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论文笔记 ECCV2024 Just a Hint: Point-Supervised Camouflaged Object Detection

本文主要是介绍COD论文笔记 ECCV2024 Just a Hint: Point-Supervised Camouflaged Object Detection,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这篇论文的主要动机、现有方法的不足、拟解决的问题、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1. 动机

伪装物体检测(Camouflaged Object Detection, COD)旨在检测隐藏在环境中的伪装物体,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伪装物体与背景的细微差别和模糊的边界,手动标注像素级的物体非常耗时,例如每张图片可能需要 60 分钟来标注。因此,作者希望通过减少标注负担,提出了一种仅依赖“点标注”的弱监督方法,以更快速、高效地完成 COD 任务。

2. 现有方法的不足

当前的 COD 方法大多依赖于全监督学习,需要大量像素级的标注。虽然弱监督方法尝试使用例如“scribble”(涂鸦)标注,但这些方法在效率和准确性上存在不足:

  • 效率问题:涂鸦标注的质量难以保证,且多样性过大,可能干扰模型的学习。
  • 准确性问题:涂鸦标注希望精确地描绘物体边界,但这增加了标注的难度,尤其是面对伪装物体时,边界更难辨识。

3. 拟解决的问题

作者提出了一种仅依赖单个点进行监督的COD方法,以解决现有方法存在的标注耗时长、标注质量不易控制以及边界模糊难以确定等问题。该方法模拟人类视觉系统的认知过程,借助点标注来推测物体的存在区域,并逐步引导模型捕捉整个伪装物体的形状,而不仅仅是其显著部分。

4. 主要贡献

  • 提出了基于点标注的学习框架,减少了标注的复杂性和时间成本,同时实现了较高的COD精度。
  • 构建了第一个基于点标注的伪装物体检测数据集 P-COD,包含从 COD10K 和 CAMO 数据集中挑选的 4040 张图像。
  • 设计了多种新颖的模块,包括“提示区域生成器”、“注意力调节器”和“表示优化器”,这些模块共同提升了基于点标注的COD方法的性能。
  • 实验表明,该方法在多个COD基准上显著超越了现有的弱监督方法,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超过了一些全监督方法。

5. 创新点

  • 提示区域生成器:从单个点标注出发,生成一个合理的提示区域,从而丰富监督信息。
  • 注意力调节器:通过遮掩部分标注区域,促使模型将注意力扩散到整个物体,而不仅仅是显著部分,避免局部过拟合。
  • 表示优化器:基于无监督对比学习,通过不同的图像增强策略(如颜色改变、平移)使得模型学到更稳定的特征表示,从而解决了仅靠点标注导致的表示不稳定问题。

总之,该论文通过提出一种基于点标注的弱监督COD方法,在减少标注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了伪装物体检测的性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1展示了在伪装物体检测任务中,几种不同的标注方式及其对应的优缺点。具体分析如下:

1. Image(图像)

左边的第一张图像展示了需要检测的伪装物体。在这个例子中,伪装物体很难与背景区分,因为它很好地融入了周围的环境。这种情况正是伪装物体检测任务的主要挑战之一。

2. Mask(掩码标注)

第二张图像显示的是基于像素级标注的掩码。这种标注方式需要非常精细的手动工作,标注者需要明确指出每个像素是属于目标物体还是背景。论文提到,完成这种像素级标注的时间非常长,大约每张图像需要60分钟左右。尽管这种方法精度高,但其成本极其昂贵,标注过程耗时且复杂。

3. Point(点标注)

第三张图展示了点标注方法,只需在伪装物体上最具辨识度的部分(如图中的红色和绿色点)打一个标记即可。这种方法标注的时间极短,大约只需2秒。这是作者提出的主要标注方式,能够显著减少标注时间,同时保留一些关键的监督信息。然而,由于只提供了非常有限的信息,模型必须通过额外的机制扩展和利用这些点标注信息,以识别整个伪装物体。

4. Scribble1 和 Scribble2(涂鸦标注)

第四和第五张图展示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涂鸦标注:

  • Scribble1:这种方式通过在物体的某些显著区域或边界上进行粗略的描画(红色和黄色的线)来表示物体。涂鸦标注虽然只需大约10秒,但由于其多样性,可能会导致边界不清晰,影响模型的学习效果。
  • Scribble2:这里的涂鸦标注试图通过围绕物体的轮廓(红色和绿色线)来表示伪装物体的边界,标注时间也大约为10秒。这种标注方法比Scribble1更精确,但仍然存在边界模糊的问题,并且同样无法保证一致性。

5. 总结

图1通过对比不同的标注方式,突出显示了作者提出的点标注方法的优势:

  • 掩码标注:精确但耗时。
  • 涂鸦标注:相对快速,但边界不清晰,标注质量难以保证。
  • 点标注:时间成本极低(仅需2秒),只需标注伪装物体中最具辨识度的部分,这种标注方式在快速完成标注任务的同时,能够通过模型的扩展机制帮助有效识别整个物体。

这张图有效地展示了不同标注方式的时间成本和质量差异,表明点标注是一种在时间和效果之间平衡较好的方法。

Related Work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使用了无监督对比学习(Unsupervised Contrastive Learning, UCL)来优化模型的特征表示,以应对基于点标注的伪装物体检测(COD)中的特征不稳定性问题。由于仅有的点标注信息相对较少,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容易崩溃,且特征的学习容易受到噪声影响,导致伪装物体和背景的区分效果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引入了对比学习方法,通过不同的数据增强策略帮助模型学习更加稳定和鲁棒的特征。

Contrastive Learning 的关键思想:

对比学习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拉近“正样本”对之间的距离、拉远“负样本”对之间的距离,从而在特征空间中学习到区分性特征。在这篇论文中,正样本对是同一张图像的不同增强版本,负样本对则来自不同的图像

具体实现步骤:

  1. 数据增强:作者使用不同的图像增强技术来生成图像的不同视角,包括:

    • 颜色抖动(ColorJitter)
    • 高斯模糊(GaussianBlur)
    • 翻转(Flip)
    • 平移(Translate)

    这些增强操作通过改变图像的外观(例如平滑纹理、改变颜色等)来创建多个版本的图像。

  2. 特征编码:对于输入图像的两个不同增强版本,作者使用编码器(encoder)生成相应的特征表示。具体来说,给定一张输入图像,经过不同的增强操作后生成的图像 I1 和 I2,分别通过编码器生成特征 P1 和 P2。然后,通过进一步的预测网络,产生用于对比学习的特征表示。

  3. 对比学习损失(Contrastive Loss)

