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第6章 浅层神经网络(NN)

2023-12-17 07:15

本文主要是介绍深度学习——第6章 浅层神经网络(NN),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第6章 浅层神经网络(NN)

目录

6.1 神经网络模型概述

6.2 神经网络正向传播

6.3 神经网络反向传播

6.4 W和b的初始化

6.5 总结

上一课主要介绍了一些神经网络必备的基础知识,包括Sigmoid激活函数、损失函数、梯度下降和计算图。这些知识对学习神经网络非常有用。本节将开始真正的神经网络学习,从一个浅层的神经网络出发,详细推导其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完整过程。

6.1 神经网络模型概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简单的神经网络模型由输入层(Input Layer)、隐藏层(Hidden Layer)、输出层(Output Layer)组成,我们称之为2层神经网络。隐藏层和输出层都由个数不一的神经元组成。如上图所示,输入层有3个输入:x1、x2、x3,分别代表不同的输入特征。例如一张图片所有的像素值(当然不止3个)。一般地,输入层不标注 ◯ \bigcirc ,表示没有神经元。该神经网络模型隐藏层包含了4个神经元,输出层只有1个神经元。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解决二分类或者预测问题时,输出层神经元个数为1。如果是多分类问题,输出层就需要多个神经元。这里先介绍最简单的神经网络模型,多分类问题之后再详细介绍。

第1章已经介绍过单个神经元的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单个神经元包含参数 W W W b b b,分别称之为权重系数(参数)和常数项。 W W W的维度与输入 x x x的维度相同, b b b是单个元素的标量。神经元整个计算过程分成两部分:线性计算和非线性计算。

我们来看上面的神经网络模型,输入层矩阵 x x x的维度是(3,1)。通常我们习惯把 X X X记为 a [ 0 ] a^{[0]} a[0],上标[0]表示输入层。因为输入层没有神经元计算,所以用0标注。隐藏层有4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均与 a [ 0 ] a^{[0]} a[0] 连接。因此,隐藏层的权重系数 W [ 1 ] W^{[1]} W[1]的维度是(4,3),注意这里的上标[1]表示隐藏层。隐藏层的常数项 b [ 1 ] b^{[1]} b[1]的维度是(4,1)。输出层只有1个神经元,与4个隐藏层神经元相连接。因此,输出层的权重
W [ 2 ] W^{[2]} W[2]的维度是(1,4),上标[2]表示输出层。同理,输出层常数项 b [ 2 ] b^{[2]} b[2]的维度是(1,1),即只有一个元素。

神经网络每次迭代训练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两部分组成。正向传播就是训练样本数据通过输入层–>隐藏层–>输出层,经过各层神经元计算后得到预测值,预测值与真实样本标签误差产生损失函数。然后,再进行反向传播。为了让损失函数减小,利用梯度下降算法,更新权重系数 W W W和常数项 b b b。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迭代训练。经过多次的迭代训练之后,通常能使损失函数逐渐减小,最终确定最优化时对应的 W W W b b b。这样,整个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就结束了。

6.2 神经网络正向传播

知道了输入 x x x,参数 W [ 1 ] W^{[1]} W[1] b [ 1 ] b^{[1]} b[1] W [ 2 ] W^{[2]} W[2] b [ 2 ] b^{[2]} b[2]的维度之后,接下来重点推导一下神经网络的正向传播过程。

6.2.1 网络输出

从输入层到隐藏层,h1、h2、h3、h4神经元计算分为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整个过程可以写成:

z 1 [ 1 ] = W 1 [ 1 ] x + b 1 [ 1 ] , a 1 [ 1 ] = g ( z 1 [ 1 ] ) z_1^{[1]}=W_1^{[1]}x+b_1^{[1]},\ \ a_1^{[1]}=g(z_1^{[1]}) z1[1]=W1[1]x+b1[1],  a1[1]=g(z1[1])

