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外企那点儿事(14): 好领导和好员工,坏领导和坏员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2024-04-27 12:38

本文主要是介绍IT外企那点儿事(14): 好领导和好员工,坏领导和坏员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领导和员工,似乎天然成为互相博弈的矛盾体,他们只要单独坐在一起,比如面试,或者是One on One,都时而擦出火药味,在表面的和谐谈话气氛下,心里充满的对对方的不满和不屑,而在工作外,我们常常听到这两者相互抱怨。

例如在面试时,一般会问及面试者对于原来的项目的详细情况。由于在沟通中,往往伴随着信息的噪音和失真,每个信息接收者,都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队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读,形成一定结论,存入大脑,并成为此后处理来自相同的信息发送者的信息的基础。然而很遗憾的是,当前技术纷繁复杂,分支众多,每个程序员可能仅仅会在自己工作过的一点或者两点上比较深入,而碰到的面试官,虽说也是从事相关方面的,却未必在面试者擅长的点上了解的十分深入,从而造成了一定的沟通障碍。我们常常看到面试者大汗淋漓的描述自己做过的项目的难点,而面试官不得要领,于是两者心中的不满开始蔓延,面试者心里想:这么说怎么都理解不了,看来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真是对牛弹琴啊。而面试官却往往想:项目描述这么不清楚,要么是表达有问题,要么就是没有真正做过这个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你来我往,面试者只好将问题抽象出来,来迎合面试官的知识体系,然而编程毕竟是一个细活,很多的难点都是在细节中攻克的,一旦抽象出来,很多难点也就难以体现了,终于面试官长出一口气:哦,就像那个A项目差不多是吧。(当然这个什么A项目自然是面试官熟悉的知识体系里面的)。而面试者也精疲力尽,点头称是,虽然心里总感觉自己做的项目和A项目多少有些不同,但总算是没有白费口舌。这个时候,两者的心里又发生了奇妙的变化,面试官想:原来是这个样啊,简历上吹得这么玄乎,也没多少技术含量嘛。而面试者想:哪有你理解的这么简单啊,做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加班加点才攻克的啊。

再如面试的时候,对于技术的提问,是应该提问公司使用的技术,还是应该提问面试者使用的技术,当然双方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面试官一般会倾向于提问公司使用的技术,一方面是自己比较了解,容易知道面试者的深浅,一方面认为,对于有工作经验的面试者,公司是招来能干活的,而不像应届生一样学习和培养的。而面试者则往往认为:你使用的技术我没怎么用过,当然应该问我擅长的啊,这才能体现我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嘛,要不就是面试官技术有限,只会你的那一点。

基于上面所述,所以很多比较大的正规公司,都会倾向于面试一些中立的东西,比如基础知识,比如算法,有时候还会有笔试。而有了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往往又比较不乐意进行笔试,认为这些孔乙己式的基础知识题目,是刚毕业的才做的,自己离毕业这么长时间了,很多基础知识都忘了,而且关键工作了这么长时间,主要是项目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你问我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干嘛。而面试官往往认为,基础知识是应该每次面试之前准备好的,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连笔试都不愿意做的人,工作态度很有问题,根本不能要。而谈到算法,往往面试官会将一个经典的算法稍加修改,然后抽象成一个类似有点游戏的题目,然而这有点像猜谜语,知道了谜底后,怎么看怎么觉得谜面显而易见,然而对于时间有限,外加紧张的面试者来说,往往难以看透背后可能本十分熟知的算法。这个时候,面试官会觉得面试者算法不精,面试者则认为:你千辛万苦编了个技巧题考我,还妄图我在几分钟内做完,换了你也不行。

至于谈薪水,面试官则往往认为:不要只想你要拿多少钱,想想你能给公司带来多少贡献。而且不应该只看薪水啊,发展机会也是很重要的。眼睛只盯着薪水的员工一定不是好员工,流动性太强,不稳定,这么年轻只认钱,肯定没有发展。而面试者却是这样想的:我本来就值这个钱嘛,原来薪水就这么多,不加个几千我干嘛跳槽啊。不想花钱还想找人才,没门儿。找不到牛人的Team一定没有前途。

