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Vue响应式原理学习总结3:渲染watcher,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终于到了渲染watcher
,看完这篇文章的内容后,大家就可以实现一个响应式系统了,并且能够在页面上有所体现。
源码地址:gitee
系列文章:
1. 基本原理
2. 数组的处理
4. 最终章
Vue项目总结系列文章:
- 基础架构
- 登录与权限控制
持续更新中。。。
什么是渲染Watcher
vue
中有多种watcher
,我们之前实现的watcher
类似于Vue.$watch
,当依赖变化时执行回调函数。而渲染watcher
不需要回调函数,渲染watcher
接收一个渲染函数而不是依赖的表达式,当依赖发生变化时,自动执行渲染函数
new Watcher(app, renderFn)
复制代码
那么如何做到依赖变化时重新执行渲染函数呢,我们要先对Watcher
的构造函数做一些改造
constructor(data, expOrFn, cb) {this.data = data// 修改if (typeof expOrFn === 'function') {this.getter = expOrFn} else {this.getter = parsePath(expOrFn)}this.cb = cbthis.value = this.get()
}// parsePath的改造,返回一个函数
function parsePath(path) {const segments = path.split('.')return function (obj) {for (let key of segments) {if (!obj) returnobj = obj[key]}return obj}
}
这样,this.getter
就是一个取值函数了,get
修改
get() {pushTarget(this)const data = this.dataconst value = this.getter.call(data, data) // 修改popTarget()return value
}
要想依赖变化时重新执行渲染函数,就要在派发更新阶段做一个更新,因此,update
方法也要进行修改:
update() {// 重新执行get方法const value = this.get()// 渲染watcher的value是undefined,因为渲染函数没有返回值// 因此value和this.value都是undefined,不会进入if// 如果依赖是对象,要触发更新if (value !== this.value || isObject(value)) {const oldValue = this.valuethis.value = valuethis.cb.call(this.vm, value, oldValue)}
}function isObject(target) {return typeof target === 'object' && target !== null
}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了,为什么不能直接用this.getter.call(this.data)
来重新执行渲染函数呢,这就涉及到下文要提到的重新收集依赖了。但是在此之前,要先解决一个问题:依赖的重复收集
重复的依赖
看这样一个例子
<div>{{ name }} -- {{ name }}
</div>
如果我们渲染这个模板,那么渲染watcher
就会依赖两次name
。因为解析该模板时,会读取两次name
的值,就会触发两次getter
,此时Dep.target
都是当前watcher
,在depend
方法中,
depend() {if (Dep.target) {dep.addSub(Dep.target)}
}
依赖会被收集两次,name
变化时就会触发两次重新渲染。因此vue
采用了以下方式
首先为每个dep
添加一个id
let uid = 0constructor() {this.subs = []this.id = uid++ // 增加
}
复制代码
watcher`修改的地方比较多,首先为增加四个属性`deps, depIds, newDeps, newDepIds
this.deps = [] // 存放上次求值时存储自己的dep
this.depIds = new Set() // 存放上次求值时存储自己的dep的id
this.newDeps = [] // 存放本次求值时存储自己的dep
this.newDepIds = new Set() // 存放本次求值时存储自己的dep的id
每次取值完毕后,会交换
dep
与newDep
,并将newDep
清空,下文会讲到
我们的思路是,当需要收集watcher
时,由watcher
来决定自己是否需要被dep
收集。在上面的例子中,假设对name
取值时,watcher
被dep1
收集,第二次对name
取值时,watcher
发现自己已经被dep1
收集过了,就不会重新收集一遍,代码如下
// dep.depend
depend() {if (Dep.target) {Dep.target.addDep(this) // 让watcher来决定自己是否被dep收集}
}// watcher.addDep
addDep(dep) {const id = dep.id// 如果本次求值过程中,自己没有被dep收集过则进入ifif (!this.newDepIds.has(id)) {// watcher中记录收集自己的dpthis.newDepIds.add(id)this.newDeps.push(dep)if (!this.depIds.has(id)) {dep.addSub(this)}}
}
现在解释一下最后一个if
,考虑重新渲染的情况:watcher
依赖name
,name
发生了变化,导致watcher
的get
方法执行,会重新对name
取值,进入addDep
方法时,newDepIds
是空的,因此会进入if
,来到最后一个if
,因为第一次取值时,dep
已经收集过watcher
了,所以不应该再添加一遍,这个if
就是这个作用。
《Vue技术内幕》总结的很好:
newDeps
和newDepIds
用来再一次取值过程中避免重复依赖,比如:{{ name }} -- {{ name }}
deps
和depIds
用来再重新渲染的取值过程中避免重复依赖
再执行get
方法最后会清空newDeps,newDepIds
cleanUpDeps() {// 交换depIds和newDepIdslet tmp = this.depIdsthis.depIds = this.newDepIdsthis.newDepIds = tmp// 清空newDepIdsthis.newDepIds.clear()// 交换deps和newDepstmp = this.depsthis.deps = this.newDepsthis.newDeps = tmp// 清空newDepsthis.newDeps.length = 0}
依赖的重新收集
我所理解的依赖重新收集包括两部分内容:收集新的依赖和删除无效依赖。其实收集新依赖再上面的代码中已经有所体现了,虽然前面的代码中对重复依赖做了很多判断,但是能够收集到依赖的基本前提是Dep.target
存在,从Watcher
的代码中可以看出,只有在get
方法执行过程中,Dep.target
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在update
方法中使用了get
方法来重新触发渲染函数,而不是getter.call()
。并且重新收集依赖是必要的,比如使用了v-if
的情况,因此,现在的响应式系统比之前的固定依赖版本
又有了很大进步。
至于删除无效依赖部分,可以在cleanUpDeps
中添加如下代码
cleanUpDeps() {// 增加let i = this.deps.lengthwhile (i--) {const dep = this.deps[i]if (!this.newDepIds.has(dep.id)) {dep.removeSub(this)}}let tmp = this.depIds// ...
}
在求值结束(也就是依赖收集结束)后,如果本次求值过程中,发现有些dep
在上次求值时收集了自己,但是这次求值时没有收集自己,说明该数据已经不需要自己了,将自己从dep
中删除即可
// Dep.js
removeSub(sub) {remove(this.subs, sub)
}function remove(arr, item) {if (!arr.length) returnconst index = arr.indexOf(item)if (index > -1) {return arr.splice(index, 1)}
}
这样,我们的响应式系统就比较完整了
总结
其实所谓的渲染watcher
和其他的watcher
区别不大,只是依赖变化时自动执行渲染函数而已,上文中提到的重复依赖的处理,依赖重新收集是通用的。
下一篇文章将会做一个简单的模板编译器,让我们的响应式系统与页面渲染相结合,并且会实现v-model
的双向绑定,请大家关注。
如果各位看官感觉文章还可以的话,就请点个赞吧!!!
这篇关于Vue响应式原理学习总结3:渲染watcher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