    • 论文采用了 无监督对比学习 的方法,只使用正样本对进行学习,并使用 L1损失函数 来衡量两个增强版本的特征表示之间的差异: L c = ∑ i ∣ P 1 i − stopgrad ( P 2 i ) ∣ L_c = \sum_{i} | P1_i - \text{stopgrad}(P2_i) | Lc=iP1istopgrad(P2i)其中, stopgrad \text{stopgrad} stopgrad 是一种在对比学习中常用的技巧,它在一侧的分支上停止梯度传播,以防止模型在更新过程中崩溃。
  4. 目标:通过最小化对比损失函数,使模型学习到更加稳定和一致的特征表示,从而在伪装物体和背景之间获得更清晰的区分能力。

对比学习的作用:

对比学习帮助模型在伪装物体检测中解决了以下问题:

  • 特征表示的鲁棒性:通过对比学习,模型能够学习到更稳健的特征表示,减少了由于点标注信息不足带来的不稳定性。
  • 无监督特征学习:对比学习无需依赖额外的监督信号,仅依赖图像的不同增强版本来优化模型的特征空间,这与弱监督的设置相匹配。
  • 背景与前景的区分:通过对比学习,模型能够更好地区分伪装物体与背景之间的细微差别,提高检测精度。

总的来说,作者将无监督对比学习应用于点标注的COD任务中,成功增强了模型在弱监督环境下的特征学习能力,显著提升了模型的表现。

Methodology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为了解决伪装物体检测任务中由于点标注信息不足而导致的模型训练崩溃和部分检测的问题,作者设计了一系列模块来增强监督信号并优化模型的学习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整体架构概述

    • 作者提出了一个包含三个关键模块的框架,旨在从单点标注扩展到合理的物体区域,并引导模型不仅关注伪装物体的显著部分,还能完整地识别整个物体。这三个关键模块包括:
      • 提示区域生成器(Hint Area Generator):该模块用于将点标注扩展为更大的提示区域,帮助模型从有限的监督信号中提取出更丰富的信息。
      • 注意力调节器(Attention Regulator):该模块通过随机遮掩部分标注区域(Hint Area Generator扩展后的区域视为标注区域),强制模型将注意力从局部显著部分扩展到整个物体区域,避免只集中于辨识度高的局部特征
      • 表示优化器(Representation Optimizer):该模块基于无监督对比学习,通过对比不同的图像增强版本来优化特征表示,使得模型能够在背景与伪装物体之间建立更稳定的区分。
  2. 解决的问题

    • 由于伪装物体与背景的差异非常微小,且边界模糊,仅依靠单点标注提供的监督信息,模型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特征不稳定和局部检测的问题。引言部分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设计一套机制,能够从一个点扩展到合理的区域监督,并优化模型的特征学习。
  3. 三个核心组件的功能

    • 提示区域生成器:引言指出,提示区域生成器从单点标注出发,生成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监督信号,以避免模型因为单点标注信息过少而崩溃。
    • 注意力调节器:此模块通过随机遮掩显著区域,促使模型学会关注整个物体区域,而不是只关注最容易辨识的部分。
    • 表示优化器:通过对比学习优化特征表示,使模型能够学习到稳定且鲁棒的特征,帮助模型更好地识别伪装物体与背景的差异。
  4. 引言的总结

    • 通过这三个模块的组合,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点标注的伪装物体检测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模型的检测性能,即便只依赖于非常有限的监督信息(点标注)。这种方法既能够减少标注成本,又能增强模型的检测能力,尤其是在处理伪装物体的场景中。

总结:

Methodology 的引言部分为后续的技术细节奠定了基础,简要介绍了整个方法的核心思想和解决方案。通过引入三个模块,作者试图解决在点标注COD任务中模型面临的特征不稳定和部分检测问题,并通过无监督对比学习和注意力调节机制来增强模型的性能。

3.1 Hint Area Generator

详细介绍了作者提出的提示区域生成器(Hint Area Generator)的工作原理和实现过程。该模块的设计目的是通过扩展单点标注来生成一个较大的合理区域,从而增强监督信息,防止模型在仅有点标注时的训练崩溃。

通过Hint Area Generator生成的扩展区域可以被认为是模型的监督区域

1. 背景与动机

在弱监督伪装物体检测(COD)任务中,使用单点标注信息虽然大幅减少了标注成本,但由于仅有一个点提供的监督信息非常有限,容易导致模型在训练时无法正确学习,甚至出现崩溃。点标注只表示物体的存在,而不能提供物体的大小、形状或边界信息。因此,作者设计了提示区域生成器,将一个点扩展为一个较大的合理区域,以帮助模型更好地捕捉到物体的整体特征。

2. 提示区域生成器的设计目标

提示区域生成器的核心目标是从单点标注开始,扩展成一个能够代表伪装物体区域的提示区域。这一过程需要小心控制扩展的规模,避免提示区域过小(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或过大(超过物体边界,增加噪声)。正确的提示区域扩展可以为模型提供足够的监督信息,同时保持高质量的区域标注,避免错误的监督引入噪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提示区域生成步骤

该模块的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 初始标注区域

首先,对于每个标注点,初始化一个小的正方形区域。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由于只标注一个像素点而导致模型崩溃。正方形区域的边长为 d d d,这个区域作为后续训练的起点。

(2) 初步训练与伪目标区域生成

接下来,作者对模型进行初步训练(短期训练),希望模型通过学习能够对物体有一定的语义感知。在此基础上,生成伪目标区域,用于表示物体的粗略区域。具体而言,经过 w w w 个训练轮次后,模型的编码器(Encoder)能够输出一个预测图 P P P,这个预测图用于估计物体的大致区域 (属于由粗到细)。

(3) 计算提示区域的半径

生成提示区域的关键步骤是确定区域的大小。作者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初始半径 r r r r = Sum ( I ( P > τ ) ) N r = \sqrt{\frac{\text{Sum}(I(P > \tau))}{N}} r=NSum(I(P>τ)) 其中:

  • τ \tau τ 是一个阈值,用于筛选预测图中的有效区域。
  • I ( ⋅ ) I(\cdot) I() 是指示函数,用于计算满足阈值条件的像素。
  • N N N 是物体的数量,通常等于标注的点数。

通过这个公式,半径 r r r 表示物体区域的初步估计范围。

(4) 半径调整与最终提示区域生成

为了防止计算的提示区域半径 r r r 超出物体边界,作者引入了一个超参数 α \alpha α 来调整半径,最终半径 R R R 计算如下: R = r α R = \frac{r}{\alpha} R=αr这样,物体的提示区域由中心点 ( x n , y n ) (x_n, y_n) (xn,yn) 和半径 R R R 组成,定义为一个圆形区域 C R ( x n , y n ) C_R(x_n, y_n) CR(xn,yn)。为了避免引入背景噪声,背景区域也会随机选取一个点,并生成类似的提示区域 (例如图中红色点是前景区域,绿色点是背景区域)。

