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大话深度残差网络(DRN)ResNet,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论文地址: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
一、引言
深度残差网络(Deep residual network, ResNet)的提出是CNN图像史上的一件里程碑事件,让我们先看一下ResNet在ILSVRC和COCO 2015上的战绩:
ResNet取得了5项第一,并又一次刷新了CNN模型在ImageNet上的历史:
ResNet的作者何凯明也因此摘得CVPR2016最佳论文奖,当然何博士的成就远不止于此,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他后来的辉煌战绩。那么ResNet为什么会有如此优异的表现呢?其实ResNet是解决了深度CNN模型难训练的问题,从图2中可以看到14年的VGG才19层,而15年的ResNet多达152层,这在网络深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上,所以如果是第一眼看这个图的话,肯定会觉得ResNet是靠深度取胜。事实当然是这样,但是ResNet还有架构上的trick,这才使得网络的深度发挥出作用,这个trick就是残差学习(Residual learning)。下面详细讲述ResNet的理论及实现。
二、深度网络的退化问题
从经验来看,网络的深度对模型的性能至关重要,当增加网络层数后,网络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特征模式的提取,所以当模型更深时理论上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网络越深而效果越好的一个实践证据。但是更深的网络其性能一定会更好吗?实验发现深度网络出现了退化问题(Degradation problem):网络深度增加时,网络准确度出现饱和,甚至出现下降。这个现象可以在图3中直观看出来:56层的网络比20层网络效果还要差。这不会是过拟合问题,因为56层网络的训练误差同样高。我们知道深层网络存在着梯度消失或者爆炸的问题,这使得深度学习模型很难训练。但是现在已经存在一些技术手段如BatchNorm来缓解这个问题。因此,出现深度网络的退化问题是非常令人诧异的。
从上面两个图可以看出,在网络很深的时候(56层相比20层),模型效果却越来越差了(误差率越高),并不是网络越深越好。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随着网络层级的不断增加,模型精度不断得到提升,而当网络层级增加到一定的数目以后,训练精度和测试精度迅速下降,这说明当网络变得很深以后,深度网络就变得更加难以训练了。
**训练集上的性能下降,可以排除过拟合,BN层的引入也基本解决了plain net的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如果不是过拟合以及梯度消失导致的,那原因是什么?
按道理,给网络叠加更多层,浅层网络的解空间是包含在深层网络的解空间中的,深层网络的解空间至少存在不差于浅层网络的解,因为只需将增加的层变成恒等映射,其他层的权重原封不动copy浅层网络,就可以获得与浅层网络同样的性能。更好的解明明存在,为什么找不到?找到的反而是更差的解?
显然,这是个优化问题,反映出结构相似的模型,其优化难度是不一样的,且难度的增长并不是线性的,越深的模型越难以优化。
有两种解决思路,一种是调整求解方法,比如更好的初始化、更好的梯度下降算法等;另一种是调整模型结构,让模型更易于优化——改变模型结构实际上是改变了error surface的形态。
ResNet的作者从后者入手,探求更好的模型结构。将堆叠的几层layer称之为一个block,对于某个block,其可以拟合的函数为 F ( x ) F(x) F(x),如果期望的潜在映射为 H ( x ) H(x) H(x),**与其让 F ( x ) F(x) F(x) 直接学习潜在的映射,不如去学习残差 H ( x ) − x H(x)−x H(x)−x,即 F ( x ) : = H ( x ) − x F(x):=H(x)−x F(x):=H(x)−x,这样原本的前向路径上就变成了 F ( x ) + x F(x)+x F(x)+x ,用 F ( x ) + x F(x)+x F(x)+x来拟合 H ( x ) H(x) H(x)。作者认为这样可能更易于优化,因为相比于让 F ( x ) F(x) F(x)学习成恒等映射,让 F ( x ) F(x) F(x)学习成0要更加容易——后者通过L2正则就可以轻松实现。**这样,对于冗余的block,只需 F ( x ) → 0 F(x)→0 F(x)→0就可以得到恒等映射,性能不减。
下面的问题就变成了 F ( x ) + x F(x)+x F(x)+x 该怎么设计了。
三、Residual Block的设计
前面描述了一个实验结果现象,在不断加神经网络的深度时,模型准确率会先上升然后达到饱和,再持续增加深度时则会导致准确率下降,示意图如下:
那么我们作这样一个假设:假设现有一个比较浅的网络(Shallow Net)已达到了饱和的准确率,这时在它后面再加上几个恒等映射层(Identity mapping,也即y=x,输出等于输入),这样就增加了网络的深度,并且起码误差不会增加,也即更深的网络不应该带来训练集上误差的上升。而这里提到的使用恒等映射直接将前一层输出传到后面的思想,便是著名深度残差网络ResNet的灵感来源。
这个有趣的假设让何博士灵感爆发,他提出了残差学习来解决退化问题。对于一个堆积层结构(几层堆积而成)当输入为 x x x 时其学习到的特征记为 H ( x ) H(x) H(x),现在我们希望其可以学习到残差
F ( x ) = H ( x ) − x F(x)=H(x)-x F(x)=H(x)−x ,这样其实原始的学习特征是 F ( x ) + x F(x)+x F(x)+x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残差学习相比原始特征直接学习更容易。当残差为 0 时,此时堆积层仅仅做了恒等映射,至少网络性能不会下降,实际上残差不会为 0,这也会使得堆积层在输入特征基础上学习到新的特征,从而拥有更好的性能。残差学习的结构如图4所示。这有点类似与电路中的“短路”,所以是一种短路连接(shortcut connection)。
F ( x ) + x F(x)+x F(x)+x 构成的block称之为Residual Block,即残差块,如上图所示,多个相似的Residual Block串联构成ResNet。
一个残差块有2条路径 F ( x ) F(x) F(x) 和 x x x, F ( x ) F(x) F(x) 路径拟合残差,不妨称之为残差路径, x x x 路径为 identity mapping恒等映射,称之为”shortcut”。图中的⊕为element-wise addition,要求参与运算的 F ( x ) F(x) F(x) 和 x x x 的尺寸要相同。所以,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 残差路径如何设计?
