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美籍科学家:国内新药研发一直走错路,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http://cj.39.net/cjyczl/lcl/097/31/946489.html
“目前国内新药研发热情高涨,需求紧迫,市场广阔加上政府的重视,可以说是机遇频生。但可惜的是,中国的医药研发这么多年来一直都走错了路。”在第七届大连药店大包会上,美籍华人科学家、“氧化应激窗口期”理论创始人、辉克药业技术总监朱作霖博士在谈到目前国内新药研发现状时如是说。
多年来中国制药企业新药研发之路走得似乎总不太顺畅。每当记者与医药企业的领军人物谈到发展,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新药研发,因为创新研发是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且早在2007年年末,国务院就已审议并原则通过三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其中包括"重大新药创制"这重要的一项。2008年3月,国家开展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先期投资14亿元人民币,为开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做好准备。从这几项举措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自主研发领域,国家早已从战略的角度加以重视。而实际情况却是,新药研发是我国医药工业的软肋,企业研发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效益低仍是困扰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中国新药研发一直都在走错路
谈到新药研发在中国的困境。朱博士指出目前国内新药研发之所以陷入困境最大的原因是这些年我们的研究方向始终都走错了路。在与制药水平先进的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制药企业利润水平不高,研发投入也不足。国际大型制药公司一般会把利润的10%~20%用于研发。而国内整个医药工业的研发投入根本不可能达到如此程度。与此同时,研发资源浪费严重也是导致国内药品研发整体水平不高,研究过多地集中在几个热门品种上。大量的研发资金被浪费,研发效率低下。真正用于创新性研究的资金极其有限。
在新药研发的方向的问题上朱博士提出了独特的观点。他强调“目前国内新药研发最大的弊病在与我们总是拿自己在新药研发方面的‘短处’去与国外的‘长处’相比。目前,国际上依靠传统方式研究新药的难度越来越大,寻找新的办法开发新药已成趋势。在这一形势下,采用现代方法开发中药无疑大有可为。但是国内很多制药企业却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在一味的走过去传统方式来研究新药。仿制必然导致低水平重复,以致竞相压价或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利润。由于低水平重复严重,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许多企业甚至连正常的生产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谈斥巨资进行创新药研发了。没有创新药的研发使企业越来越失去竞争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的恶性循环。业内研发心态也因此更加浮躁,由于相比创新药物,仿制药、改剂型研究投入少、风险小,而且仿制药、改剂型药也属于新药,企业可以自主定价,从而保证企业得到可观的回报,导致国内企业对此类药物研发趋之若鹜,而真正新药研发投入逐年减少。 这已是当前我国医药企业的共性问题。”
国内新药研发主体完全错位 造成新药研发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谈到国内开发新药的主体与机制的问题,美籍华人朱博士也颇有微词。朱博士认为国内新药研制开发的主体是完全错位的。从国外制药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新药研发的主体是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主要着重基础研究。而在我国,新药研究主要由专业院校和国家的研究院所来承担。新药研发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国家。同时,我国绝大多数制药企业规模不大,难以承担新药研究的高风险,尚不能成为医药技术创新的主体,造成新药研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
对于国内新药研发的机制问题上,朱博士认为目前国内的新药研发机制大大的限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挥。他指出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仍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体。如何建立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的考核机制和分配机制是这些企业是否能成为创新主体的关键。现在对于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者的考核还是多以当年的效益指标来作为考核企业经营者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而新药的研发往往投入大、周期长,这就难免形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客观现实。因此,自然没有什么经营者愿意做这些吃力又不讨好的事情。这也是我国新药研发之所以滞后的一大原因。
新药难入医保目录不能解决 新药研发就难以开展
