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参悟-142] :一个软件架构师对佛学的理解 -6- 从计算机和数学的角度理解佛家的“因果”与十二因缘

本文主要是介绍[机缘参悟-142] :一个软件架构师对佛学的理解 -6- 从计算机和数学的角度理解佛家的“因果”与十二因缘,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目录

前言:

一、什么是因缘

1.1 佛家的因缘

1.2 佛家的因缘与因果轮回

1.2 从计算机角度理解因缘

1.3 从数学的角度理解因缘

二、佛家的十二因缘

2.1 大多数人的轮回

2.2 大多数人的的十二因缘轮回

2.3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的关系

2.4 十二因缘的现实意义

2.5 十二因缘与生命剧本

2.6 改变定数,打破轮回律

三、六道轮回

3.1 什么是六道

3.2 六道轮回与十二因缘什么关系


前言:

佛家认为,人的六道轮回,并非是善报,而是苦楚;六道中的人道,来生还是人,但人生是苦的,只有进入六道中的天道,才是善报,但佛教最高的追寻,并非轮回进入天道,因为天道,也有重新轮回的可能,只不过天道的寿命时间较长而已,佛教最高的追寻是涅槃脱离生死轮回,进入永生,脱离苦海。这是理解佛家思想的立足点!!!

一、什么是因缘

1.1 佛家的因缘

佛家的因缘观念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核心理念,指的是一切现象和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多种因素和条件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单一的、永恒的实体或力量。换句话说,一切都是由无数的因缘条件所组成的

根据佛教的教义,所有事物都是由无数的因条件所产生的,这些因条件以互相关联、相互依存的方式存在。每一个现象和事件都有其特定的因缘条件,而没有一个因素是独立存在或者起决定作用的。因缘观念涵盖了物质现象、心理现象和一切存在的起源和变化。

佛教的因缘观念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含义和应用:

  1. 无我观:因缘观念是佛教无我观的基础之一。因为一切都是由因缘条件所决定,没有固定、永恒的实体或自我个体身心的存在和行为都是由于无数的因缘条件的影响和交互作用。因此,佛教认为自我是一个幻觉,我们在追求永恒和独立的自我时只会带来痛苦和迷惑。

  2. 依赖性:因缘观念强调一切现象的依赖性存在。任何事物的成立和维持都依赖于其他无数的因素和条件。物质和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于无数的因缘条件的相互作用。这种依赖性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的相对性并摆脱对事物的执着。

  3. 缘起性:因缘观念也被称为缘起观。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是佛教中关于事物起源和存在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一切现象的起源和变化都是由于无数因缘条件的交互而产生的。通过了解缘起,我们能够认识到所有事物的相对性以及它们的无常性和空性。

总而言之,佛家的因缘观念认为一切现象和事件都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没有单独存在的自我或实体。因缘观念提醒我们要超越对固执的执着,认识到世界的相对性和无常性,并通过修行和觉悟来减少痛苦,超越无明,实现内心的自由和解脱。

1.2 佛家的因缘与因果轮回

佛家的因缘观念和因果轮回是佛教中两个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

  1. 因缘观念:佛教的因缘观念指的是一切现象的发生和存在都是由于无数的因素和条件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单一的、永恒的实体或力量。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互相依赖的。因缘观念强调一切现象的依赖性存在,以及缘起观的理解。

  2. 因果轮回:佛教的因果轮回(又称为生死轮回)是指因果关系的循环流转,即个体的行为和意识在死亡后会再度投生,以此循环不已。根据佛教的教义,一切众生都在无明和贪嗔痴的驱使下经历轮回,不断在生死之间转生。而这个轮回的循环是由于我们过去和现在的行为和意识的因果报应。

因缘观念与因果轮回密切相连。根据佛教的教义,我们的因果行为和意识创造了我们当前的生活和经历,并成为可能引发未来的轮回。因为一切现象都是由无数的因缘条件交互作用而产生,我们的行为和意识也是由无数的因素和条件所决定。因此,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都是受到过去的因果和现在的因果所影响。

