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WIFI文献笔记|Placement Matters: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Device Placement for WiFi Sensing,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2023/3/20,天大开学一个多月了,最近开始探索WIFI感知的idea阶段了。
■ 不管研究什么课题,希望一边精读论文,先读个二三十篇,把阅读笔记保留下来;
■ 实验过程细节部分粗读即可,毕竟相研究问题也用不到;
一、文献信息
(1)标题:Placement Matters: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Device Placement for WiFi Sensing
(2)作者:xuanzhi wang,KAI NIU,张大庆
(3)单位:北京大学
(4)期刊:Ubicomp,2022.5
(5)标签:CSI | 感知范围&准确性 | 收发器位置影响
二、摘要
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的是WIFI感知距离受限、非目标带来感知干扰两个问题。
研究方法
受到WIFI通信感知度量指标SNR的影响,本文提出了WIFI感知能力度量指标SSNR——信噪比感知,用来度量WIFI感知能力;
研究结果
建立了收发器距离和WIFI感知能力的模型:随着收发器距离的增加,感知范围由最初的小椭圆,逐步增加到一个最大的椭圆。进一步增加距离,感知范围呈现减小呈现花生状,最终分开为两个圆分别围绕在收发器周围;
有效解决了两个研究问题:仅仅通过合理放置收发器位置,感知目标有限和受到其他干扰源的影响能较好的解决。
研究意义
在单目标的场景下,通过放置收发器距离,使用户行走识别系统感知范围增加200%;
在多目标场景下,合理增加收发器距离,使检测范围仅包含感知目标,能在干扰人在0.5m的周围实现准确的呼吸检测。
三、前言
当前研究
(1) 本领域研究
CSI做感知早期工作有人的存在性检测,室内人体跟踪,以及近期的手势/活动识别、呼吸生命特征检测,甚至最新的材料感知(都能搞材料了)和成像,以及鲁棒性和准确性(本论文的价值)。
(2)存在问题
感知范围有限:因为WIFI的感知依赖于目标微弱的信号反射,所以感知范围在4-6m,而WIFI通信有几十米;
非目标的干扰:WIFI的信号是多个反射信号叠加的信号,来自非感知目标运动带来的影响也会在接收端信号叠加,对接收信号带来干扰,使WIFI感知只能部署单用户环境下。
(3)别人方案
其一:采用专门信号处理方案,例如CSI商消除硬件带来的噪音,能提高信号质量,缺点是感知范围提升微乎其微;
其二:采用专门硬件设备,例如采用天线阵列的波束成形,将信号聚焦在感知目标从而提升感知范围,缺点是会破坏信号相位,需要设计信号恢复算法使能与波束成形同时使用。
我们创新
(1)解决思路:
发现感知WIFI感知范围受到收发器距离有明显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设想单用户能不能提高感知范围,多用户下能否控制感知范围排除其他人运动带来干扰;
(2)创新点
★受到WIFI通信度量指标SNR的启发,提出WIFI感知度量指标SSNR,量化WIFI系统感知能力;
★基于SSNR,提出了WIFI感知能力和收发器距离的数学模型,并用实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模型发现:当LOS距离增加时,WIFI的感知范围先由较小的椭圆逐步变为最大的椭圆,随后范围之间变小呈现花生状,进一步增加距离时,感知范围分离为围绕收发器的两个椭圆。
★两个研究问题能有效的处理:基于模型的发现,应用在行人步态识别和呼吸检测系统,行走识别的感知范围提升200%,同时当附近有其他人的干扰,人体呼吸依然能准确检测。
三、实验图表
理论验证实验
(1)实验一:研究静态信号(静态路径叠加的信号)对感知范围的影响
■ 原因:在实验中,发现除了热噪音(硬件自带的)会影响感知性能,静态信号也会有影响。所以,有必要下实验研究一下下。
■过程:
研究静态能量对感知范围的影响 | ||||
影响变量 | 实验方式 | 结果 | ||
LOS距离不同的静态能量 | 以步长1m,从1-7m改变LOS距离 | 成线性关系:静态能量大,干扰感知越强。 | ||
