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王道数据结构笔记】顺序表的基本操作--删除(代码分析),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个人主页:豌豆射手^
🎉欢迎 👍点赞✍评论⭐收藏
🤗收录专栏:数据结构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裨益,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指正,让我们共同学习、交流进步!
【王道数据结构笔记】顺序表的基本操作--删除(代码分析)
- 引言
- 一 代码
- 二 代码分析
- 三 例子
- 四 注意
- 总结
引言
一 代码
bool ListDelete(Sqlist& L, int i, int &e)
{if (i <1 || i > L.length)return false;e = L.data[i - 1];for (int j = i; j < L.length; j++){L.data[j - 1] = L.data[j];}L.length--;return ture;
}
二 代码分析
步骤1:
if (i < 1 || i > L.length)return false;
分析:
这一步检查传入的索引i
是否有效。如果i
小于1或者大于列表L
的当前长度L.length
,则函数直接返回false
,表示删除操作失败。这是因为数组和顺序表的索引通常是从0开始的,而列表的长度是指其包含的元素数量。
步骤2:
e = L.data[i - 1];
分析:
这步代码将顺序表中索引为i
的元素的值赋给引用参数e
。由于索引是从0开始的,因此实际访问数组L.data
时使用i - 1
作为索引。这样,e
将保存被删除元素的值。
步骤3:
for (int j = i; j < L.length; j++)
{L.data[j - 1] = L.data[j];
}
这个循环是ListDelete
函数中的一个关键部分,用于在顺序表L
中删除索引为i
的元素。循环的目的是将索引i
及其之后的所有元素向前移动一个位置,从而覆盖掉索引i
处的元素,实现删除的效果。
下面是循环的详细解释:
-
初始化部分 (
int j = i;
):- 这里定义了一个循环变量
j
,并将其初始化为i
。i
是待删除元素的索引。循环将从i
开始,意味着我们将从待删除元素之后的位置开始处理。
- 这里定义了一个循环变量
-
条件判断部分 (
j < L.length;
):- 这是循环继续执行的条件。只要
j
小于顺序表L
的长度L.length
,循环就会继续。这确保了循环会遍历到顺序表的最后一个元素,但不会超出数组边界。
- 这是循环继续执行的条件。只要
-
循环体部分:
- 在循环的每一次迭代中,都会执行循环体内的代码。这里,我们将
L.data[j]
的值赋给L.data[j - 1]
。这实际上是将当前元素向前移动一个位置。 - 由于数组索引是从0开始的,所以
L.data[j - 1]
实际上是指向j
之前位置的元素的引用。通过不断地将后续元素的值赋给前一个位置,我们实现了删除索引为i
的元素的效果。 -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操作不会改变顺序表的物理大小(即数组
L.data
的容量),而只是改变了顺序表中有效元素的数量(通过L.length
来跟踪)。
- 在循环的每一次迭代中,都会执行循环体内的代码。这里,我们将
-
迭代部分 (
j++
):- 在每次循环迭代结束时,
j
的值都会增加1。这确保了循环能够遍历顺序表中的每个元素,从i
开始直到最后一个元素。
- 在每次循环迭代结束时,
这个循环结束时,顺序表中索引为i
的元素及其之后的所有元素都将向前移动了一个位置,原来的索引i
处的元素就被“覆盖”掉了,从而实现了删除操作。最后,通过减少L.length
的值,我们更新了顺序表的有效长度,以反映这次删除操作。
步骤4:
L.length--;
分析:
这步代码将顺序表L
的长度减少1,因为我们已经从表中删除了一个元素。这是必要的步骤,以确保L.length
正确地反映了顺序表中当前元素的数量。
步骤5:
return true;
分析:
如果代码执行到这里,说明删除操作成功完成。因此,函数返回true
,表示删除操作成功。注意,这里应该修正拼写错误,将ture
改为true
。
综上,整个ListDelete
函数的目的是从顺序表L
中删除索引为i
的元素,并将被删除元素的值赋给引用参数e
。如果索引i
无效,函数返回false
;否则,执行删除操作并返回true
。
三 例子
当然可以。假设我们有一个顺序表L
