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Python凝聚层次聚类算法,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凝聚层次聚类(Agglomerativ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是一种自底向上的聚类方法。它首先将每个对象看作是一个单独的簇,然后按照某种准则(如距离)逐渐合并这些簇,直到满足某个终止条件(如达到预设的簇的数量或簇间的距离超过某个阈值)。
在Python中,你可以使用scikit-learn
库中的AgglomerativeClustering
类来实现凝聚层次聚类。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python复制代码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AgglomerativeClustering | |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 |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
# 生成模拟数据 | |
X, y = make_blobs(n_samples=300, centers=4, cluster_std=0.60, random_state=0) | |
# 实例化凝聚层次聚类模型,设置簇的数量为4 | |
agg = AgglomerativeClustering(n_clusters=4) | |
# 对数据进行聚类 | |
assignment = agg.fit_predict(X) | |
# 绘制结果 | |
plt.scatter(X[:, 0], X[:, 1], c=assignment, cmap='viridis') | |
centers = agg.cluster_centers_ | |
plt.scatter(centers[:, 0], centers[:, 1], c='black', s=200, alpha=0.5) | |
plt.show()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首先使用make_blobs
函数生成了一个包含300个样本、4个中心的模拟数据集。然后,我们创建了一个AgglomerativeClustering
对象,并设置要生成的簇的数量为4。接着,我们使用fit_predict
方法对数据进行聚类,并将结果赋值给assignment
。最后,我们使用matplotlib库绘制了聚类结果。
注意,凝聚层次聚类的一个重要参数是连接准则,它决定了如何计算簇之间的距离。AgglomerativeClustering
类默认使用最小距离(单链接),但你也可以选择使用最大距离(全链接)或平均距离(平均链接)。你可以通过linkage
参数来设置这个值,例如linkage='complete'
表示使用最大距离。
此外,你还可以设置其他参数来优化聚类结果,如distance_threshold
(用于提前停止合并的阈值)和affinity
(用于计算距离的度量方法)。具体的使用方法可以参考scikit-learn
的官方文档。
这篇关于Python凝聚层次聚类算法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