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通关村第十三关—数学与数学基础问题(青铜)

2023-12-12 20:28

本文主要是介绍算法通关村第十三关—数学与数学基础问题(青铜),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数学与数学基础问题

一、统计专题

1.1 符号统计

 LeetCode1822给定一个数组,求所有元素的乘积的符号,如果最终答案是负的返回-1,如果最终答案是正的返回1,如果答案是0返回0。
 题目比较简单,正数对结果完全没影响,只需判断有多少个负数和是否有0即可

class Solution {public int arraySign(int[] nums) {int judge = 1;for(int num: nums){if(num == 0) return 0;if(num < 0) judge *= -1;}return judge == 1 ? 1 : -1;}
}

1.2 阶乘0的个数

 Leetcode 172 给定一个整数n,返回 n!结果中尾随零的数量。
 这道题需要统计尾数有多少个0,那其实可以想成有多少对5和2,而5的数量是一定是少于2的,所以统计出5的个数即可得出结果

class Solution {public int trailingZeroes(int n) {int sum = 0;//求出所有5的倍数for(int i = 5; i <= n; i += 5){//这些数可以拆出多少个5for(int k = i; k % 5 == 0; k /= 5) sum++;}return sum;}
}

 当然,这道题还可以进行优化,例如:当某个数x是5的倍数时,当5^1 <= x < 5^2 时,它只含有一个5,像5,10,15,20;而当5^2 <= x< 5^3 时它包含两个5。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上述例子来计算0的个数。sum = n/5+n/(5^2)+…

lass Solution {public int trailingZeroes(int n) {int sum = 0;for(int i = 5; n / i > 0; i *= 5){sum += n / i;}return sum;}
}

二、溢出问题

2.1 整数反转

 LeetCode7 给你一个32位的有符号整数x,返回将x中的数字部分反转后的结果。如果反转后整数超过32位的有符号整数的范围[-231,231一1],就返回0。假设环境不允许存储64位整数(有符号或无符号)
image.png
 这道题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1.如何进行整数反转;2.如何判断溢出
 对于整数反转,只需要创建另外一个变量rev来反转即可,不需要复杂的数据结构

例:123
123 % 10 = 3, 123 / 10 = 12 
rev = 0 * 10 + 3 = 312 % 10 = 2, 12 / 10 = 1
rev = 3 * 10 + 2 = 321 % 10 = 1, 1 / 10 = 0
rev = 32 * 10 + 1 = 321

 对于溢出问题,当int溢出时,会无法得到你正常运算结果的数,这里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讲义中对溢出的前一位就进行判断,另外一种我是用long类型变量来保存反转结果,这样可以在反转完一次性判断是否溢出。两种写法代码如下:

//第一种 讲义
class Solution {public int reverse(int x) {int rev = 0;while(x != 0){int max = Integer.MAX_VALUE;int min = Integer.MIN_VALUE;if(rev > max / 10 || (rev == max / 10 && x % 10 > max % 10)) return 0;if(rev < min / 10 || (rev == min / 10 && x % 10 < min % 10)) return 0;rev = rev * 10 + x % 10;x /= 10;}return rev;}
}
//第二种 自己发现的,时间复杂度也是击败100%
class Solution {public int reverse(int x) {long rev = 0;while(x != 0){rev = rev * 10 + x % 10;x /= 10;}if(rev > Integer.MAX_VALUE || rev < Integer.MIN_VALUE) return 0;return (int)rev;}
}

2.2 字符串转整数

Leetcode 8 :在字符串一关中

2.3 回文数

 LeetCode9 给你一个整数x,如果x是一个回文整数,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以对整数x进行反转后与原数进行比较,若相等则为回文数,但这样要考虑溢出问题。所以,可以考虑反转一半的数,然后前后两部分进行比较。(注意考虑整数位数的奇偶)
代码如下:

public boolean isPalindrome(int x){
//特殊情况:
//如上所述,当x<0时,x不是回文数。
//同样地,如果数字的最后一位是0,为了使该数字为回文,
//则其第一位数字也应该是0
//只有0满足这一属性
if(x < 0 || (x % 10 = 0 && × != 0)) return false;
int revertedNumber 0;
while (x > revertedNumber){
revertedNumber = revertedNumber 10 + x % 10;
x /= 10;
}
//当数字长度为奇数时,我们可以通过revertedNumber/10去除处于中位的数字。
//例如,当输入为12321时,在while循环的末尾我们可以得到x=12,revertedNumber=123
//由于处于中位的数字不影响回文(它总是与自己相等),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去除。
return x == revertedNumber || x == revertedNumber / 10;
}

巧妙地化字符串,利用reverse()方法求解

class Solution {public boolean isPalindrome(int x) {String reversedStr = (new StringBuilder(x + "")).reverse().toString();return (x + "").equals(reversedStr);}
}

三、进制专题

3.1 七进制数

 LeetCode504.给定一个整数num,将其转化为7进制,并以字符串形式输出。其中-107<=num<=107。
 给定一个整数将其转换成7进制的主要过程是循环取余和整除,最后将所有的余数反过来即可。例如,将十进制数101转成七进制:

示例:101
101÷7=143
14÷7=20
2÷7=02
结果:203

注意如果是负数,要先把负号取出来再计算。

class Solution {public String convertToBase7(int num) {StringBuffer str = new StringBuffer();if(num == 0) return "0";int judge = 1;if(num < 0){judge = -1;num = -1 * num;}while(num != 0){str.append("" + num % 7);num /= 7;}if(judge == -1) str.append("-");return str.reverse().toString();}
}