佛教的目的之一是通过觉悟和修行,打破因果的循环轮回,超脱生死的束缚,达到涅槃的境地。修行者可以通过正知、智慧和慈悲,减少贪嗔痴等烦恼,积累善行和智慧,从而打破因果轮回的枷锁。

需要注意的是,因果轮回并非永无止境,佛教教导我们有可能通过实践与修行,摆脱轮回的循环,实现解脱的境地。佛教的修行道路可以帮助我们觉醒和超越轮回,实现最终的解脱和涅槃。

1.2 从计算机角度理解因缘

从计算机的角度理解因缘可以参考以下观点:

  1. 事件的发生与原因:在计算机中,每个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是外部输入、代码逻辑、数据状态等等。类似佛教的因缘观念,计算机中的因缘可以理解为事件的发生是由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引起的。

  2. 依赖关系和数据流:在软件开发中,不同的模块和组件之间存在着依赖关系和数据流。一个模块的输出可能会作为其他模块的输入,形成了一种依赖链条。这种依赖关系和数据流的存在可以对应佛教因缘观念中事物的相互依存性和互相依赖性。如果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可能会影响整个链条中其他的环节。

  3. 缘起性和程序运行:计算机中的程序是由一系列的指令和算法组成的。这些指令在特定的条件下依次执行,形成程序的运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指令的执行都依赖于前一个指令的结果或某些条件的满足。这种因果关系和依赖性可以对应佛教因果轮回中的缘起观念。

综上所述,从计算机的角度理解因缘可以认为是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及数据和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数据流动。这种理解帮助我们认识到在计算机系统中,事件和结果的产生不是独立的,而是受到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和依赖的影响。

1.3 从数学的角度理解因缘

从数学的角度理解因缘可以参考以下观点:

  1. 关联和相关性:数学中,我们可以使用相关系数来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如果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接近于1,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如果相关系数接近于-1,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负相关关系。这可以类比佛教因缘观念中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2. 因果关系和因果推断:在数学中,因果关系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可以使用因果推断来确定一个事件或变量是由其他事件或变量所引起的。因果推断可以通过实验证据或统计分析来进行。类似地,佛教因果观念认为一切现象的发生和存在都是由于无数因素和条件的交互作用,对于一个现象的发生,我们可以通过追溯、观察和体验来推断其背后的因果关系。

  3. 系统动力学:系统动力学是一种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的是系统内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方程,可以模拟和分析复杂系统中的因果关系和动态行为。类似地,佛教因缘观念认为一切现象和事件都是由于多种因素和条件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通过系统动力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综上所述,从数学的角度理解因缘可以将其视为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和相关性,因果关系和因果推断的研究,以及系统动力学中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数学的观点帮助我们以更严谨的方式理解因缘的概念,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建模。

二、佛家的十二因缘

2.1 大多数人的轮回

轮回是佛教和印度教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生命在死后再次投生的循环过程。根据轮回的理论,所有众生在死后都会根据其过去的行为和业力,在不同的形式和存在中再次投生。

轮回的本质观念是无始无终的,众生会一次又一次地经历这个过程,直到找到解脱的方法。轮回的具体形式和存在取决于一个人的业力(karma),即过去行为的结果积累善行会导致更好的下一轮生命,而积累恶行则可能导致更痛苦的存在

轮回的目标是通过觉悟和解脱,彻底摆脱这个循环。佛教中,达到解脱的境地被称为涅槃(Nirvana)。涅槃的实现意味着彻底结束痛苦的循环,超越轮回,达到永恒的安宁和解放。

轮回是一个复杂的哲学概念,在佛教和印度教中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它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类生与死以及痛苦起因的模型,并寻求解脱的方法。对于信仰佛教或印度教的人来说,理解和应用轮回的概念可以帮助他们在修行中找到解脱和内心平静的路径。

2.2 大多数人的的十二因缘轮回

十二因缘(Twelve Nidanas)是佛教中关于轮回和痛苦起因的概念,它描述了众生在轮回中的因果链条。

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的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的心灵寄托。

