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ase架构原理之region、memstore、hfile、hlog、columm-family、colum、cell(有时间看)

本文主要是介绍hbase架构原理之region、memstore、hfile、hlog、columm-family、colum、cell(有时间看),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hbase架构原理之region、memstore、hfile、hlog、columm-family、colum、cell

2017年11月08日 16:34:52 亚当-adam 阅读数:957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zhaojianting/article/details/78480329

Hbase的顶级存储结构是表,Hbase的表可以理解成是行的集合,行(记录)是列族的集合,列族是列的集合。这里有重点介绍几个容易混爻的几个感念!

 

HBase采用Master/Slave架构搭建集群,它隶属于Hadoop生态系统,由一下类型节点组成:HMaster节点、HRegionServer节点、ZooKeeper集群,而在底层,

它将数据存储于HDFS中,因而涉及到HDFS的NameNode、DataNode等,总体结构如下:

其中HMaster节点用于:

管理HRegionServer,实现其负载均衡。

管理和分配HRegion,比如在HRegion split时分配新的HRegion;

在HRegionServer退出时迁移其内的HRegion到其他HRegionServer上。实现DDL操作(Data Definition Language,namespace和table的增删改,column familiy的增删改等)。

管理namespace和table的元数据(实际存储在HDFS上)。

权限控制(ACL)。

HRegion

假设我们有100亿条数据,这么大的数据无法存储到一台机器上,这时hbase水平切分成不同的分片,分片就是region,一个regionServer包含若干region,由于是水平切分,一条完整的数据一定是只属于一个region,其实hbase底层存存储结构是key-value形式的,key就是row-key!

 

HBase使用RowKey将表水平切割成多个HRegion,从HMaster的角度,每个HRegion都纪录了它的StartKey和EndKey(第一个HRegion的StartKey为空,

最后一个HRegion的EndKey为空),由于RowKey是排序的,因而Client可以通过HMaster快速的定位每个RowKey在哪个HRegion中。HRegion由HMaster分

配到相应的HRegionServer中,然后由HRegionServer负责HRegion的启动和管理,和Client的通信,负责数据的读(使用HDFS)。

列族column family

它是column的集合,在创建表的时候就指定,不能频繁修改。值得注意的是,列族的数量越少越好,因为过多的列族相互之间会影响,生产环境

中的列族一般是一个到两个。数据的持久化文件HFile中是按照Key-Value存储的,同一个列族的所有列存储在同一个底层存储文件里。每个列族在物理上

有自己的Hfile集合,Hbase的数据在HDFS中的路径结构如下:

hdfs://h201:8020/hbase/data/${名字空间}/${表名}/${区域名称}/${列族名称}/${文件名}

举例:/hbase/data/ns1/t1/a4d63a61a8da24a863bff3c8d7cd20de/f1/c2a7fa8c41304b9e9b8b24b4a89171ce

其中{区域名称}是t1的region, 由每张表切割形成,一张表由若干个region组成,不同的region分到不同的region server以便均衡负载

 

列column

和列族的限制数量不同,列族可以包含很多个列,前面说的“几十亿行*百万列”就是这个意思。 

列的值cell

存在单元格(cell)中。每一列的值允许有多个版本,由timestamp来区分不同版本。多个版本产生原因:向同一行下面的同一个列多次插入数据,

每插入一次就有一个对应版本的value。

 

MemStore Flush

MemStore是一个In Memory Sorted Buffer,在每个HStore中都有一个MemStore,即它是一个HRegion的一个Column Family对应一个实例。它的排列顺序以

RowKey、Column Family、Column的顺序以及Timestamp的倒序,如下所示:

每一次Put/Delete请求都是先写入到MemStore中,当MemStore满后会Flush成一个新的StoreFile(底层实现是HFile),即一个HStore(Column Family)可以有0个或

多个StoreFile(HFile)。有以下三种情况可以触发MemStore的Flush动作,需要注意的是MemStore的最小Flush单元是HRegion而不是单个MemStore。据说这是

Column Family有个数限制的其中一个原因,估计是因为太多的Column Family一起Flush会引起性能问题?具体原因有待考证。

  1. 当一个HRegion中的所有MemStore的大小总和超过了hbase.hregion.memstore.flush.size的大小,默认128MB。此时当前的HRegion中所有的MemStore会Flush到HDFS中。
  2. 当全局MemStore的大小超过了hbase.regionserver.global.memstore.upperLimit的大小,默认40%的内存使用量。此时当前HRegionServer中所有HRegion中的MemStore都会Flush到HDFS中,Flush顺序是MemStore大小的倒序(一个HRegion中所有MemStore总和作为该HRegion的MemStore的大小还是选取最大的MemStore作为参考?有待考证),直到总体的MemStore使用量低于hbase.regionserver.global.memstore.lowerLimit,默认38%的内存使用量。
  3. 当前HRegionServer中WAL的大小超过了hbase.regionserver.hlog.blocksize * hbase.regionserver.max.logs的数量,当前HRegionServer中所有HRegion中的MemStore都会Flush到HDFS中,Flush使用时间顺序,最早的MemStore先Flush直到WAL的数量少于hbase.regionserver.hlog.blocksize * hbase.regionserver.max.logs。这里说这两个相乘的默认大小是2GB,查代码,hbase.regionserver.max.logs默认值是32,而hbase.regionserver.hlog.blocksize是HDFS的默认blocksize,32MB。但不管怎么样,因为这个大小超过限制引起的Flush不是一件好事,可能引起长时间的延迟,因而这篇文章给的建议:“Hint: keep hbase.regionserver.hlog.blocksize * hbase.regionserver.maxlogs just a bit above hbase.regionserver.global.memstore.lowerLimit * HBASE_HEAPSIZE.”。并且需要注意,这里给的描述是有错的(虽然它是官方的文档)。

