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优秀案例】人本视角下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策略研究,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编者按
2022年3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开启了2022年学委会年会论文的征集活动,本次论文征集的主题为“以人为核心的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根据专家建议,本次年会新增“会议优秀案例集”,并通过本公众号对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实践案例进行推送。
●提要●
街道空间是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比最多的用地类型之一,因此,其规划建设水平对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起到深刻影响。通过梳理国内外街道空间导则,提出新时代街道空间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机动车优先转变为全龄慢行友好;坚持高质量发展,从单一工程设计转变为复合场所设计;坚持文化自信,从风貌千城一面转变为城市文化内涵;坚持现代化治理,从政府单一管理转变为多元协同共治。最后,以《运城市城市街景、色彩设计、天际线及标识系统改造实施导则编制》为例,提出以人为本视角下的街道空间设计导则内容框架,即宜人舒适的街道空间管控、安全交往的街道断面组织、人文特色的街道景观设计和美观便捷的街道设施布局四部分。
0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指导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精神。街道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比最多的公共空间之一,承担着交通、交往、游憩等综合功能,街道空间规划和建设水平是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影响因素,街道空间设计受到国内外各大城市地区的广泛关注。
运城市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是目前拥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地级市。近年来,随着人口集聚和城区规模扩张,运城市街道空间逐渐出现尺度不宜人、步行空间从属于机动车道、街道界面和街道景观杂乱无序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运城市委市政府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相关经验,提出制定《运城市城市街景、色彩设计、天际线及标识系统改造实施导则》,以提升街道空间品质。本案例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运城市地域文化和现状特征,开展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研究。
02
人本视角下街道空间设计的理念创新
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机动车优先转变为全龄慢行友好
长期以来,城市外延式扩张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旋律,在这一过程中街道以提高通行效率为主要目标,慢行交通人群成为弱势群体。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内涵式提升,街道设计应充分重视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更加关心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人群,街道空间尺度应坚持宜人性,资源配置上优先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权益,真正实现全龄友好的慢行系统。
2.2 坚持高质量发展,从单一工程设计转变为复合场所设计
街道现有规划设计和相关规范标准主要针对道路红线内的断面、市政等工程设计,然而街道不单纯是一项建设工程,更是城市生活的容器,是促进消费、增加交往空间、提升环境品质、激发街区活力的公共场所。一方面,要加强街道空间在平面和立体的一体化设计和管理,从功能划分的工程思维向交往场所营造的社会思维转变;另一方面要注重街道要素设计促进社区生活和经济繁荣的作用。
2.3 坚持文化自信,从风貌千城一面转变为运城文化内涵
街道是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街道景观千城一面是现代突出的城市病之一。运城作为古中国文明的起源地区之一,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在街道空间设计中应弘扬运城优秀中华文化传统,突出街道的人文特征,彰显街道的气质风格,对市政设施、景观环境、沿街建筑、历史风貌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通过整体空间景观环境的设计塑造街道特色。
