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眼睛的故事》:需求为何成为纪录片的“价值锚点”?

2023-11-06 16:10

本文主要是介绍透过《眼睛的故事》:需求为何成为纪录片的“价值锚点”?,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我们正处在一个内容过载、追求流量的时代。

对于观众来说,这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一方面,相比以前能接受到的内容指数级增长,自己的视野无限扩大,但另一方面,“流量思维”下粗制滥制的内容不在少数,对观众来说极其不友好。

在内容极为丰盛的时代,观众越来越占主导地位。早在193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就提出了“sovereignty of the consumer”,也就是“消费者主权”理论。其中指出,在供大于求的时代,生产应当由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决定。

也就是说,如今内容生产也应该遵循“需求推动供给”的商业逻辑,真正为市场创造价值。这些需求,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的细枝末节里。

我们每天的起点,都是从睁眼开始。但有多少人真的了解自己的眼睛呢?去年,我国全国儿童青少年的整体近视率超越50%,高中生群体甚至高达80%以上,很多人其实有了解眼健康知识的需求。另外,今年教育部印发了《2023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要求系统谋划和扎实推进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在上有要求、下有需求的形势下,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湖南卫视、芒果TV、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联合出品,芒果伯璟制作的首部眼健康科学纪录片《眼睛的故事》播出,获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

在这番成绩背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科普纪录片的商业效应和价值逻辑。

“需求推动供给”的商业效应

许多优秀内容的创作起点,往往从身边的细小需求开始。

纪录片《眼睛的故事》的总导演李东珅告诉《一点财经》,自己的舅舅在三年前诊断患上了青光眼,然而自己对这种疾病一无所知,了解后才知道是一种不可逆的致盲性疾病。

近几年,随着电子产品,网课教育的增加,青少年出现近视低龄化的现象,实际上中老年人中白内障、青光眼的人群也在扩大。但是,大部分国人对于眼睛保护都存在知识盲区。

比如,许多人认为视力不好就是近视眼,其实还有可能是青光眼、白内障、弱视等问题。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糖尿病可能引发眼底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眼肌麻痹等多种眼部并发症,严重可致盲。

人们每天都在用眼睛,但对这个“心灵的窗户”非常不了解。如果能够更充分地认识眼睛,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可以降低很多眼疾病发生的概率。许多人对眼健康知识其实有着比较大的需求,美团数据显示,眼科在2022年热度上升最快,流量增幅超过120%。

从日常的一个生活小细节,李东珅发现了普罗大众在眼科知识上存在盲区。这件事情,一定程度上刺激他拍一部关于眼睛的纪录片。

本质上,是李东珅的好奇心在驱动他做这件事。在跟李东珅的交流中,《一点财经》发现他是一位好奇心非常强的导演,对现实中的细微需求非常敏感,并且总是能进一步衍生出具体的作品。

从需求洞察到满足之间,仍然有相当长的距离。在影片拍摄和制作过程中,李东珅不断地进行市场调研,从需求端的偏好当中调整供给端的生产。

比如,作为曾经拍过多部历史纪录片的导演,李东珅发现其实中国非常早就有白内障手术的历史,这对于观众来说是值得普及的内容,但是后来他把这些内容全部删掉了。因为这些内容虽然能够拓宽观众视野,但并不是观众最迫切想知道的。

需求,才是供给最关键的锚定物。

在需求的不断指引之下,李东珅执导的《眼睛的故事》获得了出色的成绩。

一方面,美兰德数据显示,节目播出期间融合传播影响力居全网纪录片第一,节目传播超3亿次,美誉度95。节目播出在CSM全国网平均收视率0.14、份额0.65%;欢网非剧类项目同时段排名省级卫视第1。

另一方面,节目也产生了额外效应。影片制作时一共邀请了18位教授专家顾问团队、21位博士/博士后团队提供专业性支撑。另外,北京同仁医院、爱尔眼科医院等著名医院的教授,也受邀担任节目的专家顾问。节目播出及播后的一周,爱尔眼科的股价持续上扬。

