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生日-以写促学,持续成长,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今天正好是我的生日(0123这个数挺厉害哈哈哈),任性,想聊自己的成长和规划,走上新的征程吧。
目录:
六年时光的写作收获
技术成长和发展思考
21年学习小结和计划
答读者问
六年时光的写作收获
回头看了看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是在16年下半年,这样看自己已经写了五六年文章了,还挺久的,现在想起来自己有不少的收获吧,统一说一下,也让想写文章的大家也参考参考。
倒逼自己持续学习总结。写作是一种输出,这种输出是要求我有非常稳定且有一定强度的输入的,这种要求就是我持续学习、思考的动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文章一个特点就是都会带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要保持这个风格,靠的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哪怕知识本身来源于别人,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自己产生的就更不用说了。
深入思考和相对严谨的逻辑思维。同样来源于文章带有自己思考的这一特性,对特定的内容,会多去考虑为什么会有效或者无效,他的生效机理如何等,这些思路随着逐渐增加而逐渐熟练。
朋友。通过写文章,知乎已经破万,公众号关注也即将破万,也从中认识了大量朋友,感觉挺好的。
写作能力。经过大量文章的写作,自己的写作能力是有质的提升的,但是仅限于特定文体,由于习惯了这种文风,这个问题会导致我对其他的问题可能是影响有点小差。
坚持能力。能持续写文章,这点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其实坚持下来的难度好像也没那么难了。
打字速度。有一说一,现在我的打字速度之快,和我写文章有很大关系,几十万字的编辑确实换来自己打字能力的提升。
技术影响力。做得好和让大家知道其实是两件事,合理的外宣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个好,所以写文章是对这个有好处的。(当然,对我来说,和多人说我是大佬,真心是受之有愧。)
钱。偶尔恰饭,能获得一些偶尔的收益,但是目前这块我是比较佛系的,指望着这个活下来,几条命都不够我饿死的。
技术成长和发展思考
工作前3年,自己的技术着实成长的很快,说实话我确实没有大厂背景,但是随着工作的需要和自己发现的兴趣点,自己总能很快的找到自己需要学的东西,但是随着知识的逐渐完善,自己似乎遇到了不小的瓶颈,不知道自己可以学什么,该学什么,学什么有收益,在学习能力和动力充足的情况下,似乎并不太明白什么内容最应该学,或者最可以学,一年21年整段时间下,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然而,自己其实发现了一些曙光,这个曙光在于回归学习的本质或者说本质之一,模仿,再确认自己预期和目标的情况下,找到已经达成自己的目标的人,例如自己的领导、前辈等,我尝试在观察,他们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逐步的,我能具备他们的能力,那我也能逐步走到他们的位置了,所谓的“见贤思齐”,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的结论是什么呢,所谓的技术专家,也就是我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样的:
掌握稳定扎实,而又能紧跟前沿的技术,这点相信是所有技术大佬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长远的技术发展眼光。除了会技术本身,需要有长远的技术眼光,做好技术规划和布局。
良好的管理能力。紧接技术眼光,良好的管理能力,能把自己、团队、项目做好管理,从而更好地达成目标。
有了这些角度,自己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了,今年虽然进步的不是很快,但是有了这些谨慎冷静的思考,后续自己的进步之路能走得更加扎实坚定吧。
21年学习小结和计划
小结
自己的学习其实很大程度都反映在公众号文章里了,21年自己基本保持了每周一更的进展,一年能有五十多篇文章,前沿重器已经更新到50期了,心法利器也到了19,内容上,整体覆盖了这几个方面:
各种思路和技术方案的总结和思考。这个大家应该感受都挺明显的,无论是基线方案,另外是一些问题分析的思考,都做了很详细的分享,例如bad case分析系列、样本不均衡问题等的思路问题,甚至有些朋友和我说在篡改DNA,很突破三观。
容易忽略但是比较关键的细节梳理。细节决定成败,但是细节却往往容易被忽略,所以我就总结并给大家介绍了,例如热更新问题、词典匹配、残差网络、数据分布问题等,都是一些大家很容易忽略,但是很关键的东西。
前沿和技术技术的梳理和讨论。这些主要体现在前沿重器里面,当然心法利器系列也是有的,例如对bert的分析,例如对小布、知乎、美团等前沿技术的讨论。
当然,还有不少有关技术成长的文章,这些文章里其实都蕴含对自己成长历程和规划的结果,如算法新人的成长、大学生和研究生建议、晋升思考等。
计划
在此基础上,我也总结了一些有关自己的学习计划。
