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东方树叶”这么难喝为啥还能卖这么贵?,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像工作日一样,起床、打开窗户、洗漱、吃两片面包,在这个本该睡懒觉的周六,我自愿到公司加班了,为的就是圆一下前段时间的一个不经意间的**“待办事项”**。
几个月前,观察到自己和同事经常会有改了某个东西,导致其他地方异常了的情况发生。虽然我们什么都没说,但是这个事让我产生了一点关于代码质量上的思考。很多时候,业务代码无所谓难度,叠加的全是业务逻辑,看似简单,却像是机房缠绕在一起的各种电线。可能一不小心,整个repo “砰” 的一声,就上天了。
代码review
代码review是一种有效的提升代码质量、顺道也提升自己编程技术、编程意识的手段。但往往取不到该有的效果。原因我觉得有这么几种:
- review双方实力不相当(不排除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但往往水平一高一低,review就变成了单向的了,取得的效果并不会十分显著。
- 发gist的一方,囤积了好长的代码diff,然后一下子发给了review方。换成是谁,想想就会头大吧,哪能真正耐住性子看你那一大段破逻辑呢。
- 时间久了,意识慢慢变淡,review最终变成了一种形式。
不管怎么说,review还是利大于弊的。连这个都没有,那就争取搞一套吧。
单元测试
刚学Java的时候,写过单元测试。Junit真的很赞,写起来也很顺手,最喜欢它那个@Test
。但后来一不小心做了PHP,公司也没这块的流程,就一直处于搁置状态。但说实话,我个人平时写的一些小项目,静态语言相关的,好像还都会写这么个东西,借助travis-ci和GitHub,扔上去跑一下检测检测,还挺方便的。但是PHP,Python这种的,还真没花心思弄过。
这次思考,我也发现了单元测试的必要性。就我一个人而言,不可能影响后台那么多同事都来搞,众口毕竟难调,我也就先自己试试算了。
phpunit肯定是首选,在搭建环境的时候,发现了自己好像 有点落伍 了。第一次产生这种感觉,毕竟我才工作一年,接触到的应该是业界稍微新潮点的啊。先前我也大致用过composer,但是没想到它变化的这么快。这次借了单元测试的光,让我重新认识了它。
对我来说,composer只是一个口子,是一扇发现新 视界 的窗户。让我意识到,长时间待在一个公司,使用同一套东西,人的眼界是真的会受到限制的。时间久了,很容易就成为舒适区了,就像是 温水煮青蛙。
扯远了,还是回到单元测试上。弄完这套环境后,结合公司现有的代码库,简单自己测了测,发现不好使。又让我揪出了 __autoload($classname)
和 spl_autoload_register(function($classname){})
,更坚定了 “I’m the coder out of date.” 这种感觉了。其实不是过时,而是从开始就对这些不够了解罢了,这些本来就该是常识的。
吃苦
虽然公司周六不开空调,仅仅是坐着码字就已经是汗流浃背了,和我的父辈相比,每天出的汗不知会是我的多少倍,况且我还没在外面晒着接近40°C的太阳。我们这一代,其实真没吃到多少苦。
最喜欢每次跑完步,衣服全被汗水浸湿的往下滴水的感觉,因为它让我有一种自己正在吃苦的假象,一种迷离的感觉。会让我觉得很踏实。
先前,总有一种错觉。总觉得自己可以付出很少,就能够收获很多,后来发现自己还真的就是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儿。看看周围的人也基本都是这样,不知道为了哪种自我优越感互相拼比着,或许你身边也有而不自知而已。举个例子:
- 我期末考试前就看了一个晚上,然后考了90+
- 这个算法贼简单,你花了10分钟,我花了9分半。
- 我就抱着玩一玩的态度,就打败了XXX锦标赛冠军。
- 我就学了这首歌几遍,就拿了这么高的分。
生活中如此,网上也这样,甚至整个社会都在肆意宣扬这种价值观,我觉得不是很好。总想着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人家赖以生存的饭碗?这个概率很小,至少我做不到。
饭得一口一口地吃,技术也得一点一点的练。下图送给自己~
这篇关于“东方树叶”这么难喝为啥还能卖这么贵?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