以下是十二因缘的顺序:

  1. 无明(Avidya):无明指无知或迷惑,是痛苦轮回的根本原因。无明使得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真相。无明,也是生之后的初始状态。

  2. 行(Samskara):行是基于无明而产生的行为、动作、思维和意识。这些行为包括身体和口语上的行为,以及心理上的动作

  3. 識(Vijnana):識指意识、感知或知觉。識是通过感官接收信息并做出反应的过程。

  4. 名色(Nama-rupa):名色包括心理和物质层面的元素。心理包括感知、感觉、意识等,物质包括身体和物质对象。

  5. 六入(六入观)(六入觀)(六入观音)(Soldier):六入指人类通过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接收外界信息。

  6. 触(Sparsa):觸是感官和感知对象之间的接触。感官和感知对象的接触引发感觉和欲望。

  7. 受(Vedana):受指感受或体验。它是对感触的感觉和反应,有无明、喜悦、痛苦等不同的感受。

  8. 渴望(Trsna):渴望指对感受的贪欲或渴望。渴望追求着感受的满足和欲望的实现。

  9. 取(Upadana):取指对于渴望的执着和追求。我们会为了满足渴望而紧紧抓住事物,执着于得到或保持它们。

  10. 有(Bhava):有指生命的存在或个体的存在。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欲望决定了我们的存在方式。“有”的本质是“业力”,“业力”决定人死后重生进入六道中的哪一道,决定后世的情形。

  11. 生(Jati):生指转生或投生到某一个具体的存在中。这是因为前述因缘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生是指投胎,出生。并非是喜事,按照六道轮回理论,生有六种不同的状态,即六道,不同的状态,痛苦程度是不同的,即便是人生,也是痛苦的。其他,如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会更加的痛苦,只有天道是幸福和快乐的。当然,天道还属于六道中轮回,只不过是善报和业力的结果。佛修行的目的并非轮回进入天道,而是脱离十二因缘,脱离六道,进入涅槃永生的状态。

  12. 老死(Jaramarana):老死指老化和死亡。一旦投生到某个存在,最终都将面临老化和死亡的命运。老死是生的结果,也是投胎(生)的必然!!只有脱离生死轮回,进入涅槃永生.一旦死亡,个体就回归和还原到无名的状态!!!

    有生就有老和死。随著生命的流逝,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便是“老”,最后呼吸停止,诸蕴离散,身坏命终,则是“死”。不过,老死并非有情的全部灭亡,老死的是色身业识却与无明和行,重复另一轮的生命流转,因此,老死之后就是无名,开始新一轮的轮回

    现在世的爱、取、有三支苦因,会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苦果。

        十二因缘描述了人类轮回的过程,从无明开始,通过行、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生老死的循环。佛教的目标是通过觉悟和修行,断除因果连锁,解脱出轮回的苦难,达到涅槃的境地。了解十二因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痛苦起因的过程,从而探索解脱的道路。

备注:

按照个人的理解,应该先老死,然后再生。即“有”-》“老死”-》“生” -》“无名”。

“生”即投生,六道轮回。生是死的必然结果,死并非消亡,死后即重生,即进入六道轮回。

不太理解,为啥“有”之后是生,最后才是老死。

  1. 有(Bhava):有指生命的存在或个体的存在。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欲望决定了我们的存在方式。“有”的本质是“业力”,“业力”决定人死后重生进入六道中的哪一道,决定后世的情形。

  2. 老死(Jaramarana):老死指老化和死亡。一旦投生到某个存在,最终都将面临老化和死亡的命运。老死是生的结果,也是投胎(生)的必然!!只有脱离生死轮回,进入涅槃永生.一旦死亡,个体就回归和还原到无名的状态!!!

