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CSMA/CD协议:通信原理、碰撞检测与退避机制深度解析

本文主要是介绍以太网CSMA/CD协议:通信原理、碰撞检测与退避机制深度解析,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 欢迎大家来访Srlua的博文(づ ̄3 ̄)づ╭
~✨✨

🌟🌟 欢迎各位亲爱的读者,感谢你们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我的文章。

我是Srlua小谢,在这里我会分享我的知识和经验。🎥

希望在这里,我们能一起探索IT世界的奥妙,提升我们的技能。🔮

记得先点赞👍后阅读哦~ 👏👏

📘📚 所属专栏:计算机网络

欢迎访问我的主页:Srlua小谢 获取更多信息和资源。✨✨🌙🌙

目录

CSMA/CD 协议

以太网采用广播方式发送

以太网采取了两种重要的措施

(1) 采用较为灵活的无连接的工作方式

以太网提供的服务

(2) 以太网发送的数据都使用曼彻斯特 (Manchester) 编码

CSMA/CD协议

碰撞检测

检测到碰撞后

为什么要进行碰撞检测?

信号传播时延对载波监听的影响

CSMA/CD 重要特性

争用期

二进制指数类型退避算法 (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type)

争用期的长度

最短有效帧长

强化碰撞

人为干扰信号

CSMA/CD协议的要点


CSMA/CD 协议

最初的以太网是将许多计算机都连接到一根总线上。当初认为这样的连接方法既简单又可靠,因为总线上没有有源器件。

以太网采用广播方式发送

  • 总线上的每一个工作的计算机都能检测到 B 发送的数据信号。
  • 由于只有计算机 D 的地址与数据帧首部写入的地址一致,因此只有 D 才接收这个数据帧。
  • 其他所有的计算机(A, C 和 E)都检测到不是发送给它们的数据帧,因此就丢弃这个数据帧而不能够收下来。
  • 在具有广播特性的总线上实现了一对一的通信。  

以太网采取了两种重要的措施

为了通信的简便,以太网采取了两种重要的措施:

(1) 采用较为灵活的无连接的工作方式

  • 不必先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发送数据。
  • 对发送的数据帧不进行编号,也不要求对方发回确认。
  • 这样做的理由是局域网信道的质量很好,因信道质量产生差错的概率是很小的。

以太网提供的服务

以太网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交付,即尽最大努力的交付。

当目的站收到有差错的数据帧时就丢弃此帧,其他什么也不做。差错的纠正由高层来决定。

如果高层发现丢失了一些数据而进行重传,但以太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重传的帧,而是当作一个新的数据帧来发送。  

(2) 以太网发送的数据都使用曼彻斯特 (Manchester) 编码

CSMA/CD协议

CSMA/CD 含义:载波监听多点接入 / 碰撞检测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

多点接入”表示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

载波监听”是指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据,以免发生碰撞。

总线上并没有什么“载波”。因此, “载波监听”就是用电子技术检测总线上有没有其他计算机发送的数据信号。

碰撞检测

“碰撞检测”就是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

当几个站同时在总线上发送数据时,总线上的信号电压摆动值将会增大(互相叠加)。

当一个站检测到的信号电压摆动值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认为总线上至少有两个站同时在发送数据,表明产生了碰撞。

所谓“碰撞”就是发生了冲突。因此“碰撞检测”也称为“冲突检测”。

检测到碰撞后

在发生碰撞时,总线上传输的信号产生了严重的失真,无法从中恢复出有用的信息来。

每一个正在发送数据的站,一旦发现总线上出现了碰撞,就要立即停止发送,免得继续浪费网络资源,然后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次发送。

为什么要进行碰撞检测?