最终,经过提示区域生成器,原始的点标注会被扩展为多个小的提示区域,用以丰富监督信息,减少不正确的监督输入。这些生成的提示区域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S ( I ) = C R ( x b , y b ) ∪ ∑ n C R ( x n , y n ) , n = 1 , . . . , N S(I) = C_R(x_b, y_b) \cup \sum_{n} C_R(x_n, y_n), n = 1, ..., N S(I)=CR(xb,yb)nCR(xn,yn),n=1,...,N其中, S ( I ) S(I) S(I) 是最终获得的监督信息, C R ( x b , y b ) C_R(x_b, y_b) CR(xb,yb) 是背景区域, C R ( x n , y n ) C_R(x_n, y_n) CR(xn,yn) 是物体区域。

4. 总结

  • 提示区域生成器 是作者提出的解决点标注监督信息不足问题的核心模块之一。通过将单点标注扩展为合理大小的提示区域,模型能够在训练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监督信号,从而提高伪装物体检测的效果。
  • 这个模块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步骤,既避免了提示区域过小而无法提供有效监督的问题,也避免了提示区域过大而引入噪声的问题。
  • 这一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基于点标注的弱监督COD任务中的监督信息质量,帮助模型更好地学习伪装物体的特征。

总的来说,提示区域生成器通过对点标注的智能扩展,有效解决了仅依赖单点标注时的监督不足问题,使得点标注方法在伪装物体检测任务中具备更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2 Attention Regulator

详细介绍了注意力调节器模块(Attention Regulator)的设计和功能。该模块的核心目的是解决弱监督伪装物体检测(COD)中的部分检测问题,即模型往往只关注物体的显著部分,而无法准确捕捉整个物体的形状和区域。注意力调节器通过随机遮蔽已标注区域,迫使模型将注意力扩展到物体的其他部分,从而提高检测的全面性。

以下是该部分的详细解释:

1. 问题背景

在弱监督COD任务中,模型常常倾向于只关注物体中最具辨识度或显著性的部分,而忽略其他区域。特别是在点标注的情况下,由于标注的只是物体的一个显著点,模型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即只关注显著区域而不能完整地检测出整个伪装物体的形状。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作者设计了注意力调节器模块,通过掩蔽显著部分,鼓励模型探索更多非显著区域,进而检测出整个物体。

2. 注意力调节器的核心思想

注意力调节器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随机掩蔽已标注的显著区域,迫使模型将注意力扩散到伪装物体的其他区域,从而提高检测的全面性。这一机制借鉴了已有的“Hide-and-Seek(HaS)”方法(最早被提出用于弱监督),即通过遮蔽部分显著区域来促使模型更加全面地探索物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绿线 short-term training 就是前文所述的warm-up training, 经过 w 个epoch的 warm-up training 之后会产生一个粗略预测图。 I ( P > τ ) \mathbb{I}(\textbf{P}>\tau) I(P>τ) 这个指示函数会将像素值大于 τ \tau τ 的像素作为前景(值为1),其余作为背景(值为0), r r r 是初始半径, R R R 是调整后的半径。 I I I 是原始 RGB 图像, S ^ \hat{S} S^ 是模型的预测图。是的,你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

图中的 三个 Encoder(E) 实际上是同一个共享的编码器,Encoder最先在short-term training中获得一定的预测能力,然后,Representation Optimizer 通过无监督对比学习来提升该编码器的特征表达能力。这意味着 Representation Optimizer 的目的是让编码器学习到更鲁棒的特征表示,尤其是在不同的图像变换下能够保持特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之后,这个优化过的编码器 就会在 Hint Area GeneratorAttention Regulator 中使用。具体过程如下:

  1. 在 Hint Area Generator 中,编码器通过对输入图像 I I I 进行特征提取,生成初步的预测图 P P P,然后根据 P P P 生成提示区域 R R R,用于提供监督信号。

  2. 在 Attention Regulator 中,编码器再次被用于处理输入图像 I I I 或遮蔽后的图像 I ∗ I_* I,并产生最终的伪装物体检测结果 S ^ \hat{S} S^

总结

  • Representation Optimizer 优化了共享的编码器 E E E,使其具有更好的特征表达能力。
  • 经过优化的编码器会在 Hint Area Generator 和 Attention Regulator 中使用,从而提升整个模型在伪装物体检测任务中的表现。

关于这张模型图,你提出的问题解答如下:

1. © Representation Optimizer 与其余两个部分的关系

Representation Optimizer 这一部分的确看起来与 Hint Area GeneratorAttention Regulator 相对独立,但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辅助角色,帮助模型学习到更加稳健的特征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无监督对比学习来增强模型的特征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伪装物体的检测效果。

  • 如何发挥作用:Representation Optimizer 提供了特征表示的优化。通过对输入图像 I I I 的不同增强版本 I 1 I_1 I1 I 2 I_2 I2 进行对比学习,模型能够学习到对输入图像不同变化(如平移、颜色改变等)不敏感的特征。这部分的学习目标并不是直接检测伪装物体,而是为了确保模型能够在不同的视角和条件下学习到一致的、稳定的特征表示。之后,模型再将这些优化后的特征应用到检测任务中,从而在伪装物体检测任务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此,Representation Optimizer 是一个特征优化模块,通过特征学习的改进,间接提升了 Hint Area GeneratorAttention Regulator 的效果。

2. 绿色线(short-term training)与黑色线(training)的区别

  • 绿色线(short-term training):指短期的训练过程。这通常是在模型的早期阶段或者是小规模的快速训练中进行的,用于生成初步的预测结果。例如,在 Hint Area Generator 中,短期训练的结果 P P P 用于帮助生成提示区域。

  • 黑色线(training):指标准的模型训练过程,通常是在整个训练集上进行多轮次的迭代,用于优化模型的最终性能。这个训练过程是完整且深入的,并且通常会持续到模型收敛。

  • Inference(推理):通常发生在模型训练完成之后,用于实际的测试或应用中。在训练过程中,模型会根据当前训练状态生成预测,但推理往往是指训练完成后的应用阶段。

3. (b) Attention Regulator 中的 S 是什么?

S 是从 Hint Area Generator 中产生的提示区域,它代表的是生成的伪装物体的监督区域。具体来说,S 包含的是通过点标注扩展得到的伪装物体的区域,这些区域通过 Hint Area Generator 进行推断,作为 Attention Regulator 模块中的输入监督区域。

  • 在 Attention Regulator 中,S 经过随机遮掩操作,生成遮掩掩码 M M M,以便强制模型将注意力扩展到整个物体,而不仅仅是显著区域。

4. (a) Hint Area Generator 中的 P 是如何产生的?

