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Dijkstra算法——单源最短路径(指定一个节点(源点)到其余各个顶点的最短路径),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Dijkstra算法——单源最短路径
- 1.预设场景
- 2.数据结构描述
- 3.算法基本思想
- 具体过程详解
- 4.代码实现
- 5.总结
- 6.END!
1.预设场景
国庆期间,小明打算从1号城市出发,在五天假期中分别去往不同的城市(2,3,4,5,6)旅游,为减轻负担,他想要知道1号城市到各个城市之间的最短距离。
现在需要设计一种算法求得源点到任意一个城市之间的最短路径。该问题的求解也被称为“单源最短路径”。
2.数据结构描述
在所有的数据结构中,0号下标(0行0列)均不存储元素
同样,这里使用二维数组e来存储顶点之间边的关系。初始值如下:
用一个一维数组dis存储源点(1号顶点)到其余各个顶点的初始距离。其初始值如下:
3.算法基本思想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每次找到距离源点最近的一个节点,然后以该节点为中心进行扩展,最终得到源点到其余所有点的最短路径。具体步骤如下:
- 将所有的顶点分为两部分:已知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P和未知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Q。开始,已知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P中只有源点一个节点,知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Q中包含了除了源点之外的所有节点。为减少空间复杂度(P和Q不重新开辟空间),用一个数组book记录那个节点在P中,那个节点在Q中。例如对于节点i来说,book[i] = 1表示节点i在集合p中,book[i] = 0表示节点i在集合Q中。
- 设置源点i到自己的最短路径为0,即dis[i] = 0。若存在有源点能直接到达的顶点j,则把dis[j] = e[i][j],同时把其他源点不能直接到达顶点的最短路径设为∞。
- 在集合Q的所有顶点中选择一个离源点i最近的顶点u(dis[u]最小)加入到集合P。然后考察所有以u为起点的边,对每一条边进行松弛操作。(何为松弛操作:例如存在一条从u到j的边,那么就可以以u为中间节点到达j,这条路径的长度是e[u][j] + dis[u],如果这个值比目前的dis[j]小,可以就找到了一个i到j的最短路径,用新值代替当前dis[j]中的值。)
- 重复步骤3,直至集合Q为空。最终数组dis中的值就是源点到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具体过程详解
还是以下面的图为例:
,其初始化二维数组e和数组dis皆如上所示,没有任何变化。
具体步骤如下:
-
初始化e[vertice + 1][vertice + 1],book[vertice + 1](集合P和集合Q),和dis[vertice + 1](如上所示)。
-
观察比较数组dis,可以得到dis[2]为数组dis中的最小值,而且book[2]==0。所以选择2号节点。对儿2号节点来说,有e[2][3] = 9和e[2][4] = 3。即从2号节点出发可以到达3,4号两个节点。
①dis[3]==12 >(dis[2] + e[2][3] == 10),所以可以判断1号顶点->3号顶点(dis[3])的距离 大于 1号顶点->2号顶点->3号顶点,于是更新dis[3]的值。
②dis[4]==∞ >(dis[2] + e[2][4] == 4),所以可以判断1号顶点->4号顶点(dis[3])的距离 大于 1号顶点->2号顶点->4号顶点,于是更新dis[3]的值。
至此,以2号节点的边来“松弛”过程结束,数据结构变化如下:
-
观察步骤2后的结果,可以发现dis[4]为数组dis中的最小值,而且book[4]==0。所以选择4号节点。对儿4号节点来说,有e[4][3] = 4、e[4][5] =13和e[4][6] = 15。即从4号节点出发可以到达3,5,6号三个节点。
①dis[3]==10 >(dis[4] + e[4][3] == 8),所以可以判断1号顶点->2号顶点->3号顶点(dis[3])的距离 大于 1号顶点->2号顶点->4号顶点->3号顶点,于是更新dis[3]的值。(2号顶点为上一次的更新过程)
②dis[5]==∞ >(dis[4] + e[4][5] == 17),所以可以判断1号顶点->5号顶点(dis[5])的距离 大于 1号顶点->4号顶点->5号顶点,于是更新dis[5]的值。
③dis[6]==∞ >(dis[4] + e[4][6] == 19),所以可以判断1号顶点->6号顶点(dis[6])的距离 大于 1号顶点->4号顶点->6号顶点,于是更新dis[6]的值。
至此,以4号节点的边来“松弛”过程结束,数据结构变化如下:
4.观察步骤3后的结果,可以发现dis[3]为数组dis中的最小值,而且book[3]==0。所以选择3号节点。对儿3号节点来说,有e[3][5] = 5。即从3号节点出发可以到达5号节点。
①dis[5]==17 >(dis[3] + e[3][5] == 13),所以可以判断1号顶点->2号顶点->4号顶点->5号顶点(dis[5])的距离 大于 1号顶点->3号顶点->5号顶点,于是更新dis[3]的值。(2,4号顶点为上一次的更新过程)
