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学习笔记 - 设计原则 - 2.开闭原则

2024-03-01 07:52

本文主要是介绍设计模式学习笔记 - 设计原则 - 2.开闭原则,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前言

今天学习 SOLID 中的第二个原则:开闭原则。他是 SOLID 中最难理解、最难掌握的,同时又是最有用的一条原则。

在 23 种设计模式中,大部分设计模式都是为了解决代码的扩展性问题而存在的,主要遵从的设计原则就是开闭原则。


如何理解“对扩展开放、修改关闭”?

开闭原则的英文全称是 Open Close Principle,简称 OCP。它的意思是:软件实体(模块、类、方法等)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详细描述一下就是,添加一个新功能应该是,在已有代码的基础上扩展代码(新增模块、类、方法等),而非修改已有的代码(修改模块、类、方法等)。

接下来,举一个 API 接口监控告警的例子。其中 AlertRule 存储告警规则,可以自由设置。Notification 是告警通知类,支持邮件、短信、微信、手机等多种通知渠道。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 表示通知的紧急程度,包括 SERVE(严重)、URGENCY(紧急)、NORMAL(普通)、TRIVIAL(无关紧要),不同的紧急程度对应不同的发送渠道。

public class Alert {private AlertRule rule;privat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public Alert(AlertRule rul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this.rule = rule;this.notification = notification;}public void check(String api, long requestCount, long errorCount, long durationOfSeconds) {long tps = requestCount / durationOfSeconds;if (tps > rule.getMatchedRule(api).getMaxTps()) {notification.notify(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URGENCY, "...");}if (errorCount > rule.getMatchedRule(api).getMaxErrorCount()) {notification.notify(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SERVE, "...");}}
}

上面这段代码非常简单,业务逻辑主要集中在 check() 函数中。当接口的 TPS 超过某个预先设置的最大值时,以及当接口请求出错数对于某个最大值时,就会出发告警,通知接口的相关负责人或者团队。

现在,如果要添加一个功能,当每秒接口超时请求个数,超过预先设置的最大阈值时,也要出发告警发送通知。这个时候该如何修改代码?主要改动点有两处:

  • 第一处是修改 check() 函数的入参,添加一个新的统计数据 timeoutCOunt ,表示超时接口请求数
  • 第二处是在 check() 函数中添加新的告警逻辑。
public class Alert {private AlertRule rule;privat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public Alert(AlertRule rul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this.rule = rule;this.notification = notification;}// 改动一:添加参数 timeoutCountpublic void check(String api, long requestCount, long errorCount, long durationOfSeconds, long timeoutCount) {long tps = requestCount / durationOfSeconds;if (tps > rule.getMatchedRule(api).getMaxTps()) {notification.notify(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URGENCY, "...");}if (errorCount > rule.getMatchedRule(api).getMaxErrorCount()) {notification.notify(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SERVE, "...");}// 改动二:添加接口超时处理逻辑if (timeoutCount > rule.getMatchedRule(api).getMaxTimeoutCount()) {notification.notify(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URGENCY, "...");}}
}

这样的代码修改其实问题挺多的。一方面,我们对接口进行了修改,这就意味着调用这个接口的代码都要做相应的改动。另一方面,修改了 check() 函数,相应的单元测试都要修改。

上面的代码改动是基于“修改”的方式来实现新功能的。这不符合“对扩展开发,对修改关闭”的开闭原则。那该如何通过“扩展”的方式,来实现同样的功能呢?

