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MBA案例分析(行销与营销之营销三),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案例三]
多美公司的全球协同营销
创业于1924年日本多美工业股份公司,主要从事玩具的制造与销售,80年代初,销售额即达213.72亿日元。在几十年的经营生涯中,多美公司的全球营销战术为世人瞩目。
一、到海外去办厂
50年代多美公司的出口销售额占年销售总额的80%左右。但自60年代中期开始,出口迅速下降。到1970年,日本玩具产业对美出口的霸主地位,终于被香港所取代。多美公司的出口率也从80%左右急剧下降到1969年的10%左右。
美国的买主依然前往日本。然而,他们只是为了获取信息、收集样品而来,在日本只作短暂的停留后,又前往香港,让香港的玩具制造商根据日本样品制造产品,然后,再销往美国。
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又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具有外贸优势。在出口玩具方面,香港比日本的条件更为有利。但多美公司产品开发能力强,质量管理有诀窍。如果能把这两大优势搬到香港去与香港制造商合作,那就如虎添翼。
1969年11月和1970年4月,多美公司两次派人前往香港进行调查。
1970年8月,在香港设立了当地法人——多美香港有限公司,投资594万日元,生产委托当地的玩具制造商进行。公司把有关的技术专家和质量管理专家派到当地委托加工工厂,深入车间现场,监制产品质量,并对外运的产品进行抽查,由于多美公司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获得了美国买主信任,创业第一年就 获得了利润。但在以后的发展中,公司接二连三地碰到委托生产工厂提出的提高加工费的要求,面对这一局面,公司深切地感受到海外必须拥有自己的工厂。
海外事业部部长官本根据社长富山允“放眼全球”的指令,调查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爱尔兰、西班牙、希腊、伊朗等国。经过50天的实地调查,宫本认为,新加坡是最适宜的海外工厂立足点。
因为新加坡靠近美国,作为自由港,港湾设施齐全;政治上稳定;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享受发达国家提供的特惠关税;能够自由地向法国出口;当地政府能够保证企业开展自由经营活动;等等。
1972年7月,社长富山允亲自前往新加坡,与政府签订了租借工厂的合同。并于当年10月5日,出资1.8亿日元,设立了当地法人——多美新加坡有限公司。出资者除多美公司 (60%)外,还有住友商事(25%)和旭化成公司 (15%)。
1973年7月,该厂全面开工,当年就获得利润。然而,这一年的11月,遭受了石油危机的冲击,作为原材料的塑料价格暴涨,工厂陷入了困境。同时,由于美国市场上销售能力的下降,不能稳定地向新加坡工厂订货。作为对美出口的生产据点——新加坡工厂的形势更为严峻。
当时,多美公司在美国没有一个推销员。美国市场的开拓,全权委托给代理商,工厂仅根据代理商的订货,进行生产。这时,富山允社长开始考虑,怎样形成依靠自身力量,开拓国际市场的体制。
二、建立自己的推销队伍
多美公司海外事业部部长宫本曾说:“在美国市场上,利用自己的商标,自己销售,这是制造商梦寐以求的。”
多美公司是如何掌握出口诀窍的?宫本认为:“掌握出口业务诀窍并不难,关键在于有合适人选。”
1971年,在多美新加坡有限公司设立的同时,已开始为打进美国开展调查。这一年,富山允就几赴美国,调查美国市场,并努力发掘人才。
在多美美国有限公司的创设中,有一位美国人起了重要作用。他叫卡罗·福契,以前是美国玩具制造商,曾任埃罗德公司的技术部长。多美公司曾经和埃罗德公司从事过交易。埃罗德公司倒闭后,福契高度评价多美公司玩具产品开发能力的质量管理,所以,很乐意协助设立——多美美国有限公司。
1973年3月,多美美国有限公司成立了,资本为1亿日元。最初的职工为29人。公司的事务所和工厂位于洛杉矶郊外的卡松市。
由于创立了多美美国有限公司,在美国的销售活动全部由该公司经营。经过3年的努力,依靠本公司销售队伍,取得了巨大的效果。到多美美国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时,就业人员已发展到500人。
事实证明,由公司的推销队伍从事销售活动比单纯依靠代销商要好得多。
代销商不断从各渠道收集能够销售出去的商品,卖上一、二年,到第三年又把精力投向新的商品,对原有商品就淡漠了。公司的推销员则实行一种长期推销的方法。他们对有些玩具一开始就考虑折旧。如在三五年内,销售量达到30万或50万个,就可以按照这一数量订价。所以价格比委托代销商时便宜,受顾客欢迎。
1982年,多美美国有限公司对销售网络作了大规模的调整。仅在得克萨斯、佛罗里达等少数地区设立销售店,大多数地区都由本公司的推销员(约100人)从事销售活动,终于建立了用自己的双手开拓美国市场这一有效的销售体制。
三、全球协力竞争
多美公司于1970年8月,在海外设立了第一家多美新加坡有限公司;多美英国有限公司是1982年12月创立的。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多美公司共设立了8家海外有限公司及海外办事处。