可见,《眼睛的故事》在跟眼科相关的领域形成了非常广泛的传播和商业效应。

商业效应背后的“TO C逻辑”

值得深入思考的是,为什么《眼睛的故事》能产生这番商业效应?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本身纪录片的特性。

李东珅告诉《一点财经》,自己曾经拍过的纪录片大多是TO B类型,相对小众,而这次执导《眼睛的故事》是首次TO C,面向大众。

面向大众时,纪录片的一些特性能够更深度满足受众需求,发挥出商业效应。

1、市场教育

首先,纪录片的知识性和真实性特点,可以有效占领用户心智,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市场教育。

市面上有“金眼银牙”的说法,因为眼科消费空间比较大,因此眼科医疗服务形成了庞大的市场。华经产业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的行业规模达到2198亿元。

在这个千亿级别的庞大市场里,有时候用户并不清楚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市场往往是需要教育的。

比如,我国是白内障患者最多的国家,2021年患者数已达到13.9亿人,但是CSR(每百万人白内障手术例数)仅为印度的 1/2,不及美国的 1/4,未来还存在2-4 倍的增长空间。

为什么中国白内障手术渗透率较低?除了部分地区的手术费用较高、手术质量较差以外,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一些患者对白内障手术认识不足,对手术质量有所担心。

突破认知,才是提升白内障手术渗透率、进一步打开市场的关键。而科普纪录片的知识性和真实性,在市场教育这件事表现的格外出色。

比如,集合权威眼科专家的《眼睛的故事》,同时由官方指导和出品。它在知识性和真实性上,已经获得了观众认可。

当更多观众观看了《眼睛的故事》后,对于眼健康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于白内障以及其他眼疾病有了更充分的认知。这或将提升手术的渗透率,进而推动眼健康市场的增长。

虽然这个过程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不一定有特别快的速度,但一定是股强劲的推动力量。

2、平等关系

除了市场教育,科普纪录片还能让C端消费者跟B端企业的关系,更加平等。

李东珅告诉《一点财经》,虽然现在近视眼手术很成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手术。它有很多先决条件,比如年龄、视力的稳定性等等。

因为《眼睛的故事》这样一部纪录片,C端消费者了解到更多关于B端企业的信息。他们明白了更多的商业逻辑、看到了更多的界限,能够跟品牌商之间建立相对平等的关系。

商业世界里,这种关系的平等非常重要。

如果消费者处在过于劣势地位,没有在“消费者主权”时代掌握更多“主权”,品牌会相对无视消费者迭代的需求。

最终就容易演变成,市面上真正能满足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变少,消费者的选择也变少,“需求推动供给”的商业进程就会受阻。

《眼睛的故事》的纪录片,凭借其真实性和公平性,在优化C端消费者和B端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B端迸发的“新传播路径”

大部分的科普纪录片,仍然带有商业性质,那么就必须考虑它的商业价值。有了商业化助力,纪录片会走得更远。

双平台广告业务管理委员会委员,湖南卫视广告部 整合营销部负责人饶欣告诉《一点财经》,国外的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比较早,在商业化上已经很成熟。在国内,纪录片的商业化之路还需要继续前行,同时需要深刻洞察:

B端企业的需求。

1、传播深度

首先,越来越多的B端企业,不只关注传播广度,还在于深度。

在跟饶欣的交流中,《一点财经》了解到,8090等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认知水平相对上一代提升了很多。他们更加关注企业的底蕴、产业的未来等更具深度的话题。因此,许多企业开始关注品牌传播过程中的深度。

跟综艺等类别的影视内容相比,科普纪录片也许在传播度、人气值上稍显逊色,但是在内容质量、调性上有着更高的可塑性,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质感提升。

比如,由于《眼睛的故事》里丰富的知识、高品质的内容,大众对于片中眼科专家的权威性、专业性,也有了更正面和积极的认知提升。这也是深度参与并支持拍摄的爱尔眼科股价在纪录片播出后,股价持续上扬的关键原因之一。

