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者(二十二):从重构到模式

2024-05-01 16:32

本文主要是介绍阅读者(二十二):从重构到模式,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在谈论对《重构与模式》(Refactoring to Pattern)一书的认识之前,我想谈两点作为一个有近四年工作经验的软件从业人员在面向对象领域的一些困惑:

  • 重构的困惑:随着重构技巧的不断实践,诸如重命名、提取函数、搬移函数、内联、改变函数参数等技巧已经掌握得很熟练,然而一些困惑也开始出现。经过长期实践发现,我能使用重构所做的改善基本停留在类的内部,很容易地处理一些常见的坏味道,但是很难上升到类与类之间这个层次。一旦上升到这个层次,思路变得不清晰,把控能力明显下降。我也曾跟一些同事交流,与我有差不多经验的同事都有类似的困惑。
  • 模式的困惑:读完《设计模式》以及《深入浅出设计模式》之后,了解了很多模式框架,进而知道了很多解决一些典型问题的最佳方案。但是应用起来只会照搬照套,很难做到恰到好处。甚至某些时候适得其反,引入一些不必要的复杂性。更糟糕的是,一旦学会一些模式之后,非常容易滥用。有些时候为了显示自己对模式的把握技高一筹,在代码中恨不得“无处不模式”。后来逐渐发现模式这个工具不是万能的,如果用错只会让代码变得奇怪,甚至不可理解。因而,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模式一直困扰着我。

当我读完《重构与模式》的前言时,立即意识到此书是我寻觅良久的作品。因为作者开门见山地道明了本书的主旨,即将重构与模式结合,使用模式来改善既有设计。如果你也认为模式是对面向对象设计在特定问题域的最佳实践,那么使用它来构建类结构岂不是高屋建瓴?当然,在前言的“此书目的”中也清晰明了地指出了如何才能将重构与模式很好的结合,那就是使用“模式导向的重构改善既有代码设计”。

纵观整本书,结构十分清晰。首先回顾了重构和模式的基本概念,当然它们是本书的基石,同时给那些对于重构和模式缺乏了解的读者一个熟悉它们的机会。接着谈到了代码的坏味道,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都不清楚什么样的代码是不好的,改善就无从谈起,因为代码的坏味道是重构的起点。最后是本书的精髓,所谓的“干货”部分,即授予读者如何将模式与重构结合的利器。通过代码实例,结合前面提到的坏味道,讲解每种重构技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任何一本书的结构设计与章节组织,其作者往往基于少量因素考虑,无法兼顾广大读者的需求。鉴于本书的实际操作性极强,作者很贴心地从读者学习的角度出发,考虑实例间对同一个项目的引用关系,在第五章最后部分给出了一个学习这些重构技法的推荐顺序列表(表5-1)。具体到每个重构技巧的介绍模式跟Martin Folower《重构》一书基本类似,所以对于熟悉Martin著作的读者来说,读这本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容易上手。从第六章开始都采用了如下组织结构:

  • 名称
  • 概要
  • 动机
  • 做法
  • 示例
  • 变体

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动机和做法这两部分,因为每个重构技法的理论指导都在这里了。特别是在动机部分,作者给出了此重构技法的优缺点。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有弊,给读者决定采用此重构方法时提供了具体的考量标准。

此外,在第四章《代码坏味》中,作者给出了一个表(表4-1)。此表列出了本书处理的12种代码坏味的27种重构手法。我想它的最大作用在于,当你日后遇到某种代码坏味而忘记重构方法时,可以充当一个快速查阅工具。同时,本章还针对每种坏味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它的定义以及带来的危害,并且给出了解决它的重构方法。

至于每个具体的重构技法,我认为最佳学习实践是根据表5-1建立工程项目,把每个重构技法按照作者的指示实际动手实践。强烈推荐使用Intellij Idea来操作,因为它提供了很好的重构功能。例如,作者在第十一章提到的几个重构方法,就可以选中需要重构的代码块,使用几个快捷键立马可以搞定。具体的说,比如提取参数,只需要选中需要提取为参数的变量,Ctrl+Alt+P,重构结束,所有调用此方法的地方都自动将参数值传入。当然,工具虽然能节约敲代码的时间,并保证正确性,但还是需要认真阅读作者所写的每个步骤,深入理解背后的原理。

本书的好我不需要再画蛇添足地说太多,因为推荐此书那些大牛们的华丽言辞已经无以复加。如果还是太抽象,我将给本书作序的软件行业泰斗,ThoughtWorks首席科学家——Martin Folower的赞誉摘抄如下:

正因为如此,如果说有什么人最合适写模式与重构之间的联系,那应该非Joshua莫属了。

个人觉得本书略显不足之处在于其中文译名,有点错失原作者的主要意图了。Refactoring to Pattens的目的在于使用重构工具,以模式为导向来改善既有代码设计。如果按照中文译名理解,感觉只是介绍重构和模式而已,没能体现上述意图。

无论如何,本书是一本难得的理论与实践兼顾的作品,对于掌握和深入理解模式导向的重构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意义。


这篇关于阅读者(二十二):从重构到模式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952141

相关文章

如何开启和关闭3GB模式

https://jingyan.baidu.com/article/4d58d5414dfc2f9dd4e9c082.html

十四、观察者模式与访问者模式详解

21.观察者模式 21.1.课程目标 1、 掌握观察者模式和访问者模式的应用场景。 2、 掌握观察者模式在具体业务场景中的应用。 3、 了解访问者模式的双分派。 4、 观察者模式和访问者模式的优、缺点。 21.2.内容定位 1、 有 Swing开发经验的人群更容易理解观察者模式。 2、 访问者模式被称为最复杂的设计模式。 21.3.观察者模式 观 察 者 模 式 ( Obser

Builder模式的实现

概念 在创建复杂对象时,将创建该对象的工作交给一个建造者,这个建造者就是一个Builder。在日常的开发中,常常看到,如下这些代码: AlertDialog的实现 AlertDialog.Builder builder = new AlertDialog.Builder(context);builder.setMessage("你好建造者");builder.setTitle

[分布式网络通讯框架]----ZooKeeper下载以及Linux环境下安装与单机模式部署(附带每一步截图)

首先进入apache官网 点击中间的see all Projects->Project List菜单项进入页面 找到zookeeper,进入 在Zookeeper主页的顶部点击菜单Project->Releases,进入Zookeeper发布版本信息页面,如下图: 找到需要下载的版本 进行下载既可,这里我已经下载过3.4.10,所以以下使用3.4.10进行演示其他的步骤。

《分析模式》“鸦脚”表示法起源,Everest、Barker和Hay

DDD领域驱动设计批评文集 做强化自测题获得“软件方法建模师”称号 《软件方法》各章合集 《分析模式》这本书里面用的并不是UML表示法。作者Martin Fowler在书中也说了,该书写于1994-1995年,当时还没有UML。作者在书中用的是一种常被人称为“鸦脚”的表示法。  有的同学会有误解,例如有同学发表以下感想: “鸦脚”表示法当然不是Fowler先使用的。F

设计模式学习之中介者模式

我们平时写代码的过程,一个类必然会与其他类产生依赖关系,如果这种依赖关系如网状般错综复杂,那么必然会影响我们的代码逻辑以及执行效率,适当地使用中介者模式可以对这种依赖关系进行解耦使逻辑结构清晰,本篇博客,我们就一起学习中介者模式。 定义及使用场景 定义:中介者模式包装了一系列对象相互作用的方式,使得这些对象不必相互明显作用。从而使它们可以松散耦合。当某些对象之间的作用发生改变时,不会立即影响其

设计模式学习之模版方法模式

模板方法模式是一种基于继承的代码复用的行为型模式;在其结构中只存在父类与子类之间的继承关系。通过使用模板方法模式,可以将一些复杂流程的实现步骤封装在一系列基本方法中,在抽象父类中提供一个称之为模板方法的方法来定义这些基本方法的执行次序,而通过其子类来覆盖某些步骤,从而使得相同的算法框架可以有不同的执行结果。本篇博客我们一起来学习模版方法模式。 定义与UML图 定义 模板方法模式:定义一个操作

Android设计模式学习之Builder模式

Android设计模式学习之观察者模式 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是创造性模式之一,Builder 模式的目的则是为了将对象的构建与展示分离。Builder 模式是一步一步创建一个复杂对象的创建型模式,它允许用户在不知道内部构建细节的情况下,可以更精细地控制对象的构造流程。 模式的使用场景 1.相同的方法,不同的执行顺序,产生不同的事件结果时; 2.多个部件或零件,都可

【设计模式-04】原型模式

【设计模式-04】原型模式 1. 概述2. 结构3. 实现4. 案例5. 使用场景6. 优缺点6.1 原型模式的优点6.2 原型模式的缺点 7. 实现深克隆(深拷贝) 1. 概述 原型模式: 用一个已经创建的实例作为原型,通过复制该原型对象来创建一个和原型对象相同的新对象。 2. 结构 原型模式包含如下角色: 抽象原型类:规定了具体原型对象必须实现的 clone()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