P 是通过模型的**短期训练(short-term training)**产生的。具体过程如下:

  • 首先,模型在图像 I I I 上进行一个 w-epoch 的短期训练。经过短期训练后,模型生成了一个初步的预测结果 P P P,这个预测结果是物体的粗略区域分布。
  • 然后,通过给定的阈值 τ \tau τ,对预测结果 P P P 进行二值化操作,得到物体的粗略区域预测(即 I ( P > τ ) \mathbb{I}(P > \tau) I(P>τ))。这个二值化的结果将用于提示区域的进一步生成。

在生成初步预测 P P P 之后,Hint Area Generator 会根据此预测生成一个圆形的提示区域 R R R,这个区域将用于后续的监督和训练。

总结:

  1. Representation Optimizer 通过优化特征表示,间接提升了 Hint Area Generator 和 Attention Regulator 的性能。
  2. 绿色线(short-term training)是短期训练,黑色线(training)是完整训练,Inference 是训练结束后的预测过程。
  3. Attention Regulator 中的 S 是从 Hint Area Generator 生成的提示区域。
  4. Hint Area Generator 中的 P 是通过短期训练生成的初步预测结果,用于生成提示区域。

3. 具体实现步骤

注意力调节器的工作流程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生成遮蔽掩码(Mask Generation)

首先,基于标注的提示区域 C R C_R CR,生成一个遮蔽掩码 M M M,以随机遮蔽部分显著区域。具体步骤如下:

  • 通过逻辑矩阵 Z Z Z (由0和1构成,与输入图像形状相同)生成掩蔽区域。矩阵中的 0 表示需要被遮蔽的像素,1 表示不遮蔽的像素。
  • 通过随机打乱(shuffle operation)已标注的提示区域中的像素,生成一个掩蔽掩码 M M M

掩蔽掩码 M M M 的定义如下: M = { M i = h ( Z ) , i ∈ C R M i = 1 , i ∉ C R M = \begin{cases} M_i = h(Z), & i \in C_R \\ M_i = 1, & i \notin C_R \end{cases} M={Mi=h(Z),Mi=1,iCRi/CR其中, h ( ⋅ ) h(\cdot) h() 是随机打乱操作, C R C_R CR 是提示区域, i i i 是像素索引。

(2) 应用遮蔽掩码(Applying the Mask)

接着,将生成的掩蔽掩码 M M M 应用到原始图像 I I I 上,生成部分遮蔽后的图像 I ∗ I^* I I ∗ = I ∗ M I^* = I \ast M I=IM其中, ∗ \ast 表示逐元素相乘。这意味着显著区域将被遮蔽,模型需要依靠其周围的区域来完成目标物体的检测。

通过这种方式,模型无法只依赖显著部分进行预测,必须探索更多非显著区域来弥补信息的缺失。

(3) 训练过程(Training Process)

在训练过程中,模型接收到遮蔽后的图像 I ∗ I^* I,并学习如何通过周围的前景区域推断出被遮蔽的前景部分。这一过程迫使模型将注意力从显著部分转移到整个物体的其他区域,帮助模型更全面地理解和检测伪装物体。

4. 效果与优势

  • 减少局部最优解:通过随机遮蔽显著区域,模型不再只关注最显著的部分,减少了只检测局部区域的风险,增强了对整个物体的感知能力。
  • 扩展模型的注意力范围:注意力调节器有效扩展了模型的注意力范围,使得模型不仅能识别物体的显著部分,还能学习到物体的整体轮廓和细节。
  • 与提示区域生成器结合:该模块与提示区域生成器(Hint Area Generator)结合使用,前者扩展监督区域,后者则进一步提升模型的全面性,使得模型可以利用更丰富的监督信息来提高伪装物体检测的效果。

5. 总结

注意力调节器通过遮蔽显著区域,促使模型将注意力分散到整个物体区域,从而解决了模型只关注显著区域而忽略非显著区域的部分检测问题。这种机制能够帮助模型更全面地识别伪装物体的轮廓和特征,进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总的来说,注意力调节器模块是本文中非常关键的设计,帮助模型从局部关注转向全局感知,使得基于点标注的弱监督伪装物体检测任务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3.3 Representation Optimizer

介绍了作者设计的表示优化器(Representation Optimizer),其目的是通过无监督对比学习(Unsupervised Contrastive Learning, UCL)来优化模型的特征表示。由于伪装物体与背景的差异微小,仅使用点标注可能导致模型学习到不稳定的特征表示,因此需要通过更鲁棒的特征学习机制来提升检测效果。

以下是这一部分的详细解释:

1. 背景与动机

伪装物体和背景之间的差异往往非常细微,可能仅仅体现在纹理的中断或颜色的不一致上。依赖于点标注的弱监督方法,容易导致模型学习到的特征不够稳定,甚至在相似图像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作者提出了基于**无监督对比学习(UCL)**的表示优化器,目的是通过学习不变模式和稳定表示,增强模型对伪装物体的检测能力。

2. 无监督对比学习的核心思想

无监督对比学习的核心目标是让模型学会在特征空间中区分前景物体和背景。具体而言,通过对同一图像的不同增强版本进行编码,让模型在特征空间中将这些增强版本的特征表示尽可能拉近,而将不同图像的特征表示尽可能拉远。这种方法帮助模型学习到对物体的更加鲁棒和稳定的表示。

3. 具体实现步骤

表示优化器的实现步骤如下:

(1) 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

为了生成正样本对,作者采用了不同的视觉变换(数据增强)来创建同一图像的不同版本。常用的变换包括:

  • 颜色抖动(ColorJitter):改变图像的颜色,保持纹理模式不变。
  • 高斯模糊(Gaussian Blur):平滑图像纹理,减少细节。
  • 翻转(Flip):对图像进行水平或垂直翻转。
  • 平移(Translation):对图像进行位置移动。

这些变换操作用于生成两张不同的图像增强版本 I 1 I_1 I1 I 2 I_2 I2,以便模型可以在这些增强版本上进行对比学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特征编码(Feature Encoding)

接下来,输入图像的两个增强版本 I 1 I_1 I1 I 2 I_2 I2 通过相同的编码器(Encoder)生成对应的特征表示 P 1 P_1 P1 P 2 P_2 P2。具体过程如下: P 1 = g ( f ( I 1 ) ) , P 2 = f ( I 2 ) P_1 = g(f(I_1)), \quad P_2 = f(I_2) P1=g(f(I1)),P2=f(I2)其中, f f f 表示模型的编码器,负责提取图像的特征表示; g g g 是叠加在 f f f 之后的一个小型网络,增加特征表示的多样性。为了确保图像不同版本的特征对齐,当应用某些位置相关的变换(如平移、裁剪)时,这些变换也应应用于相应的特征表示,使得 P 1 P_1 P1 P 2 P_2 P2 在空间上保持对齐。