海外据点的资金合计为13.16亿日元,为日本两家母公司资金额 (约4亿日元)的3倍以上。从就业人员看,日本两家母公司为1715人,海外据点总共为1409人,约占80%。日本两家母公司的销售额为480亿日元,海外公司基本上达到同一规模。
多美公司的海外开拓仅有13年的历史,但已经具备世界企业、跨国公司的性质。
多美公司在国际经营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利用众多的海外据点,开展全球性的协力竞争。该公司的海外据点,并不是各自独立行动的,而是相互紧密结合,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海外市场中,以美国商场的占有率最大,因此,协力竞争是以美国的子公司为中心展开的。
多美美国有限公司1982年底销售额虽高达1.2亿美元,但其中85%是来自海外生产据点的进口产品销售额,当地生产只占15%。在全球性协力竞争体制下,各企业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日本,以生产高附加价值的电子尖端产品为主。新加坡工厂的工资水平是日本的50%,和香港、台湾、澳门比较,可以节约外发生产的费用。因此,主要生产劳动花费较多的产品,如机械,玩具等。多美美国有限公司在当地生产的有大型商品,如儿童踏板车、三轮车、小手推车、轿车等,这是因为大型商品运输费用高,而美国的原材料(塑料、橡胶等)便宜,生产率也高。生产大型商品,操作工需要有体力,在这方面,美国人胜过日本人。
除大型商品外,美国当地还生产外壳和进行组装,机械来自日本或其它国家,机械小巧、轻便,运输费用低廉,所以,比进口成品有利。包装也一样,美国的纸张价格便宜,包装设计也较先进。多美公司充分利用了国际分工体制的优势,并取得了成果。
多美公司全球战略中,富有深远意义的一招是产品从日本流向海外,几乎不存在返销。
如果光看生产成本,香港、新加坡要比日本便宜。这是因为工资成本相对悬殊,然而,进口到日本要加关税,成本的差距就缩小了。
再一个原因是交货期问题。日本的工厂一般是接到订货后一个月、最快20天交货。但海外不可能做到那么快交货。新加坡的工厂生产的金属玩具,部分零件还必须在日本制造。生产这些零件需要花费20天到一个月时间。这些零件造好后要送到新加坡组装,然后再把这些组装好的成品运回日本。经过这样往返循环,最快也得花费2~3个月时间,因而不适应日本市场的订货要求。
在欧洲大陆市场上,原来是通过多美联邦德国有限公司开展销售的。以后,在各主要国家设立销售公司,根据各国的市场状况,利用各自的销售公司开展不同的销售。中南美、澳大利亚、中东、东南亚等销量不多的市场,则委托给海外的各家据点,就近出口。如多美加拿大有限公司的一部分产品出口到中美,新加坡子公司则向中东、澳大利亚等市场出口。
多美公司的产品开发也根据各自的市场需求,从事不同的发明。逐渐由原先日本集中开发的体制向日、美、欧共同开发的体制转移。
四、成功的关键
在几十年的经营发展中,多美公司成功地实行了全球战略。这一全球战略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设立海外制造子公司,作为出口的生产基地。多美公司在香港、新加坡、台湾、澳门设立生产基地,但并不是为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上出售,而是把产品销售到以美国为主的海外市场。
二是全球的协调行动。多美公司各海外据点已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互相依存,协力竞争。
三是具有全球管理体制。首先是把日本职工派往海外据点以及让日本职员短期出差。通常由当地人任社长,但生产据点则由日本人担任相当社长的重要职务。其次是定期召开一系列会议,如4月产品会议、6月商品会议、7月技术会议、8月海外经理会议、9月经营会议。
多美公司的全球战略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其关键在于重视产品开发。“没有开发就没有玩具厂”这句名言是多美公司创业者富山荣市郎一生遵循的经营哲学,并为现任社长富山允所继承。
玩具是否畅销,取决于造型和设计的娱乐性、奇特性及新颖性。购买者对价格并不敏感,玩具虽便宜,但不好玩,就卖不出去。因此,最重要是发明孩子们所喜欢的商品并推向市场,至于如何生产价廉商品,则是第二位的。玩具产业的另一特征,在于产品生命周期短。
去年畅销而今年滞销的商品屡见不鲜。能连续畅销5年的商品是十分罕见的。玩具的产品生命周期平均为3年左右。正因为如此,每年有三分之一的产品等待更新。因此,必须具有市场需求的观察力和新产品的开发力。
多美公司竭尽全力培养从事开发的人才,公司建立了把10%的职工用于从事开发的人事制度。努力面向海外进行产品开发,以优质商品来振兴、开拓世界市场。
讨论:
①多美公司在遭受石油危机的时期是采取怎样的办法度过难关的?
②多美公司的海外市场情况如何?依据什么指导思想开拓的?
③讨论:“没有开发就没有玩具厂”,这句话在当代商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篇关于MBA案例分析(行销与营销之营销三)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