有时候面试还会问到加班问题,面试官和面试者各有打算,面试官想:做IT哪个公司不加班啊,一提加班面有难色,一看就像是混日子的,年轻的时候应该苦一苦,多学点东西,技术才能进步啊,现在的年轻人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了,我们当时可没有怨言。再说其实是问一问态度,又不是一定每天都加班。还没来就挑三拣四的,我们是请能干的员工的,不是请大爷的,肯定不行。面试者却想:面试的时候就提加班,是不是一定会狂加班啊。天天这么累,身体越来越弱,没有时间找女朋友,悲剧啊。不会是血汗工厂吧,工作拼的是质量,不是时间啊,天天加班的Team真没法待啊。而且天天加班,哪有时间自我成长呢,时间长了就真成了苦力了。

以上面试中的种种矛盾,说白了就是立场问。公司自然认为,你面试者既然是来找工作的,当然应该站在公司立场上想问题,事先了解公司的背景,尽量把自己的长处和价值展现出来,并能够让公司很好的了解和接受,这都是面试者的责任,作为一个好的面试者,理当如此。当然面试者也有充足理由,你们公司是招人才的,我是做过很多工作的,也是很有能力的,挖掘出面试者身上的亮点和价值,是一个好公司责无旁贷的。然而很可惜,时间往往有限,即便是面谈几轮,从开始到结束,加起来也没有几个小时,很难要求双方都能够一下子精准的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矛盾在所难免。很多工作经验比较长的同事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找工作这东西,职业生涯初期是看技能,越往后越像谈恋爱, 就是要双方看对眼儿。

有的读者说,既然面试中是因为时间有限,那工作中,领导和员工的相处时间多了,就会不那么对立吧。当然情况会好很多,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工作中,双方还是会出现沟壑。

例如任务的分配问题。当新员工入职以后,领导这时候往往还不太敢于将核心模块交给新员工,一方面此员工对项目还不是十分熟悉,一方面对于员工的具体执行力还不能完全建立信任。毕竟,领导是这个项目的最终负责人,项目做不好,难逃责任的首先是领导。所以,一般情况下,先给新员工一些边脚的项目去做,以考验能力,并根据反馈决策此后的任务分配。然而此时的员工是意气风发,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番,然而边角料的活让他们感到沮丧,因而往往对待这些任务不十分尽心,觉得项目没有那么重要,能大概完成就行,这反而增加了领导的担心和忧虑,并试图通过进一步的非核心工作来增强对此员工的正向评价,如果员工不能及时调整,将继续增加双方的隔阂。一部分领导这个时候会选择做一定的调整,也即试图给予员工一定的挑战性的工作,然而既然让步来自于领导,则期望也会相对较高,如果对于此次的挑战性工作,员工能够达到甚至超出领导的期望,则双方的关系会得到一定的改善,然而如果不幸,员工并没有很好的完成此挑战性的工作(没有完成或者时间使用比较长),即便是因为此类挑战性工作的概率问题(一般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调研,prototyping, bug fix,即便交给有经验的员工,也是有一定失败概率的),也会使得双方的信任急剧下滑。领导可能会想:刚来干活就挑三拣四的,简单的任务不愿干,难的任务要干好长时间,也干不好。总要简单的任务干好了,才能给你更有挑战的工作啊,要不然怎么放心交给你啊?而员工则认为:天天让我干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我的技术都快浪费了,让我怎么踏踏实实干下去啊,如果让我干核心模块,我一定会全力以赴的。