(3) 对比学习损失函数(Contrastive Loss Function)

为了使模型学习到稳定的特征表示,作者采用了对比损失来最小化同一图像不同增强版本之间的差异。具体损失函数为: min D ( P 1 , P 2 ) = ∑ i ∣ P 1 i − P 2 i ∣ \text{min} \, D(P_1, P_2) = \sum_i |P_1^i - P_2^i| minD(P1,P2)=iP1iP2i其中, i i i 表示像素索引。为了确保优化过程的稳定性,模型的一侧(即 P 2 P_2 P2)会使用 停止梯度更新(stop-grad) 技术,防止梯度传递到该分支。最终的对比损失定义为: L c = D ( P 1 , stop-grad ( P 2 ) ) L_c = D(P_1, \text{stop-grad}(P_2)) Lc=D(P1,stop-grad(P2))通过最小化该损失,模型可以学习到不同增强版本之间的一致特征表示,从而提高特征表示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4. 对比学习的优势

  • 学习不变特征:通过对比学习,模型能够学习到对输入变化不敏感的特征表示,这些特征对于前景物体和背景的区分非常关键。无论是颜色、纹理的变化,还是位置的轻微移动,模型都能够识别出这些变化背后的本质特征。
  • 增强特征表示的鲁棒性:无监督对比学习通过不同的数据增强版本来优化特征,使得模型能够在面对不同的图像变换时仍然保持稳定的表现,减少由于点标注信息不足导致的特征不稳定性问题。
  • 无监督学习:这种方法不依赖额外的标签或标注,只需通过同一图像的不同变换版本进行学习,完美契合弱监督的任务设置。

5. 总结

  • 表示优化器 的设计旨在通过对比学习来解决弱监督伪装物体检测任务中的特征不稳定问题。通过对同一图像的不同增强版本进行对比学习,模型能够学习到更加稳定、鲁棒的特征表示。
  • 表示优化器不仅有助于模型更好地区分伪装物体和背景,还能增强模型在不同视觉变换下的表现一致性。

总体而言,表示优化器通过无监督对比学习,帮助模型学习到更加稳定和不易受扰的特征表示,从而显著提升了弱监督伪装物体检测的性能。

Section 3.4 Network

详细介绍了作者提出的网络架构设计和损失函数的选择。此部分主要关注于如何构建有效的特征编码器和损失函数,使得模型能够在弱监督条件下(即仅有点标注)学习到有效的特征,并进行高效的伪装物体检测。

1. 编码器的设计(Encoder Design)

在伪装物体检测任务中,模型需要能够捕捉到远距离特征之间的依赖关系和多尺度信息。因此,作者采用了 Pyramid Vision Transformer (PVT) 作为编码器的基础架构。这种编码器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捕捉全局特征,同时保留不同尺度的空间信息。

(1) 输入图像处理

对于输入图像 I ∈ R 3 × H × W I \in R^{3 \times H \times W} IR3×H×W,通过 PVT 编码器可以提取出不同分辨率的特征图。具体来说,PVT编码器会输出四个尺度不同的特征图 Feat i \text{Feat}_i Feati,其分辨率分别为输入图像的 1 / 4 1/4 1/4 1 / 8 1/8 1/8 1 / 16 1/16 1/16 1 / 32 1/32 1/32。这种多尺度特征图的设计是为了确保模型可以捕捉到不同尺度下的物体特征。

(2) 特征图的处理

为了将多尺度特征图统一到同一维度,作者使用了 3x3 卷积层 将每个尺度的特征图的通道数统一到 64 通道。之后,通过上采样操作将这些特征图调整为相同的空间尺寸。最终,通过 特征拼接(concatenation) 操作,将这些多尺度特征图组合在一起,得到统一的特征表示。

(3) 输出预测图

组合后的特征图会经过 3x3 卷积层,最终输出一个单通道的预测图 S ^ ∈ R 1 × W × H \hat{S} \in R^{1 \times W \times H} S^R1×W×H。这个预测图表示模型对伪装物体区域的预测结果。

总结来说,编码器部分的设计强调了如何在保留全局信息的同时有效捕捉多尺度特征,这对于复杂的伪装物体检测任务至关重要。

2. 损失函数的设计(Loss Function Design)

为了使模型能够在弱监督条件下有效学习,作者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损失函数:对比损失(Contrastive Loss)部分交叉熵损失(Partial Cross-Entropy Loss)。这两个损失函数帮助模型在训练过程中优化特征表示,并生成准确的预测结果。

(1) 对比损失(Contrastive Loss)

对比损失是用于优化模型特征表示的核心部分,已经在Section 3.3: Representation Optimizer 中详细介绍过。通过对比损失,模型能够学习到一致且稳定的特征表示,即使输入图像经过不同的增强操作,模型也能够保持对目标物体的准确识别。对比损失的公式为: L c = D ( P 1 , stopgrad ( P 2 ) ) L_c = D(P_1, \text{stopgrad}(P_2)) Lc=D(P1,stopgrad(P2))其中, D D D 是两个增强版本的特征表示之间的距离,通过最小化这个距离,模型可以学习到更加鲁棒的特征。

(2) 部分交叉熵损失(Partial Cross-Entropy Loss)

除了对比损失,作者还采用了部分交叉熵损失来处理伪装物体区域的分类任务。由于只使用了点标注,监督区域非常有限,部分交叉熵损失能够在这些有限的标注区域内帮助模型学习。

部分交叉熵损失的公式为: L p c e = − ∑ i ∈ S ~ S i log ⁡ ( S ^ i ) + ( 1 − S i ) log ⁡ ( 1 − S ^ i ) L_{pce} = - \sum_{i \in \tilde{S}} S_i \log(\hat{S}_i) + (1 - S_i) \log(1 - \hat{S}_i) Lpce=iS~Silog(S^i)+(1Si)log(1S^i)其中:

  • S ~ \tilde{S} S~ 表示经过标注的监督区域(就是S中的圈圈们,在求和符合下面,意味着仅仅对监督区域进行计算损失)。
  • S i S_i Si 是第 i i i 个像素的真实标签(即前景或背景,图中红圈内是1,绿圈内是0)。
  • S ^ i \hat{S}_i S^i 是模型对第 i i i 个像素的预测值。

通过这个损失函数,模型能够学习到伪装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区别,尤其是在有限的标注区域中。