z 2 [ 1 ] = W 2 [ 1 ] x + b 2 [ 1 ] , a 2 [ 1 ] = g ( z 2 [ 1 ] ) z_2^{[1]}=W_2^{[1]}x+b_2^{[1]},\ \ a_2^{[1]}=g(z_2^{[1]}) z2[1]=W2[1]x+b2[1],  a2[1]=g(z2[1])

z 3 [ 1 ] = W 3 [ 1 ] x + b 3 [ 1 ] , a 3 [ 1 ] = g ( z 3 [ 1 ] ) z_3^{[1]}=W_3^{[1]}x+b_3^{[1]},\ \ a_3^{[1]}=g(z_3^{[1]}) z3[1]=W3[1]x+b3[1],  a3[1]=g(z3[1])

z 4 [ 1 ] = W 4 [ 1 ] x + b 4 [ 1 ] , a 4 [ 1 ] = g ( z 4 [ 1 ] ) z_4^{[1]}=W_4^{[1]}x+b_4^{[1]},\ \ a_4^{[1]}=g(z_4^{[1]}) z4[1]=W4[1]x+b4[1],  a4[1]=g(z4[1])

其中,下标表示第几个神经元。例如 z j [ l ] z_j^{[l]} zj[l]就表示第 l l l层的第 j j j个神经元。注意, j j j从1开始, l l l从0开始。 z j [ l ] z_j^{[l]} zj[l]是线性输出, a j [ l ] a_j^{[l]} aj[l]是非线性输出, g ( ⋅ ) g(\cdot) g()表示激活函数。关于激活函数,稍后详细介绍。

从隐藏层到输出层,只有一个out神经元。注意此时神经元的输入不是 x x x,而是隐藏层的输出 a [ 1 ] a^{[1]} a[1]。整个过程为:

z 1 [ 2 ] = W 1 [ 2 ] a [ 1 ] + b 1 [ 2 ] , a 1 [ 2 ] = g ( z 1 [ 2 ] ) z_1^{[2]}=W_1^{[2]}a^{[1]}+b_1^{[2]},\ \ a_1^{[2]}=g(z_1^{[2]}) z1[2]=W1[2]a[1]+b1[2],  a1[2]=g(z1[2])

为了提高程序运算速度,我们利用之前介绍的向量化思想,将上述表达式转换成矩阵运算的形式:

z [ 1 ] = W [ 1 ] x + b [ 1 ] z^{[1]}=W^{[1]}x+b^{[1]} z[1]=W[1]x+b[1]

a [ 1 ] = g ( z [ 1 ] ) a^{[1]}=g(z^{[1]}) a[1]=g(z[1])

z [ 2 ] = W [ 2 ] a [ 1 ] + b [ 2 ] z^{[2]}=W^{[2]}a^{[1]}+b^{[2]} z[2]=W[2]a[1]+b[2]

a [ 2 ] = g ( z [ 2 ] ) a^{[2]}=g(z^{[2]}) a[2]=g(z[2])

以上介绍的是单个样本的正向传输过程,如果有m个样本,则输入X的维度为(3,m)。最简单的可以使用for循环来计算其正向输出。这里,我们用上标(i)表示第i个样本。过程如下:

for i=1 to m:

Z [ 1 ] ( i ) = W [ 1 ] X ( i ) + b [ 1 ] Z^{[1](i)}=W^{[1]}X^{(i)}+b^{[1]} Z[1](i)=W[1]X(i)+b[1]

A [ 1 ] ( i ) = g ( Z [ 1 ] ( i ) ) A^{[1](i)}=g(Z^{[1](i)}) A[1](i)=g(Z[1](i))

Z [ 2 ] ( i ) = W [ 2 ] A [ 1 ] ( i ) + b [ 2 ] Z^{[2](i)}=W^{[2]}A^{[1](i)}+b^{[2]} Z[2](i)=W[2]A[1](i)+b[2]

A [ 2 ] ( i ) = g ( Z [ 2 ] ( i ) ) A^{[2](i)}=g(Z^{[2](i)}) A[2](i)=g(Z[2](i))

