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这样写作文,孩子有思路,作文不套路!,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作文是不少学生的大难题,而到了现在,状况似乎并没有好转。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现在的孩子出门旅游、上兴趣班、进博物馆、去夏令营,样样不落的丰富经历,可怎么一到写作文就脑袋空空无从下笔呢?
仔细看看孩子的作文便会发现一个现象:那些90后、80后甚至70后小时候用过的老套情节和句子,现在这一代的孩子依然在用!就比如说写妈妈,很多孩子都是这么写的:
“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一样的配方”,看到这种千篇一律的套路作文,我们不禁想问:是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摆脱套路的束缚,用自己的思路写出真实动人的作文?
“抄近道”的套路作文,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包括想象力在内的认知能力迅速发展。因为在这一时期,孩子的想象会直接再现他们经验中的所见所闻,他们能不受拘束地把想象的内容表达出来。
到了小学阶段,孩子在学习各种知识中往往有固定标准的正确答案,回答正确会受到表扬,回答错了则会受到批评,想象力难免会受到约束。而那些优秀范文,无形中成了孩子写作的“正确答案”。用那些范文套路来写作,既快速又不会出错,成了不少孩子写作文的“捷径”。
但这种图一时方便的做法,却会对孩子造成持续的伤害:这样的套路作文,无情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往近了看,一旦孩子形成了思维定式,想要“我手写我心”就很难了;往远了看,不仅是写作文,在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中,孩子也会因为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举步维艰。
两个例子,教孩子打破套路,找到思路
1、叙事作文:不再生扯硬道理
叙事作文最容易犯的套路问题之一,就是生拉硬扯提升意义。在学校里,老师教作文,都会灌输一个观点:写事作文,要么说明一个生活道理,要么表达一种思想感情,对你的生活要有启迪。这样一来,一种最便捷万能的“公式”大行其道:“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 这样的结尾,从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都在用,是不是一看就倒胃口?其实,道理本身没有错,丰富的生活本身就包含了各种道理,但不是每种道理都需要直白地说出来。那么怎么改掉这个生拉硬扯的毛病呢?在这里偷偷教你两个“高招”:
第一招
先把“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直接删掉,把你想要表达的观点直接说出来。
用“看来”代替长长的“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
第二招
换成周围的景色,或者换成你写的这件事中提到的某个重要物品,通过景色或物品来表达感情。
假设提到的物品是一支笔,你很喜欢这支笔,所以偷偷拿了别人的。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你承认了错误,笔的主人却把笔送给了你。这时,结尾就可以转到笔上。改成:
怎么样?是不是作文立刻就清新脱俗了?
2、写人作文:形象标识法,把人写活
再回到上面“我的妈妈”这种写人作文的问题。写人难,把人写活更难。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人,被搬到文字的层面上,可能就变成了“千人一面”:外貌一致,动作死板,语言如出一辙,缺少灵性。那么人物靠什么在你笔下活起来?只有用你的文字给人物画像,才能让他栩栩如生。
比如,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有的胖,有的瘦,有的笑口常开,有的满口怨言。如果拿一种动物来比喻身边的人,你会拿什么来比喻?妈妈是一头狮子,总是爆发出怒骂声,不允许我写作业或做其他事时出错。爸爸是一只泰迪熊,很可爱,很温柔,跟我讲各种故事;同学是一只小猴子,身材瘦小,灵活,还特别调皮。如果拿植物或者物品来比喻,又会是什么?妈妈是棉花糖,总喜欢穿白色的衣服,温柔又软绵绵的。爸爸是一棵白杨树,高大,一路保护我。外婆是一台缝纫机,总给我做各种款式的新衣服。
希望对您的孩子有点帮助。谢谢。
这篇关于这样写作文,孩子有思路,作文不套路!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