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Spark 入门之十一:Spark数据处理常用的那几招,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最近看完了《Spark 大数据处理》一数,收益非浅,又结合平时工作中用到的一些开发实践,用Python实现了Spark编程过程中经常用到且比较基础的编程模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如有不足还请补充。
《Spark 大数据处理》 一书中也有相关的例子,但是是用Scala实现的,个人觉得还是Python API的语法还是更加简洁清晰,所以选择了用Python来实现,语言都是浮云,主要还是看思路,由于篇幅限制,只列出部分核心代码。
- 第一招:wordcount
- 介绍:对于大数据编程领域的经典例子,是肯定要第一招学会的,其实wordcount并不只是个wordcount,它还有很用应用的场景,例如统计过去一段时间网站中各个商品的浏览量,最近一段时间相同查询的数量等
- 代码逻辑
实现该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步- 将文件内容转换成RDD
- 对文件的行按照特定字符分割
- 将每个提取到的数据转换成(element,1)的格式
- 把所有的(element,1)的数据使用reduceBy进行element的叠加统计
- 实现代码
完整功能的核心代码加上打印只需要两行
data_file=sc.textFile("hdfs://10.5.24.137:9990/temp/2016052512/tf_00000000") result=data_file.map(lambda x:x.split("\t")[0]).map(lambda x:(x,1)).reduceByKey(lambda x,y:x+y) result.foreach(print)
- 第二招:TopK
- 介绍
TopK也是进行大数据编程的经典案例。改编程模型主要用在“最近一段时间内登录系统最多的IP,文章/商品浏览排行TopN”等应用场景 - 代码逻辑
代码逻辑比wordcount多了一个TopN的特性,考虑到数据量可能很大,如果将数据从各个节点传到单一节点进行排序的话,在网络上损耗的时间可能会比较大,这里采用了先在各个分区上选出TopN,再对每个分区的TopN结果再进行一次TopN的处理,从而减少的数据的传输。在单个分区上选择TopN的代码中使用了heap作为底层的数据结构 - 实现代码
data_file=sc.textFile("hdfs://10.5.24.137:9990/temp/2016052512/tf_00000000") #先算出全部的wordcount result=data_file.map(lambda x:x.split("\t")[0]).map(lambda x:(x,1)).reduceByKey(lambda x,y:x+y) topn=10 #使用heapq.nlarges方法算出每个分区的topn,排序的key使用e[1] par_topk=result.mapPartitions(lambda elements:heapq.nlargest(topn,elements,key=lambda e:e[1])) #汇总每个分区的topn,并对所有分区的topn结果再次取topn,排序的key使用e[1] final_result=heapq.nlargest(topn,par_topk.collect(),key=lambda e:e[1]) print final_result
- 介绍
- 第三招:中位数
- 介绍
首先说一下啥叫中位数:
百度的定义为:中位数(又称中值,英语:Median),统计学中的专有名词,代表一个样本、种群或概率分布中的一个数值,其可将数值集合划分为相等的上下两部分。对于有限的数集,可以通过把所有观察值高低排序后找出正中间的一个作为中位数。如果观察值有偶数个,通常取最中间的两个数值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
说白了,就是一个有序数据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
对比前面两招,这一招似乎不是那么的出名,其实这一招的应用场景也很广,比如对于海量的数据需要统计某一列数据的中位数,从而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 代码逻辑 1,将整体的数据分为K个桶,统计每个桶内的数据量,然后统计整个数据量2,根据桶的数量和总的数据量,可以判断数据落在哪个桶里,以及中位数的偏移量3,取出这个中位数
对于数据量不大的情况,使用上面的逻辑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只有在海量数据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上面算法的威力
- 实现代码