这里,X、Z、A都采用大写的形式,表示矩阵。 Z [ 1 ] Z^{[1]} Z[1] A [ 1 ] A^{[1]} A[1]的维度为(4,m), Z [ 2 ] Z^{[2]} Z[2] A [ 2 ] A^{[2]} A[2]的维度为(1,m)。对这四个矩阵均可以这样理解:行表示第几个神经元,列表示样本数目m。

不使用for循环,直接采用矩阵运算的形式,可得:

Z [ 1 ] = W [ 1 ] X + b [ 1 ] Z^{[1]}=W^{[1]}X+b^{[1]} Z[1]=W[1]X+b[1]

A [ 1 ] = g ( Z [ 1 ] ) A^{[1]}=g(Z^{[1]}) A[1]=g(Z[1])

Z [ 2 ] = W [ 2 ] A [ 1 ] + b [ 2 ] Z^{[2]}=W^{[2]}A^{[1]}+b^{[2]} Z[2]=W[2]A[1]+b[2]

A [ 2 ] = g ( Z [ 2 ] ) A^{[2]}=g(Z^{[2]}) A[2]=g(Z[2])

这样,我们就完整地计算了神经网络模型的正向传播过程。有时候,为了便于理解, X X X也可以用 A [ 0 ] A^{[0]} A[0]表示。

6.2.2 激活函数

神经网络每个神经元都需要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来进行非线性运算。在上一篇中介绍的逻辑回归模型使用的Sigmoid函数,也是一种激活函数。下面重点介绍几个神经网络常用的激活函数 g ( x ) g(x) g(x),并作简单比较。

(1)Sigmoid函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函数表达式为:

a = 1 1 + e − z a=\frac{1}{1+e^{-z}} a=1+ez1

(2)tanh函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函数表达式为:

a = e z − e − z e z + e − z a=\frac{e^z-e^{-z}}{e^z+e^{-z}} a=ez+ezezez

(3)ReLU函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函数表达式为:

a = m a x ( 0 , z ) a = max(0,z) a=max(0,z)

(4)Leaky ReLU函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函数表达式为:

a = { λ z , z ⩽ 0 z , z > 0 a=\left\{\begin{array}{cc} \lambda z, & z\leqslant0\\ z, & z> 0 \end{array}\right. a={λz,z,z0z>0

其中, λ \lambda λ为可变参数,一般 λ ∈ ( 0 , 1 ) \lambda\in(0,1) λ(0,1),例如 λ = 0.01 \lambda=0.01 λ=0.01

介绍完了这些常用的激活函数之后,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激活函数呢?首先我们来比较Sigmoid函数和tanh函数。对于隐藏层的激活函数,一般来说,tanh函数要比Sigmoid函数表现更好一些。因为tanh函数的取值范围在(-1,+1),即隐藏层的输出被限定在(-1,+1)之间,可以看成是在0值附近分布,均值为0。这样从隐藏层到输出层,数据起到了归一化(均值为0)的效果。因此,隐藏层的激活函数,tanh比Sigmoid更好一些。而对于输出层的激活函数,因为二分类问题的输出取值为[0, 1]之间,所以一般会选择Sigmoid作为激活函数。

观察Sigmoid函数和tanh函数,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当 ∣ z ∣ |z| z很大的时候,激活函数的斜率(梯度)很小。因此,在这个区域内,梯度下降算法会运行得比较慢。在实际应用中,应尽量避免使z落在这个区域,使 ∣ z ∣ |z| z尽可能限定在零值附近,从而提高梯度下降算法运算速度。