(3) 最终损失函数

最终的损失函数 L L L 是对比损失和部分交叉熵损失的加权和: L = L c + L p c e L = L_c + L_{pce} L=Lc+Lpce这两个损失函数共同作用,使模型能够在弱监督条件下有效学习伪装物体的特征,并生成准确的预测结果。

3. 总结

网络结构 部分详细描述了模型的编码器设计与损失函数的选择。该网络架构采用了 Pyramid Vision Transformer (PVT) 作为编码器,能够捕捉多尺度的全局特征。同时,通过 对比损失部分交叉熵损失 的组合,模型在有限的点标注条件下能够学习到稳定且准确的特征表示,最终生成准确的伪装物体检测结果。

网络的设计强调了在弱监督环境下如何充分利用点标注,并通过创新的特征表示学习策略来提升检测性能。

4.1 Experimental Setup

介绍了作者在实验中使用的数据集、评估指标以及具体的实验实现细节。以下是对该部分的详细解释:

1. 数据集(Datasets)

作者的实验是在三个主流的伪装物体检测(COD)数据集上进行测试的(在P-COD上进行训练的)。这三个数据集是:

  • CAMO:该数据集包含了1000张训练图像和250张测试图像。它是为伪装物体检测专门构建的,包含各种类型的伪装场景。
  • COD10K:COD10K 数据集包含了大量伪装物体的图像,它是一个规模更大的数据集,包含2026张测试图像。COD10K 覆盖了更多的场景和物体种类,挑战性更高。
  • NC4K:这是另一个大规模的数据集,包含4121张图像,主要用于测试模型的泛化能力。

在这项工作中,作者引入了一个新的弱监督伪装物体检测数据集,称为 P-COD(Point-supervised COD)。该数据集由3040张COD10K数据集的训练图像1000张CAMO数据集的训练图像组成。P-COD数据集只包含基于点的标注,标注者只需在每个伪装物体上点击一次,无需标注整个物体的轮廓或区域,从而大大减少了标注的时间和成本。

2. 评估指标(Evaluation Metrics)

为了全面评估所提出的方法,作者采用了以下四个评估指标。这些指标在伪装物体检测任务中被广泛使用,用于衡量模型的精度、鲁棒性和性能。

  • MAE(Mean Absolute Error, 平均绝对误差):MAE 衡量的是预测结果与真实标签之间的像素级差异。数值越低,表示模型的预测越接近真实情况。

  • S-measure:S-measure 用来衡量预测结果的结构相似性。它考虑了前景和背景的独立度。S-measure 值越高,说明预测的结构越接近真实物体。

  • E-measure:E-measure 是一种用于二值前景图评价的指标,结合了全局统计信息和局部像素值间的对齐情况。E-measure 越高,说明预测与真实标签的对齐度越好。

  • Weighted F-measure ( F w β Fw_{\beta} Fwβ):这个指标是传统 F-measure 的加权版本,主要通过精确率和召回率的平衡来衡量模型的整体性能。 F w β Fw_{\beta} Fwβ 值越高,说明模型在伪装物体检测任务中的表现越好。

这些指标的组合能够全面反映模型在伪装物体检测中的表现,不仅考虑了像素级误差,还考虑了前景与背景的分离和结构的完整性。

3. 实验实现细节(Implementation Details)

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可复现性,作者提供了模型训练的详细设置:

  • 深度学习框架:实验是在 PyTorch 框架下实现的,这是一个常用的深度学习框架,支持自动微分和 GPU 加速。

  • 硬件:所有实验都在 GeForce RTX 4090 GPU 上进行。这张高性能 GPU 能够提供足够的计算资源,确保模型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快速训练和推理。

  • 优化器(Optimizer):作者采用了 随机梯度下降(SGD)优化器,并设置了如下超参数:

    • 动量(momentum):0.9,动量项用于加速收敛并减少训练过程中的抖动。
    • 权重衰减(weight decay):5e-4,这有助于防止模型过拟合,通过限制权重的增长来实现正则化。
    • 学习率调度:采用了 triangle learning rate schedule(三角学习率调度),其中最大学习率为 1e-3。三角学习率调度是一种动态学习率调度方式,通过周期性变化学习率可以提高模型的收敛速度和性能。
  • 批量大小(Batch size):8,这意味着在每个训练迭代中,模型同时处理8张图像。批量大小的选择需要在 GPU 内存限制和模型性能之间进行平衡。

  • 训练轮次(Training Epochs):训练共进行60个轮次(epochs),每个轮次都会遍历整个训练集一次。60轮次的训练确保模型能够充分学习到数据中的伪装物体特征。

  • 图像尺寸(Image Size):在训练和推理过程中,所有输入图像都被 调整为 512x512 的分辨率。这种标准化的处理有助于模型在不同大小的输入图像上保持一致的性能,并减少计算复杂度。

4. 总结

实验设置 部分为后续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比较奠定了基础。作者通过详细描述数据集、评估指标和实现细节,确保了实验的透明度和可复现性。特别是,P-COD数据集的引入为基于点标注的弱监督伪装物体检测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实验平台,评估指标则从多个角度反映了模型的检测性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于本文的一些思考

如果你需要设计一个fully-supervised的COD模型,这篇论文所提出的模型的哪些部分可以给你启发?

如果我需要设计一个全监督的伪装物体检测(COD)模型,这篇论文中提出的一些思想和模块,尽管是为弱监督设计的,但依然可以给全监督模型设计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启发:

1. Attention Regulator(注意力调节器)

即使在全监督的场景中,模型可能仍会出现过度关注物体显著区域而忽略其他部分的问题。因此,注意力调节器(Attention Regulator)的设计思路可以借鉴:

  • 启发:全监督场景下,模型可以从精细的像素级标注中学习到伪装物体的显著区域,但为了保证模型能够全面理解物体的形状和整体轮廓,可以引入注意力调节机制,随机遮蔽部分显著区域。通过这种方式,模型会被迫关注物体的其他部分,从而学到更加全面的物体特征。
  • 改进:在全监督任务中,注意力调节器可以结合像素级标注,设计更加精细的掩蔽策略,不仅仅遮蔽显著区域,还可以根据物体的结构特征来遮蔽不同部位,从而强化全局感知。

2. Unsupervised Contrastive Learning(无监督对比学习)

尽管全监督任务中有丰富的标注信息,但对比学习的机制仍可以用于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和特征鲁棒性:

  • 启发:对比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增强同一图像不同版本之间的特征一致性,可以帮助模型在不同的环境变化(如光照、角度、背景干扰)下,学到不变的特征表示。即便全监督任务已经提供了精细的标签,这种学习机制仍然有助于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 改进:在全监督模型中,对比学习可以结合像素级标注,使用增强数据(如裁剪、平移、颜色变换等)生成不同版本的图像,然后通过对比学习,确保模型在这些变化条件下依然能够准确识别伪装物体。