- shortcut路径如何设计?
- Residual Block之间怎么连接?
在原论文中,残差路径可以大致分成2种,一种有bottleneck结构,即下图右中的1×1卷积层,用于先降维再升维,主要出于降低计算复杂度的现实考虑,称之为“bottleneck block”,另一种没有bottleneck结构,如下图左所示,称之为“basic block”。basic block由2个3×3卷积层构成,bottleneck block由1×1
bottleneck block中第一个1x1的卷积把256维channel降到64维,然后在最后通过1x1卷积恢复,整体上用的参数数目:1x1x256x64 + 3x3x64x64 + 1x1x64x256 = 69632,而是basic block中两个3x3x256的卷积,参数数目: 3x3x256x256x2 = 1179648,差了16.94倍。
对于常规ResNet,可以用于34层或者更少的网络中,对于Bottleneck Design的ResNet通常用于更深的如101这样的网络中,目的是减少计算和参数量(实用目的)。
shortcut路径大致也可以分成2种,取决于残差路径是否改变了feature map数量和尺寸,一种是将输入x原封不动地输出,另一种则需要经过1×1卷积来升维 or/and 降采样,主要作用是将输出与F(x)路径的输出保持shape一致,对网络性能的提升并不明显,两种结构如下图所示。
至于Residual Block之间的衔接,在原论文中, F ( x ) + x F(x)+x F(x)+x 经过ReLU后直接作为下一个block的输入x。
四、ResNet 网络结构
ResNet为多个Residual Block的串联,下面直观看一下ResNet-34与34-layer plain net和VGG的对比,以及堆叠不同数量Residual Block得到的不同ResNet。
ResNet的设计有如下特点:
- 与plain net相比,ResNet多了很多“旁路”,即shortcut路径,其首尾圈出的layers构成一个Residual Block;
- ResNet中,所有的Residual Block都没有pooling层,降采样是通过conv的stride实现的;
- 分别在conv3_1、conv4_1和conv5_1 Residual Block,降采样1倍,同时feature map数量增加1倍,如图中虚线划定的block;
- 通过Average Pooling得到最终的特征,而不是通过全连接层;
- 每个卷积层之后都紧接着BatchNorm layer,为了简化,图中并没有标出;
ResNet结构非常容易修改和扩展,通过调整block内的channel数量以及堆叠的block数量,就可以很容易地调整网络的宽度和深度,来得到不同表达能力的网络,而不用过多地担心网络的“退化”问题,只要训练数据足够,逐步加深网络,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表现。
下面为网络的性能对比:
五、error surface对比
上面的实验说明,不断地增加ResNet的深度,甚至增加到1000层以上,也没有发生“退化”,可见Residual Block的有效性。ResNet的动机在于认为拟合残差比直接拟合潜在映射更容易优化,下面通过绘制error surface直观感受一下shortcut路径的作用,图片截自Loss Visualization。
可以发现:
- ResNet-20(no short)浅层plain net的error surface还没有很复杂,优化也会很困难,但是增加到56层后复杂程度极度上升。对于plain net,随着深度增加,error surface 迅速“恶化”;
- 引入shortcut后,error suface变得平滑很多,梯度的可预测性变得更好,显然更容易优化;
六、Residual Block的分析与改进
论文Identity Mappings in Deep Residual Networks进一步研究ResNet,通过ResNet反向传播的理论分析以及调整Residual Block的结构,得到了新的结构,如下
注意,这里的视角与之前不同,这里将shortcut路径视为主干路径,将残差路径视为旁路。
新提出的Residual Block结构,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能更好地避免“退化”,堆叠大于1000层后,性能仍在变好。具体的变化在于
- **通过保持shortcut路径的“纯净”,可以让信息在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中平滑传递,这点十分重要。**为此,如无必要,不引入1×1卷积等操作,同时将上图灰色路径上的ReLU移到了 F ( x ) F(x) F(x)路径上。
- 在残差路径上,将BN和ReLU统一放在weight前作为pre-activation,获得了“Ease of optimization”以及“Reducing overfitting”的效果。
七、ResNet18 Tensorflow2.0 实现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freeshow/ComputerVisionStudy
八、参考链接
- https://my.oschina.net/u/876354/blog/1622896
-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852747
- https://www.cnblogs.com/shine-lee/p/12363488.html
这篇关于大话深度残差网络(DRN)ResNet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