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建堆时间复杂度,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片头
嗨!小伙伴们,大家好! 在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堆,以及如何实现堆。这一篇中,我将继续带领大家来深入学习堆,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咯!
首先,大家还记得这个代码吗?
//堆的初始化
void HeapInit(Heap* hp) {assert(hp); //断言,防止传入空指针hp->arr = NULL; //动态数组为空hp->capacity = 0;//初始时,数组的容量为0hp->size = 0; //初始时,数组的大小为0
}
哈哈,是的!这就是我们初始化堆的代码,那我们今天同样是初始化堆,但是思路和之前不太一样哦!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接口函数 HeapCreate,里面包含3个参数,分别是 Heap* hp, ElemType* arr, int n,函数的返回类型为 void
void HeapCreate(Heap* hp,ElemType* a,int n);
三个参数的意义如下:
- Heap* hp: 指向堆这个结构体的指针,用来对堆进行修改操作
- ElemType* arr: 指向外界提供数组的指针
- int n: n表示要在arr数组拷贝的元素个数
关于这个接口函数,具体实现代码如下:
//堆的构建
void HeapCreate(Heap* hp, ElemType* a, int n) {assert(hp); //断言,防止传入空指针assert(a); //断言,防止传入空指针//对堆这个结构体的成员变量arr开辟一块空间(堆的本质就是数组)hp->arr = (ElemType*)malloc(sizeof(ElemType)*n);//开辟n个大小的空间if (hp->arr == NULL) { //如果内存空间不足perror("malloc fail!\n");exit(1);}memcpy(hp->arr, a, n * sizeof(ElemType));//将数组a的所有元素拷贝到堆的arr中hp->capacity = n;//初始化堆的容量为nhp->size = n; //初始化堆的元素个数为n//建堆//向上调整建堆/*for (int i = 1; i < hp->size; i++) { //从第二个结点开始挪动AdjustUp(hp->arr, i);}*///向下调整建堆for (int i = (hp->size - 1 - 1) / 2; i >= 0; i--) { //从倒数第一个非叶子结点开始挪动AdjustDown(hp->arr, hp->size, i);}
}
测试代码如下:
内容我们很熟悉,但是同样都是建堆,向上调整建堆和向下调整建堆有什么差异呢? 它们两个进行比较,哪一个算法更优一点呢?
不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先来看看向上调整建堆
我们以满二叉树来举例子,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其中每个非叶子节点都有两个子节点,并且所有叶子节点都在同一层上。
二叉树的每一层结点数目如下:
我们现在采用向上调整建堆的思想,创建的第一个结点可以看成小堆(大堆),因此,我们不需要对第一个结点作任何处理。创建第二个结点,我们就需要向上调整1次,创建第三个结点,我们就需要向上调整1次,因此,第二层总共有2个结点,我们需要调整1次,也就是 2^1*1。
因此,设累和向上调整F(H), F(H) = F(h1)+F(h2)+F(h3)+F(h4)+.......+F(h-1)+F(h) ,其中,F(h) = 每层结点个数 * 向上调整次数
所以,F(H) = 2^1*1 + 2^2*2 + 2^3*3 + ...... + 2^(h-2)*(h-2) + 2^(h-1)*(h-1) ,我们用错位相减法来求解此题
2*F(H) = 2^2*1 + 2^3*2 + 2^4*3 + ...... + 2^(h-2)*(h-3)+ 2^(h-1)*(h-2) + 2^(h)*(h-1)
F(H) = 2^1*1 + 2^2*2 + 2^3*3 + 2^4*4 + ....... + 2^(h-2)*(h-2) + 2^(h-1)*(h-1)
将两个式子相减:
2*F(H) - F(H) = -2^1 - 2^2 - 2^3 - 2^4 - ....... - 2^(h-2) - 2^(h-1) + 2^(h)*(h-1)
我们在等式中补充:-2^0 + 2^0 ,原式变成:-2^1 - 2^2 - 2^3 - 2^4 - ....... - 2^(h-2) - 2^(h-1) - 2^0 + 2^0 + 2^(h)*(h-1),调换一下顺序,就变成下面这个样子:
2*F(H) - F(H) = - 2^0 - 2^1 - 2^2 - 2^3 - 2^4 - ....... - 2^(h-2) - 2^(h-1) + 2^0 + 2^(h)*(h-1)
F(H) = - (2^0 + 2^1 + 2^2 + 2^3 + 2^4 +.......+ 2^(h-2) + 2^(h-1) )+ 2^0 + 2^(h)*(h-1)
【其中,2^0 + 2^1 + 2^2 + 2^3 + 2^4 +.......+ 2^(h-2) + 2^(h-1),可以进行错位相减,设N是树中结点的数量,N = 2^0 + 2^1 + 2^2 + 2^3 + 2^4 +.....+ 2^(h-2) + 2^(h-1)
2*N = 2^1 + 2^2 + 2^3 + 2^4 + 2^5 +.....+ 2^(h-2) + 2^(h-1) + 2^(h)
2*N - N = 2^(h) - 2^0 = 2^h - 1
N = 2^h - 1, 2^h = N+1, h = log(N+1) (注意:本来是以2为底数,N+1为真数 ,但是也可以省略底数】
因此,上述可以化简为:F(H) = - (2^h-1) + 2^0 + 2^(h)*(h-1) = -2^h + 1 + 1 + 2^h*(h-1) F(H) = 2^h*(h-2) + 2, 将 F(H) 转换成 F(N) , 2^h = N+1, h = log(N+1) , F(N) =(N+1)*(log(N+1) -2) +2,F(N) = N*logN , 因此,向上调整建堆的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
好啦,向上调整建堆的时间复杂度我们算出来了,那么向下调整建堆的时间复杂度怎么求呢?