再如对于技术选型,作为领导往往比较保守,因为项目需要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资源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质量向上级交代,因为上级大多以黑盒的方式看待项目组的成果,所以领导希望技术方面要慢慢改进,而不是一步到位的求新,必须在有一定的把握的基础上,才放心使用某种技术。而作为技术导向型的程序员,往往乐于追求最新的技术,框架,设计模式,并期望尽快的用在项目上,所以对于领导的技术选型有时候会抱有鄙视的态度,会怠慢甚至拒绝使用当前的技术方案,却很少有员工会利用业余时间,真的自己开发一套来证明自己技术方案的优势,而多在技术讨论会上侃侃而谈。于是领导抱怨员工工作不认真,纸上谈兵,总要整个team的产品拿的出手,才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嘛。而员工抱怨领导不接受建议,技术落后,没有魄力,这种破东西不值得去做。
再如任务监督,由于对整个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负责,领导总是会迫不及待的知道每一部分的状态,从而调整进度或者资源,而程序员们多是过于乐观自信并且不太乐于交流的,喜欢埋头自己干,因而时常领导总会走到身边问进度和困难,或者每天开会,或者要求写daily report,这有时候会让程序员不厌其烦,并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不信任,心想:任务既然交给了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嘛,到时候给你不久行了嘛,还整天问啊问的,每天还要花半个小时开会,半个小时写daily report,这是对技术人员的不尊重。而领导却想:又过去一天了,不知道这些模块都做的怎么样了,如果再不提前一段时间整合,可就真的来不及了,谁谁谁的daily report又没发给我,明天得问问。

再如绩效考核,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多会选择采用鼓励为主的激励方式,当任何一个员工完成了分配的任务后,well done此类的邮件是常有的。但其实在管理者的心目中,此well done非彼well done,有的员工能力一般,所以分配一些相对简单的任务,因为其努力工作而顺利完成,有的员工能力较强,专啃硬骨头,战绩不错但非每战必胜。尽管这种well done式的管理平时人人有面子,大家很和谐,但是一到年底考核,需要加薪升职的时候,就必须区分个名次,决出个胜负了。当总是收到well done邮件的员工拿到绩效一般的评价的时候,往往会心里不服气,心想:你每次分配给我的任务我都很好的完成了,难道这还不够么?说我的能力一般,能力不就是在平时的任务完成中体现的么?我的任务简单?哪有那么简单啊,你不亲自做,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啊!就算是简单,也是你任务分配的问题啊,不信你给我硬骨头试试,照样给你啃下来。再说说我能力一般,你平时早说啊,早知道是个普通评价,用得着我每天加班加点的干啊。领导则心里想:能力和成绩大家都看在心里,自己当然应该有自知之明啊,平时well done是给你的鼓励啊,现在告诉你能力的差距也是对你有好处的啊,需要你继续努力啊。现在简单的活你都要加班加点,难的活你不得累死啊,只要你继续努力,以后会给你硬骨头啃的嘛。

当听说了很多这种的例子的时候,发现真的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到底是谁对呢?到底是先有一个好的公司或者好的领导,才配招来好的员工并为公司或者团队全力以赴呢(要一流的人才为你工作,当然要高薪水,良好的环境和完善的管理,君不见某某公司,为啥牛人都去他那儿了啊)?还是先有好的员工,肯全力以赴,才能使得公司和领导乐意提供好的薪资和机会呢(只要你技术好,工作努力,哪里没有机会啊,君不见某某先进工作者,那无论薪水还是职位都是快速增长啊)?到底是先因为公司没有良好的管理,薪资和机会,才使得员工不肯努力工作呢(就你这里,管理混乱,还这么点钱,还想让我加班加点玩命啊,我还不如晚上看看书,早点跳到更好的公司去呢)?还是先因为员工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才使得公司或者领导不肯提供良好的薪水和机会呢(你看你这工作能力和态度,到哪里能混得好啊,你还嫌钱少,就你能找到更高的工作吗,你总要能力上来了,才有升职加薪的机会啊)?这真是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此类问题各行各业都有,但是在IT行业表现相对明显。因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大家都是程序员出身,而程序员大多有一个特点,就是完美主义倾向。想想我们在coding的时候,是不是总是试图花费蛮长时间设计一个自认为完美的架构,使用某某设计模式,在尚无需求的情况下,考虑大量的扩展性。当此架构使用一段时间后,随着需求的增加,已经被改的不那么完美了,尽管时间有限,进度很紧,却忍不住加班加点重构一番,重新达到另一个完美的架构,如此往复。