便宜、有效的好药为什么不能报销?这是患者在使用一种治疗效果又好、价格又便宜的国家新药时经常会发出的疑问。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这种新药不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之列,患者使用它需要自费。根据有关规定,新药进入医保目录必须有“超过两年临床使用时限”,也就是说,创新药物要上市两年后才有资格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而现行的医保目录已经四年没有修订过。即使是投入上亿元的创新药,在国内也不可能像在国外那样意味着会带来可观的销售收入。在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市场竞争格局下,新药不进入医保目录,就意味着丧失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前期研发投入成本迟迟无法收回,面临着长期亏损,终究难逃“科研成功、市场失败”的命运。
身处在这一境况下的辉克制药的技术总监朱作霖发出这样的感叹:“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不能直接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等现行规定,以后可能很长一段时间还是国内新药研发的主要绊脚石之一。国家一方面支持新药的研发,但是一方面在政策上又很难给予过多的支持,这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事情。”
朱作霖表示,虽然充分保证药品的安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政策明显过于生硬,不应简单地“一刀切”,应该充分考虑给予区别对待。
下一时代新药研发的突破应来源东方
朱总指出在中国现有的情况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新药研发想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完全转变思维。不能再走过去模仿西方国家新药研发的老路。一方面来说中国现有的国情与国外不同,机制也有诸多的限制。如果一味的去模仿,就只能是一只跟在西方的屁股后面走。无疑是在拿自己的“短处”去与西方的“长处”竞争。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现在国际上依靠传统方式研究新药的难度越来越大,寻找新的办法开发新药已成趋势。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应该发挥自己几千年来的中药文化传统。
朱作霖指出目前全球现代医药研发是以寻求新化合物为主导的研发模式,化学药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化学成分库,从中筛选新化合物,追求高洁净、高浓缩、高疗效的目标;化学药以成分清楚、靶位明确、质量可控、疗效确切和工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等优势,主导了世界医药市场。但化学药物的发现、开发是一个漫长复杂并充满风险的过程,从发现化合物到新药上市,甚至只有万分之一的成功率。面对化学新药研发的困境,中国的新药研发向必须要转变观念,贴近临床,从古老的东方医药学中寻求解决方案,从中医药资源宝库中寻求新药研发模式的突破。西方化学药以200年的历史引领了药物发展的整整一个时代。那么在下一个时代,新药研发的突破其实就应该来源于东方,来源于中药和植物药。
虽然国外西药开发原有优势远胜于国内,但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用西药方法研究中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西药主要是针对单个分子的效用进行研究的,而中药则是多个分子协同来发挥作用的,由于发现药物中有效分子的工作如大海捞针,所以通过目标锁定直接进行有效分子的研究也可谓一种捷径。朱博士指出现在在西方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中药,这也为中药的发展提供了—个很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组分中药的开发已经成为中药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开发“组分中药”就是在中药原方的基础上,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分离出中药的有效组分,明确各组分的协同作用,确保有效成分的均一性并建立制药标准。同时,企业还可以在中医辨症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选取有效成分构化成一个没有任何杂质的新药,使其的针对性和治疗准确性大大提高。
关于现代中药研发的定位,朱博士认为以成分研究为基础的创新中药从中药中寻找和提取有效成分,然后合成新的药品,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开展人工合成或半合成。也可以在药效肯定,活性物质基础明确,质量可控的基础上,开发有效部位。朱博士指出现代中药现代中药研发应定位于防治病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等方面,参照积累的临床经验,而不是简单继承与借鉴西药。
“化学药物发展至今已经面临一个平台期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美籍科学家朱作霖博士表示,新药研发愈发艰难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企业或者是美国企业所面临的难题了。它已经逐渐成为所有跨国企业的心病。化学药品的研发其实就是要从多种化合物中筛选出有用的分子,所以研发出的新药越多,筛选出新有用物质的难度就越大,再加上患者对于药品安全的关注,相关监管部门对于新药的审批越来越严格,这些都导致了全球新药研发出现瓶颈。
这篇关于美籍科学家:国内新药研发一直走错路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