为了弥补Sigmoid函数和tanh函数的这个缺陷,就出现了ReLU激活函数。ReLU激活函数在 z z z大于零时梯度始终为1;在 z z z小于零时梯度始终为0; z z z等于零时的梯度可以当成1也可以当成0,实际应用中并不影响。对于隐藏层,选择ReLU作为激活函数能够保证 z z z大于零时梯度始终为1,从而提高神经网络梯度下降算法运算速度。但当 z z z小于零时,存在梯度为0的缺点。实际应用中,这个缺点影响不是很大,但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出现了Leaky ReLU激活函数,能够保证 z z z小于零时梯度不为0。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二分类问题,输出层可以使用Sigmoid激活函数。如果是预测问题,输出层则可以不需要使用激活函数,因为预测值一般在整个实数范围之间。又或者,如果输出值总是正数,例如房价预测问题,则可以使用ReLU激活函数。

因此,是否使用激活函数,使用哪个激活函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根据问题本身进行考量和判断,做到活学活用,真正理解。本文为了简化内容,仅仅以二分类为例,介绍神经网络的基本模型。更复杂的情况,后面的章节将会详细介绍。

有的人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每个神经元需要非线性单元,需要激活函数?以上面这个神经网络模型为例,我们来看如果没有激活函数,模型最后的输出是什么。

假设没有激活函数,则有 A = Z A = Z A=Z。那么,神经网络的各层输出为:

Z [ 1 ] = W [ 1 ] X + b [ 1 ] Z^{[1]}=W^{[1]}X+b^{[1]} Z[1]=W[1]X+b[1]

A [ 1 ] = Z [ 1 ] A^{[1]}=Z^{[1]} A[1]=Z[1]

Z [ 2 ] = W [ 2 ] A [ 1 ] + b [ 2 ] Z^{[2]}=W^{[2]}A^{[1]}+b^{[2]} Z[2]=W[2]A[1]+b[2]

A [ 2 ] = Z [ 2 ] A^{[2]}=Z^{[2]} A[2]=Z[2]

直接对 A [ 2 ] A^{[2]} A[2]表达式展开:

A [ 2 ] = W [ 2 ] A [ 1 ] + b [ 2 ] = W [ 2 ] ( W [ 1 ] X + b [ 1 ] ) + b [ 2 ] = ( W [ 2 ] W [ 1 ] X ) + ( W [ 2 ] b [ 1 ] + b [ 2 ] ) = W ′ X + b ′ A^{[2]}=W^{[2]}A^{[1]}+b^{[2]}=W^{[2]}(W^{[1]}X+b^{[1]})+b^{[2]}\\=(W^{[2]}W^{[1]}X)+(W^{[2]}b^{[1]}+b^{[2]})=W'X+b' A[2]=W[2]A[1]+b[2]=W[2](W[1]X+b[1])+b[2]=(W[2]W[1]X)+(W[2]b[1]+b[2])=WX+b

经过推导,发现 A [ 2 ] A^{[2]} A[2]仍是输入变量 X X X的线性组合。这表明,使用神经网络与直接使用线性模型的效果并没有什么两样。即便是包含多层隐藏层的神经网络,如果不使用非线性激活函数,最终的输出仍然是输入 X X X的线性模型。这样的话神经网络就没有任何作用了。另外,如果只有输出层使用非线性激活函数,那么整个神经网络的结构就类似于一个简单的逻辑回归模型,而失去了神经网络模型本身的优势和价值。因此,隐藏层一般必须使用非线性激活函数。

6.3 神经网络反向传播

神经网络正向传播最终得到的输出 Y ^ = A [ 2 ] \hat Y=A^{[2]} Y^=A[2]。因为是二分类问题,其损失函数与逻辑回归模型一样,在上一篇已经推导过逻辑回归模型的损失函数:

L = − [ y l o g y ^ + ( 1 − y ) l o g ( 1 − y ^ ) ] L=-[ylog\hat y+(1-y)log(1-\hat y)] L=[ylogy^+(1y)log(1y^)]

对于 m m m个样本的损失函数为:

J = − 1 m ∑ i = 1 m y ( i ) l o g y ^ ( i ) + ( 1 − y ( i ) ) l o g ( 1 − y ^ ( i ) ) J=-\frac{1}{m}\sum_{i=1}^my^{(i)}log\hat y^{(i)}+(1-y^{(i)})log(1-\hat y^{(i)}) J=m1i=1my(i)logy^(i)+(1y(i))log(1y^(i))