完美性倾向的一个表现就是,希望一步到位,达到期望,宁缺毋滥。这种态度对于代码来讲,是值得鼓励的。然而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则往往效果不佳。首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情况,每个人的理想状态,别人没有义务,也不可能很快的站到你的立场上,达到你的期望,你的理想状态不一定是别人的理想状态。所以不可能达到理想状态,而只能达到双方都满意的一个中间点,这就需要不断的交流,沟通,商量。其次,这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慢慢的建立信任,大家都向满意点进行努力,并最终达到。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你的员工可能是一个没有职场经验的,可能技术不足,可能沟通能力有问题,你的领导也可能刚刚上任,没有太多的管理经验,不可能达到教科书上管理者所达到的公平公正,只要双方都有意愿妥协并合作,就可以了。最后,宁缺毋滥是不行的,不能一看不是我的菜,就彻底放弃,领导不能看的员工有能力或者态度问题,就打上标签,不给机会,试问如果员工都是雷锋,还要领导干嘛。当然员工也不能到一家公司,一遇到不满,就想跳槽,试问哪里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呢,跳槽能解决一切吗。这个世界上,只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情,大多都可以商量,只要通过多次沟通,建立信任,总能够找到双方都满意的结合点,使得双方都受益。

对于工作中的例子可能不太好理解,我常常举身边的例子给做管理的朋友。每个人都有三两知己,要好的朋友的,朋友之间互相借个三五千块钱应该没有问题的。那我们假设一种场景,就是你和你的好友现在是不认识的,你的好友走在街上,你径直走到他面前,一步到位的表示:“你好,请你做我做好的朋友吧,借给我3000块钱”。你的朋友一定觉得你神经病:“你以为你是谁啊,上来就向我借钱。”,你接着会这样想:“连3000块钱都不肯借,还想做我的好朋友,没门。”这不正是领导和员工之间经常有的心里活动吗?员工:“我一定会成为最好的员工的,把核心项目,高薪,培训机会都给我吧,我不会让你失望的”,领导:“刚刚毕业,你以为你是谁啊,还没做出贡献就要这要那的。”员工:“一个既不肯出钱,又不肯培训员工的公司,绝对不值得你去工作。”当然这个例子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开始,领导:“我们是一家不可多得的很有发展的公司,来我们团队工作吧,以后机会大大的,不过你要严守纪律,加班加点,忘我工作。”员工:“你们把自己当成什么啦,上来就要求加班加点,人家某某公司福利这么好,都没这么说。”领导:“一个都不想努力工作的员工还想有出息,没门。”如果真如这个例子,那么你和你的朋友可能永远不会成为知己,而领导和员工也不可能精诚合作。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你和你的朋友最后确实成为了知己,那领导和员工之间就不能进一步发展么?想想你和你的朋友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呢?你们可能最初在餐馆认识的,双方只是寒暄:“你好,你也住这个小区啊。”当在同一个餐馆碰到的次数多了,便到了一个餐桌上,聊聊各自的背景,起初还可能是AA制,后来熟了,我请你100,你请我100,我回老家给你带500元东西,你去旅游给我带500元东西,时常聚会,时常聊天,直到有一天,你需要3000元去应急,相信得到的答案应该是没问题。所以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也需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通过不断的沟通,建立信任,互相认同,互相商量,互相妥协,最终在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点上,达成合作。

对于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在组织行为学中,有个绩效-工作满意反馈环:

左面称为良性循环,员工在有了好的绩效后,领导给予奖励,员工认为这些奖励是同他的努力匹配的,从而更加满意,更加努力,从而有了更好的业绩。

右面称为恶性循环,员工在有了不好的绩效后,领导给予惩罚,员工认为惩罚是不合适的,于是更加不满,更加心不在焉,从而有了更差的业绩。

所以,好的领导和好的员工,并不是鸡生蛋,也不是蛋生鸡,不能一步到位的完美合作,而是应该通过不断的沟通,双方都争取进入良性循环,互相督促,共同进步。要进入这个循环,可以是领导率先发起,也可以是员工率先发起,最后达到一种状态,即:员工深信,自己的每一份努力必将能够得到领导的认同,得到应有的回报,所以可以放心大胆的投入工作,不用担心自己的血汗打了水漂,而领导也深信,自己的每一份激励(加薪,升职,机会,培训等),必将能够使得员工更加努力,做出应有的成绩,所以可以放心大胆的投入资源,不用担心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这种良性循环的一个要点,就是信任。信任的建立是缓慢的,是需要从双方接触开始,通过不断的沟通,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而信任的失去是比较容易的,在良性循环中任何一个节点数次破坏,就会马上进入恶性循环,比如员工几次没有很好的完成工作,或者员工认为奖励不怎么公平等。在恶性循环中,员工深信,领导已经对自己有看法,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有好的回报,索性不努力,还是跳槽吧。而领导也深信,对这个员工已经仁至义尽,无论自己如何给机会,都不会有任何效果。

更可怕的是,信任是领导和员工双方沟通的最后一条路,一旦失去信任,进入了恶性循环,便几乎不可挽回。因为双方彼此已经不会相信对方的话,那么再多的管理方法,沟通方法都没有用了。这就像两台机器网络通信,如果双方加密解密算法使用错误,双方都不能解析对方发过来的任何包,则包中的任何信息,无论是好是坏,在对方看来都是乱码,都是没有意义的了。我们也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员工早有去意了,即便领导说:好好干,年底给你升职。员工也会毫不在意,心想:又要忽悠我加班加点啊,你的泡泡吹得不是一天两天了,哪次说了算了,别以为我还会相信你。或是领导已经将某员工排在所有员工的最后一名了,员工如果提出:如果能让我干那个核心项目,我一定会全力以赴的。领导也多会敷衍过去,心想:你给我捅的篓子还不多啊,还想干核心,现在的这点能够不出错就谢天谢地了。

所以,当良性循环中任何节点发生问题的时候,需要在信任丧失之前,积极沟通,争取早日修复,而且对于这个循环,不能一劳永逸,而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然而这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你作为领导,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如果高高在上,员工对你敬而远之,开会一片和谐,One on One形势永远大好,下面则暗流涌动,已经n多人不满,意欲跳槽,你却无从得知。所以,你要采取相对民主的领导风格。当然所谓的民主,并不是让领导者逃避责任,放羊式的管理,而是相对于专制型的领导风格来讲,在平时的项目管理中,就注意充分信任员工,让员工更多的了解项目的全貌和总体目标,而非仅仅其任务模块,多倾听员工的声音,采纳合理的意见。在工作外,能够多参加员工的活动,而不是天天板着脸,似乎唯有不苟言笑才能体现出威严和等级。要争取让员工不怕你,敢于在你面前说话,你才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团队的细微变化,防微杜渐,使得良性循环得以保持。


注:本文转至 http://www.cnblogs.com/forfuture1978/p/3329380.html

这篇关于IT外企那点儿事(14): 好领导和好员工,坏领导和坏员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940529

相关文章

业务中14个需要进行A/B测试的时刻[信息图]

在本指南中,我们将全面了解有关 A/B测试 的所有内容。 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A/B测试,如何有效地规划和启动测试,如何评估测试是否成功,您应该关注哪些指标,多年来我们发现的常见错误等等。 什么是A/B测试? A/B测试(有时称为“分割测试”)是一种实验类型,其中您创建两种或多种内容变体——如登录页面、电子邮件或广告——并将它们显示给不同的受众群体,以查看哪一种效果最好。 本质上,A/B测

从戴尔公司中国大饭店DTF大会,看科技外企如何在中国市场发展

【科技明说 | 科技热点关注】 2024戴尔科技峰会在8月如期举行,虽然因事未能抵达现场参加,我只是观看了网上在线直播,也未能采访到DTF现场重要与会者,但是通过数十年对戴尔的跟踪与观察,我觉得2024戴尔科技峰会给业界传递了6大重要信号。不妨简单聊聊:从戴尔公司中国大饭店DTF大会,看科技外企如何在中国市场发展? 1)退出中国的谣言不攻自破。 之前有不良媒体宣扬戴尔将退出中国的谣言,随着2