3. Hint Area Generator(提示区域生成器)

在弱监督中,提示区域生成器是为了从单点标注扩展到合理的监督区域,防止模型在训练时过度依赖显著点而导致崩溃。虽然全监督场景中已经有了完整的标注,但这一机制的思想仍然值得借鉴:

  • 启发:提示区域生成器的核心思想是基于有限的标注,生成合理的区域范围,帮助模型学习更广泛的区域信息。在全监督模型中,尽管有精细标注,仍可以设计类似的区域生成机制来引导模型注意物体的关键区域,减少噪声的干扰。
  • 改进:在全监督任务中,可以利用完整的标注信息来生成更准确的区域引导,甚至在训练初期提供更大的区域提示,之后逐步缩小到精细的像素级监督,这样可以在早期加速模型的学习过程。

4. Multi-scale Feature Aggregation(多尺度特征融合)

论文中提到的 PVT(Pyramid Vision Transformer) 用于提取多尺度特征,这是对伪装物体检测中处理复杂场景和不同物体尺度的重要设计。

  • 启发:伪装物体通常与背景融合度高,不同大小、形状的伪装物体需要在不同尺度下进行处理。多尺度特征提取可以帮助模型在全局和局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更好地分辨伪装物体。
  • 改进:在全监督任务中,可以加强多尺度特征融合的设计,比如通过金字塔特征金字塔(FPN)或基于卷积和Transformer的混合网络,进一步提高模型对多尺度物体的识别能力。

5. 训练和优化策略的设计

论文中采用了动态学习率调整(triangle learning rate schedule)和SGD优化器,这些策略对于提升弱监督模型的训练效果至关重要。在全监督任务中,类似的优化策略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 启发:学习率的动态调整有助于在训练的不同阶段灵活适应模型的学习状态,帮助模型在早期快速收敛,同时在后期避免过度拟合。全监督任务中,可以继续使用类似的动态学习率调整策略,以确保模型在收敛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优学习率。
  • 改进:对于全监督模型,可以进一步结合优化器的正则化技巧(如权重衰减、Adam优化器等),特别是在数据规模更大、更复杂的场景下,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

总结:

尽管本文的模型主要是为弱监督COD任务设计的,但其中的注意力调节器对比学习机制提示区域生成器多尺度特征融合等设计思想同样可以为全监督COD模型提供启发。这些模块可以在全监督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调整,从而提升全监督模型的性能和鲁棒性。例如,可以通过引入注意力调节器来扩展模型的感知范围,通过对比学习来增强特征的泛化能力,以及通过多尺度特征提取来增强模型对伪装物体的检测效果。

如果基于fully-supervised进行COD模型设计,引入无监督对比学习的效果是否不那么好?

引入无监督对比学习(Unsupervised Contrastive Learning, UCL)的效果在全监督(Fully-supervised) COD 模型中可能不会像在**弱监督(Weakly-supervised)**设置中那样显著。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监督信号的充足性差异

在全监督模型中,每张图像都有详细的像素级标注,这意味着模型可以直接从这些丰富的监督信息中学习到目标物体的精确形状、边界和区域。由于全监督提供了充分的标注信息,模型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精确的标签来进行特征学习,因此不需要依赖额外的无监督方法来增强特征表示的稳定性

相比之下,弱监督模型(例如点标注或涂鸦标注)中,监督信号有限或不完整,这时模型学习的特征可能不够稳健,容易导致检测不准确或不稳定。因此,在弱监督情境下,无监督对比学习能够帮助模型通过不同的图像增强版本来学习更加鲁棒的特征表示,补充点标注中监督信息的不足

2. 无监督对比学习的主要作用

无监督对比学习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对相同图像的不同增强版本进行对比,拉近正样本对的特征表示,拉远负样本对的特征表示,从而提升模型对特征的鲁棒性。这种方法在全监督模型中的效果可能不那么明显,因为全监督的像素级标注已经能够提供足够的细粒度监督信息,模型可以直接学习到更加准确和细致的特征表示。

在弱监督或无监督任务中,标注的缺乏会导致模型在训练时学到的特征容易受到噪声的干扰或不稳定。而无监督对比学习可以为这些情况下的模型提供额外的帮助,通过增强模型的特征一致性和鲁棒性,提升模型对目标和背景的区分能力。

3. 全监督下无监督对比学习的潜在作用

尽管在全监督环境下,无监督对比学习的增益效果可能不如弱监督条件下那么显著,但它依然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数据增强和特征泛化能力方面。例如:

  • 在全监督设置中,无监督对比学习可以帮助模型学习更稳健的特征表示,尤其是应对光照、角度、颜色等不同的变化时,模型的泛化能力可能会有所增强。
  • 对于噪声较多或标注不完全准确的全监督数据,无监督对比学习可以通过增强模型对输入变化的鲁棒性,提升模型的表现。

4. 全监督模型的性能瓶颈

全监督模型的性能往往已经相对较高,因此引入无监督对比学习后,性能的提升空间较小,可能不会带来大幅度的性能改进。相比之下,在弱监督任务中,由于标注信息不完整或不精确,无监督对比学习能够显著弥补监督信号的不足,效果更加明显。

结论

  • 对于全监督COD模型,引入无监督对比学习的效果可能不如弱监督模型显著,因为全监督模型已经能够从丰富的标注中学习到非常准确的特征表示。
  • 在弱监督COD模型中,无监督对比学习能够显著提高特征表示的鲁棒性,补充监督信号的不足,效果更为显著。
  • 尽管如此,在全监督模型中,无监督对比学习依然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提升模型对输入变化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是的,你的理解是正确的。对比学习(Contrastive Learning)通常被广泛用于弱监督无监督学习中,尤其是在监督信号有限或缺乏的情况下,它能够帮助模型学习更加稳健和通用的特征表示。以下是为什么对比学习通常适用于弱监督或无监督学习的一些原因:

1. 监督信号不足的情况下提高特征学习

在弱监督或无监督学习中,标注数据往往有限或不完整。对比学习通过一种自监督的方式,可以从未标注或部分标注的数据中学习到有效的特征:

  • 无监督学习:在无监督学习中,没有任何标签或标注信息。对比学习可以通过对图像的不同增强版本(例如颜色变化、裁剪、旋转等)来生成“正样本对”,从而让模型学会将这些版本映射到相似的特征空间,同时将不同图像的特征表示区分开来。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模型学习到对输入数据变化不敏感的特征表示。
  • 弱监督学习:在弱监督学习中,标注信息通常是不完整的(例如点标注、涂鸦标注或粗糙的标注),模型很难只依靠这些稀疏的标注学习到高质量的特征。通过对比学习,模型可以从同一图像的不同增强版本中学习到一致的特征,从而弥补监督信号不足带来的问题。