在纪录片的深度上,湖南广电一直在持续探索中,奖项说明了一切。在今年的首届中国纪录片大会上,湖南卫视获评“优秀播出机构”,芒果TV获评“优秀制作机构”。

更多高质量纪录片的推出,对于企业传播深度的提升也是一种帮助。

2、信任感

在跟饶欣的交流中,《一点财经》了解到许多企业眼中最大的商业价值,其实是用户心智中的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的提升,除了需要企业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还需要企业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发展当中。

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言,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任何企业能够更好地生存,都是因为它满足了社会某一方面的需要,实现了某种特殊的社会目的。

企业要想在商业世界取得更大的消费者信任,必须嵌入到社会结构里,为整个社会提供独特的价值,而科普纪录片能够凭借自己的社会性发挥助推作用。

比如,《眼睛的故事》辐射到一些独特的人群,显现出社会温度。目前,中国因角膜病失明的人数量大约在400万,只凭借逝者愿意捐献的角膜数量,还远远不够。因此,每年大约只有不到1万例患者,拥有重见光明的机会。

在《眼睛的故事》中,展示了爱尔眼库角膜捐献移植的场景。同时,节目组联动芒果公益平台、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开展“捐献光明行动”,帮助更多眼角膜受损的患者寻找光明。

这一类的社会公益行动,能帮助支持纪录片拍摄的企业,提升在顾客心智中的价值感。根据《定位理论》,品牌要在顾客心智中区隔于竞争,占据真正有价值的定位,以此引领企业经营,就能赢得更好的长期发展。

科普纪录片,就具备这种“定位能力”,帮助提升企业的信任感。

3、长期主义

企业传播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与消费者长久的关系。

在传播深度之外,大多数优秀的纪录片,能够穿越周期,在时间的长河里沉淀下来,带有自己的时代烙印、时代使命。正如李东珅所言:

纪录片是一个非常长效的影像产品。

纪录片对于企业来说,不失为一种实现长期主义的路径,因为在很长时间以后,优秀的纪录片依然会有观众,相关的品牌仍然还有受众。

如果能持续满足B端企业传播深度、信任感和长期主义的需求,纪录片的商业化之路会越走越顺。

结语

《眼睛的故事》播出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是“眼健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借着纪录片播出,以及第二十七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在长沙举行的契机,长沙市继续推进打造“眼健康产业之都”的进程。比如,长沙市政府跟爱尔眼科合作共建“东方眼谷”眼健康产业园,建设“眼健康医疗产业研究院、眼健康产业公共服务”等八大平台。

事实上,纪录片在推动产业发展上拥有很多可能性。它可以延续“需求推动供给”的商业逻辑,去洞察各个企业的经营本质、各个行业的发展脉络,然后把这些本质的东西传递给普罗大众。

对于品牌来说,这意味着新的传播逻辑。对于内容平台和创作者来说,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当然前提是它们具备直击本质的洞察力。电影《教父》中就有一句经典台词:

“半秒钟看清事物本质和一辈子都看不清本质的人,命运注定会是不同的。”

这篇关于透过《眼睛的故事》:需求为何成为纪录片的“价值锚点”?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357648

相关文章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测试工程师

链接地址:http://blog.csdn.net/KerryZhu/article/details/5250504 我一直在想,如何将自己的测试团队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团队?流程、测试自动化、创新、扁平式管理、国际标准制定、测试社区贡献、…… 但首先一点是明确的,就是要将每一个测试工程师打造成优秀的测试工程师,优秀的团队必须由优秀的成员构成。所以,先讨论“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测试工程师”,

YOLOv8改进实战 | 注意力篇 | 引入CVPR2024 PKINet 上下文锚点注意力CAAttention

YOLOv8专栏导航:点击此处跳转 前言 YOLOv8 是由 YOLOv5 的发布者 Ultralytics 发布的最新版本的 YOLO。它可用于对象检测、分割、分类任务以及大型数据集的学习,并且可以在包括 CPU 和 GPU 在内的各种硬件上执行。 YOLOv8 是一种尖端的、最先进的 (SOTA) 模型,它建立在以前成功的 YOLO 版本的基础上,并引入了新的功能和改进,以