由于电磁波在总线上的传播速率是有限的,当某个站监听到总线是空闲时,也可能总线并非真正是空闲的。

A 向 B 发出的信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传送到 B。

B 若在 A 发送的信息到达 B 之前发送自己的帧 (因为这时 B 的载波监听检测不到 A 所发送的信息),则必然要在某个时间和 A 发送的帧发生碰撞。

碰撞的结果是两个帧都变得无用。

所以需要在发送期间进行碰撞检测,以检测冲突。  

信号传播时延对载波监听的影响

CSMA/CD 重要特性

使用 CSMA/CD 协议的以太网不能进行全双工通信而只能进行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

每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存在着遭遇碰撞的可能性。

这种发送的不确定性使整个以太网的平均通信量远小于以太网的最高数据率。  

争用期

最先发送数据帧的站,在发送数据帧后至多经过时间 2\tau (两倍的端到端往返时延)就可知道发送的数据帧是否遭受了碰撞。

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延 2\tau  称为争用期,或碰撞窗口。

经过争用期这段时间还没有检测到碰撞,才能肯定这次发送不会发生碰撞。

二进制指数类型退避算法 (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type)

发生碰撞的站在停止发送数据后,要推迟(退避)一个随机时间才能再发送数据。

基本退避时间取为争用期 2\tau 。

从整数集合 [0, 1, … , (2^{k}-1)] 中随机地取出一个数,记为 r。

重传所需的时延就是 r 倍的基本退避时间。

参数 k 按下面的公式计算:              

                   k = Min[重传次数, 10]

当 k \tau  10 时,参数 k 等于重传次数。

当重传达 16 次仍不能成功时即丢弃该帧,并向高层报告。

争用期的长度

10 Mbit/s 以太网取 51.2 s 为争用期的长度。 对于 10 Mbit/s 以太网,在争用期内可发送 512 bit,即 64 字节。

这意味着: 以太网在发送数据时,若前 64 字节没有发生冲突,则后续的数据就不会发生冲突。

最短有效帧长

如果发生冲突,就一定是在发送的前 64 字节之内。

由于一检测到冲突就立即中止发送,这时已经发送出去的数据一定小于 64 字节。

以太网规定了最短有效帧长为 64 字节,凡长度小于 64 字节的帧都是由于冲突而异常中止的无效帧。

强化碰撞

当发送数据的站一旦发现发生了碰撞时:

(1) 立即停止发送数据;

(2) 再继续发送若干比特的人为干扰信号  (jamming signal),以便让所有用户都知道现在已经发生了碰撞。  

人为干扰信号

CSMA/CD协议的要点

(1) 准备发送。但在发送之前,必须先检测信道。

(2) 检测信道。若检测到信道忙,则应不停地检测,一直等待信道转为空闲。若检测到信道空闲,并在 96 比特时间内信道保持空闲(保证了帧间最小间隔),就发送这个帧。

(3) 检查碰撞。在发送过程中仍不停地检测信道,即网络适配器要边发送边监听。

这里只有两种可能性:

①发送成功:在争用期内一直未检测到碰撞。这个帧肯定能够发送成功。发送完毕后,其他什么也不做。然后回到 (1)。

②发送失败:在争用期内检测到碰撞。这时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并按规定发送人为干扰信号。适配器接着就执行指数退避算法,等待 r 倍 512 比特时间后,返回到步骤 (2),继续检测信道。但若重传达 16 次仍不能成功,则停止重传而向上报错。

希望对你有帮助!加油!

若您认为本文内容有益,请不吝赐予赞同并订阅,以便持续接收有价值的信息。衷心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这篇关于以太网CSMA/CD协议:通信原理、碰撞检测与退避机制深度解析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890799

相关文章

网页解析 lxml 库--实战

lxml库使用流程 lxml 是 Python 的第三方解析库,完全使用 Python 语言编写,它对 XPath表达式提供了良好的支 持,因此能够了高效地解析 HTML/XML 文档。本节讲解如何通过 lxml 库解析 HTML 文档。 pip install lxml lxm| 库提供了一个 etree 模块,该模块专门用来解析 HTML/XML 文档,下面来介绍一下 lxml 库

JVM 的类初始化机制

前言 当你在 Java 程序中new对象时,有没有考虑过 JVM 是如何把静态的字节码(byte code)转化为运行时对象的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清楚的同学相信也不会太多,这篇文章首先介绍 JVM 类初始化的机制,然后给出几个易出错的实例来分析,帮助大家更好理解这个知识点。 JVM 将字节码转化为运行时对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loading 、Linking、initialization