先重构以下之前的 Alert 代码,让它的扩展性更好一些。重构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 第一部分是将 check() 函数的多个入参封装成 ApiStatInfo 类。
  • 第二部分是引入 Handler 概念,将 if 判断逻辑分散在这个 handler 中。
public class Alert {private List<AlertHandler> alertHandlers = new ArrayList<>();public void addAlertHandler(AlertHandler alertHandler) {this.alertHandlers.add(alertHandler);}public void check(ApiStatInfo apiStatInfo) {for (AlertHandler alertHandler : alertHandlers) {alertHandler.check(apiStatInfo);}}
}public class ApiStatInfo { // 省略 getter/setter/constructor ...private String api;private long requestCount;private long errorCount;private long durationOfSeconds;
}public abstract class AlertHandler {protected AlertRule alertRule;protected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public AlertHandler(AlertRule rul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this.rule = rule;this.notification = notification;}public abstract void check(ApiStatInfo apiStatInfo);
}public class TpsAlertHandler extends AlertHandler {public TpsAlertHandler(AlertRule rul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super(rule, notification);}@Overridepublic void check(ApiStatInfo apiStatInfo) {long tps = apiStatInfo.getRequestCount() / apiStatInfo.getDurationOfSeconds();if (tps > rule.getMatchedRule(apiStatInfo.getApi()).getMaxTps()) {notification.notify(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URGENCY, "...");}}
}public class ErrorAlertHandler extends AlertHandler {public ErrorAlertHandler(AlertRule rul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super(rule, notification);}@Overridepublic void check(ApiStatInfo apiStatInfo) {long tps = apiStatInfo.getRequestCount() / apiStatInfo.getDurationOfSeconds();if (apiStatInfo.getErrorCount() > rule.getMatchedRule(apiStatInfo.getApi()).getMaxErrorCount()) {notification.notify(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SERVER, "...");}}
}

上面的代码是对 Alert 的重构,重构之后的使用具体代码也写了。

其中,ApplicationContext 是一个单例类,负责 Alert 的创建、组装(alertRule 和 notification 的依赖注入)、初始化(添加 handlers)工作。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Context {private AlertRule alertRule;privat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private Alert alert;public void initializeBeans() {alertRule = new AlertRule();notification = new Notification();alert = new Alert();alert.addAlertHandler(new TpsAlertHandler(alertRule, notification));alert.addAlertHandler(new ErrorAlertHandler(alertRule, notification));}public Alert getAlert() { return alert; }// 饿汉式单例private static final ApplicationContext instance = new ApplicationContext();private ApplicationContext() { initializeBeans(); }public static ApplicationContext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public class 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ApiStatInfo apiStatInfo = new ApiStatInfo();// 省略设置 apiStatInfo 数据值的代码ApplicationContext.getInstance().getAlert().check(apiStatInfo);}
}

现在,我们再来看下,基于重构之后的代码,如果再添加上面讲到的那个新功能,每秒接受超时请求个数超过某个最大阈值,又该如何改动代码呢?主要有四处改动:

  • 第一处改动:在 ApiStatInfo 类中添加新的属性 timeoutCount
  • 第二处改动:添加新的 TimeoutAlertHandler 类。
  • 第三处改动:在 ApplicationContext 类的 initializeBeans() 方法中,往 alert 注册新的 timeoutAlertHandler
  • 第四处改动:在使用 Alert 类的时候,需要给 check() 函数的入参 apiStatInfo 对象设置 timeoutCount 的值。

改动之后的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Alert { /*代码未改动...*/ }public class ApiStatInfo { // 省略 getter/setter/constructor ...private String api;private long requestCount;private long errorCount;private long durationOfSeconds;private long timeoutCount; // 改动一:添加字段
}public abstract class AlertHandler { /*代码未改动...*/ }
public class TpsAlertHandler extends AlertHandler { /*代码未改动...*/ }
public class ErrorAlertHandler extends AlertHandler { /*代码未改动...*/ }
// 改动二:添加新的handler
public class TimeoutAlertHandler extends AlertHandler { /*省略代码...*/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Context {private AlertRule alertRule;privat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private Alert alert;public void initializeBeans() {alertRule = new AlertRule(/*.省略参数.*/); //省略一些初始化代码notification = new Notification(/*.省略参数.*/); //省略一些初始化代码alert = new Alert();alert.addAlertHandler(new TpsAlertHandler(alertRule, notification));alert.addAlertHandler(new ErrorAlertHandler(alertRule, notification));// 改动三:注册新的handleralert.addAlertHandler(new TimeoutAlertHandler(alertRule, notification));}public Alert getAlert() { return alert; }// 饿汉式单例private static final ApplicationContext instance = new ApplicationContext();private ApplicationContext() { initializeBeans(); }public static ApplicationContext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public class 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ApiStatInfo apiStatInfo = new ApiStatInfo();// 省略设置 apiStatInfo 数据值的代码apiStatInfo.setTimeoutCount(100); // 改动四: 设置 timeoutCount 值ApplicationContext.getInstance().getAlert().check(apiStatInfo);}
}

重构之后的代码更加灵活和易扩展。如果要添加新的告警逻辑,只需要基于扩展的方式创建新的 hanlder 类即可,不需要改动原来的 check() 函数的逻辑。而且,我们只需要为新的 handler 类添加测试单元,老的单元测试都不会失败,也不用修改。

修改代码就意味着违背开闭原则吗?

