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K-means聚类算法详解与实战,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一、引言
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算法,旨在将数据点划分为K个不同的聚类或群组,使得同一聚类内的数据点尽可能相似,而不同聚类间的数据点尽可能不同。在图像处理、数据挖掘、客户细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K-means聚类算法的原理、步骤,并通过Python代码展示其实现过程。
二、K-means算法原理
K-means算法基于迭代的思想,通过不断迭代优化聚类结果,最终将数据划分为K个聚类。算法的主要步骤如下:
- 初始化: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质心)。
- 分配数据点到最近的质心: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其与所有质心的距离,并将其分配给距离最近的质心所对应的聚类。
- 更新质心:对于每个聚类,计算其内部所有数据点的均值,并将该均值设为新的质心。
- 迭代:重复步骤2和3,直到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或聚类结果不再发生显著变化为止。
三、K-means算法实现
1. 数据准备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数据来进行聚类。这里我们使用sklearn库中的make_blobs
函数生成模拟数据。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生成模拟数据
X, y = make_blobs(n_samples=300, centers=4, cluster_std=0.60, random_state=0)# 绘制原始数据分布
plt.scatter(X[:, 0], X[:, 1], s=50)
plt.show()
2. 使用sklearn的K-means进行聚类
接下来,我们使用sklearn库中的KMeans
类来进行K-means聚类。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设置聚类数量为4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4)# 拟合数据
kmeans.fit(X)# 获取聚类结果和质心位置
labels = kmeans.labels_
centers = kmeans.cluster_centers_# 绘制聚类结果和质心位置
plt.scatter(X[:, 0], X[:, 1], c=labels, s=50, cmap='viridis')
plt.scatter(centers[:, 0], centers[:, 1], c='black', s=200, alpha=0.5)
plt.show()
3. K-means算法性能评估
对于K-means聚类结果的评估,常用的指标有轮廓系数(Silhouette Coefficient)和Calinski-Harabasz Index等。这里我们使用轮廓系数来评估聚类效果。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silhouette_score# 计算轮廓系数
score = silhouette_score(X, labels)
print("Silhouette Coefficient: ", score)
四、总结
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无监督学习算法,适用于数据探索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调整聚类数量K和迭代次数等参数,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聚类结果。然而,K-means算法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对初始质心的选择敏感、对噪声和异常值敏感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
这篇关于K-means聚类算法详解与实战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