接下来,我们来计算损失函数 J J J对各个变量 A [ 2 ] A^{[2]} A[2] Z [ 2 ] Z^{[2]} Z[2] W [ 2 ] W^{[2]} W[2] b [ 2 ] b^{[2]} b[2] A [ 1 ] A^{[1]} A[1] Z [ 1 ] Z^{[1]} Z[1] W [ 1 ] W^{[1]} W[1] b [ 1 ] b^{[1]} b[1]的偏导数。

J J J A [ 2 ] A^{[2]} A[2]求偏导数:

d A [ 2 ] = ∂ J ∂ A [ 2 ] = A [ 2 ] − Y A [ 2 ] ( 1 − A [ 2 ] ) dA^{[2]}=\frac{\partial J}{\partial A^{[2]}}=\frac{A^{[2]}-Y}{A^{[2]}(1-A^{[2]})} dA[2]=A[2]J=A[2](1A[2])A[2]Y

J J J Z [ 2 ] Z^{[2]} Z[2]求偏导数:

d Z [ 2 ] = d A [ 2 ] ⋅ ∂ A [ 2 ] ∂ Z [ 2 ] dZ^{[2]}=dA^{[2]}\cdot\frac{\partial A^{[2]}}{\partial Z^{[2]}} dZ[2]=dA[2]Z[2]A[2]

这里,若使用Sigmoid激活函数,它的导数为:

g ( z ) ′ = a ( 1 − a ) g(z)'=a(1-a) g(z)=a(1a)

则有:

∂ A [ 2 ] ∂ Z [ 2 ] = A [ 2 ] ( 1 − A [ 2 ] ) \frac{\partial A^{[2]}}{\partial Z^{[2]}}=A^{[2]}(1-A^{[2]}) Z[2]A[2]=A[2](1A[2])

将其带入 d Z [ 2 ] dZ^{[2]} dZ[2]中,得:

d Z [ 2 ] = A [ 2 ] − Y A [ 2 ] ( 1 − A [ 2 ] ) ⋅ A [ 2 ] ( 1 − A [ 2 ] ) = A [ 2 ] − Y dZ^{[2]}=\frac{A^{[2]}-Y}{A^{[2]}(1-A^{[2]})}\cdot A^{[2]}(1-A^{[2]})=A^{[2]}-Y dZ[2]=A[2](1A[2])A[2]YA[2](1A[2])=A[2]Y

发现 d Z [ 2 ] dZ^{[2]} dZ[2]的表达式是不是很简单呢?

J 对 W [ 2 ] J对W^{[2]} JW[2]求偏导数:

d W [ 2 ] = 1 m d Z [ 2 ] ⋅ ∂ Z [ 2 ] ∂ W [ 2 ] = 1 m d Z [ 2 ] ⋅ A [ 1 ] T dW^{[2]}=\frac1m dZ^{[2]}\cdot\frac{\partial Z^{[2]}}{\partial W^{[2]}}=\frac1m dZ^{[2]}\cdot A^{[1]T} dW[2]=m1dZ[2]W[2]Z[2]=m1dZ[2]A[1]T

其中, A [ 1 ] T A^{[1]T} A[1]T表示 A [ 1 ] A^{[1]} A[1]的转置。

J 对 b [ 2 ] J对b^{[2]} Jb[2] 求偏导数:

d b [ 2 ] = 1 m n p . s u m ( d Z [ 2 ] , a x i s = 1 ) db^{[2]}=\frac1mnp.sum(dZ^{[2]},\ \ axis=1) db[2]=m1np.sum(dZ[2],  axis=1)