看了上面的重构之后的代码,你可能会有疑问:在添加新的告警逻辑时,尽管改动二(添加新的 handler 类)是基于扩展而非修改的方式来完成的,但改动一、三、四貌似不是基于扩展而是基于修改的方式来完成的,那改动一、三、四不就违背开闭原则了吗?

先分析改动一:往 ApiStatInfo 类中添加新的属性 timeoutCount

改动一不仅仅添加了属性,还添加了 getter/setter 方法。那给这个类添加新的属性和方法,算作“修改”还是“扩展”?

开闭原则可以应用在不同粒度的代码中,可以是模块、类,也可以是方法(及其属性)。同样一个代码改动,在粗粒度的代码中,被认定为修改,在细代码粒度下,又可以被认定为“扩展”。

就比如改动一,添加属性和方法相当于修改类,在类层面属于“修改”;但这个代码并没有修改已有方法和属性,在方法(及属性)层面,又可以被认定是“扩展”。

实际上,我们不必纠结某个代码的改动是“修改”还是“扩展”。应回到设计原则的初衷:只要它没有破坏原有的代码的正常运行,没有破坏原有的单元测试,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合格的代码改动。

再分析下改动三和改动四:在 ApplicationContrext 类的 initializeBeans() 方法中,往 alert 对象中注册新的 timeoutAlertHandler;在使用 Alert 类的时候,需要给 check() 函数的入参 apiStatInfo 对象设置 timeoutCount 的值。

这两处的改动都是在方法内保进行的,不管从哪个层面(类、方法、属性)来讲,都不能算是扩展,而是修改。不过,有些修改是在所难免的,可以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在重构 Alert 代码中,我们的核心逻辑在 Alert 类及其各个 Handler 中,当我们再添加新的告警逻辑的时候,Alert 类完全不需要修改,而只需扩展一个新的 Handler 类。如果把 Alert 及各个 Handler 类合起来看做一个“模块”,那模块本身在添加新的功能时,完全满足开闭原则。

而且,我们要认识到,添加一个新功能,不可能任何模块、类、方法的代码都不“修改”,这个是做不到的。类需要创建、组装、并做一些初始化操作,才能构件成可运行的程序。我们要做的是尽量让修改更集中、更少、更上层,尽量让最核心和最复杂的那部分代码满足开闭原则。

如何做到“对扩展开放、修改关闭”?

对于刚刚的例子,如果没有太多的代码设计和开发经验,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样的代码设计思路,我怎么想不到呢?

这就需要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需要慢慢学习和积累。对于如何做到“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也有一些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方法论,我们一起看一下。

实际上,开闭原则讲的就是代码的可扩展性问题,是判断一段代码是否易扩展的“金标准”。如果某段代码,在应对需求变化时,能做到“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那就说明这段代码的扩展性好。

为了尽量写出扩展性好的代码,我们要时刻具备扩展意识、抽象意识、封装意识。这些“潜意识”可能比任何开发技巧都重要

在写代码的时候,我们要多花点时间往前思考下,这段代码未来可能有哪些需求变更、如何设计代码结构,事先留好扩展点,以便在未来需求变更的时候,不需要改动代码的整体结构、做到最小代码改动的情况下,新的代码能够灵活地插入到扩展点上。

还有,在识别出代码可变部分和不可变部分之后,我们要将可变部分封装起来,隔离变化,提供抽象化的不可变接口,给上层系统使用。当具体的实现发生变化时,我们只需要基于相同的抽象接口,扩展一个新的实现,替换掉老的实现即可,上游系统的代码几乎不需要修改。

