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低头族”学生为何要听你讲课?,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狼来了
去年,学校的教学区域Wifi全覆盖了。得知喜讯,老师们奔走相告——这下终于可以随时上校园网查资料了。
教务处的老师不失时机地给大家泼了盆冷水:学生们手机上网也更方便了。上课还能不能抬头听讲,就看您的本事了……
听到这句话,您做何感想?
“低头族”真的那么可怕吗?
维基百科上面是这样定义“低头族”(Mobile Phone Addicts)的:
指一些随时随地长时间低着头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行动装置,经常机不离手的人。
其实,把手机称为“行动装置”实在有些低估它了。那简直就是个外置人体器官!
别觉得夸张。想想看,你平均多长时间低头看一下手机?
因人而异。对大多数人来说,比呼吸频率会低一些,但肯定比吃饭频率高许多。
我见过许多尴尬的社交场合。许多人一言不合就拿出手机来,把别人晾在一边。自顾自皱眉、微笑,甚至放声大笑!
打开手机,真的有许多事情可做。例如记笔记、查字典、定日程、回邮件、看新闻、玩儿游戏……
真的有学生上课玩儿手机游戏啊!而且有时候粗心大意还忘了静音!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些应用都是次要的。下面这个功能的重要性更恐怖:
社交。
对,我这里说的就是微信。
QQ时代人们还经常问的一句“在吗?”现在还有人问吗?
微信不在线?那肯定是手机没电了呗!
微信的月活跃用户在2016年已经超过8亿。这里面当然有通讯需求。大家现在谁还用短信、飞信、易信啊?微信简直就是通吃。
可是你打开微信真的只是为了通讯?别开玩笑了。
大部分人不是在发朋友圈,便是在刷朋友圈。
你自拍了美颜照片,又拍了美食和美景,发完了朋友圈之后干嘛?
刷啊。看点赞,评回复啊。不亦乐乎。
刷朋友圈的频率有多高?每隔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如果没有看到红点儿(朋友圈新消息通知)出现,有的人会如坐针毡。拿起手机来,仔细检查是不是网络断掉了。
老师们,学生以这频率低头看手机,您觉得他们还听得进去您讲的是啥吗?
资源争夺战
有的老师很不满地问学生:你那朋友圈就这么好看吗?!
他可能嘴上没说啥,但心中的答案是——确实很好看。
朋友圈里的人,有些跟你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工作、共同的利益,还有些根本就是一家人好不好?因为有相似之处,所以就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你可以在朋友圈里面不时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例如我是天津人,突然出现的一篇讲述天津早餐品种和推荐餐馆的文章就很容易让我点赞。
我是个大学老师,关于要取消高校教师编制的新闻在我的朋友圈里面肯定有许多人在转发和讨论。
我是个家长,因此儿童健康、安全,以及绘本选择等内容肯定能引起我的注意。
不仅是话题吸引人,朋友圈转发的许多公众号文章内容也很好啊。
经常有人纳闷——这帮写公众号文章的人是不是吃饱了撑的?花那么多时间写了文章,免费让别人看。这不是赔本赚吆喝吗?
不是。
他们在竞争一项资源,一项现今社会最为稀缺的刚性供给资源。
这种资源,就是公众的注意力。
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这一点比尔盖茨和流浪汉没有区别。大家都知道,时间宝贵。
注意力比时间更宝贵啊!想想看,你一天有多长时间在吃饭、睡觉、通勤和发呆?又有多长时间能真正集中精神?
好吧,注意力是限量版资源。
注意力有用吗?
假如注意力没有用,苹果、三星和小米为什么要做广告呢?
假如注意力没有用,为什么上过《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和于丹的书都能大卖特卖呢?这两位的水平天壤之别啊。
假如注意力没有用,Papi酱一个广告怎么就能卖到2200万呢?
这种资源供给不足,需求无限。学过经济学基础第一课之后,您应该知道后果是啥吧?
给您举个例子,我早上才从万维刚那儿看见的。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小制作,花了40万美元拍完了。票房反应很好。您猜它用了多少宣传推广费用?
您思考一下……小制作嘛,嗯,咬咬牙,10万美元!
猜得挺靠谱,就是少了俩零。
对,1000万美元!
这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一个注意力价格昂贵的时代。
于是怎么样?为了获取注意力资源,八仙过海,各种用力过猛啊!
