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4.3:广义根轨迹

2024-02-02 07:30

本文主要是介绍自动控制原理4.3:广义根轨迹,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参考书籍:《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版).胡寿松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PDF版下载》



1.参数根轨迹
  • 除根轨迹增益 K ∗ K^* K为变化参数的根轨迹外,其他情形下的根轨迹统称为广义根轨迹;如:系统的参数根轨迹,开环传递函数中零点个数多于极点个数的根轨迹,零度根轨迹;
  • 将负反馈系统中 K ∗ K^* K变化时的根轨迹称为常规根轨迹;
  • 以非开环增益为可变参数绘制的根轨迹称为参数根轨迹;

设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
1 + G ( s ) H ( s ) = 0 1+G(s)H(s)=0 1+G(s)H(s)=0
进行等效变换:
A P ( s ) Q ( s ) = − 1 A\frac{P(s)}{Q(s)}=-1 AQ(s)P(s)=1
其中: A A A为除 K ∗ K^* K外,系统任意变化参数, P ( s ) 、 Q ( s ) P(s)、Q(s) P(s)Q(s)为两个与 A A A无关的首一多项式;

上两式相等,则:
Q ( s ) + A P ( s ) = 1 + G ( s ) H ( s ) = 0 Q(s)+AP(s)=1+G(s)H(s)=0 Q(s)+AP(s)=1+G(s)H(s)=0
可得等效单位系统,其等效开环传递函数为
G 1 ( s ) H 1 ( s ) = A P ( s ) Q ( s ) G_1(s)H_1(s)=A\frac{P(s)}{Q(s)} G1(s)H1(s)=AQ(s)P(s)
利用上式画出的根轨迹就是参数 A A A变化时的参数根轨迹;

2.附加开环零点的作用

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 ( s ) H ( s ) = K ∗ ( s − z 1 ) s ( s 2 + 2 s + 2 ) G(s)H(s)=\frac{K^*(s-z_1)}{s(s^2+2s+2)} G(s)H(s)=s(s2+2s+2)K(sz1)
其中: z 1 z_1 z1为附加的开环实数零点,其值可在 s s s左半平面内任意选择;

附加开环零点:

  • 当开环极点位置不变,在系统中附加开环负实数零点时,可使系统根轨迹向 s s s左半平面方向弯曲,或者说,附加开环负实数零点,将使系统的根轨迹图发生趋向附加零点方向变形,且这种影响将随开环零点接近坐标原点的程度而加强;
  • 如果附加的开环零点不是负实数零点,二是具有负实部的共轭零点,则它们的作用与负实数零点的作用完全相同;
  • s s s左半平面内适当位置上附加开环零点,可以显著改善系统的稳定性;
  • 增加开环零点即增加了闭环零点,闭环零点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相当于减小闭环系统的阻尼,从而使系统的过渡过程有出现超调的趋势,且这种作用将随闭环零点接近坐标原点的程度而加强;
  • 只有当附加零点相对于原有开环极点的位置选配得当,才能使系统的稳定性能和动态性能同时得到显著改善;
3.零度根轨迹

如果研究的控制系统为非最小相位系统,则不能采用常规根轨迹的法则绘制系统根轨迹,其相角遵循 0 ° + 2 k π 0°+2k\pi +2条件,而不是 180 ° + 2 k π 180°+2k\pi 180°+2条件,因此称为零度根轨迹;非最小相位系统指在 s s s右半平面具有开环零极点的控制系统;

零度根轨迹来源:一是非最小相位系统中包含 s s s最高次幂的系数为负的因子;二是控制系统中包含正反馈内回路;前者是由于被控对象,如:飞机、导弹本身特性所产生,或在系统结构图变换过程中所产生;后者是由于某种性能指标要求,使得在复杂的控制系统设计中,必须包含正反馈内回路;