十四、我们应当怎样做需求分析:子用例与扩展用例

用例模型作为UML中4+1视图中非常重要的一员,非常集中地体现了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思想。用例模型将现实世界中连续的一个一个业务流程,按照场景划分到了一个一个的用例中。由于场景的出现,使得用例中的业务流程存在着高度的内聚性,从而成为了日后各种对象的雏形。同时,在用例分析中,又将那些存在于各个用例中的,相同或相近的业务操作提取出来,形成一个一个的子用例或扩展用例,又体现了面向对象设计中的复用性。现在

十三、我们应当怎样做需求分析:查询报表分析

在我以往的用例分析中,使用这样格式的用例模式,对于大多数业务操作流程来说是得心应手的,但对于有些功能来说总感觉不对劲。感觉不对劲的,就是那些查询、汇总与报表功能。对于这部分功能,需要我们描述的不是什么操作流程,而更重要的是那些数据项、数据来源、报表格式、数据链接,以及使用者、使用频率的说明。而这些,在以往的用例说明格式中统统都没有,怎么办呢?俗话说“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把我们的用例格式改改吧。

九、我们应当怎样做需求分析:功能角色分析与用例图

在我们进行一系列需求调研工作的同时,我们的需求分析工作也开始启动了。需求调研与需求分析工作应当是相辅相伴共同进行的。每次参加完需求调研回到公司,我们就应当对需求调研的成果进行一次需求分析。当下一次开始进行需求调研时,我们应当首先将上次需求分析的结果与客户进行确认,同时对需求分析中提出的疑问交给客户予以解答。这就是一个需求捕获->需求整理->需求验证->再需求捕获的过程。  但是,当我们经

八、我们应当怎样做需求调研:需求捕获(下)

前面我们讨论了,需求分析工作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需求捕获->需求整理->需求验证->再需求捕获······需求捕获是这个迭代过程的开始,也是整个需求分析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捕获哪来后面的整理与验证工作?但是,非常遗憾,按照我以往的经验,需求捕获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前面我提到的许许多多项目开发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需求分析的问题,而许许多多需求分析的问题又都可以归结为需求捕获不完整的问题。需求捕获是整

七、我们应当怎样做需求调研:需求捕获(上)

前面我们讨论了,需求分析工作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需求捕获->需求整理->需求验证->再需求捕获······需求捕获是这个迭代过程的开始,也是整个需求分析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捕获哪来后面的整理与验证工作?但是,非常遗憾,按照我以往的经验,需求捕获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前面我提到的许许多多项目开发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需求分析的问题,而许许多多需求分析的问题又都可以归结为需求捕获不完整的问题。需求捕获是整

六、我们应当怎样做需求调研:迭代

前面我一直在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需求分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它将从第一次需求分析开始,一直持续到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在第一次的需求分析阶段,我们在一段时期内需要与客户进行反复地讨论,这个过程往往是这样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需求捕获->需求整理->需求验证->再需求捕获••••••  需求捕获,就是我们与客户在一起开研讨会

五、我们应当怎样做需求调研:需求研讨

前面我们探讨了业务研讨会应当怎样组织,下面我们再具体讨论一下我们应当怎样与客户讨论业务需求。如果说组织业务研讨会是项目经理的功底,那么讨论业务需求就是需求分析人员的功底。  以往我们常常认为,需求分析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客户说他们需要做一个什么软件,有些什么功能,我们照着做就可以了,所谓的需求分析员就是需求的记录员。我要说,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许多失败的软件项目,或者说软件项目中的需求问

HTML5如何成为改变移动互联网幕后的推手

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打开手机,不再需要访问手机应用商店,不论是 Apple的还是Google的,我们只需要点击手机主菜单页面上的一个链接,手机就会立即在它的浏览器上启动一个 “应用程序”;再也不需要flash插件,就能欣赏华丽丽视频画面。   AD:2013云计算架构师峰会课程资料下载   2012年,说HTML5集千宠万爱于一身也毫不夸张,IE、Chrome、Firefox和Oper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