在MemStore Flush过程中,还会在尾部追加一些meta数据,其中就包括Flush时最大的WAL sequence值,以告诉HBase这个StoreFile写入的最新数据的序列,那么在Recover时就直到从哪里开始。在HRegion启动时,这个sequence会被读取,并取最大的作为下一次更新时的起始sequence。

HFile格式

HBase的数据以KeyValue(Cell)的形式顺序的存储在HFile中,在MemStore的Flush过程中生成HFile,由于MemStore中存储的Cell遵循相同的排列顺序,因而Flush过程是顺序写,我们直到磁盘的顺序写性能很高,因为不需要不停的移动磁盘指针。

HFile参考BigTable的SSTable和Hadoop的TFile实现,从HBase开始到现在,HFile经历了三个版本,其中V2在0.92引入,V3在0.98引入。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V1的格式:

V1的HFile由多个Data Block、Meta Block、FileInfo、Data Index、Meta Index、Trailer组成,其中Data Block是HBase的最小存储单元,在前文中提到的

BlockCache就是基于Data Block的缓存的。一个Data Block由一个魔数和一系列的KeyValue(Cell)组成,魔数是一个随机的数字,用于表示这是一个Data Block

类型,以快速监测这个Data Block的格式,防止数据的破坏。Data Block的大小可以在创建Column Family时设置(HColumnDescriptor.setBlockSize()),默认值

是64KB,大号的Block有利于顺序Scan,小号Block利于随机查询,因而需要权衡。Meta块是可选的,FileInfo是固定长度的块,它纪录了文件的一些Meta信息,

例如:AVG_KEY_LEN, AVG_VALUE_LEN, LAST_KEY, COMPARATOR, MAX_SEQ_ID_KEY等。Data Index和Meta Index纪录了每个Data块和Meta块的其实

点、未压缩时大小、Key(起始RowKey?)等。Trailer纪录了FileInfo、Data Index、Meta Index块的起始位置,Data Index和Meta Index索引的数量等。其中

FileInfo和Trailer是固定长度的。

HFile里面的每个KeyValue对就是一个简单的byte数组。但是这个byte数组里面包含了很多项,并且有固定的结构。我们来看看里面的具体结构:

开始是两个固定长度的数值,分别表示Key的长度和Value的长度。紧接着是Key,开始是固定长度的数值,表示RowKey的长度,紧接着是 RowKey,然后是固定长

度的数值,表示Family的长度,然后是Family,接着是Qualifier,然后是两个固定长度的数值,表示Time Stamp和Key Type(Put/Delete)。Value部分没有这么

复杂的结构,就是纯粹的二进制数据了。随着HFile版本迁移,KeyValue(Cell)的格式并未发生太多变化,只是在V3版本,尾部添加了一个可选的Tag数组。

HFileV1版本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它占用内存多,并且Bloom File和Block Index会变的很大,而引起启动时间变长。其中每个HFile的Bloom Filter可以增长

到100MB,这在查询时会引起性能问题,因为每次查询时需要加载并查询Bloom Filter,100MB的Bloom Filer会引起很大的延迟;另一个,Block Index在一个

HRegionServer可能会增长到总共6GB,HRegionServer在启动时需要先加载所有这些Block Index,因而增加了启动时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0.92版本中引

入HFileV2版本:

在这个版本中,Block Index和Bloom Filter添加到了Data Block中间,而这种设计同时也减少了写的内存使用量;另外,为了提升启动速度,在这个版本中还引入

了延迟读的功能,即在HFile真正被使用时才对其进行解析。

FileV3版本基本和V2版本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它在KeyValue(Cell)层面上添加了Tag数组的支持;并在FileInfo结构中添加了和Tag相关的两个字段。关于具

体HFile格式演化介绍,可以参考其它资料

对HFileV2格式具体分析,它是一个多层的类B+树索引,采用这种设计,可以实现查找不需要读取整个文件:

Data Block中的Cell都是升序排列,每个block都有它自己的Leaf-Index,每个Block的最后一个Key被放入Intermediate-Index中,Root-Index指向

Intermediate-Index。在HFile的末尾还有Bloom Filter用于快速定位那么没有在某个Data Block中的Row;TimeRange信息用于给那些使用时间查询的参考。

在HFile打开时,这些索引信息都被加载并保存在内存中,以增加以后的读取性能。

 

Hlog

hlog是为容易存在的,大型分布式系统中硬件故障很常见,HBase也不例外,如果MemStore还没有刷写到hfile,服务器就崩溃了,内存中没有写到硬盘的数据

就丢失了。hbase的应对办法是在写动作完成之前,先写入hlog,Hbase集群中每台服务器维护一个hlog,直到hlog新记录成功写入后,写动作才被认为是成功完成。

也就是说每个写入到作需要同时得到memstore和hlog的确认,如果在memstore没有写到hfile之前宕机,数据就可以从hlog恢复!