至此,以3号节点的边来“松弛”过程结束,数据结构变化如下:
5.观察步骤4后的结果,可以发现dis[5]为数组dis中的最小值,而且book[5]==0。所以选择5号节点为中间节点。对儿4号节点来说,有e[5][6] = 4。即从5号节点出发可以到达6号节点。
①dis[6]==19 >(dis[5] + e[5][6] == 17),所以可以判断1号顶点->2号顶点->4号顶点->6号顶点(dis[6])的距离 大于 1号顶点->2号顶点->4号顶点->3号顶点->5号顶点->6号顶点,于是更新dis[6]的值。(2,4号顶点为上一次的更新过程)
至此,以5号节点的边来“松弛”过程结束,数据结构变化如下:
6.观察步骤5后的结果,可以发现dis[6]为数组dis中的最小值,而且book[6]==0。所以选择6号节点为中间节点。但是对于6号节点来说,没有可以扩展的节点。
至此,以6号节点的边来“松弛”过程结束,数据结构变化如下:
最后,数组dis如下,这便是1号顶点到其余顶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4.代码实现
#include <vector>
#include <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class Digkstra
{
private:int vertice = 0;//顶点数int edge = 0;//边数vector<vector<int>> e;vector<bool> book;//判断顶点j是否扩展过vector<int> dis;//源点到各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距离public:Digkstra(int x, int y) :vertice(x), edge(y){//图的初始化从下标1开始e.resize(vertice + 1);//初始化二维数组的行for (int i = 0; i <= vertice; i++){e[i].resize(vertice + 1);//初始化二维数组的列}dis.resize(vertice + 1);book.resize(vertice + 1);}//图的初始化void Init_Digkstra(){for (int i = 0;i <= vertice; i++){for (int j = 0; j <= vertice; j++){if (i == 0 || j == 0){e[i][j] = 0;}if (i == j){e[i][j] = 0;}else{e[i][j] = INT_MAX;}}}}//读入图的边,并且根据边的信息初始化数组dis,数组bookvoid GetEdgeInfo(){cout << "输入边的信息(节点1,节点2,权重):" << endl;int e1 = 0, e2 = 0, weigth = 0;for (int i = 1; i <= edge; i++){cin >> e1 >> e2 >> weigth;e[e1][e2] = weigth;}for (int i = 1; i <= vertice; i++){dis[i] = e[1][i];}book[1] = true;}//打印void Print(){for (int i = 1; i <= vertice; i++){cout << dis[i] << " "; } cout << endl;}//Digkstra核心思想void Digkstra_Alg(){int u = 0;//离1号顶点最近顶点的下标for (int k = 1; k <= vertice; k++){int min = INT_MAX;//找离1号节点最近的节点(找数组dis中的最小值) for (int j = 1; j <= vertice; j++){if (book[j] == false && dis[j] < min){min = dis[j];u = j;}}book[u] = true;for (int i = 1; i <= vertice; i++){if (e[u][i] < INT_MAX){if (dis[i] > dis[u] + e[u][i]){dis[i] = dis[u] + e[u][i];}}}}}};int main()
{Digkstra Digkstra(6, 9);Digkstra.Init_Digkstra();Digkstra.GetEdgeInfo();cout << "初始信息:" << endl;Digkstra.Print();Digkstra.Digkstra_Alg();cout << "单源最短路径(顶点1到其余各顶点):" << endl;Digkstra.Print();return 0;
}
5.总结
通过代码,可以得到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N^2)。而且这是一种基于贪心策略的算法。每次扩展一个新的最短距离的节点,就要更新与其相邻的点的距离。当所有边权重为正时,由于不存在一个路程更短的没有被扩展的点,所以这个点的距离不会别再次改变,从而保证了算法的正确性。
根据这一特点,用此算法求最短路径的图是不能有负权重的,因为扩展到负权重边的时候会产生更短的距离,有可能破坏已经更新的点距离不会改变的性质。
6.END!
这篇关于Dijkstra算法——单源最短路径(指定一个节点(源点)到其余各个顶点的最短路径)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