:业务+数据+技术 业务中台--从业务说起 在中台建设中,需要规范化的服务接口、一致整合化的数据、容器化的技术组件以及弹性的基础设施。并结合业务情况,判定是否真的需要中台。 小米参考了业界优秀的案例包括移动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技术中台等,再结合其业务发展历程及业务现状,整理了中台架构的核心方法论,一是企业如何共享服务,二是如何为业务提供便利。

系统架构师考试学习笔记第三篇——架构设计高级知识(20)通信系统架构设计理论与实践

本章知识考点:         第20课时主要学习通信系统架构设计的理论和工作中的实践。根据新版考试大纲,本课时知识点会涉及案例分析题(25分),而在历年考试中,案例题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并不多,虽在综合知识选择题目中经常考查,但分值也不高。本课时内容侧重于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按照以往的出题规律,通信系统架构设计基础知识点多来源于教材内的基础网络设备、网络架构和教材外最新时事热点技术。本课时知识

【WebGPU Unleashed】1.1 绘制三角形

一部2024新的WebGPU教程,作者Shi Yan。内容很好,翻译过来与大家共享,内容上会有改动,加上自己的理解。更多精彩内容尽在 dt.sim3d.cn ,关注公众号【sky的数孪技术】,技术交流、源码下载请添加微信号:digital_twin123 在 3D 渲染领域,三角形是最基本的绘制元素。在这里,我们将学习如何绘制单个三角形。接下来我们将制作一个简单的着色器来定义三角形内的像素

Flutter 进阶:绘制加载动画

绘制加载动画:由小圆组成的大圆 1. 定义 LoadingScreen 类2. 实现 _LoadingScreenState 类3. 定义 LoadingPainter 类4. 总结 实现加载动画 我们需要定义两个类:LoadingScreen 和 LoadingPainter。LoadingScreen 负责控制动画的状态,而 LoadingPainter 则负责绘制动画。

系统架构设计师: 信息安全技术

简简单单 Online zuozuo: 简简单单 Online zuozuo 简简单单 Online zuozuo 简简单单 Online zuozuo 简简单单 Online zuozuo :本心、输入输出、结果 简简单单 Online zuozuo : 文章目录 系统架构设计师: 信息安全技术前言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信息安全的范围:安全措施的目标:访问控制技术要素:访问控制包括:等保

利用命令模式构建高效的手游后端架构

在现代手游开发中,后端架构的设计对于支持高并发、快速迭代和复杂游戏逻辑至关重要。命令模式作为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可以有效地解耦请求的发起者与接收者,提升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命令模式构建一个强大且灵活的手游后端架构。 1. 命令模式的概念与优势 命令模式通过将请求封装为对象,使得请求的发起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度降低。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包括: 解耦请求发起者与处理者

动手学深度学习【数据操作+数据预处理】

import osos.makedirs(os.path.join('.', 'data'), exist_ok=True)data_file = os.path.join('.', 'data', 'house_tiny.csv')with open(data_file, 'w') as f:f.write('NumRooms,Alley,Price\n') # 列名f.write('NA

利用matlab bar函数绘制较为复杂的柱状图,并在图中进行适当标注

示例代码和结果如下:小疑问:如何自动选择合适的坐标位置对柱状图的数值大小进行标注?😂 clear; close all;x = 1:3;aa=[28.6321521955954 26.2453660695847 21.69102348512086.93747104431360 6.25442246899816 3.342835958564245.51365061796319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