基础技术的工具化和工程化。说实话,自己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工程开发上还是要花费很多时间,何不总结成工具,从而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所以这个事自己还是希望能做点的。
新方向的探索和尝试,现在自己所擅长的方向依旧是基于Query理解,这点应该是比较局限的,是否有更加适合的新方向呢,有待自己继续开疆扩土。
前沿技术的持续跟进,这点没什么好说的。21年自己其实花了一些时间把预训练模型相关的技术给跟上了,同时自己也做了一些实验,也慢慢意识到前沿技术的不跟进会令自己的视野收到局限,所以后续仍要继续跟进前沿技术和前沿技术方案。
当然了,一些和算法技术不太相关的点,我这里没怎么提,例如架构、管理学、经济学、投资学的学习等,这些和成长也有关但是这里就没有展开说了。
答读者问
前几天文章有向大家收集一些问题,这里统一回答下。这个项目好像挺有意思的,后面感觉可以定期弄一下。
问题1: 35岁和中年危机方面我的考量。
回答1: 说不担忧肯定有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被网上的节奏带乱可就不好了,焦虑可以有,而我们需要解决的不是焦虑本身,而是焦虑的根源,所以我的思路是这样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的技术足够强,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稳定可靠的价值,那完全不需要担心。
不要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但是不能孤注一掷,得给自己留其他领域或者方向的退路,毕竟自身硬这个事不是谁都能轻松做到。
提前规划。走一步想一步固然是不行的,但是很多人不见的能预料得到,考虑以后可能什么方向会受到关注,要提前布局和规划。
保持理性。首先慌是没有用的,保持冷静,分清楚形式,把所有心思集中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问题2: 裁员问题。
回答2: 这个问题其实和问题1比较接近,但是是比较短期甚至即时的问题吧。我的考量是:
裁员不见得完全是个人的问题,可能和公司策略、团队管理等多个问题共同导致。
仍然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的能力足够,不用担心会找不到新的工作,要有这个信心,在平时也要给自己补充这个信心,说白了就是要持续学习。
问题3: 个人提升的考虑。
回答3: 我的考量是三个点:
明确自己需要提升的点是哪个,避免方向不明确走冤枉路,然后明确方法,再者是怎么评估自己的提升,从而避免为了心里安慰而做出了无效举动。
多吸收。平时仍需要多看,书、论文、博客,记得多总结,把这些东西整理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看完这本身。
多消化。续上面所说的,要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代码、文章的提炼和总结,并且能让自己的东西在后续也不容易忘记,说白了就是要做笔记。
问题4: 读博问题,我是怎么看的。
回答4: 我是最终没有读博的,而且是力排众议,当时没几个人建议我不读博的那个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所以我的想法是有偏的,供大家参考吧。
首先,明确自己为什么要读博,这个可能比较难,那就想想自己博士毕业希望的去向是什么。
如果是为了躲避现在其实并不好的环境,那坚决不要,因为你并不确定你毕业那会会不会比现在更糟。
如果是为了做科研,有着梦想,respect!那么请明确现在你的环境是否是唯一可以做科研的地方,是否存在更合适的环境,要考虑清楚。
然后,明确读博和工作相比的收益在哪,假设3年毕业,3年工作经验和文凭+论文相比,在你的领域哪个更有价值,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
问题5: 互联网和AI行业怎么看?
回答5: 首先玩互联网投资的应该都有感觉,互联网不景气,这个应该大家都多少能感觉到,这一两年已经从增量市场变成了存量市场,说白了就是有些内卷了,资本也没太往这里去了,有些危机感是没错的,随时做好准备没什么毛病,我没有在互联网而是在实体企业,感觉好像还行吧。
至于AI,我觉得AI是个概念,背后是技术,但是AI对应什么技术是可定义的,这几年被认为是AI的东西过几年可能就不是了,或者有新的概念出来了(例如所谓的元宇宙)那所谓的AI就是别的东西了,但技术仍旧是那些技术,掌握核心技术会让自己保持较长时间的竞争力。
如果定位自己是个技术人员,那就请关注于技术本身,追概念没啥意思,一个是追不上,另一个是新技术不见得就能马上落地,再一个是作为技术是有一定的解释权,你说这个东西叫做AI,那他就是AI,自己是技术人,技术好,不见得大富大贵,应该就不太会饿死。
但是,尽管自己是技术人掌握技术有很大选择余地,但是,如果站对了赛道,能让自己的上限有突破性提升,所以一些市场信息、资本走向是可以尝试去了解的,理论上经济学、投资学、管理学都可以了解,实践上多看看股市的走向,尤其是中长期的,和狼人杀一样,发言可能会骗人,但是资本走向、资本行为是不会骗人的。
这篇关于生日-以写促学,持续成长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