现在,我们再来看下开闭原则更加具体的方法论。

在众多的设计原则、思想、模式中,最长用来提高代码扩展性的方法有:多态、依赖注入、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以及大部分的设计模式(比如,装饰、策略、模型、职责链、状态等)。今天重点讲下,如何利用多态、依赖注入、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来实现: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实际上,多态、依赖注入、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以及前面提到的抽象意识,说的都是同一种设计思路,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阐述而已。这也体现了“很多设计原则、思想、模式都是相同的”。

接下来,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下,如何利用这几个设计思想或原则来实现“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比如,我们代码中通过 Kafka 来发送异步消息。对于这样的一个功能的开发,我们要学会将其抽象成一组跟具体消息队列无关的异步消息接口。所有上层系统都依赖这组抽象的接口编程,并通过依赖注入的方式来调用。当我们要替换新的消息队列的时候,比如将 Kafka 换成 RocketMQ,可以很方便的拔掉老的消息队列实现,插入新的消息队列实现。具体代码如下所示:

// 这一部分体现了抽象意识
public interface MessageQueue { /*...*/ }
public class KafkaMessageQueue implements MessageQueue { /*...*/ }
public class RocketMQMessageQueue implements MessageQueue { /*...*/ }public interface MessageFormatter { /*...*/ }
public class JSONMessageFormatter implements MessageFormatter { /*...*/ }
public class XMLMessageFormatter implements MessageFormatter { /*...*/ }public class Demo {private MessageQueue messageQueue; // 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public Demo(MessageQueue messageQueue) { // 依赖注入this.messageQueue = messageQueue;}// msgFormatter: 多态、依赖注入public void sendNotification(Notigfication notification, MessageFormatter msgFormatter) {// ...}
}

如何在项目中灵活应用开闭原则?

前面我们提到,写出支持“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的代码的关键是预留扩展点。那问题是如何才能识别出所有可能的扩展点呢?

如果你开发的是业务导向系统,比如金融系统、电商系统、物流系统等,要识别出尽可能多的扩展点,就要对业务有足够的了解,能够知道当下及未来可能要支持的业务需求。如果你开的是和业务无关的、通用的、偏底层的系统,比如,框架、组件、类库,你需要了解它们被如何使用?你今后打算添加哪些新功能?使用者未来会有哪些更多的功能需求?

不过,即便我们对业务、对系统有足够了解,那也不可能识别出所有的扩展点,即便你能识别出所有的扩展点,为这些地方都预留扩展点的也是有成本的。没必要为一些不一定发生的需求去提前买单,过度设计。

合理的做法是,对一些比较确定的、短期内可能会扩展的,或者需求改动对代码结构影响较大的情况,或者实现成本不高的,在编写代码的时候,我们可以事先做些扩展性设计。但对于一些不确定未来是否要支持的需求,或者实现起来比较复杂的扩展,我们可以等到有需求驱动的时候,再通过重构的方式来支持扩展的需求。

而且,开闭原则不是免费的。有些情况下,扩展性和可读性相冲突。比如,之前的 Alert 告警的例子。为了更好的支持扩展性,我们对代码进行了重构,重构之后的代码要比之前的代码复杂的多,理解起来也更有难度。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在扩展性和可读性之间做权衡。在某些场景下,扩展性更重要,我们可以适当地牺牲一些代码的可读性。有些场景下,可读性更加重要,那我们就要适当地牺牲一些代码的可扩展性。

在之前的 Alert 告警例子中,如果告警的规则不是很多、也不复杂,那 check() 函数中的 if 语句就不会很多,代码也不复杂,最初的第一种代码实现思路,是比较合理的选择。相反,如果告警规则很多、很复杂,if 语句、代码逻辑就会很多、很复杂,相应的代码行数也会很多,可读性、可维护性就会变差,那重构之后的代码实现思路就更加合理了。

这篇关于设计模式学习笔记 - 设计原则 - 2.开闭原则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761712

相关文章

HarmonyOS学习(七)——UI(五)常用布局总结

自适应布局 1.1、线性布局(LinearLayout) 通过线性容器Row和Column实现线性布局。Column容器内的子组件按照垂直方向排列,Row组件中的子组件按照水平方向排列。 属性说明space通过space参数设置主轴上子组件的间距,达到各子组件在排列上的等间距效果alignItems设置子组件在交叉轴上的对齐方式,且在各类尺寸屏幕上表现一致,其中交叉轴为垂直时,取值为Vert