,它的长度L.length
是5,并且它存储了以下整数:
L.data: [10, 20, 30, 40, 50]
现在,如果我们想要删除索引为i = 2
的元素(即值为30的元素),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循环来实现。
在循环开始之前,顺序表的状态如下:
索引: 0 1 2 3 4
值: 10 20 30 40 50
循环开始时,j
被初始化为i
的值,即j = 2
。循环的条件是j < L.length
,即j < 5
,所以循环会执行。
在第一次迭代中(j = 2
):
L.data[j - 1]
即L.data[1]
(索引为1的元素,值为20)L.data[j]
即L.data[2]
(索引为2的元素,值为30,即待删除的元素)
我们将L.data[2]
的值(30)赋给L.data[1]
,此时顺序表变为:
索引: 0 1 2 3 4
值: 10 30 30 40 50
注意,现在索引1和2的位置都有相同的值30,但我们还未完成删除操作。
接着进行第二次迭代(j
现在自增为3):
L.data[j - 1]
即L.data[2]
(现在是30)L.data[j]
即L.data[3]
(值为40)
将L.data[3]
的值(40)赋给L.data[2]
,顺序表变为:
索引: 0 1 2 3 4
值: 10 30 40 40 50
再进行第三次迭代(j
现在为4):
L.data[j - 1]
即L.data[3]
(现在是40)L.data[j]
即L.data[4]
(值为50)
将L.data[4]
的值(50)赋给L.data[3]
,顺序表变为:
索引: 0 1 2 3 4
值: 10 30 40 50 50
此时,由于j
(现在是4)不再小于L.length
(5),循环终止。
最后,我们需要减少顺序表的长度L.length
以反映已经删除了一个元素:
L.length--; // 现在L.length变为4
更新后的顺序表状态为:
索引: 0 1 2 3
值: 10 30 40 50
注意,索引4及其之后的位置现在包含了未定义的值(可能是之前存储的旧数据),但在我们的顺序表逻辑中,我们不再考虑这些位置,因为L.length
已经更新为4,表示只有前4个元素是有效的。这样,我们就成功地从顺序表中删除了索引为2的元素。
四 注意
在顺序表中,我们不能直接删除要删除的元素,而是要通过将后续元素向前覆盖的方式来模拟删除操作,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
连续性:顺序表通常基于数组实现,数组中的元素在内存中是连续存储的。因此,如果直接删除数组中的某个元素,而不做任何处理,那么原本存储在该元素位置之后的数据将会向前移动填补空白,导致数据的连续性被破坏。
-
内存管理:直接删除数组中的元素并不意味着释放了相应的内存空间。在C++等语言中,数组的大小是在创建时确定的,并且通常不能在运行时改变。即使我们“逻辑上”删除了某个元素,数组所占用的内存空间仍然保持不变。
-
效率:通过将后续元素向前覆盖的方式模拟删除操作,可以避免移动大量数据。如果我们直接删除一个元素,那么所有位于该元素之后的元素都需要向后移动一位以填补空白,这将是一个O(n)的操作,其中n是顺序表的长度。而通过覆盖的方式,我们只需要将后续的元素逐个向前移动,直到覆盖掉要删除的元素,这是一个O(k)的操作,其中k是要删除元素之后的元素数量。
-
简化操作:通过覆盖的方式,我们实际上是在“覆盖”掉要删除的元素,而不是真正地从内存中移除它。这种方式简化了删除操作的实现,因为我们不需要处理内存分配和释放的复杂性。同时,由于顺序表的长度
L.length
会相应减少,我们在逻辑上仍然认为该元素已经被删除。
因此,尽管我们不能直接从顺序表中删除一个元素,但通过覆盖后续元素的方式,我们可以在逻辑上实现删除的效果,同时保持顺序表的连续性和内存空间的有效利用。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删除操作并不会释放任何内存,如果顺序表的大小成为了问题,那么可能需要考虑使用动态数组(如std::vector
在C++中)或其他数据结构来更灵活地管理元素的增删操作。
总结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谢谢大家的阅读!
如果觉得这篇博客对你有用的话,别忘记三连哦。
我是豌豆射手^,让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这篇关于【王道数据结构笔记】顺序表的基本操作--删除(代码分析)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