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TR4 - Transformer中的多头注意力机制,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目录
- 前言
- 自注意力机制
- Self-Attention层的具体机制
- Self-Attention 矩阵计算
- 多头注意力机制
- 例子解析
- 代码实现
- 总结与心得体会
前言
多头注意力机制可以说是Transformer中最主要的模块,没有之一。这次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注意力机制与多头注意力机制。
自注意力机制
在Transformer模型中,输入的文本序列经过输入处理转换为一个向量的序列,然后就会被送到第1层的编码器,第一层的编码器的输出同样是一个向量的序列,再送到下一层编码器。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向量在层间流动时,向量的数量和维度都是不变的。单层编码器接收到上一层的输入,然后进入自注意力层计算,然后再输入到前馈神经网络中,最后得到每个位置的新向量。
Self-Attention层的具体机制
例如想要翻译的句子为:“The animal didn’t 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
句子中的it是一个代词,想要知道它具体代指什么,对模型来说并不容易。通过引用Self-Attention机制,模型就会最终计算出it代指的是animal。同样的,当模型处理句子中其他词时,Self-Attention机制也可以让模型不仅仅关注当前位置的词,还关注句中其它位置相关的词,进而更好地理解当前位置的词。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自注意力机制的计算过程:假设一句话为"Thinking Machines"。
自注意力会计算:Thinking-Thinking、Thinking-Machines、Machines-Thinking、Machines-Machines共2的2次方种组合。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 1 对输入编码器的词向量进行线性变换,得到Query、Key和Value向量。变换的过程是通过词向量分别和3个参数矩阵相乘,参数矩阵可以通过模型训练学习到。
- 2 计算
Attention Score
(注意力分数 )。
假如我们现在计算Thinking的Attention Score
,需要根据Thinking对应的词向量,对句子中的其他词向量都计算一个分数,这些分数决定了在编码Thinking这个词时,对句子中其它位置的词向量的权重。
Attention Score
是根据Thinking对应的Query向量和其他位置的每个词的Key向量进行点积得到的。Thinking的第一个Attention Score
就是q1和k1的点积,第二个分数是 q 1 q_1 q1和 k 2 k_2 k2的点积。
- 3 把得到的每个分数除以 d k \sqrt{d_k} dk。 d k d_k dk是Key向量的维度。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在反向传播时,求梯度时更加稳定。
s c o r e 11 = q 1 ⋅ k 1 d k score_{11} = \frac{q_1 \cdot k_1}{\sqrt{d_k}} score11=dkq1⋅k1
s c o r e 12 = q 1 ⋅ k 2 d k score_{12} = \frac{q_1 \cdot k_2}{\sqrt{d_k}} score12=dkq1⋅k2
- 4 然后把分数经过一个Softmax函数,通过Softmax将分数归一化,使分数都是正数并且加起来等于1。
s c o r e 11 = s o f t m a x ( s c o r e 11 ) score_{11} = softmax(score_{11}) score11=softmax(score11)
s c o r e 12 = s o f t m a x ( s c o r e 12 ) score_{12} = softmax(score_{12}) score12=softmax(score12)
- 5 得到每个词向量的分数后,将分数分别与对应的Value向量相乘。对于分数高的位置,相乘后的值就越大,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它们的身上;对于分数低的位置,相乘后的值就越小,这些位置的词可能就相关性不大。
- 6 把第5步得到的Value向量相加,就得到了Self-Attention在当前位置对应的输出
z 1 = v 1 × s c o r e 11 + v 2 × s c o r e 12 z_1 = v_1 \times score_{11} + v_2 \times score_{12} z1=v1×score11+v2×score12
最后整体看一下Self-Attention计算的全过程
Self-Attention 矩阵计算
具体的实现时,并不会像上面那样阶段分明的分成6个步骤,而是将向量合并到一起,进行矩阵运算。
X 1 X_1 X1: 第一个单词的输入向量
X 2 X_2 X2: 第二个单词的输入向量
X = [ X 1 ; X 2 ] X = [X_1;X_2] X=[X1;X2] 将两个向量合并为矩阵
具体来说分为了两步:
-
1:计算Query、Key、Value的矩阵。
Q = X W Q Q = XW^Q Q=XWQ:计算Query
K = X W K K = XW^K K=XWK:计算Key
V = X W V V = XW^V V=XWV:计算Value
把所有的词向量放到一个矩阵X中,然后分别和3个权重矩阵 W Q W^Q WQ、 W K W^K WK、 W V W^V WV相乘,得到 Q Q Q、 K K K、 V V V矩阵。矩阵X中的每一行,表示句子中的每一个词的词向量。 Q Q Q、 K K K、 V V V矩阵中的每一行表示Query向量、Key向量、Value向量,向量的维度是 d k d_k dk。
-
2:矩阵计算把上面第2步到第6步压缩为一步,直接得到Self-Attention的输出
Z = s o f t m a x ( Q K T d k ) × V Z = softmax(\frac {QK^T} {\sqrt{d_k}}) \times V Z=softmax(dkQKT)×V
多头注意力机制
Transformer的论文中,通过增加多头注意力机制(一组注意力称为一个Attention Head),进一步完善了Self-Attention。这种机制从如下两个方面增强了Attention层的能力:
-
扩展了模型关注不同位置的能力