    有生就有老和死。随著生命的流逝,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便是“老”,最后呼吸停止,诸蕴离散,身坏命终,则是“死”。不过,老死并非有情的全部灭亡,老死的是色身业识却与无明和行,重复另一轮的生命流转,因此,老死之后就是无名,开始新一轮的轮回

  3. 生(Jati):生指转生或投生到某一个具体的存在中。这是因为前述因缘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生是指投胎,出生。并非是喜事,按照六道轮回理论,生有六种不同的状态,即六道,不同的状态,痛苦程度是不同的,即便是人生,也是痛苦的。其他,如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会更加的痛苦,只有天道是幸福和快乐的。当然,天道还属于六道中轮回,只不过是善报和业力的结果。佛修行的目的并非轮回进入天道,而是脱离十二因缘,脱离六道,进入涅槃永生的状态。

  4. 无明(Avidya):无明指无知或迷惑,是痛苦轮回的根本原因。无明使得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真相。无明,也是生之后的初始状态。无明也是前世业力和修行的结果!!!要想脱离无明,就需要前世修行,如果前世修行,即使死亡重生(六道轮回)后,也能脱离无明的初始状态。

2.3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的关系

2.4 十二因缘的现实意义

十二因缘的现实意义在于帮助我们理解生命和痛苦的起因,并提供了一种认识和转化自身的方法。以下是十二因缘的现实意义:

  1. 深入理解因果关系:十二因缘揭示了一切现象个体发生和存在都是由于无数因素和条件的相互作用。它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当前的状况和境遇并非偶然或命中注定,而是由过去的行为和动机所决定。这种理解提醒我们对自身行为的责任和选择。

  2. 觉察和觉知:通过了解十二因缘,我们可以更加觉知和觉察我们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我们意识到这些是由某些特定因素和条件所引发的,而不是凭空发生的。这种觉察和觉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谨慎和有意识地行动,避免被负面因素所驱使。

  3. 解脱痛苦的路径:十二因缘指出痛苦的起因,并提供了一种通过修行和解脱来摆脱痛苦的方法。通过觉悟和改变自身的行为和心态,我们可以逐渐解除造成痛苦的因果连锁。这种修行的路径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慈悲、智慧和平静,从而达到内心的和谐与解脱。

  4. 个人责任和道德观念:十二因缘强调个体的行为和动机对于未来存在的影响。它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意识到善行和恶行的结果。这种观念有助于激发人们对道德和伦理的关注,使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世界的影响。

  5. 接受和宽容:十二因缘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受到过去因果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对他人的行为和处境保持宽容和接纳。这种观念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同情心和理解,减少冲突和争执。

综上所述,十二因缘的现实意义在于让我们深入理解因果关系、培养觉知和责任感,提供了解脱痛苦的路径,唤起个人责任和道德观念,并培养接受和宽容的态度。通过应用十二因缘的概念,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有意识地行动,提高自身的修行水平。

2.5 十二因缘与生命剧本

二因缘与生命剧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类比。生命剧本是指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生旅程和经历,以及其中的各种事件、挑战和机遇。

十二因缘描述了轮回中众生的因果连锁,从无明开始,经过行、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生老死的循环。每个人经历的生命剧本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因果连锁,由过去的行为、选择和条件决定

在生命剧本中,我们扮演着主角的角色。我们的思想、意识、行为和选择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类似地,十二因缘中的行、識、名色等因素也都是造成轮回和痛苦的原因。

我们的生命剧本和十二因缘之间的关系表明,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会影响我们将来的投生和存在。如果我们做出善行并培养正面的心态,我们的生命剧本可能会变得积极、快乐和有意义。相反,如果我们陷入无明和负面的行为,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苦难和挑战。

尽管十二因缘和生命剧本的概念有一定的联系,但值得强调的是,生命剧本不仅受到过去的因果关系的影响,还受到我们现在和未来的选择和行为的影响。我们在每一个时刻都有选择和改变的自由。通过觉察和觉知自身,我们可以在生命剧本中创造积极和有意义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对待十二因缘中的因果连锁,通过修行逐渐解脱痛苦,达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2.6 改变定数,打破轮回律