6

设控制系统如上图,内回路采用正反馈,正反馈回路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C ( s ) R 1 ( s ) = G 2 ( s ) 1 − G 2 ( s ) H 2 ( s ) \frac{C(s)}{R_1(s)}=\frac{G_2(s)}{1-G_2(s)H_2(s)} R1(s)C(s)=1G2(s)H2(s)G2(s)
得到正反馈系统的根轨迹方程:
G 2 ( s ) H 2 ( s ) = 1 G_2(s)H_2(s)=1 G2(s)H2(s)=1
可等效为如下两个方程:
∑ j = 1 m ∠ ( s − z j ) − ∑ i = 1 n ∠ ( s − p i ) = 0 ° + 2 k π ; k = 0 , ± 1 , ± 2 , … ; K ∗ = ∏ i = 1 n ∣ s − p i ∣ ∏ j = 1 m ∣ s − z j ∣ \sum_{j=1}^m\angle(s-z_j)-\sum_{i=1}^n\angle(s-p_i)=0°+2k\pi;k=0,±1,±2,\dots;K^*=\frac{\displaystyle\prod_{i=1}^n|s-p_i|}{\displaystyle\prod_{j=1}^m|s-z_j|} j=1m(szj)i=1n(spi)=+2k=0±1±2K=j=1mszji=1nspi

左式称为零度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右式称为零度根轨迹的模值条件;

4.零度根轨迹图绘制法则总结
序号 序号 序号 内容 内容 内容 法则 法则 法则
法则 1 法则1 法则1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 ( 包括无限极点 ) ,终于开环零点 ( 包括无限零点 )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包括无限极点),终于开环零点(包括无限零点)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包括无限极点),终于开环零点(包括无限零点)
法则 2 法则2 法则2 根轨迹的分支数、对称性和连续性 根轨迹的分支数、对称性和连续性 根轨迹的分支数、对称性和连续性 根轨迹的分支数等于开环极点数 n ( n > m ) 或开环零点数 m ( m > n ) , 根轨迹对称于实轴 \begin{aligned}&根轨迹的分支数等于开环极点数n(n>m)或开环零点数m(m>n),\\&根轨迹对称于实轴\end{aligned} 根轨迹的分支数等于开环极点数n(n>m)或开环零点数m(m>n),根轨迹对称于实轴
法则 3 法则3 法则3 根轨迹的渐近线 根轨迹的渐近线 根轨迹的渐近线 n − m 条渐近线与实轴的交角和交点为: φ a = 2 k π n − m ; 其中: k = 0 , 1 , … , n − m − 1 ; σ a = ∑ i = 1 n p i − ∑ j = 1 m z j n − m \begin{aligned}&n-m条渐近线与实轴的交角和交点为:\varphi_a=\frac{2k\pi}{n-m};\\\\&其中:k=0,1,\dots,n-m-1;\sigma_a=\frac{\displaystyle\sum_{i=1}^np_i-\sum_{j=1}^mz_j}{n-m}\end{aligned} nm条渐近线与实轴的交角和交点为:φa=nm2其中:k=0,1,,nm1σa=nmi=1npij=1mzj
法则 4 法则4 法则4 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布 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布 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布 实轴上某区域,若其右方开环实数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偶数, 则该区域为根轨迹 \begin{aligned}&实轴上某区域,若其右方开环实数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偶数,\\&则该区域为根轨迹\end{aligned} 实轴上某区域,若其右方开环实数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偶数,则该区域为根轨迹
法则 5 法则5 法则5 根轨迹的分离点与分离角 根轨迹的分离点与分离角 根轨迹的分离点与分离角 l 条根轨迹分支相遇,分离点坐标由: ∑ j = 1 m 1 d − z j = ∑ i = 1 n 1 d − p i 确定分离角等于 ( 2 k + 1 ) / l ; \begin{aligned}&l条根轨迹分支相遇,分离点坐标由:\sum_{j=1}^m\frac{1}{d-z_j}=\sum_{i=1}^n\frac{1}{d-p_i}\\&确定分离角等于(2k+1)/l;\end{aligned} l条根轨迹分支相遇,分离点坐标由:j=1mdzj1=i=1ndpi1确定分离角等于(2k+1)/l
法则 6 法则6 法则6 根轨迹的起始角和终止角 根轨迹的起始角和终止角 根轨迹的起始角和终止角 起始角 : θ p i = 2 k π + ( ∑ j = 1 m φ z j p i − ∑ j = 1 ( j ≠ i ) n θ p j p i ) 终止角 : φ z i = 2 k π − ( ∑ j = 1 ( j ≠ i ) m φ z j z i − ∑ j = 1 n θ p j z i ) \begin{aligned}&起始角:\theta_{p_i}=2k\pi+(\displaystyle\sum_{j=1}^m\varphi_{z_jp_i}-\displaystyle\sum_{j=1\\(j≠i)}^n\theta_{p_jp_i})\\\\&终止角:\varphi_{z_i}=2k\pi-(\displaystyle\sum_{j=1\\(j≠i)}^m\varphi_{z_jz_i}-\displaystyle\sum_{j=1}^n\theta_{p_jz_i})\end{aligned} 起始角:θpi=2+(j=1mφzjpij=1(j=i)nθpjpi)终止角:φzi=2(j=1(j=i)mφzjzij=1nθpjzi)
法则 7 法则7 法则7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根轨迹与虚轴交点的 K ∗ 值和 ω 值,利用劳斯判据确定 根轨迹与虚轴交点的K^*值和\omega值,利用劳斯判据确定 根轨迹与虚轴交点的K值和ω值,利用劳斯判据确定
法则 8 法则8 法则8 根之和 根之和 根之和 ∑ i = 1 n s i = ∑ i = 1 m p i \displaystyle\sum_{i=1}^ns_i=\sum_{i=1}^mp_i i=1nsi=i=1mpi