 

总结一:hbase首先按照row-key按行切分数据,每一份就是一个region(会在适当的时机合并),然后再按照列族切分,每个列族对应硬盘上的一个文件夹。所以说

hbase是面向列存储的,key-value形式的数据库

总结二:在查询数据时,hbase首先根据row-key找到对应的region,然后再根据需要的列族到硬盘上找到对应的文件夹读取数据

这篇关于hbase架构原理之region、memstore、hfile、hlog、columm-family、colum、cell(有时间看)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1046673

相关文章

Redis主从/哨兵机制原理分析

《Redis主从/哨兵机制原理分析》本文介绍了Redis的主从复制和哨兵机制,主从复制实现了数据的热备份和负载均衡,而哨兵机制可以监控Redis集群,实现自动故障转移,哨兵机制通过监控、下线、选举和故... 目录一、主从复制1.1 什么是主从复制1.2 主从复制的作用1.3 主从复制原理1.3.1 全量复制

Redis主从复制的原理分析

《Redis主从复制的原理分析》Redis主从复制通过将数据镜像到多个从节点,实现高可用性和扩展性,主从复制包括初次全量同步和增量同步两个阶段,为优化复制性能,可以采用AOF持久化、调整复制超时时间、... 目录Redis主从复制的原理主从复制概述配置主从复制数据同步过程复制一致性与延迟故障转移机制监控与维

Python 标准库time时间的访问和转换问题小结

《Python标准库time时间的访问和转换问题小结》time模块为Python提供了处理时间和日期的多种功能,适用于多种与时间相关的场景,包括获取当前时间、格式化时间、暂停程序执行、计算程序运行时... 目录模块介绍使用场景主要类主要函数 - time()- sleep()- localtime()- g

SpringCloud配置动态更新原理解析

《SpringCloud配置动态更新原理解析》在微服务架构的浩瀚星海中,服务配置的动态更新如同魔法一般,能够让应用在不重启的情况下,实时响应配置的变更,SpringCloud作为微服务架构中的佼佼者,... 目录一、SpringBoot、Cloud配置的读取二、SpringCloud配置动态刷新三、更新@R

Redis主从复制实现原理分析

《Redis主从复制实现原理分析》Redis主从复制通过Sync和CommandPropagate阶段实现数据同步,2.8版本后引入Psync指令,根据复制偏移量进行全量或部分同步,优化了数据传输效率... 目录Redis主DodMIK从复制实现原理实现原理Psync: 2.8版本后总结Redis主从复制实

如何用Java结合经纬度位置计算目标点的日出日落时间详解

《如何用Java结合经纬度位置计算目标点的日出日落时间详解》这篇文章主详细讲解了如何基于目标点的经纬度计算日出日落时间,提供了在线API和Java库两种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其应用,需要的朋友... 目录前言一、应用示例1、天安门升旗时间2、湖南省日出日落信息二、Java日出日落计算1、在线API2

如何使用 Bash 脚本中的time命令来统计命令执行时间(中英双语)

《如何使用Bash脚本中的time命令来统计命令执行时间(中英双语)》本文介绍了如何在Bash脚本中使用`time`命令来测量命令执行时间,包括`real`、`user`和`sys`三个时间指标,... 使用 Bash 脚本中的 time 命令来统计命令执行时间在日常的开发和运维过程中,性能监控和优化是不

python中的与时间相关的模块应用场景分析

《python中的与时间相关的模块应用场景分析》本文介绍了Python中与时间相关的几个重要模块:`time`、`datetime`、`calendar`、`timeit`、`pytz`和`dateu... 目录1. time 模块2. datetime 模块3. calendar 模块4. timeit

Java将时间戳转换为Date对象的方法小结

《Java将时间戳转换为Date对象的方法小结》在Java编程中,处理日期和时间是一个常见需求,特别是在处理网络通信或者数据库操作时,本文主要为大家整理了Java中将时间戳转换为Date对象的方法... 目录1. 理解时间戳2. Date 类的构造函数3. 转换示例4. 处理可能的异常5. 考虑时区问题6.

mybatis的整体架构

mybatis的整体架构分为三层: 1.基础支持层 该层包括:数据源模块、事务管理模块、缓存模块、Binding模块、反射模块、类型转换模块、日志模块、资源加载模块、解析器模块 2.核心处理层 该层包括:配置解析、参数映射、SQL解析、SQL执行、结果集映射、插件 3.接口层 该层包括:SqlSession 基础支持层 该层保护mybatis的基础模块,它们为核心处理层提供了良好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