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70后杭州法官的中场:AI浪潮下“一个人的法庭”,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身板笔直,眼神无他专注。穿法袍的时候,他符合一般人对“70后法官”的想象:正派,情绪收敛,脸上带着两条严谨的法令纹。
他叫萧方训,杭州西湖法院的一名法官。79年生,处女座,他自嘲“先天星座不良”。2008年踏入法院,参与近4000个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同事称他为法律界的“老干部”。
而就是在这个独一无二的时代,他身上的轨迹因AI而变的不一样。在产业AI的浪潮中,萧方训成为全国第一批使用AI 语音系统的审判法官,也许是第一个和“机器人”共事的法官。
第一批使用AI的“70后”
近日,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再次上演了一场一个人的法庭。原告在家中,被告在1200多千米开外的律师事务所,靠智能系统在线面对面。更令人惊叹的是,书记员是“机器人”。庭现场仅法官萧方训一人。
2016年3月,国家提出继续深化司法公开,依托现代人工智能,加快建设“智慧法院”。 最严谨之一的行业,开始尝试最新鲜的血液。同年6月,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率先引进阿里云人工智能ET系统试点,智能系统承担起“书记员”,与萧方训为伴。
“70%的案件,法庭上都不需要人类速记员在现场。人工智能书记员有着超级的打字速度和惊人的正确率,远超过人类书记员”。萧方训微笑道。
接触到人工智能已经是萧方训人生的中场。 2年前,萧方训和所有法官一样,在开庭前要和书记员如影随行,花整整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复杂的卷宗,让书记员理解案卷的来龙去脉。现在人工智能让一切变的不一样了——“人工智能’书记员’会提前学习所有的卷宗,即便卷宗有10000页。”
“温州口音只有2种人听的懂,温州人和机器人,哈哈。”萧法官冷不丁地说了个笑话,“在司法案件中,不少当事人带有当地口音。人工智能书记员具备双声学模型,大多数时候,即便是H和F不分的温州口音的也能识别出来。”
和偶像剧里《Legal high》里古美门的巧舌如簧不同,萧方训身上隐隐有种韧性。走近他,你会发现时间并没有“驯化”这位中年法官。
重返20岁
说起“人工智能”4个字,萧方训的眼里突然闪过光,像是回到18年前那个第一次摸到电脑鼠标的——20岁的青年。
2001年,在温州长大的萧方训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律专业。在他眼里,没有A选项和B选项。公平(FAIR)一词给他造了一个后花园,这个后花园成为他一生追求的伊甸园。因为对“公平”的追求,萧方训一脚踏进了法院,一踏就是10年。
大学刚刚赶上互联网时代,他第一次接触到电脑,对技术懵懵懂懂,觉得“新鲜而不可及”。终日与卷宗为伍的萧方训以为“科技”一词和他就像“两条平行线”。
2015年是萧方训的本命年,他回到一个循环的原点开始“蜕皮”。
2016年,两条平行线交汇了。
随着社会法律意识不断唤醒,在中国每年的的案件数量惊人增长。有人因为一颗鸡蛋的事情来到法庭,也有人因为一个羽毛的分寸而来到法庭。
“我一生都在追求公平。” 萧方训刚刚结束一场判案后,卸下法袍说道,“最有力量的往往藏在细节里。细节是难以全部编造的,它有自身的力量,每个细节之间环环相扣。人工智能记录下了这种不被察觉的细节。也让我们法官专注到更多更复杂的案件当中去。”
萧方训理了理衣领:“智能语音助手和系统让办案效率大大提升,百姓们成为AI产业浪潮中的受益人。”
中国面孔的亿万份之一
单车,羊毛衫,旧街道。下班脱下法袍,萧方训淹没在人来人往的街道里,成为了众多中国面孔之一。他脸上独有的威严感消失了,面对笔者露出一天中唯一的“看的见牙齿”的笑容。
回到家,萧方训摇身变成了一个“极客爱好者”。现在,萧方训开始认真学习和了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信息,他笑称:“抓住人生的第二学习阶段。”
不仅自己抓住了人工智能的时代潮流,萧方训也把技术的期待赋予了8岁的儿子。“人工智能和科技发展太快了。”现在,萧方训还在上二年级的儿子,已经开始学习了编程。下班后,一家子围在一起探讨代码成为了常态。
“又年轻了一把啊,哈哈。”提到“第一批使用AI的70后法官”这个称号,严肃的萧方训突然大笑,“我的人生有3个偶遇,偶遇法律学,偶遇老婆,偶遇产业AI浪潮。”
说罢,萧方训径直走进书房,在一本《大数据时代》书本前坐了下来。
这篇关于70后杭州法官的中场:AI浪潮下“一个人的法庭”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