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K-means算法、EM算法——斯坦福CS229机器学习个人总结(五),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这一份总结的主题是无监督学习的EM算法。
在前面提到的逻辑回归、SVM、朴素贝叶斯等算法,他们的训练数据都是带有标签的(预分类结果),这样的算法被称为监督学习。当训练数据没有标签,只提供特征时,称为无监督学习。
EM算法(Expectation maxmization algorithm,最大期望算法)就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算法,而它的名字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这个算法的特点以及做法——“期望”、“最大化”。
下面会从背后包含着强大EM算法思想的K-means算法开始,抛砖引玉,再介绍EM算法本身。
1、K-means聚类算法(The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聚类算法是最常见的无监督算法,对于一组无标签数据,可以用聚类算法去发掘数据中的隐藏结构。聚类算法应用广泛,举例来说,对基因进行聚类,可以发掘不同物种中具有相同功能的基因片段;对顾客行为进行聚类,可以发掘出顾客的喜好情况,制定相应的促销策略;对新闻进行聚类,使得描述同一件事的报道不全部展示;在图片分割中,可以利用图片不同部分的相似性来理解图片信息等。
K-means算法就是一种聚类算法,给定没有标签的输入数据 {x(1),x(2),⋯,x(m)} ,K-means算法的聚类过程如下:
①随机选择K个聚类质心为 μ1,μ2,⋯,μk∈Rn
②重复下面过程直到收敛{
E-step、对于每一个样本 i ,计算其应该属于的类
M-step、对于每一个被分类的 j ,重新计算该类的质心位置
}
下图展示对两个质心进行聚类的过程。
图一
(a)原始数据
(b)随机初始化的两个质心红叉与蓝叉
(c)E-step,距离红叉更近的标记为红色,距离蓝叉更近的标记为蓝色
(d)M-step,根据红色类与蓝色类计算距离的平均值,更新质心(红叉与蓝叉)的位置
(e)E-step,距离红叉更近的标记为红色,距离蓝色更近的标记为蓝色
(f)M-step,根据红色类与蓝色类计算距离的平均值,更新质心(红叉与蓝叉)的位置
到了这里,如果再继续重复E步与M步,质心的位置也不会再发生变化,这表示算法已经收敛,聚类结束。
对于K-means算法来说,它要优化的目标函数路看成如下形式:
J 函数表示每个样本点到其质心距离的平方和,K-means算法的目标是把它调到最小。可以想象,如果是样本点分类变了,证明它离该分类质心更近了(E-step);如果质心位置变了,那么属于这一类的样本到质心的距离整体变小了(M-step)。
由于
如果聚类结束后,某个质心附近没有任何属于它的样本,可以将这个质心删除,或者是重新初始化。
2、EM算法(Expectation maxmization algorithm,最大期望算法)
2.1、EM算法概述
EM算法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算法,但是在我的理解中,它跟核函数、牛顿法类似,是一种计算的技巧,是为了解决某种计算问题而存在的——当我们进行最大似然估计的时候,如果该似然函数不能直接求解(求解困难或者无解),我们可以使用EM算法来求取其极值——这只是EM算法众多应用中的一种,但是就课程上能接触到的东西来说,我会按照这个思路做下去。
那么EM算法是如何对不能直接求解的似然函数取极值的?
图二(Ng在课上画的图)
EM算法的做法是:
初始化一个 θ(0) ,建立一个对数似然函数比较紧的下界,在猜测参数之后,会满足某个不等式的约束,我们会使这个下界参数最大化,于是得到了该下界的最大化参数 θ(1) ,然后对 θ(1) 创建一个新的下界,再使这个下界最大化得到 θ(2) ,重复这些步骤直到收敛到函数的一个局部最优值。而对数函数是凹函数,它拥有凸函数局部最优即全局最优的性质,所以该局部最优值就是对数似然性 l(θ) 的最大值。
2.2、EM算法的推导
2.2.1、Jensen不等式(Jensen’s inequality)
在正是开始EM算法的推导之前,在这里先介绍一个肯定会用到的定理,即Jensen不等式:
若 f 为凸函数,
f(EX) 是 f(E[X]) 的简写。
图三
Jensen不等式可以这样推出来:
这篇关于K-means算法、EM算法——斯坦福CS229机器学习个人总结(五)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