3.2 进制转换

 给定一个十进制数M,以及需要转换的进制数N,将十进制数M转化为N进制数。M是32位整数,2<=N<=16。
 这个题目的思路不复杂,但是想写正确却很不容易,本题有好几个需要处理的问题:
1.超过进制最大范围之后如何准确映射到其他进制,特别是ABCDEF这种情况。简单的方式是大量采用if判断,但是这样写代码太多了
2.需要对结果进行一次转置。
3.需要判断负号。
 下面这个是讲义总结出的最精简,最容易理解的实现方案。注意采取三个措施来方便处理:
1.定义大小为16的数组F,保存的是2到16的各个进制的值对应的标记,这样赋值时只计算下标,不必考虑不同进制的转换关系了。(绝妙)
2.使用StringBuffer的reverse()完成数组转置等功能,如果不记得这个方法,工作量直接飙升。
3.通过一个flag来判断正数还是负数,最后才处理。

//要考虑到余数>9的情况,2<=N<=16.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F = {"0","1","2","3","4","5","6","7","8","9","A","B","C","D","E","F"};
//将十进制数M转化为N进制数
public String convert(int M,int N){Boolean flag = false;if(M < 0){flag = true;M *= -1;}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int temp;while(M != 0){temp = M % N;//技巧一:通过数组F[]解决了大量繁琐的不同进制之间映射的问题sb.append(F[temp]);M = M / N;}//技巧二:使用StringBuffer的reverse()方法,让原本麻烦的转置瞬间美好sb.reverse();//技巧三:最后处理正负,不要从一开始就揉在一起。return (flag ? "-" : "") + sb.toString();
}

这篇关于算法通关村第十三关—数学与数学基础问题(青铜)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485821

相关文章

关于@MapperScan和@ComponentScan的使用问题

《关于@MapperScan和@ComponentScan的使用问题》文章介绍了在使用`@MapperScan`和`@ComponentScan`时可能会遇到的包扫描冲突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法,同时,... 目录@MapperScan和@ComponentScan的使用问题报错如下原因解决办法课外拓展总结@

MybatisGenerator文件生成不出对应文件的问题

《MybatisGenerator文件生成不出对应文件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使用MybatisGenerator生成文件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主要步骤包括检查目标表是否存在、是否能连接到数据库、配置生成... 目录MyBATisGenerator 文件生成不出对应文件先在项目结构里引入“targetProje

C#使用HttpClient进行Post请求出现超时问题的解决及优化

《C#使用HttpClient进行Post请求出现超时问题的解决及优化》最近我的控制台程序发现有时候总是出现请求超时等问题,通常好几分钟最多只有3-4个请求,在使用apipost发现并发10个5分钟也... 目录优化结论单例HttpClient连接池耗尽和并发并发异步最终优化后优化结论我直接上优化结论吧,

Java内存泄漏问题的排查、优化与最佳实践

《Java内存泄漏问题的排查、优化与最佳实践》在Java开发中,内存泄漏是一个常见且令人头疼的问题,内存泄漏指的是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已经不再使用的对象没有被及时释放,从而导致内存占用不断增加,最终... 目录引言1. 什么是内存泄漏?常见的内存泄漏情况2. 如何排查 Java 中的内存泄漏?2.1 使用 J

numpy求解线性代数相关问题

《numpy求解线性代数相关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numpy求解线性代数相关问题,文中通过示例代码介绍的非常详细,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学习价值,需要的朋友们下面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学习吧... 在numpy中有numpy.array类型和numpy.mat类型,前者是数组类型,后者是矩阵类型。数组

解决systemctl reload nginx重启Nginx服务报错:Job for nginx.service invalid问题

《解决systemctlreloadnginx重启Nginx服务报错:Jobfornginx.serviceinvalid问题》文章描述了通过`systemctlstatusnginx.se... 目录systemctl reload nginx重启Nginx服务报错:Job for nginx.javas

使用C#代码计算数学表达式实例

《使用C#代码计算数学表达式实例》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如何使用C#语言来计算数学表达式,该程序通过使用Dictionary保存变量,定义了运算符优先级,并实现了EvaluateExpression方法来... 目录C#代码计算数学表达式该方法很长,因此我将分段描述下面的代码片段显示了下一步以下代码显示该方法如

Redis缓存问题与缓存更新机制详解

《Redis缓存问题与缓存更新机制详解》本文主要介绍了缓存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包括缓存穿透、缓存击穿、缓存雪崩等问题的成因以及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方法,同时,还详细探讨了缓存更新机制,包括不同情况下的缓存更... 目录一、缓存问题1.1 缓存穿透1.1.1 问题来源1.1.2 解决方案1.2 缓存击穿1.2.1

Python中的随机森林算法与实战

《Python中的随机森林算法与实战》本文详细介绍了随机森林算法,包括其原理、实现步骤、分类和回归案例,并讨论了其优点和缺点,通过面向对象编程实现了一个简单的随机森林模型,并应用于鸢尾花分类和波士顿房... 目录1、随机森林算法概述2、随机森林的原理3、实现步骤4、分类案例:使用随机森林预测鸢尾花品种4.1

vue解决子组件样式覆盖问题scoped deep

《vue解决子组件样式覆盖问题scopeddeep》文章主要介绍了在Vue项目中处理全局样式和局部样式的方法,包括使用scoped属性和深度选择器(/deep/)来覆盖子组件的样式,作者建议所有组件... 目录前言scoped分析deep分析使用总结所有组件必须加scoped父组件覆盖子组件使用deep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