深入探索协同过滤:从原理到推荐模块案例

文章目录 前言一、协同过滤1.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UserCF)2.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ItemCF)3. 相似度计算方法 二、相似度计算方法1. 欧氏距离2. 皮尔逊相关系数3. 杰卡德相似系数4. 余弦相似度 三、推荐模块案例1.基于文章的协同过滤推荐功能2.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功能 前言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推荐系统成为连接用户与内容的桥梁。本文聚焦于

【C++】_list常用方法解析及模拟实现

相信自己的力量,只要对自己始终保持信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任何事,就算事情最终结果是失败了,努力了也不留遗憾。💓💓💓 目录   ✨说在前面 🍋知识点一:什么是list? •🌰1.list的定义 •🌰2.list的基本特性 •🌰3.常用接口介绍 🍋知识点二:list常用接口 •🌰1.默认成员函数 🔥构造函数(⭐) 🔥析构函数 •🌰2.list对象

hdu4407(容斥原理)

题意:给一串数字1,2,......n,两个操作:1、修改第k个数字,2、查询区间[l,r]中与n互质的数之和。 解题思路:咱一看,像线段树,但是如果用线段树做,那么每个区间一定要记录所有的素因子,这样会超内存。然后我就做不来了。后来看了题解,原来是用容斥原理来做的。还记得这道题目吗?求区间[1,r]中与p互质的数的个数,如果不会的话就先去做那题吧。现在这题是求区间[l,r]中与n互质的数的和

Java ArrayList扩容机制 (源码解读)

结论:初始长度为10,若所需长度小于1.5倍原长度,则按照1.5倍扩容。若不够用则按照所需长度扩容。 一. 明确类内部重要变量含义         1:数组默认长度         2:这是一个共享的空数组实例,用于明确创建长度为0时的ArrayList ,比如通过 new ArrayList<>(0),ArrayList 内部的数组 elementData 会指向这个 EMPTY_EL

系统架构师考试学习笔记第三篇——架构设计高级知识(20)通信系统架构设计理论与实践

本章知识考点:         第20课时主要学习通信系统架构设计的理论和工作中的实践。根据新版考试大纲,本课时知识点会涉及案例分析题(25分),而在历年考试中,案例题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并不多,虽在综合知识选择题目中经常考查,但分值也不高。本课时内容侧重于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按照以往的出题规律,通信系统架构设计基础知识点多来源于教材内的基础网络设备、网络架构和教材外最新时事热点技术。本课时知识

基于UE5和ROS2的激光雷达+深度RGBD相机小车的仿真指南(五):Blender锥桶建模

前言 本系列教程旨在使用UE5配置一个具备激光雷达+深度摄像机的仿真小车,并使用通过跨平台的方式进行ROS2和UE5仿真的通讯,达到小车自主导航的目的。本教程默认有ROS2导航及其gazebo仿真相关方面基础,Nav2相关的学习教程可以参考本人的其他博客Nav2代价地图实现和原理–Nav2源码解读之CostMap2D(上)-CSDN博客往期教程: 第一期:基于UE5和ROS2的激光雷达+深度RG

韦季李输入法_输入法和鼠标的深度融合

在数字化输入的新纪元,传统键盘输入方式正悄然进化。以往,面对实体键盘,我们常需目光游离于屏幕与键盘之间,以确认指尖下的精准位置。而屏幕键盘虽直观可见,却常因占据屏幕空间,迫使我们在操作与视野间做出妥协,频繁调整布局以兼顾输入与界面浏览。 幸而,韦季李输入法的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这一现状。它不仅对输入界面进行了革命性的重构,更巧妙地将鼠标这一传统外设融入其中,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交互体验。 想象

【STM32】SPI通信-软件与硬件读写SPI

SPI通信-软件与硬件读写SPI 软件SPI一、SPI通信协议1、SPI通信2、硬件电路3、移位示意图4、SPI时序基本单元(1)开始通信和结束通信(2)模式0---用的最多(3)模式1(4)模式2(5)模式3 5、SPI时序(1)写使能(2)指定地址写(3)指定地址读 二、W25Q64模块介绍1、W25Q64简介2、硬件电路3、W25Q64框图4、Flash操作注意事项软件SPI读写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