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分布式强一致性奥秘:Paxos共识算法的精妙之旅

2024-02-22 15:52

本文主要是介绍探索分布式强一致性奥秘:Paxos共识算法的精妙之旅,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提到分布式算法,就不得不提 Paxos 算法,在过去几十年里,它基本上是分布式共识的代名词,因为当前一批常用的共识算法都是基于它改进的。比如,Fast Paxos 算法、Cheap Paxos、Raft 算法等。

        由莱斯利·兰伯特(Leslie Lamport)于1990年首次提出,并在后续文章中进一步阐述。Paxos 算法旨在解决在一个可能发生网络分区、节点失效或其他异常情况的分布式环境中,如何让所有参与决策的节点对某个值达成一致同意的问题。

        兰伯特提出的Paxos总共包含两部分:

  1. 一个是 Basic Paxos 算法,描述的是多节点之间如何就某个值(提案Value)达成共识
  2. 另一个是 Multi-Paxos 思想,描述的是执行多个 Basic Paxos 实例,就一系列值达成共识

Basic Paxos

        先来看一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分布式集群,由三个节点 A、B、C 组成,提供只读 KV 存储服务,创建只读变量的时候,必须要先写入数据,而且这个数据后续不能被修改。因此一个节点写入只读变量后就不能再修改了,所以所有节点必须要先对只读变量达成共识,然后所有节点在一次创建这个只读变量。

        当有多个客户端(如客户端1、2)访问这个系统试图创建同一个只读变量(如X),客户端1试图创建值为3的X,客户端2试图创建值为7的X,这样要如何达成共识,实现各节点上X值一直呢?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 Basic Paxos 算法,兰伯特在讲解时,也使用了一些独有而且比较重要的概念,提案、准备(Prepare)请求、接受(Accept)请求、角色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角色。因为角色是对 Basic Paxos 中最核心的三个功能的抽象,比如,由接受者(Acceptor)对提议者的值进行投票,并存储接受的值。

        角色划分

        在 Basic Paxos 中,由提议者(Proposer)、接受者(Acceotor)、学习者(Learner)三种角色,如图:

  • 提议者(Proposer):提议一个值,用于投票表决。为了方便演示,可以把客户端1和2看做是提议者。但在绝大多数场景中,集群中收到客户端请求的节点,才是提议者。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业务代码没有侵入性,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在代码中实现算法逻辑,就可以像使用数据库一样访问后端数据。
  • 接受者(Acceptor):对每个提议的值进行投票,并存储接受的值,比如 A、B、C 三个节点。一般来说,集群中的所有节点都在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参与共识协商,并接受和存储数据。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前面不是说接收客户端请求的节点是提议者吗?这里怎么又是接受者呢?这是因为一个节点(或进程)可以身兼多个角色。想象一下,一个 3 节点的集群,1 个节点收到了请求,那么该节点将作为提议者发起二阶段提交,然后这个节点和另外 2 个节点一起作为接受者进行共识协商,就像下图的样子:

  • 学习者(Leaner):被告知投票的结果,接受达成的共识值,存储保存,不参与投票的过程。一般来说,学习者是备份节点,比如“Master-Slave”模型中的Slave,被动的接受数据,容灾备份。

        达成共识过程

        有这样一个场景,假如你所在的公司有一个新项目需要开发,业务比较复杂,你的领导给组内每个成员下发了任务,要求每人写一个项目方案,最终开会讨论采用哪套方案,为了区分每套方案,每个方案都有一个标识,称为提案编号,来唯一标识。

        与你的做法类似,在 Basic Paxos 中,兰伯特也使用提案代表一个提议。不过在提案中,除了提案编号,还包含了提议值。使用 [n, v] 表示一个提案,n 为提案编号,v 为提议值。

        整个共识协商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假设客户端 1 的提案编号为 1,客户端 2 的提案编号为5,并假设节点 A、B 先收到来自客户端1的准备请求,节点 C 先收到来自客户端 2 的准备请求。

        准备(Prepare)阶段

        先来看第一阶段,首先客户端 1、2 作为提议者,分别向所有接受者发送包含提案编号的准备请求:

        在准备请求时不需要准备提议的值的,只需要携带提案编号就可以了,这是容易误解的地方。接着,当A、B收到提案编号为 1 的准备请求,节点 C 收到提案编号为 2 的准备请求后,将进行这样的处理:

  • 由于之前没有通过任何提案,所以节点 A、B 将返回一个"尚无提案"的响应。也就说节点 A和 B 在告诉提议者,我之前没有通过任何提案,并承诺以后不在响应提案编号小于等于 1 的准备请求,不会通过编号小于1的提案。
  • 节点 C 也是如此,它将返回一个“尚无提案”的响应,并承诺以后不在响应提案编号小于 5 的提案,不会通过提案编号小于5的提案。

        另外,当节点 A、B 收到提案编号为 5 的准备请求,和节点 C 收到提案编号为 1 的准备请求的时候,将进行这样的处理:

  • 当节点 A、B 收到提案编号为 5 的准备请求时,因为提案编号 5 大于他们之前响应的准备请求的提案编号 1,而且两个节点都没有通过任何提案,所以它将返回一个“尚无提案”的响应,并承诺以后不在响应提案编号小于 5 的准备请求,不会通过提案小于 5 的提案。
  • 当节点 C 收到提案编号为 1 的准备请求时,由于天编号 1 小于之前响应的准备请求的提案编号 5,所以丢弃该准备请求,不做响应。

        接受(Acceptor)阶段

        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接受阶段,首先客户端 1、2 在收到大多数节点的准备响应之后,会分别发送接受请求:

  • 当客户端 1 收到大多数的接受者(节点A、B)的准备响应之后根据响应中提案编号最大的提案值,设置接受请求中的值。因为该值在来自节点 A、B 的准备响应中都为空,所以就把自己的提议值 3 作为提案的值,发送接受请求 [1, 3]。
  • 当客户端2收到大多数的接受者的准备响应后(节点A、B、C),根据响应中提案编号最大的提案值,来设置接受请求中的值。因为该值来自节点 A、B、C 准备响应都为空,所以就把自己的提议值7作为提案的值,发送接受请求 [5, 7]。

        当三个节点接受到两个客户端的接受请求时,会进行这样的处理:

  • 当节点 A、B、C 接受到请求 [1, 3] 的时候,由于提案的提案编号 1 小于三个节点承诺能通过的提案的最小提案编号 5,所以提案 [1, 3] 将被拒绝。
  • 当节点 A、B、C 接受到请求 [5, 7] 的时候,由于提案的提案编号 5 不小于三个节点承诺能通过的提案的最小提案编号 5,所以就通过提案 [5, 7],也就是接受了值 7,三个节点就 X 值为 7 达成共识。

        如果集群中有学习者,当接受者通过了一个提案时,就通知给所有的学习者。当学习者发现大多数的接受者都通过了某个提案,那么它也通过该提案,接受该提案的值。  

Multi-Paxos算法 

        Basic Paxos 只能就单个值(Value)达成共识,一旦遇到为一系列的值实现共识的时候,它就不管用了。虽然兰伯特提到可以通过多次执行 Basic Paxos 实例(比如每接收到一个值时,就执行一次 Basic Paxos 算法)实现一系列值的共识。但是,读完论文后,虽然每个英文单词都能读懂,但还是不理解兰伯特提到的 Multi-Paxos,为什么 Multi-Paxos 这么难理解呢?

        兰伯特并没有把 Multi-Paxos 讲清楚,只是介绍了大概的思想,缺少算法过程的细节和编程所必须的细节。这就导致了每个人实现的 Multi-Paxos 都不一样。不过从本质上看,大家都是在兰伯特提到的 Multi-Paxos 思想上补充细节,设计自己的 Multi-Paxos 算法,然后实现它(比如 Chubby 的 Multi-Paxos 实现、Raft 算法等)。

        所以这里补充一下,兰伯特提出的 Multi-Paxos 是一种思想,不是算法。而 Multi-Paxos 是一种统称,它是指基于 Multi-Paxos 思想,通过多个 basic-Paxos 实现一系列值的共识算法。这一点尤为重要。