还是以满二叉树来举例:
我们需要向下调整,建堆,最后一层(第h层)的叶子结点可以看作(大堆/小堆),所以我们不挪动叶子结点,因此,从倒数第一个非叶子结点开始挪动(也就是最后一个叶子结点的父节点),也就是第h-1层开始挪动,第h-1层的每一个结点最多向下调整1次,第h-2层的每一个结点最多向下调整2次,第h-3层的每一个结点最多向下调整3次,.........., 第5层的每一个结点最多向下调整h-5次,第4层的每一个结点最多向下调整h-4次,第3层的每一个结点最多向下调整h-3次,第2层的每一个结点最多向下调整h-2次,第1层的每一个结点最多向下调整h-1次。
因此,设累和向下调整F(H), F(H) = F(h1)+F(h2)+F(h3)+F(h4)+.......+F(h-1)+F(h) ,其中,F(h) = 每层结点个数 * 向下调整次数
所以,F(H) = 2^(h-2)*1 + 2^(h-3)*2 + ...... + 2^3*(h-4) + 2^2*(h-3) + 2^1*(h-2) + 2^0*(h-1),我们用错位相减法来求解此题
F(H) = 2^(h-2)*1 + 2^(h-3)*2 + ...... + 2^3*(h-4) + 2^2*(h-3) + 2^1*(h-2) + 2^0*(h-1)
2*F(H) = 2^(h-1)*1 + 2^(h-2)*2 + ...... + 2^4*(h-4) + 2^3*(h-3) + 2^2*(h-2) + 2^1*(h-1)
将两个式子相减可得
2*F(H) - F(H) = 2^(h-1)*1 + 2^(h-2)*1 + 2^(h-3)*1 +......+ 2^4 + 2^3 + 2^2+ 2^1 - 2^0*(h-1)
F(H) = 2^(h-1)*1 + 2^(h-2)*1 + 2^(h-3)*1 +......+ 2^4 + 2^3 + 2^2+ 2^1 - (h-1)
F(H) = 2^(h-1)*1 + 2^(h-2)*1 + 2^(h-3)*1 +......+ 2^4 + 2^3 + 2^2 + 2^1 - h + 1 (这个“+1”可以看成 2^0), 我们可以调换一下顺序:
F(H) = 2^0 + 2^1 + 2^2 + 2^3 + 2^4 +......+ 2^(h-3)*1 + 2^(h-2)*1 + 2^(h-1)*1 - h
【其中,2^0 + 2^1 + 2^2 + 2^3 + 2^4 +.......+ 2^(h-2) + 2^(h-1),可以进行错位相减,设N是树中结点的数量, N = 2^0 + 2^1 + 2^2 + 2^3 + 2^4 +.....+ 2^(h-2) + 2^(h-1)
2*N = 2^1 + 2^2 + 2^3 + 2^4 + 2^5 +.....+ 2^(h-2) + 2^(h-1) + 2^(h)
2*N - N = 2^(h) - 2^0 = 2^h - 1
N = 2^h - 1, 2^h = N+1, h = log(N+1) (注意:本来是以2为底数,N+1为真数 ,但是也可以省略底数】
因此,上述可以化简为:F(H) = 2^h - 1 - h, 我们将 F(H) 转换为 F(N) , F(N) = (N+1) -1 - log(N+1) , F(N) = N - log(N+1) , 因此,向下调整建堆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向上调整建堆的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 ,向下调整建堆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那肯定是向下调整建堆的时间复杂度更小, 因此我们会选择向下调整建堆。
哈哈哈,还有一种简便方法,那就是直接看图,不需要计算~ 你想想,假设树的高度为h, 满二叉树的最后一层叶子结点有多少个? 前面我们画图分析过,最后一层叶子结点有 2^(h-1) 个, 那么整棵二叉树的结点总数有多少? 设N是树中结点的数量, N = 2^h - 1,我们可以看到, 2^(h-1) 和2^h 只相差2倍, 换句话说,最后一层的叶子结点占结点总数的1/2,如果我们采用向上调整算法,相当于整棵二叉树一半的结点都要挪动,是不是很费时? 而如果我们采用向下调整算法,最后一层的叶子结点保持不动,只需要移动上面的结点,是不是要轻松很多?
设累和调整F(H), F(H) = F(h1)+F(h2)+F(h3)+F(h4)+.......+F(h-1)+F(h) ,其中,F(h) = 每层结点个数 * 调整次数 , 采用向上调整算法, 相当于 每层结点个数多 * 调整次数多(简称: 多*多),采用向下调整算法,相当于 每层结点个数多 * 调整次数少 或者 每层结点个数少 * 调整次数多(简称: 少*多 或者 多*少)
分析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向下调整算法优于向上调整算法,所以如果要建堆,尽量选择向下调整算法。
片尾
今天我们学习了建堆的时间复杂度,希望看完这篇文章能对友友们有所帮助 ! ! !
求点赞收藏加关注 ! ! !
谢谢大家 ! ! !
这篇关于建堆时间复杂度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