这里的np.sum()是Python Numpy中的求和函数,参数axis = 0表示矩阵行相加,axis = 1表示矩阵列相加。

J J J A [ 1 ] A^{[1]} A[1]求偏导数:

d A [ 1 ] = d Z [ 2 ] ⋅ ∂ Z [ 2 ] ∂ A [ 1 ] = W [ 2 ] T ⋅ d Z [ 2 ] dA^{[1]}=dZ^{[2]}\cdot\frac{\partial Z^{[2]}}{\partial A^{[1]}}=W^{[2]T}\cdot dZ^{[2]} dA[1]=dZ[2]A[1]Z[2]=W[2]TdZ[2]

J 对 Z [ 1 ] J对Z^{[1]} JZ[1]求偏导数:

d Z [ 1 ] = d A [ 1 ] ⋅ ∂ A [ 1 ] ∂ Z [ 1 ] = d A [ 1 ] ∗ g [ 1 ] ′ ( Z [ 1 ] ) = W [ 2 ] T ⋅ d Z [ 2 ] ∗ g [ 1 ] ′ ( Z [ 1 ] ) dZ^{[1]}=dA^{[1]}\cdot\frac{\partial A^{[1]}}{\partial Z^{[1]}}=dA^{[1]}*g^{[1]'}(Z^{[1]})=W^{[2]T}\cdot dZ^{[2]}*g^{[1]'}(Z^{[1]}) dZ[1]=dA[1]Z[1]A[1]=dA[1]g[1](Z[1])=W[2]TdZ[2]g[1](Z[1])

其中, g [ 1 ] ′ ( Z [ 1 ] ) g^{[1]'}(Z^{[1]}) g[1](Z[1])表示 A [ 1 ] A^{[1]} A[1] Z [ 1 ] Z^{[1]} Z[1]的导数。上式中的*号表示两个矩阵对应元素相乘, ⋅ \cdot 表示矩阵相乘。

J J J W [ 1 ] W^{[1]} W[1]求偏导数:

d W [ 1 ] = d Z [ 1 ] ⋅ ∂ Z [ 1 ] ∂ W [ 1 ] = 1 m d Z [ 1 ] ⋅ A [ 0 ] T dW^{[1]}=dZ^{[1]}\cdot\frac{\partial Z^{[1]}}{\partial W^{[1]}}=\frac1mdZ^{[1]}\cdot A^{[0]T} dW[1]=dZ[1]W[1]Z[1]=m1dZ[1]A[0]T

J J J b [ 1 ] b^{[1]} b[1]求偏导数:

d b [ 1 ] = 1 m n p . s u m ( d Z [ 1 ] , a x i s = 1 ) db^{[1]}=\frac1mnp.sum(dZ^{[1]},\ \ axis=1) db[1]=m1np.sum(dZ[1],  axis=1)

好了,我们已经完整地推导了神经网络反向传播过程。

我把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涉及的公式全都整理出来,以供查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计算完 W W W b b b的导数之后,利用上一篇介绍过的梯度下降算法,更新 W W W b b b

W [ 1 ] = W [ 1 ] − η ⋅ d W [ 1 ] W^{[1]}=W^{[1]}-\eta\cdot dW^{[1]} W[1]=W[1]ηdW[1]

b [ 1 ] = b [ 1 ] − η ⋅ d b [ 1 ] b^{[1]}=b^{[1]}-\eta\cdot db^{[1]} b[1]=b[1]ηdb[1]

W [ 2 ] = W [ 2 ] − η ⋅ d W [ 2 ] W^{[2]}=W^{[2]}-\eta\cdot dW^{[2]} W[2]=W[2]ηdW[2]

b [ 2 ] = b [ 2 ] − η ⋅ d b [ 2 ] b^{[2]}=b^{[2]}-\eta\cdot db^{[2]} b[2]=b[2]ηdb[2]

其中, η \eta η是学习因子。

6.4 W和b的初始化

神经网络模型在开始训练时需要对各层权重系数 W W W和常数项 b b b进行初始化赋值。初始化赋值时, b b b一般全部初始化为0即可,但是 W W W不能全部初始化为0。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还是上面的神经网络模型,如果 W [ 1 ] W^{[1]} W[1] W [ 2 ] W^{[2]} W[2]全部初始化为0,即:

W [ 1 ] =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W^{[1]}= \left[ \begin{matrix} 0 & 0 & 0 & 0\\ 0 & 0 & 0 & 0\\ 0 & 0 & 0 & 0 \end{matrix} \right] W[1]= 000000000000

W [ 2 ] = [ 0 0 0 0 ] W^{[2]}= \left[ \begin{matrix} 0 & 0 & 0 & 0 \end{matrix} \right] W[2]=[0000]

这样使得隐藏层四个神经元的输出都相同,即:

A 1 [ 1 ] = A 2 [ 1 ] = A 3 [ 1 ] = A 4 [ 1 ] A_1^{[1]}=A_2^{[1]}=A_3^{[1]}=A_4^{[1]} A1[1]=A2[1]=A3[1]=A4[1]

经过推导得到:

d Z 1 [ 1 ] = d Z 2 [ 1 ] = d Z 3 [ 1 ] = d Z 4 [ 1 ] dZ_1^{[1]}=dZ_2^{[1]}=dZ_3^{[1]}=dZ_4^{[1]} dZ1[1]=dZ2[1]=dZ3[1]=dZ4[1]

以及:

d W 1 [ 1 ] = d W 2 [ 1 ] = d W 3 [ 1 ] = d W 4 [ 1 ] dW_1^{[1]}=dW_2^{[1]}=dW_3^{[1]}=dW_4^{[1]} dW1[1]=dW2[1]=dW3[1]=dW4[1]

因此,隐藏层四个神经元对应的权重行向量 W 1 [ 1 ] W_1^{[1]} W1[1] W 2 [ 1 ] W_2^{[1]} W2[1] W 3 [ 1 ] W_3^{[1]} W3[1] W 4 [ 1 ] W_4^{[1]} W4[1]每次迭代更新都会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始终有:

W 1 [ 1 ] = W 2 [ 1 ] = W 3 [ 1 ] = W 4 [ 1 ] W_1^{[1]}=W_2^{[1]}=W_3^{[1]}=W_4^{[1]} W1[1]=W2[1]=W3[1]=W4[1]

这样隐藏层设置多个神经元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所以,一般对 W W W进行随机初始化。相应的Python语句为:

W1 = np.random.randn((4,3))*0.01
b1 = np.zero((4,1))
W2 = np.random.randn((1,4))*0.01
b2 = 0    

值得注意的是,W1和W2都习惯性地乘以0.01。究其原因,是因为如果使用Sigmoid或者tanh作为激活函数的话, W W W比较小,得到的 ∣ Z ∣ |Z| Z也比较小(零点附近),而零点附近区域的梯度比较大,这样能大大提高梯度下降算法的更新速度,尽快找到全局最优解。如果 W W W较大,得到的 ∣ Z ∣ |Z| Z也比较大,接近曲线平缓区域,梯度很小,更新速度慢,训练过程也会慢很多。当然,如果使用ReLU或者Leaky ReLU,则可以不乘以0.01。

6.5 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最简单的2层神经网络模型,详细推导其正向传播过程和反向传播过程,得到了各权重系数W和常数项b的导数表达式。我们也列举了常见的四种激活函数,分析各自的优缺点。最后,简单解释了参数初始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这篇关于深度学习——第6章 浅层神经网络(NN)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503541

相关文章

五大特性引领创新! 深度操作系统 deepin 25 Preview预览版发布

《五大特性引领创新!深度操作系统deepin25Preview预览版发布》今日,深度操作系统正式推出deepin25Preview版本,该版本集成了五大核心特性:磐石系统、全新DDE、Tr... 深度操作系统今日发布了 deepin 25 Preview,新版本囊括五大特性:磐石系统、全新 DDE、Tree