许多公众号不仅文章紧追热点,无底线讨好读者受众,就连标题都恨不得揪住你的眼球不放——“重磅”、“深度”、“好文”、“绝密”、“速看”、“干货”、“惊呆”……
其实也不怪人家“标题党”,想想看你发朋友圈照片的时候,是不是总要选取生活中的“最美一刻”呢?例如在外国旅游,在饕餮大餐,在与名人“偶遇”……
老师们,这场课堂注意力资源争夺战里面,您纯属是被误伤的。
公众号的作者和发朋友圈的人并不想占用您宝贵的上课时间,他们只是想要您学生的注意力。
然而凭什么总是他们得逞?
因为双方的成本收益都不对称啊!
您如果赢得了学生的注意力,觉得很正常啊,应该的;您若是暂时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顶多吃午饭的时候跟同事发发牢骚“现在这学生,一届不如一届!”
对公众号的运营者而言,他如果赢得了读者的注意力,下个月可以吃海鲜;他若是丢掉了读者的注意力,那下个月的伙食就是方便面就着西北风了。
现趸现卖一个我昨天学到的词汇,“have a skin in the game”,意译就是在一个事儿上真下了本钱,于是只好拼尽全力。
您觉得两者下的功夫能一样吗?获取注意力的效果能一样吗?
老师们别担心,学生们也不能天天尝八卦爆料喝心灵鸡汤啊。他们还得考试不是?迟早也要认真听您讲课的,哪怕只是复习课那节。
可是多说一句,课堂“低头族”的出现只是前奏而已,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有时间我专门写一篇文章谈一谈。
怎么办?
面对移动终端设备带来的“低头族”问题,作为教师咱们总得想点儿办法。我这里厚着脸皮尝试给出3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可以独立尝试,也不妨多管齐下。有言在先,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如果成功欢迎打赏点赞,如果没成功作者不负责任何善后事宜。
一、事先立规矩
有次外出参加教学方法培训,主办方就弄了个“养机场”,养的不是会下蛋的母鸡,而是手机。课前手机全部关机或静音,上交置于筐内,由专人保管。实话实说,授课效果不错。
或者直接提要求。例如王硕老师到耶鲁大学听课,像平常一样打开笔记本电脑,准备记笔记。Paul Kennedy教授立即制止:
绝对不许用电脑和手机,必须学会手记笔记,这对你的职业生涯极为重要。
还可以在课程设计上加入更多讨论和辩论环节。学生们立即陷入了“红后效应”——别人说的时候,他不得不听,以确定自己该怎样说。这种方法既激荡了思维,也训练了表达,同时还避免了低头的闲暇机会。
二、提升内容质量
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材料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那些与当前主题高度相关,而又搞笑的内容。这样的视频、图片在当今的互联网上查找起来,比过去容易很多。
主动出击利用科技。许多延伸阅读材料可以使用二维码方式发布,学生看到二维码都很兴奋。另外遇到新的名词,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到搜索引擎搜索。这样手机就成为了课堂必需设备,有了合理用途。
借鉴游戏机制。把问答设计成一种参与感很强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抢答中获得乐趣与成就感。与科技感结合,有时候我会利用团队办公应用进行抢答记录,也比较受欢迎。
三、提高自身价值
李笑来说,若是打算获得有效的传播,就必须把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有道理!
诺贝尔奖得主在这间教室里面讲演,学生会做“低头族”吗?BAT的老总来讲座,学生哪里还肯做“低头族”?展现风采都来不及。
可惜,我既不认识诺贝尔奖得主,也不认识BAT老总。举一个我老师的例子吧。
我读本科的时候,老师多次主讲“周末论坛”。当时的场地太小了,印象中我就没几次坐到过正式的座位。有次我和一个同学轮流坐椅子,另一个坐在椅子扶手上;还有一次我干脆坐在老师脚边——因为台下连站票都没有了。
来参加讲座的听众,并非都赞同老师的观点。但是整个讲座中,除了掌声、笑声、惊叹声,就只能听见他略显沙哑的声音。时而高亢时而轻声细语,这么多人,却是掉根针都能听见。
没有人做“低头族”,因为哪怕最反对其观点的人也恨不得一字不落地记住他的话,晚上好回宿舍上BBS撰文批判。
从内心里,每个人都很好奇他为何如此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有些人不禁时常模仿他的语气动作,潜意识里恐怕是渴望要成为他那样的人吧。
这便是讲者的价值差异。
综合上述三点,就是对本文标题问句的回答——因为您的课比朋友圈的图片和文章更有价值。
补充个事儿
差点儿忘了。
领导,既然上课已经变成了如此高难度的活动,是不是该给老师们涨涨课时费了?要不然价值如何展现给学生呢?
近期热门文章:
七周学会做搜索引擎
电信骗子的“内应”在哪里?
你的英语为啥学不好?跟机器翻译比比看
Markdown懒办法排版微信公众号文章
这篇关于“低头族”学生为何要听你讲课?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