注:上表红色标记为相对于常规根轨迹变化的规则;

5.实例分析

设正反馈系统结构图如下图内回路所示,其中:
G ( s ) = K ∗ ( s + 2 ) ( s + 3 ) ( s 2 + 2 s + 2 ) , H ( s ) = 1 G(s)=\frac{K^*(s+2)}{(s+3)(s^2+2s+2)},H(s)=1 G(s)=(s+3)(s2+2s+2)K(s+2)H(s)=1
6

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图。

解:

  • 在复平面上画出开环极点: p 1 = − 1 + j , p 2 = − 1 − j , p 3 = − 3 p_1=-1+{\rm j},p_2=-1-{\rm j},p_3=-3 p1=1+jp2=1jp3=3及开环零点 z 1 = − 2 z_1=-2 z1=2 K ∗ K^* K从零增大到无穷时,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

  • 确定实轴上的根轨迹。在实轴上,根轨迹存在于 [ − 2 , + ∞ ) [-2,+\infty) [2,+) [ − 3 , − ∞ ) [-3,-\infty) [3,)

  • 确定根轨迹的渐近线。 n − m = 2 n-m=2 nm=2条根轨迹趋于无穷,交角为
    φ a = 2 k π 3 − 1 = 0 ° 和 180 ° , k = 0 , 1 \varphi_a=\frac{2k\pi}{3-1}=0°和180°,k=0,1 φa=312=180°k=0,1

  • 确定分离点。由方程
    1 d + 2 = 1 d + 3 + 1 d + 1 − j + 1 d + 1 + j \frac{1}{d+2}=\frac{1}{d+3}+\frac{1}{d+1-{\rm j}}+\frac{1}{d+1+{\rm j}} d+21=d+31+d+1j1+d+1+j1

  • 整理可得:
    ( d + 0.8 ) ( d 2 + 4.7 d + 6.24 ) = 0 ⇒ d = − 0.8 ,分离角: 90 ° (d+0.8)(d^2+4.7d+6.24)=0\Rightarrow{d=-0.8},分离角:90° (d+0.8)(d2+4.7d+6.24)=0d=0.8,分离角:90°

  • 确定起始角。对于复数极点 p 1 = − 1 + j p_1=-1+{\rm j} p1=1+j,根轨迹起始角为:
    θ p 1 = 45 ° − ( 90 ° + 26.6 ° ) = − 71.6 ° \theta_{p_1}=45°-(90°+26.6°)=-71.6° θp1=45°(90°+26.6°)=71.6°

  • 根据对称性,根轨迹从 p 2 = − 1 − j p_2=-1-{\rm j} p2=1j的起始角 θ p 2 = 71.6 ° \theta_{p_2}=71.6° θp2=71.6°

  • 根轨迹如下图:

    7

  • 确定临界开环增益。坐标原点对应的根轨迹增益为临界值,由模值条件:
    K c ∗ = ∣ 0 − ( − 1 + j ) ∣ ⋅ ∣ 0 − ( − 1 − j ) ∣ ⋅ ∣ 0 − ( − 3 ) ∣ ∣ 0 − ( − 2 ) ∣ = 3 K_c^*=\frac{|0-(-1+{\rm j})|·|0-(-1-{\rm j})|·|0-(-3)|}{|0-(-2)|}=3 Kc=∣0(2)∣0(1+j)∣0(1j)∣0(3)=3