Node.js 中 http 模块的深度剖析与实战应用小结

《Node.js中http模块的深度剖析与实战应用小结》本文详细介绍了Node.js中的http模块,从创建HTTP服务器、处理请求与响应,到获取请求参数,每个环节都通过代码示例进行解析,旨在帮... 目录Node.js 中 http 模块的深度剖析与实战应用一、引言二、创建 HTTP 服务器:基石搭建(一

HarmonyOS学习(七)——UI(五)常用布局总结

自适应布局 1.1、线性布局(LinearLayout) 通过线性容器Row和Column实现线性布局。Column容器内的子组件按照垂直方向排列,Row组件中的子组件按照水平方向排列。 属性说明space通过space参数设置主轴上子组件的间距,达到各子组件在排列上的等间距效果alignItems设置子组件在交叉轴上的对齐方式,且在各类尺寸屏幕上表现一致,其中交叉轴为垂直时,取值为Vert

Ilya-AI分享的他在OpenAI学习到的15个提示工程技巧

Ilya(不是本人,claude AI)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他在OpenAI学习到的15个Prompt撰写技巧。 以下是详细的内容: 提示精确化:在编写提示时,力求表达清晰准确。清楚地阐述任务需求和概念定义至关重要。例:不用"分析文本",而用"判断这段话的情感倾向:积极、消极还是中性"。 快速迭代:善于快速连续调整提示。熟练的提示工程师能够灵活地进行多轮优化。例:从"总结文章"到"用

【前端学习】AntV G6-08 深入图形与图形分组、自定义节点、节点动画(下)

【课程链接】 AntV G6:深入图形与图形分组、自定义节点、节点动画(下)_哔哩哔哩_bilibili 本章十吾老师讲解了一个复杂的自定义节点中,应该怎样去计算和绘制图形,如何给一个图形制作不间断的动画,以及在鼠标事件之后产生动画。(有点难,需要好好理解) <!DOCTYPE html><html><head><meta charset="UTF-8"><title>06

学习hash总结

2014/1/29/   最近刚开始学hash,名字很陌生,但是hash的思想却很熟悉,以前早就做过此类的题,但是不知道这就是hash思想而已,说白了hash就是一个映射,往往灵活利用数组的下标来实现算法,hash的作用:1、判重;2、统计次数;

零基础学习Redis(10) -- zset类型命令使用

zset是有序集合,内部除了存储元素外,还会存储一个score,存储在zset中的元素会按照score的大小升序排列,不同元素的score可以重复,score相同的元素会按照元素的字典序排列。 1. zset常用命令 1.1 zadd  zadd key [NX | XX] [GT | LT]   [CH] [INCR] score member [score member ...]

【机器学习】高斯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以及在python中的实例

引言 高斯过程(Gaussian Process,简称GP)是一种概率模型,用于描述一组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分布,其中任何一个有限维度的子集都具有高斯分布 文章目录 引言一、高斯过程1.1 基本定义1.1.1 随机过程1.1.2 高斯分布 1.2 高斯过程的特性1.2.1 联合高斯性1.2.2 均值函数1.2.3 协方差函数(或核函数) 1.3 核函数1.4 高斯过程回归(Gauss

图神经网络模型介绍(1)

我们将图神经网络分为基于谱域的模型和基于空域的模型,并按照发展顺序详解每个类别中的重要模型。 1.1基于谱域的图神经网络         谱域上的图卷积在图学习迈向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节主要介绍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谱域图神经网络:谱图卷积网络、切比雪夫网络和图卷积网络。 (1)谱图卷积网络 卷积定理:函数卷积的傅里叶变换是函数傅里叶变换的乘积,即F{f*g}

【学习笔记】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15 人工神经网络(1)sklearn

系列文章目录 监督学习:参数方法 【学习笔记】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4 线性回归 【学习笔记】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5 逻辑回归 【课后题练习】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5 逻辑回归(SAheart.csv) 【学习笔记】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6 多项逻辑回归 【学习笔记 及 课后题练习】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7 判别分析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