2. 自监督学习的一种形式

对比学习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 Learning)的技术。在自监督学习中,模型不依赖于人工标注,而是通过生成“正样本对”和“负样本对”来自行构建监督信号。例如,对于一张图像的不同增强版本,模型会学习将这些增强版本的特征表示拉近,而将来自其他图像的特征表示拉远。这种学习机制使得模型能够在没有标签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学习到有用的特征。

3. 对比学习的目标

对比学习的目标是通过最大化“正样本对”的相似性和最小化“负样本对”的相似性,帮助模型学到更加通用且鲁棒的特征表示。在标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模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学到数据中的本质特征,而不需要依赖大量的人工标注。

4. 在监督学习中的作用有限

在全监督学习中,由于每个样本都有完整的标注信息(例如像素级标注或精确的类别标签),模型可以直接从这些标注中学习到细致且准确的特征表示。因此,在这种场景下,引入对比学习的增益效果通常较小。全监督模型已经能够通过丰富的标注信息进行特征学习,额外的对比学习可能只会对泛化性能有一定的帮助。

5. 典型的对比学习应用场景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对比学习应用场景:

  • 无监督图像分类:通过对图像进行不同的数据增强,模型学习到不同版本图像的共同特征,用于图像分类任务。
  • 弱监督目标检测:在只有部分标签或弱标签的情况下,模型通过对比学习优化特征表示,帮助更好地检测物体。
  • 自监督表示学习:模型在没有任何标签的情况下,通过对比学习方法,从数据中学习出有用的特征表示,之后可以将这些表示用于下游任务(如分类、检测、分割等)。

总结:

  • 对比学习 通常应用于 弱监督无监督 学习中,帮助模型在没有完整标注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加通用和鲁棒的特征。
  • 在全监督学习中,由于标注信息已经足够丰富,模型可以直接依赖这些标签进行特征学习,因此对比学习的增益效果可能相对有限。
  • 对比学习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从少量或没有标注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特征,尤其适用于自监督和弱监督任务中。

这篇关于COD论文笔记 ECCV2024 Just a Hint: Point-Supervised Camouflaged Object Detection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1141523

相关文章

AI hospital 论文Idea

一、Benchmark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on Communicative Medical Coaching: A Dataset and a Novel System论文地址含代码 大多数现有模型和工具主要迎合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这项工作深入探讨了LLMs在提高医疗专业人员的沟通能力。目标是构建一个模拟实践环境,人类医生(即医学学习者)可以在其中与患者代理进行医学

【学习笔记】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15 人工神经网络(1)sklearn

系列文章目录 监督学习:参数方法 【学习笔记】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4 线性回归 【学习笔记】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5 逻辑回归 【课后题练习】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5 逻辑回归(SAheart.csv) 【学习笔记】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6 多项逻辑回归 【学习笔记 及 课后题练习】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7 判别分析 【学

系统架构师考试学习笔记第三篇——架构设计高级知识(20)通信系统架构设计理论与实践

本章知识考点:         第20课时主要学习通信系统架构设计的理论和工作中的实践。根据新版考试大纲,本课时知识点会涉及案例分析题(25分),而在历年考试中,案例题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并不多,虽在综合知识选择题目中经常考查,但分值也不高。本课时内容侧重于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按照以往的出题规律,通信系统架构设计基础知识点多来源于教材内的基础网络设备、网络架构和教材外最新时事热点技术。本课时知识

论文翻译:arxiv-2024 Benchmark Data Contamination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A Survey

Benchmark Data Contamination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A Survey https://arxiv.org/abs/2406.04244 大规模语言模型的基准数据污染:一项综述 文章目录 大规模语言模型的基准数据污染:一项综述摘要1 引言 摘要 大规模语言模型(LLMs),如GPT-4、Claude-3和Gemini的快

论文阅读笔记: Segment Anything

文章目录 Segment Anything摘要引言任务模型数据引擎数据集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Segment Anything Model图像编码器提示编码器mask解码器解决歧义损失和训练 Segment Anything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abs/2304.02643 代码地址:https://github.com/facebookresear

数学建模笔记—— 非线性规划

数学建模笔记—— 非线性规划 非线性规划1. 模型原理1.1 非线性规划的标准型1.2 非线性规划求解的Matlab函数 2. 典型例题3. matlab代码求解3.1 例1 一个简单示例3.2 例2 选址问题1. 第一问 线性规划2. 第二问 非线性规划 非线性规划 非线性规划是一种求解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中有一个或几个非线性函数的最优化问题的方法。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

【C++学习笔记 20】C++中的智能指针

智能指针的功能 在上一篇笔记提到了在栈和堆上创建变量的区别,使用new关键字创建变量时,需要搭配delete关键字销毁变量。而智能指针的作用就是调用new分配内存时,不必自己去调用delete,甚至不用调用new。 智能指针实际上就是对原始指针的包装。 unique_ptr 最简单的智能指针,是一种作用域指针,意思是当指针超出该作用域时,会自动调用delete。它名为unique的原因是这个

查看提交历史 —— Git 学习笔记 11

查看提交历史 查看提交历史 不带任何选项的git log-p选项--stat 选项--pretty=oneline选项--pretty=format选项git log常用选项列表参考资料 在提交了若干更新,又或者克隆了某个项目之后,你也许想回顾下提交历史。 完成这个任务最简单而又有效的 工具是 git log 命令。 接下来的例子会用一个用于演示的 simplegit

记录每次更新到仓库 —— Git 学习笔记 10

记录每次更新到仓库 文章目录 文件的状态三个区域检查当前文件状态跟踪新文件取消跟踪(un-tracking)文件重新跟踪(re-tracking)文件暂存已修改文件忽略某些文件查看已暂存和未暂存的修改提交更新跳过暂存区删除文件移动文件参考资料 咱们接着很多天以前的 取得Git仓库 这篇文章继续说。 文件的状态 不管是通过哪种方法,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仓库,并从这个仓

忽略某些文件 —— Git 学习笔记 05

忽略某些文件 忽略某些文件 通过.gitignore文件其他规则源如何选择规则源参考资料 对于某些文件,我们不希望把它们纳入 Git 的管理,也不希望它们总出现在未跟踪文件列表。通常它们都是些自动生成的文件,比如日志文件、编译过程中创建的临时文件等。 通过.gitignore文件 假设我们要忽略 lib.a 文件,那我们可以在 lib.a 所在目录下创建一个名为 .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