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物体检测之选择性搜索(Selective Search),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物体检测之选择性搜索Selective Search
- 0 概述
- 1 物体检测和物体识别
- 1.1 滑窗法
- 1.2 候选区域(Region Proposal)算法
- 1.2.1 物体检测之选择性搜索(Selective Search)
- 1.2.1.1 相似度
- 1.2.1.2 效果
- 2 参考资料
0 概述
本文牵涉的概念是候选区域(Region Proposal ),用于物体检测算法的输入。无论是机器学习算法还是深度学习算法,候选区域都有用武之地。
本文的来源是翻译参考资料里的《Selective Search for Object Detection (C++ / Python)》,这是国外一个大神的博客,讲的是择性搜索(Selective Search)这一种产生候选区域的算法。这个算法并不是那个博主的原创,原创是2013年的一篇论文,我发现国内很多博客都做了介绍。
由于本人想系统的把从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的物体检测算法捋一遍,所以在此把国外大神的博客翻译一下,另外加一些自己的理解。
1 物体检测和物体识别
物体识别是要分辨出图片中有什么物体,输入是图片,输出是类别标签和概率。物体检测算法不仅要检测图片中有什么物体,还要输出物体的外框(x, y, width, height)来定位物体的位置。
物体检测的核心就是物体识别。
为了定位物体,我们需要选择一些子区域并在子区域上运行物体识别算法。物体的位置就是物体识别算法返回最高概率的子区域内。
产生候选子区域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滑窗法,但是这种办法效率比较低,一般使用‘候选区域’算法,而择性搜索(Selective Search)就是最流行的候选区域产生算法之一(个人理解:这个最流行可能是针对论文那两年说的,现在深度学习都是使用网络产生候选区域,不用算法生成了)。
1.1 滑窗法
在滑窗方案中,我们要使用一个小窗口遍历搜索整张图片,在每个位置上对滑窗内的图片做物体识别算法。不仅要搜索不同的位置,还要遍历不同的大小,工作量可想而知。
问题还没完,对于人脸和人体这种长宽比基本固定的物体还好,对于长宽不固定的物体,搜索起来简直就是噩梦,计算量直接飙升。
1.2 候选区域(Region Proposal)算法
滑窗法的问题可以使用候选区域产生算法解决。这些算法输入整张图片,然后输出可能有物体的候选区域位置,这些候选区域可以有噪声或者重叠,或者和物体的重合度不是很好,这都不要紧,只要这些区域里有一个和实际物体的位置足够接近就行。因为不好的候选区域会被物体识别算法过滤掉。
候选区域算法用分割不同区域的办法来识别潜在的物体。在分割的时候,我们要合并那些在某些方面(如颜色、纹理)类似的小区域。相比滑窗法在不同位置和大小的穷举,候选区域算法将像素分配到少数的分割区域中。所以最终候选区域算法产生的数量比滑窗法少的多,从而大大减少运行物体识别算法的次数。同时候选区域算法所选定的范围天然兼顾了不同的大小和长宽比。
候选区域算法比较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有较高的召回率。我们要通过这种方法保证拥有物体的区域就在候选区域列表里。所以我们不介意有很多区域什么都有,这都没关系,物体检测算法会过滤掉他们,虽然会浪费一点时间。
目前已有不少成熟的后续区域产生算法:
- Objectness
- Constrained Parametric Min-Cuts for Automatic Object Segmentation
- Category Independent Object Proposals
- Randomized Prim
- Selective Search
由于Selective Search又快召回率又高,这个方法是最常用的。说了这么多,终于牵出本文的主角了。
1.2.1 物体检测之选择性搜索(Selective Search)
选择性搜索算法用于为物体检测算法提供候选区域,它速度快,召回率高。
选择性搜索算法需要先使用《Efficient Graph-Based Image Segmentation》论文里的方法产生初始的分割区域,然后使用相似度计算方法合并一些小的区域。
下列两张图分别是原图和原始分割图:
我们不能使用原始分割图的区域作为候选区域,原因如下:
- 大部分物体在原始分割图里都被分为多个区域
- 原始分割图无法体现物体之间的遮挡和包含。
如果我们试图通过进一步合并相邻的区域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最终会得到一个包含两个对象的分段区域。
我们不要需要完美的的分割区域,我们只想要和实际物体高度重合的区域就行了。
选择性搜索算法使用《Efficient Graph-Based Image Segmentation》论文里的方法产生初始的分割区域作为输入,通过下面的步骤进行合并:
- 首先将所有分割区域的外框加到候选区域列表中
- 基于相似度合并一些区域
- 将合并后的分割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跳到步骤1
通过不停的迭代,候选区域列表中的区域越来越大。可以说,我们通过自底向下的方法创建了越来越大的候选区域。表示效果如下:
1.2.1.1 相似度
选择性搜索算法如何计算两个区域的像素度的呢?
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颜色、纹理、大小和形状交叠
最终的相似度是这四个值取不同的权重相加
1.2.1.2 效果
opencv实现了选择性搜索算法,可以给出上千个根据有物体的可能性降序排列的候选区域。
下图是画出了前面200250个候选区域的效果。一般来说。10001200个候选区域基本能胜任物体检测的任务了。
2 参考资料
Selective Search作者网站
国外的博客:Selective Search for Object Detection (C++ / Python)
国内翻译的上面的博客:选择性搜索(selective search)
国内的博客:Selective Search for Object Recognition
国内博客2:目标检测–Selective Search for Object Recognition(IJCV, 2013)
图像分割:Efficient Graph-Based Image Segmentation
这篇关于物体检测之选择性搜索(Selective Search)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