  • 由于 K = K ∗ / 3 K=K^*/3 K=K/3,即临界开环增益 K c = 1 K_c=1 Kc=1;为使该正反馈系统稳定,开环增益应该小于 1 1 1

这篇关于自动控制原理4.3:广义根轨迹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669917

相关文章

Redis主从/哨兵机制原理分析

《Redis主从/哨兵机制原理分析》本文介绍了Redis的主从复制和哨兵机制,主从复制实现了数据的热备份和负载均衡,而哨兵机制可以监控Redis集群,实现自动故障转移,哨兵机制通过监控、下线、选举和故... 目录一、主从复制1.1 什么是主从复制1.2 主从复制的作用1.3 主从复制原理1.3.1 全量复制

Redis主从复制的原理分析

《Redis主从复制的原理分析》Redis主从复制通过将数据镜像到多个从节点,实现高可用性和扩展性,主从复制包括初次全量同步和增量同步两个阶段,为优化复制性能,可以采用AOF持久化、调整复制超时时间、... 目录Redis主从复制的原理主从复制概述配置主从复制数据同步过程复制一致性与延迟故障转移机制监控与维

SpringCloud配置动态更新原理解析

《SpringCloud配置动态更新原理解析》在微服务架构的浩瀚星海中,服务配置的动态更新如同魔法一般,能够让应用在不重启的情况下,实时响应配置的变更,SpringCloud作为微服务架构中的佼佼者,... 目录一、SpringBoot、Cloud配置的读取二、SpringCloud配置动态刷新三、更新@R

Redis主从复制实现原理分析

《Redis主从复制实现原理分析》Redis主从复制通过Sync和CommandPropagate阶段实现数据同步,2.8版本后引入Psync指令,根据复制偏移量进行全量或部分同步,优化了数据传输效率... 目录Redis主DodMIK从复制实现原理实现原理Psync: 2.8版本后总结Redis主从复制实

深入探索协同过滤:从原理到推荐模块案例

文章目录 前言一、协同过滤1.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UserCF)2.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ItemCF)3. 相似度计算方法 二、相似度计算方法1. 欧氏距离2. 皮尔逊相关系数3. 杰卡德相似系数4. 余弦相似度 三、推荐模块案例1.基于文章的协同过滤推荐功能2.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功能 前言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推荐系统成为连接用户与内容的桥梁。本文聚焦于

hdu4407(容斥原理)

题意:给一串数字1,2,......n,两个操作:1、修改第k个数字,2、查询区间[l,r]中与n互质的数之和。 解题思路:咱一看,像线段树,但是如果用线段树做,那么每个区间一定要记录所有的素因子,这样会超内存。然后我就做不来了。后来看了题解,原来是用容斥原理来做的。还记得这道题目吗?求区间[1,r]中与p互质的数的个数,如果不会的话就先去做那题吧。现在这题是求区间[l,r]中与n互质的数的和

hdu4407容斥原理

题意: 有一个元素为 1~n 的数列{An},有2种操作(1000次): 1、求某段区间 [a,b] 中与 p 互质的数的和。 2、将数列中某个位置元素的值改变。 import java.io.BufferedInputStream;import java.io.BufferedReader;import java.io.IOException;import java.io.Inpu

hdu4059容斥原理

求1-n中与n互质的数的4次方之和 import java.io.BufferedInputStream;import java.io.BufferedReader;import java.io.IOException;import java.io.InputStream;import java.io.InputStreamReader;import java.io.PrintWrit

轨迹规划-B样条

B样条究竟是干啥的?白话就是给出一堆点,用样条的方式,给这些点连接起来,并保证丝滑的。 同时B样条分为准均匀和非均匀,以下为准均匀为例。 参考链接1:https://zhuanlan.zhihu.com/p/50626506https://zhuanlan.zhihu.com/p/50626506 参考链接2: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6470972h

寻迹模块TCRT5000的应用原理和功能实现(基于STM32)

目录 概述 1 认识TCRT5000 1.1 模块介绍 1.2 电气特性 2 系统应用 2.1 系统架构 2.2 STM32Cube创建工程 3 功能实现 3.1 代码实现 3.2 源代码文件 4 功能测试 4.1 检测黑线状态 4.2 未检测黑线状态 概述 本文主要介绍TCRT5000模块的使用原理,包括该模块的硬件实现方式,电路实现原理,还使用STM32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