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独角兽企业重金招聘Python工程师标准>>>
——《易中天文集》第十四卷前言
2006年开始,央视的“百家讲坛”,成了公众和媒体高度关注的电视栏目。收视率虽然不高,见报率却不低。网络上的议论,更是此起彼伏。这股热乎劲,一直延续到了2007年和2008年。于是,当时的制片人万卫和总策划解如光,就觉得可以也应该讲点别的东西了。至少,学术性和思想性,可以再强一点。
这并不奇怪。百家讲坛,原本就是由一些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怀的电视人鼓捣出来的。目的,则是要传播知识和思想。然而一开始,却举步维艰。虽然邀请了一大批重量级的学者和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和学界泰斗,收视率却接近于零。整个栏目,面临着末位淘汰。生存毕竟是第一位的。何况你请来的嘉宾再牛,宣讲的内容再好,没人看,也是白搭。所以,万卫接手以后的当务之急,竟是“救亡图存”。
不过,有理想的人,不会满足于温饱。生存不再成为问题,追求与情怀就会冒了出来。正好, 2007年3月8日,《品三国》(下)书稿完成。我为这部书稿,撰写了一篇“计划外”的结束语。目的,是想对这段历史,做一个学术和思想的梳理。毕竟,我并不希望观众和读者,只是看了“热闹”,也得有点“门道”才行。但这门道,多半只能诉诸文字。做成电视节目,则恐怕困难。
然而,中央电视台当时的社教中心主任张宁看了以后,却主张把这部分也录制出来。于是,百家讲坛的《品三国》,就从原先计划的48集,变成了52集。5月20日,新增加的四集录制完毕。节目播出后,收视率并不低,甚至还略高一点,反响也不错。
这下子我们心里有数了:思想学术的内容,也能讲,而且应该讲,必须讲。
结果,就有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选择这个话题,原因也很简单:在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史上,春秋战国,是黄金时代;百家争鸣,是华彩乐章;先秦诸子,则是泰山北斗。要讲就讲最好的。继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这个题目,无疑是首选。
何况心里也多少有底。第一,我读研时的专业,原本是中国古典文学,先秦诸子是必读之书。后来做“中国美学史”,也得反复去读。第二,2007年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文化遗产月”,百家讲坛录《我读经典》系列,我做第一讲,题目就是《我读先秦诸子》。第三,2007年4月25日,我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演讲,讲的也是同样的内容。当时,有人觉得这个题目“太学术”,担心没有人来听。结果,却是人满为患,盛况空前。为了给蜂拥而至的听众增加座位,演讲还推迟了半个小时。
不过,这个选题虽然好,难度也大。为此,百家讲坛栏目组开了多次研讨会。除了万卫和解如光,他们的领导魏淑清,外聘的策划陈爵,以及栏目组全体编导,都参加。负责这个节目的编导,则从全组竞聘,正可谓“竭尽全力”。
我自己当然也不敢怠慢。从2007年11月开始动手,到2008年9月17日全稿完成,其间的艰难曲折,大约是只有自己才知道了。别的不说,单是结构性调整,就有多次。具体表述的字斟句酌,就更是一言难尽。毕竟,这是体现我们理想、追求和情怀的事情,岂能视为儿戏?也毕竟,这是跟我们民族先贤对话的过程,岂能马马虎虎?
现在看来,这个节目和这本书,还是有些“叫好不叫座”。收视率跟《品三国》比,倒是没多少差距(可见这玩意儿也未必靠得住);媒体的反应,却是冷淡得多。图书的发行量,则不到《品三国》(上)的十二分之一。其实,有这个数,也是“超级畅销书”了。只不过,前面放着三百多万册的标杆,二十五万册,就只能“小巫见大巫”。
说起来,这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读什么书,看什么节目,毕竟是人家自己的事。你不能要求大家,要求所有人,兴趣、爱好、关注点,都跟你一样。实际上,二十五万册图书,并非只有二十五万读者。有这么多的人读先秦诸子,该知足了。
何况我也好,百家讲坛的同仁也好,做这个课题,除了社会责任,也是为了自己心安。节目做了,播了,书也出了,我看就可以了。
是的,不过尽力而为,但求问心无愧,如此而已。
易中天
2010年12月4日
《易中天文集》共16卷,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十四卷收录《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文集目前只在当当网有售。
本文刊载于2011年8月18日《南方都市报》,责任编辑刘炜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