十二因缘和生命剧本揭示了个体生命中的因果关系和条件,但并没有否定个人的自由意志和改变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内心的修行来塑造我们自己的未来,超越过去的因果联系,创造积极、有意义的人生。

通过修行和觉知的实践,我们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打破轮回律

在佛教中,轮回律指的是众生在无明和贪爱嗔痴的驱使下,不断投生死亡的循环。轮回的原因在于无明和贪爱嗔痴造成的业力和愿望的驱使。通过觉知和修行,我们可以逐渐破除无明,并摆脱贪爱嗔痴的束缚,从而打破轮回律

修行的目的是认识自己的内心,并将其净化,最终达到开悟和解脱。通过觉知和修行,我们可以逐渐去除贪瞋痴的执着,培养慈悲心和智慧,超越轮回的束缚

虽然改变定数和打破轮回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佛教教导我们,通过不断修行和培养内心的正念和智慧,我们可以走向解脱和解除轮回的束缚。这需要坚定的决心、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深入的实践。

三、六道轮回

3.1 什么是六道

在六道轮回的概念中,"道"一词指的是不同的存在境界或状态。它们描述了个体可能经历的各种生命状态,包括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每个"道"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存在境况和体验或生命存在的形式或状态,被用来描述个体在轮回中所处的位置。这些境界反映了个体的因果行为和业力的结果。

在佛教和印度教中,修行的目标是超越六道轮回,脱离轮回之苦,达到解脱的境地,也就是涅槃。进入涅槃后,生命就不在轮回,处于一种永生的状态。

通过修行,个体可以超越六道之外的某些境界,脱离轮回的轮轴,从而摆脱无尽的生死轮回。

六道轮回是一个在佛教和印度教传统中的概念,它描述了生命存在的六个不同的境界或状态。根据这个概念,一个人可以在这六个道路中经历多次轮回,直到达到解脱的境界。这六道分别是:

  1. 天道:天道表示在一个神秘的天堂中的存在,享受无尽的幸福和快乐。它被认为是对善行的奖励,但也可能成为轮回的陷阱,因为福报会耗尽而被迫再次转世

  2. 人道:人道是人类的存在境界,人类在这个世界中体验生与死、喜悦与痛苦。人道被认为是一种机会,可以通过修行和积累福德来摆脱轮回。

  3. 阿修罗道:阿修罗道指的是在贪婪和嫉妒中沉迷和痛苦的存在境界。在这个道路上的生命通常被束缚在无法满足欲望的状态中,并且缺乏真正的满足感。

  4. 畜生道:畜生道是指在愚昧和无知中生活的存在境界。在这个道路上的生命可能陷入无尽的痛苦、饥饿和无法满足的欲望之中。

  5. 饿鬼道:饿鬼道代表着在贪欲和渴望中受苦的存在境界。在这个道路上的生命经历着常常感到饥饿、渴望和满足不了的状况。

  6. 地狱道:地狱道是指在无尽痛苦和折磨中存在的境界。在这个道路上的生命经历着极度的痛苦和无尽的苦难。

六道轮回的目的是教导人们通过修行和精神解脱来超越轮回,最终达到涅槃(解脱)的境地。这个概念在佛教和印度教中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可以根据具体的信仰系统有所区别。

3.2 六道轮回与十二因缘什么关系

六道轮回十二因缘是佛教中两个相关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个体在轮回中的存在和轮回的原因。

六道轮回描述了个体在不同的存在境界中循环转生的状态,包括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每个道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境况和体验

十二因缘则是解释了个体在轮回中转生的原因和过程。它描述了造成个体转生和经历不同道的原因链条。这十二个因缘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和老死。

无明(无智)是最根本的原因,导致贪、嗔、痴等烦恼行为(行),这些烦恼行为产生种子(识),种子激活进而形成心识和身体(名色),从而使个体通过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外界,进一步引发触、受、爱、取、有、生和老死等各个层面的因缘关系。

因此,十二因缘给出了造成个体在不同道转生的原因链条,而六道轮回则描述了个体在不同道境况中的存在和体验。两个概念可以互相补充,帮助理解个体在轮回中循环转生的全过程和原因。

这篇关于[机缘参悟-142] :一个软件架构师对佛学的理解 -6- 从计算机和数学的角度理解佛家的“因果”与十二因缘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701841

相关文章

一文带你理解Python中import机制与importlib的妙用

《一文带你理解Python中import机制与importlib的妙用》在Python编程的世界里,import语句是开发者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各种功能和库的大门,下面就跟随小... 目录一、python import机制概述1.1 import语句的基本用法1.2 模块缓存机制1.