不同的环境传播下的静态能量 | 三种不同场景:会议室、办公室、走廊 | 同上 | ||
障碍物阻挡在不同的位置静态能量 | 收发器之间距离2-7m,金属面板以1m步长放在收发器之间。 | 同上 |
■结论:三个实验表面感知效果和静态功率线性相关的。
(2)实验二:验证WIFI感知范围模型的特性;
■ 原因:基于提出的SSNR、感知模型模型由小到大在分开,需要实验来支撑。
■过程:
研究感知范围模型的验证 | ||||
影响变量 | 实验方式 | 结果 | ||
验证感知能力的空间分布 | 金属圆柱选择15个方向滑动,测量信号波动、计算SSNR | 得出信号感知热力图,和前面模型椭圆曲线基本吻合 | ||
验证SSNR用于感知边界的有效性 | 金属圆柱虚着呢7个方向,测量速度的准确性和SSNR关系:设定当速度准确性低于80%则为感知边界 | 得到感知范围边界能用SSNR测量 | ||
验证LOS距离对感知范围的影响 | 收发器之间距离1-7m,以1m的步长增加 | 感知范围的面积先在增加,后减小 | ||
验证多径效应对感知范围的影响 | 调整收发器位置,来改变静态能量 | 静态能量对感知范围明显的影响 | ||
验证温度、湿度对感知范围的影响 | 用空调将温度从10°到25°, 加湿器从35%-55% | 温差改变感知范围大致相同,湿度增加范围大致缩减 |
■结论:感知的模型能在验证实验中得到体现(笑话,模型不能验证文章还能收录?)。
案例验证实验
(1)案例一:模型对提高人体行走的感知范围
■ 原因:要验证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感知范围有限,需要一个案例来验证。
■过程:
研究案例一:行人行走检测 | ||||
影响变量 | 实验方式 | 结果 | ||
环境的影响 | 选择三个环境:会议室、学生办公室、走廊的影响,收发器距离设置0.5m、3m和8m | 通过多径能增加或减少感知范围 | ||
不同用户的影响 | 9名志愿者,身高和体重不一样,带来不同的感知面积 | 人体反射面积不同也会影响感知面积 | ||
家具布局的影响 | 家具的位置带来静态反射路径,从而有不同的静态能量 | 静态能量会明显影响感知范围(这个好像上一节做过) | ||
收发器高度的影响 | 收发器高度差从2m和3m调整,在WRAP和WIFi两种设备上 | 收发器高度差很小则对感知范围影响小,而较大时,需要考虑高度差的影响 |
■结论:能够提高行走检测感知范围200%。
(1)案例二:模型对提高呼吸检测的干扰消除
■ 原因:要验证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周围人运动的干扰,需要1个案例来验证。
■过程:
研究案例二:呼吸检测检测 | ||||
影响变量 | 实验方式 | 结果 | ||
总体性能 | 选择收发器3m和25m,两个人30次呼吸,同时验证行走、呼吸和手势运动干扰 | 提出的方法能明显减去干扰的问题 | ||
LOS距离的影响 | LOS距离从5m到30米增加,步长5米 | 呼吸检测误差随着LOS距离增加而减少 | ||
干扰者数量的影响 | 验证1个、2个、3个干扰者对呼吸检测的影响 | 即使达到三个干扰者,亦然能准确检测 | ||
干扰者运动轨迹的影响 | 行走相位对干扰有更强烈影响。所以,需要进一步测试干扰者五种运动估计对呼吸检测的影响 | 所有的轨迹都能准确测量呼吸。 |
■结论:周围有人的活动方式,依旧能消除干扰,准确检测呼吸。
四、局限性与展望
模型的假设:实验的假设是收发器之间人沿着一个方向走的反射是一个常量,尽管很早有文章提出来过,但理论和真实还是会有偏差;
收发器高度差:实验中发现收发器高度差在2m模型开始有明显偏差,如果从2D到3D(例如一个在天花板、一个在地面),这个方向也是一个比较大挑战。
五、文章启发
■本文的创新点表达有逻辑,一环扣一环:先提出SSNR->基于SSN提出范围模型->基于模型验证案例;
■他的idea产生:好像来源于实际需要,需要提高感知范围,然后发现了合理放置弄个模型来提高范围;
■他这个图:WIFI多径传播信号可借鉴,不要只有三根线,都添加一些家居、环境,这样好看一些。
这篇关于WIFI文献笔记|Placement Matters: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Device Placement for WiFi Sensing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