        到这里 Paxos 共识算法就介绍完了。

这篇关于探索分布式强一致性奥秘:Paxos共识算法的精妙之旅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735746

相关文章

springboot+dubbo实现时间轮算法

《springboot+dubbo实现时间轮算法》时间轮是一种高效利用线程资源进行批量化调度的算法,本文主要介绍了springboot+dubbo实现时间轮算法,文中通过示例代码介绍的非常详细,对大家... 目录前言一、参数说明二、具体实现1、HashedwheelTimer2、createWheel3、n

Python FastAPI+Celery+RabbitMQ实现分布式图片水印处理系统

《PythonFastAPI+Celery+RabbitMQ实现分布式图片水印处理系统》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PythonFastAPI如何结合Celery以及RabbitMQ实现简单的分布式... 实现思路FastAPI 服务器Celery 任务队列RabbitMQ 作为消息代理定时任务处理完整

SpringBoot实现MD5加盐算法的示例代码

《SpringBoot实现MD5加盐算法的示例代码》加盐算法是一种用于增强密码安全性的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了SpringBoot实现MD5加盐算法的示例代码,文中通过示例代码介绍的非常详细,对大家的学习... 目录一、什么是加盐算法二、如何实现加盐算法2.1 加盐算法代码实现2.2 注册页面中进行密码加盐2.

Java时间轮调度算法的代码实现

《Java时间轮调度算法的代码实现》时间轮是一种高效的定时调度算法,主要用于管理延时任务或周期性任务,它通过一个环形数组(时间轮)和指针来实现,将大量定时任务分摊到固定的时间槽中,极大地降低了时间复杂... 目录1、简述2、时间轮的原理3. 时间轮的实现步骤3.1 定义时间槽3.2 定义时间轮3.3 使用时

redis+lua实现分布式限流的示例

《redis+lua实现分布式限流的示例》本文主要介绍了redis+lua实现分布式限流的示例,可以实现复杂的限流逻辑,如滑动窗口限流,并且避免了多步操作导致的并发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感兴趣的可... 目录为什么使用Redis+Lua实现分布式限流使用ZSET也可以实现限流,为什么选择lua的方式实现

Seata之分布式事务问题及解决方案

《Seata之分布式事务问题及解决方案》:本文主要介绍Seata之分布式事务问题及解决方案,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赐教... 目录Seata–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简介同类产品对比环境搭建1.微服务2.SQL3.seata-server4.微服务配置事务模式1

如何通过Golang的container/list实现LRU缓存算法

《如何通过Golang的container/list实现LRU缓存算法》文章介绍了Go语言中container/list包实现的双向链表,并探讨了如何使用链表实现LRU缓存,LRU缓存通过维护一个双向... 目录力扣:146. LRU 缓存主要结构 List 和 Element常用方法1. 初始化链表2.

golang字符串匹配算法解读

《golang字符串匹配算法解读》文章介绍了字符串匹配算法的原理,特别是Knuth-Morris-Pratt(KMP)算法,该算法通过构建模式串的前缀表来减少匹配时的不必要的字符比较,从而提高效率,在... 目录简介KMP实现代码总结简介字符串匹配算法主要用于在一个较长的文本串中查找一个较短的字符串(称为

通俗易懂的Java常见限流算法具体实现

《通俗易懂的Java常见限流算法具体实现》:本文主要介绍Java常见限流算法具体实现的相关资料,包括漏桶算法、令牌桶算法、Nginx限流和Redis+Lua限流的实现原理和具体步骤,并比较了它们的... 目录一、漏桶算法1.漏桶算法的思想和原理2.具体实现二、令牌桶算法1.令牌桶算法流程:2.具体实现2.1

pip install jupyterlab失败的原因问题及探索

《pipinstalljupyterlab失败的原因问题及探索》在学习Yolo模型时,尝试安装JupyterLab但遇到错误,错误提示缺少Rust和Cargo编译环境,因为pywinpty包需要它... 目录背景问题解决方案总结背景最近在学习Yolo模型,然后其中要下载jupyter(有点LSVmu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