#对排序数组进行分组,分组的数量和数据量相关 group_element=sorted_array.map(lambda e:(e/10,e)).sortByKey() #统计每个分组的元素个数 group_element_count=sorted_array.map(lambda e:(e/10,1)).reduceByKey(lambda x,y:x+y).sortByKey() group_element_count_map=group_element_count.collectAsMap() #算出总的元素个数 element_count=group_element_count.map(lambda (k,v):v).sum()temp=0 index=0 mid=0 temp2=0 if element_count%2!=0:mid=element_count/2+1 else:mid=element_count/2 pcount=group_element_count.count() for i in range(pcount):temp+=group_element_count_map[i]temp2=temp-group_element_count_map[i]if temp>=mid:#得到中位的indexindex=ibreak offset=mid-temp2 result=group_element.filter(lambda (k,v):k==index).takeOrdered(offset)
- 介绍
- 第四招:Count Once
- 介绍
如果原始数组中所有的元素理论上都应该出现偶数次,该程序可以方便的找到出现奇数次的数,此招主要的应用场景为海量数据块损坏检测,例如每个数据块都有一个副本,有一个数据块损坏,要从海量的元数据信息中找出损坏的那个块 - 代码逻辑
1,对RDD中每个分区的数据进行异或操作2,对步骤1的结果再次进行异或操作3,当一个数字进行偶数次异或时,结果等于0,否则等于该数本身,由此得到出现奇数次的那个数 - 实现代码
base_array=range(10000000)*4 base_array.append(1883) odd_rdd=sc.parallelize(base_array) #异或函数 odd_func=lambda x,y:x^y #对每个分区进行处理的函数 def odd(chain):result=reduce(odd_func,chain)yield (1,result) par_rdd=odd_rdd.mapPartitions(odd).cache() par_result=par_rdd.collect() #对每个分区的结果再次进行异或操作,最后的结果就是奇数次出现的那个数 final_result=par_rdd.reduceByKey(lambda x,y:x^y).collect()[0][1]
- 介绍
- 第五招:数据倾斜
- 介绍
此招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实际数据分析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执行一个RDD的操作时,有没有发现有个别的task会拖慢整个job的情况?有的话就要注意了,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都是由于数据分区不均匀导致,具体不均匀的原因可能是分区的key本身在业务上可能就存在倾斜,或是数据本身就有倾斜 - 代码逻辑
1,先对rdd进行采样,假设只有一个key倾斜,获取倾斜率最大的key2,根据步骤1得到的max_count_key,将原rdd进行拆分,一部分只包括max_count_key,另外一部分不包括max_count_key,然后分别与normal_rdd进行join,最后将结果union - 实现代码
#存在数据倾斜的列表 skew_list=[('a',random.randint(1,1000)) for i in range(1000000)] skew_list.append(('b',10)) skew_list.append(('c',8)) #正常的数据列表 normal_list=[('a',9),('b',3),('c',8)]skew_rdd=sc.parallelize(skew_list) normal_rdd=sc.parallelize(normal_list)#进行倾斜处理 #1,先对skew_rdd进行采样,假设只有一个key倾斜,获取倾斜率最大的key skew_sample=skew_rdd.sample(False,0.3,9).groupByKey() skew_sample.cache() skew_sample_count_map=skew_sample.map(lambda (k,v):(len(v),k)) skew_sample_count_map.cache() max_count=skew_sample_count_map.reduce(lambda x,y:max(x[0],y[0]))[0] max_count_key=skew_sample_count_map.filter(lambda x:x[0]==max_count).collect()[0][1]#2,根据步骤1得到的max_count_key,将skew_rdd进行拆分,一部分只包括max_count_key,另外一部分不包括max_count_key,然后分别与normal_rdd进行join,最后将结果unionmax_key_rdd=skew_rdd.filter(lambda x:x[0]==max_count_key) other_key_rdd=skew_rdd.filter(lambda x:x[0]!=max_count_key) result1=max_key_rdd.join(normal_rdd) result2=other_key_rdd.join(normal_rdd) print result1.union(result2).count()
-
- 介绍
这篇关于Spark 入门之十一:Spark数据处理常用的那几招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