PMP–一、二、三模–分类–14.敏捷–技巧–看板面板与燃尽图燃起图

文章目录 技巧一模14.敏捷--方法--看板(类似卡片)1、 [单选] 根据项目的特点,项目经理建议选择一种敏捷方法,该方法限制团队成员在任何给定时间执行的任务数。此方法还允许团队提高工作过程中问题和瓶颈的可见性。项目经理建议采用以下哪种方法? 易错14.敏捷--精益、敏捷、看板(类似卡片)--敏捷、精益和看板方法共同的重点在于交付价值、尊重人、减少浪费、透明化、适应变更以及持续改善等方面。

2021-8-14 react笔记-2 创建组件 基本用法

1、目录解析 public中的index.html为入口文件 src目录中文件很乱,先整理文件夹。 新建components 放组件 新建assets放资源   ->/images      ->/css 把乱的文件放进去  修改App.js 根组件和index.js入口文件中的引入路径 2、新建组件 在components文件夹中新建[Name].js文件 //组件名首字母大写

2021-08-14 react笔记-1 安装、环境搭建、创建项目

1、环境 1、安装nodejs 2.安装react脚手架工具 //  cnpm install -g create-react-app 全局安装 2、创建项目 create-react-app [项目名称] 3、运行项目 npm strat  //cd到项目文件夹    进入这个页面  代表运行成功  4、打包 npm run build

用Python实现时间序列模型实战——Day 14: 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M)

一、学习内容 1. 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是多元时间序列分析中的一种模型,用于捕捉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与单变量自回归模型不同,VAR 模型将多个时间序列作为向量输入,同时对这些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VAR 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 ​ 是时间  的变量向量。 是常数向量。​ 是每个时间滞后的回归系数矩阵。​ 是误差项向量,假

PMP–一、二、三模–分类–14.敏捷–技巧–原型MVP

文章目录 技巧一模14.敏捷--原型法--项目生命周期--迭代型生命周期,通过连续的原型或概念验证来改进产品或成果。每个新的原型都能带来新的干系人新的反馈和团队见解。题目中明确提到需要反馈,因此原型法比较好用。23、 [单选] 一个敏捷团队的任务是开发一款机器人。项目经理希望确保在机器人被实际建造之前,团队能够收到关于需求的早期反馈并相应地调整设计。项目经理应该使用以下哪一项来实现这个目标?

C++11/14系列学习

十一假期一直在看C++11新特性,比较出名的书《C++ Primer Plus》专门有一个章节来讲解,《C++ Primer》则将C++11的新特性融入到各个章节来学习。在假期的最后一天无意中发现实验楼有一个专门的教程来讲解,算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特此整理出来,和大家一起学习。 作者网址:https://www.shiyanlou.com/courses/605,非常感谢! 注:本文并没有智

C++笔试强训12、13、14

文章目录 笔试强训12一、选择题1-5题6-10题 二、编程题题目一题目二 笔试强训13一、选择题1-5题6-10题 二、编程题题目一题目二 笔试强训14一、选择题1-5题6-10题 二、编程题题目一题目二 笔试强训12 一、选择题 1-5题 引用:是一个别名,与其被引用的实体公用一份内存空间,编译器不会给引用变量单独开辟新的空间。A错误 故选A。 A

从零开始学cv-14:图像边缘检测

提示:文章写完后,目录可以自动生成,如何生成可参考右边的帮助文档 文章目录 前言一、图像边缘是什么?二、Sobel 算子三、Scharr 算子四、Prewitt算子五、Canny算子 前言 边缘检测是OpenCV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识别图像中亮度变化显著的点,即边缘。通过边缘检测,我们可以从图像中提取出重要的特征,为后续的图像分析、形状识别和物体跟踪等任务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