在上面的例子中,第一个位置的输出 z 1 z_1 z1包含了句子中其他每个位置的很小一部分信息。但 z 1 z_1 z1仅仅是单个向量,所以可能仅由第1个位置的信息主导了。而当我们翻译句子:
The animal didn't 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
时,我们不仅希望模型关注到it
本身,还希望模型关注到The
和animal
,甚至关注到tired
。 -
多头注意力机制赋予了Attention层多个“子表示空间”
多头注意力机制会有多组 W Q W^Q WQ、 W K W^K WK、 W V W^V WV的权重矩阵,因此可以将 X X X变换到更多种子空间中进行表示 。
每组注意力设定单独的 W Q W^Q WQ、 W K W^K WK、 W V W^V WV参数矩阵。将输入 X X X与它们相乘,得到多组 Q Q Q、 K K K、 V V V矩阵。接下来把每组的 Q Q Q、 K K K、 V V V计算得到各自的 Z Z Z。
由于前馈神经网络层接收的是1个矩阵(其中每行的向量表示一个词),而不是8个矩阵,所以要直接把8个子矩阵拼接得到一个大矩阵,然后和另一个权重矩阵 W O W^O WO相乘做一次变换,映射到前馈神经网络层所需要的维度。
把多头注意力放到一张图中:
例子解析
再来看一下上面提到的it
的例子,不同的Attention Heads对应的it
attention了哪些内容。
图中绿色和橙色线条分别表示2组不同的Attention Heads。可以看到,当我们编码单词it
时,其中一个Attention Head(橙色)最关注的是the animal
,另外一个绿色Attention Head关注的是tired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it
在模型中的表示,融合了animal
和tire
的部分表达。
代码实现
class MultiHeadAttention(nn.Module):def __init__(self, hid_dim, n_heads, dropout):super().__init__()self.hid_dim = hid_dimself.n_heads = n_heads# hid_dim必须整除assert hid_dim % n_heads == 0# 定义wqself.w_q = nn.Linear(hid_dim, hid_dim)# 定义wkself.w_k = nn.Linear(hid_dim, hid_dim)# 定义wvself.w_v = nn.Linear(hid_dim, hid_dim)self.fc = nn.Linear(hid_dim, hid_dim)self.do = nn.Dropout(dropout)self.scale = torch.sqrt(torch.FloatTensor([hid_dim//n_heads]))def forward(self, query, key, value, mask=None):# Q与KV在句子长度这一个维度上数值可以不一样bsz = query.shape[0]Q = self.w_q(query)K = self.w_k(key)V = self.w_v(value)# 将QKV拆成多组,方案是将向量直接拆开了# (64, 12, 300) -> (64, 12, 6, 50) -> (64, 6, 12, 50)# (64, 10, 300) -> (64, 10, 6, 50) -> (64, 6, 10, 50)# (64, 10, 300) -> (64, 10, 6, 50) -> (64, 6, 10, 50)Q = Q.view(bsz, -1, self.n_heads, self.hid_dim//self.n_heads).permute(0, 2, 1, 3)K = K.view(bsz, -1, self.n_heads, self.hid_dim//self.n_heads).permute(0, 2, 1, 3)V = V.view(bsz, -1, self.n_heads, self.hid_dim//self.n_heads).permute(0, 2, 1, 3)# 第1步,Q x K / scale# (64, 6, 12, 50) x (64, 6, 50, 10) -> (64, 6, 12, 10)attention = torch.matmul(Q, K.permute(0, 1, 3, 2)) / self.scale# 需要mask掉的地方,attention设置的很小很小if mask is not None:attention = attention.masked_fill(mask == 0, -1e10)# 第2步,做softmax 再dropout得到attentionattention = self.do(torch.softmax(attention, dim=-1))# 第3步,attention结果与k相乘,得到多头注意力的结果# (64, 6, 12, 10) x (64, 6, 10, 50) -> (64, 6, 12, 50)x = torch.matmul(attention, V)# 把结果转回去# (64, 6, 12, 50) -> (64, 12, 6, 50)x = x.permute(0, 2, 1, 3).contiguous()# 把结果合并# (64, 12, 6, 50) -> (64, 12, 300)x = x.view(bsz, -1, self.n_heads * (self.hid_dim // self.n_heads))x = self.fc(x)return x
测试一下是否能输出
query = torch.rand(64, 12, 300)
key = torch.rand(64, 10, 300)
value = torch.rand(64, 10, 300)
attention = MultiHeadAttention(hid_dim=300, n_heads=6, dropout=0.1)
output = attention(query, key, value)
print(output.shape)
总结与心得体会
通过对多头注意力机制的学习,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它的多头注意力机制不是像其它模块设计思路一样,对同一个输入做了多组运算,而是将输入切分成不同的部分,每部分分别做了多组运算。由于自然语言处理中,一个单词的词向量往往是很长的,所以这种方式比CV的那种堆叠的方式能减少很多计算量,并且在效果方面不会损失太多。
个人感觉:词向量的不同分组之间的关系有点像计算机视觉中,彩色图像的多个通道,多头注意力机制有点像后面的通道注意力的计算。
这篇关于TR4 - Transformer中的多头注意力机制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