使用C#代码计算数学表达式实例

《使用C#代码计算数学表达式实例》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如何使用C#语言来计算数学表达式,该程序通过使用Dictionary保存变量,定义了运算符优先级,并实现了EvaluateExpression方法来... 目录C#代码计算数学表达式该方法很长,因此我将分段描述下面的代码片段显示了下一步以下代码显示该方法如

深入理解C语言的void*

《深入理解C语言的void*》本文主要介绍了C语言的void*,包括它的任意性、编译器对void*的类型检查以及需要显式类型转换的规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目录一、void* 的类型任意性二、编译器对 void* 的类型检查三、需要显式类型转换占用的字节四、总结一、void* 的

深入理解Redis大key的危害及解决方案

《深入理解Redis大key的危害及解决方案》本文主要介绍了深入理解Redis大key的危害及解决方案,文中通过示例代码介绍的非常详细,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学习价值,需要的朋友们下面随着... 目录一、背景二、什么是大key三、大key评价标准四、大key 产生的原因与场景五、大key影响与危

深入理解C++ 空类大小

《深入理解C++空类大小》本文主要介绍了C++空类大小,规定空类大小为1字节,主要是为了保证对象的唯一性和可区分性,满足数组元素地址连续的要求,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目录1. 保证对象的唯一性和可区分性2. 满足数组元素地址连续的要求3. 与C++的对象模型和内存管理机制相适配查看类对象内存在C++中,规

如何测试计算机的内存是否存在问题? 判断电脑内存故障的多种方法

《如何测试计算机的内存是否存在问题?判断电脑内存故障的多种方法》内存是电脑中非常重要的组件之一,如果内存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电脑出现各种问题,如蓝屏、死机、程序崩溃等,如何判断内存是否出现故障呢?下... 如果你的电脑是崩溃、冻结还是不稳定,那么它的内存可能有问题。要进行检查,你可以使用Windows 11

认识、理解、分类——acm之搜索

普通搜索方法有两种:1、广度优先搜索;2、深度优先搜索; 更多搜索方法: 3、双向广度优先搜索; 4、启发式搜索(包括A*算法等); 搜索通常会用到的知识点:状态压缩(位压缩,利用hash思想压缩)。

uva 10014 Simple calculations(数学推导)

直接按照题意来推导最后的结果就行了。 开始的时候只做到了第一个推导,第二次没有继续下去。 代码: #include<stdio.h>int main(){int T, n, i;double a, aa, sum, temp, ans;scanf("%d", &T);while(T--){scanf("%d", &n);scanf("%lf", &first);scanf

uva 10025 The ? 1 ? 2 ? ... ? n = k problem(数学)

题意是    ?  1  ?  2  ?  ...  ?  n = k 式子中给k,? 处可以填 + 也可以填 - ,问最小满足条件的n。 e.g k = 12  - 1 + 2 + 3 + 4 + 5 + 6 - 7 = 12 with n = 7。 先给证明,令 S(n) = 1 + 2 + 3 + 4 + 5 + .... + n 暴搜n,搜出当 S(n) >=

uva 11044 Searching for Nessy(小学数学)

题意是给出一个n*m的格子,求出里面有多少个不重合的九宫格。 (rows / 3) * (columns / 3) K.o 代码: #include <stdio.h>int main(){int ncase;scanf("%d", &ncase);while (ncase--){int rows, columns;scanf("%d%d", &rows, &c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