Ilya-AI分享的他在OpenAI学习到的15个提示工程技巧

Ilya(不是本人,claude AI)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他在OpenAI学习到的15个Prompt撰写技巧。 以下是详细的内容: 提示精确化:在编写提示时,力求表达清晰准确。清楚地阐述任务需求和概念定义至关重要。例:不用"分析文本",而用"判断这段话的情感倾向:积极、消极还是中性"。 快速迭代:善于快速连续调整提示。熟练的提示工程师能够灵活地进行多轮优化。例:从"总结文章"到"用

不懂推荐算法也能设计推荐系统

本文以商业化应用推荐为例,告诉我们不懂推荐算法的产品,也能从产品侧出发, 设计出一款不错的推荐系统。 相信很多新手产品,看到算法二字,多是懵圈的。 什么排序算法、最短路径等都是相对传统的算法(注:传统是指科班出身的产品都会接触过)。但对于推荐算法,多数产品对着网上搜到的资源,都会无从下手。特别当某些推荐算法 和 “AI”扯上关系后,更是加大了理解的难度。 但,不了解推荐算法,就无法做推荐系

【前端学习】AntV G6-08 深入图形与图形分组、自定义节点、节点动画(下)

【课程链接】 AntV G6:深入图形与图形分组、自定义节点、节点动画(下)_哔哩哔哩_bilibili 本章十吾老师讲解了一个复杂的自定义节点中,应该怎样去计算和绘制图形,如何给一个图形制作不间断的动画,以及在鼠标事件之后产生动画。(有点难,需要好好理解) <!DOCTYPE html><html><head><meta charset="UTF-8"><title>06

学习hash总结

2014/1/29/   最近刚开始学hash,名字很陌生,但是hash的思想却很熟悉,以前早就做过此类的题,但是不知道这就是hash思想而已,说白了hash就是一个映射,往往灵活利用数组的下标来实现算法,hash的作用:1、判重;2、统计次数;

在JS中的设计模式的单例模式、策略模式、代理模式、原型模式浅讲

1.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 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示例代码: class Singleton {constructor() {if (Singleton.instance) {return Singleton.instance;}Singleton.instance = this;this.data = [];}addData(value)

零基础学习Redis(10) -- zset类型命令使用

zset是有序集合,内部除了存储元素外,还会存储一个score,存储在zset中的元素会按照score的大小升序排列,不同元素的score可以重复,score相同的元素会按照元素的字典序排列。 1. zset常用命令 1.1 zadd  zadd key [NX | XX] [GT | LT]   [CH] [INCR] score member [score member ...]

【机器学习】高斯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以及在python中的实例

引言 高斯过程(Gaussian Process,简称GP)是一种概率模型,用于描述一组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分布,其中任何一个有限维度的子集都具有高斯分布 文章目录 引言一、高斯过程1.1 基本定义1.1.1 随机过程1.1.2 高斯分布 1.2 高斯过程的特性1.2.1 联合高斯性1.2.2 均值函数1.2.3 协方差函数(或核函数) 1.3 核函数1.4 高斯过程回归(Gauss

【学习笔记】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15 人工神经网络(1)sklearn

系列文章目录 监督学习:参数方法 【学习笔记】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4 线性回归 【学习笔记】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5 逻辑回归 【课后题练习】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5 逻辑回归(SAheart.csv) 【学习笔记】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6 多项逻辑回归 【学习笔记 及 课后题练习】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7 判别分析 【学

系统架构师考试学习笔记第三篇——架构设计高级知识(20)通信系统架构设计理论与实践

本章知识考点:         第20课时主要学习通信系统架构设计的理论和工作中的实践。根据新版考试大纲,本课时知识点会涉及案例分析题(25分),而在历年考试中,案例题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并不多,虽在综合知识选择题目中经常考查,但分值也不高。本课时内容侧重于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按照以往的出题规律,通信系统架构设计基础知识点多来源于教材内的基础网络设备、网络架构和教材外最新时事热点技术。本课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