2.4 坚持现代化治理,从政府单一管理转变为多元协同共治
街道治理涉及城市管理者、建设者、使用者,单一政府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多元使用者需求。一方面要破除规划、交通、城管等各部门间条块分隔、各自为政的观念,推动街道治理理念统一和权责明晰;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多元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明晰多元主体在街道治理中的权责关系,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对街道空间的协同共建、共治、共享。
03
运城市街道空间设计导则的实践探索
3.1 运城市城市建设发展概况
(1)城市建设历史沿革和空间演进
运城市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近3000 年来,受到国家中心变动、区域交通格局、盐产区管理模式变化的综合影响,运城市中心城区及其周边4城形成相互关联的大尺度山水轴线,表现出整体统一的区域山水格局(图1),形成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千年盐运城”,在我国盐业史、城市史,乃至人居史上都绝无仅有。
图1 中心城区及周边4城的区域山水格局
(2)路网肌理特征
建国后,运城古城依旧保持着“窄路密网”的格局,将历史空间肌理较为完整的保留下来。建国后至2000年,城市向东发展,形成新的城市公共中心和居住生活区,为适应机动车逐渐增多的交通需求,这一地区道路逐渐加宽,道路间距加大,道路密度有所降低,但仍保留着适宜的街道尺度。
进入21世纪后,城市一方面向东建成运城经开区,另一方面向北拓展建设居住区,“宽马路、大街区”的格局占据了城市主导地位,交通方向似乎一边倒的支持快速的机动车交通,而人行尺度的安全、宜人、环境品质等处于从属地位(图2)。
图2 2x2公里尺度下不同地区城市路网肌理示意图
3.2 基于人本主义和地域特征的导则内容架构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后,国内先进地区陆续编制了街道空间设计导则,但从导则体例和内容架构来看,依旧是将街道空间导则作为一个纯粹的规划技术文件,将街道空间作为技术要素进行看待(表1),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从人的感官和使用视角出发组织导则的内容架构。
本导则在保障导则作为规划技术文件框架的基础上,将各地区街道空间要素从人的使用和感官视角出发进行重新组织,围绕人的使用,将街道划分为街道空间、街道断面、街道景观和街道设施四大类,希望能形成一个既便于管理者和设计师使用的技术文件,更能充分体现街道使用者的切身需求的手册。
表1 北京上海街道空间设计导则内容架构对比分析
3.3 宜人舒适的街道空间管控
一是在空间尺度方面,导则提出街道应保持空间紧凑,塑造宜人的街道空间高宽比。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提出生活性街道、综合服务型街道和景观特色型街道的建筑街道高宽比宜介于1:1至1:3 之间。
二是在街道界面连续性方面,通过贴线率指标进行管控,即地块内有连续街墙控制要求的一侧,临街建筑垂直投影外轮廓线与该侧建筑控制线强制贴合的百分比,一般为下限管控。
三是街道界面立面设计指引方面,主要管控内容为建筑首层檐口线高度、裙房沿街面高度和建筑高度。建筑首层高度、檐口、裙房等是行人视线可达、步行可感知的空间,通过宜人尺度和连续有序的设计,可以提高行人的步行感受。
四是围墙设计方面,导则要求围墙设计应采用符合人性尺度的通透围栏式,尽量避免使用高大的石墙面,避免给行人造成压抑感。
3.4 安全交往的街道断面组织
一是在街道断面方面,因为控规对各级道路的红线宽度已提出确定的管控要求,导则重点从功能角度对四类街道断面提出指引,旨在提升街道安全性和活力度。如对生活性街道提出应优先营造安全的慢行交通环境;应考虑设置公交专用道,道路交叉口应设置平面过街安全岛;宜结合两侧功能需求,通过局部的断面调整设置临时路侧停车带,以满足短时停车需求(图3)。
二是导则提出道路断面不限于道路红线范围内的断面组织,而是将建筑前的公共空间和道路红线内空间进行一体化的组织安排。一方面进行稳静化处理,如通过曲折道路、减速带、交通环岛等手段降低车速,保障交通安全。另一方面,加强管理部门协同,促进生活性街道、景观特色型街道红线内外一体化管控,提高空间活力和品质。
如在滨水地区或城市公园地区的景观特色型街道,通过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慢行空间设置在公园绿地中,形成高品质的公园绿地慢行系统,道路另一侧将慢行空间和防护绿地与建筑前商业空间结合,形成可聚集交往的户外商业空间,提高街道空间活力。
图3 生活性街道断面组织示意图
3.5 人文特色的街道景观设计
导则将街道景观细分为街道绿化、街道亮化、艺术景观三部分,同时,鉴于运城市现状较多的低效灰色空间,提出灰色空间设计指引作为本节第四部分。
一是街道绿化方面,提出分车绿带、行道树带、路侧绿带等街道绿带的尺度,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基础上应进行适当的物种搭配、节奏韵律变化等要求;对于不同类型街道分类提出绿化指引,如生活性街道鼓励设置立体绿化和门前绿化,丰富街道景观层次,提高街道景观艺术性。
二是街道亮化方面,根据不同类型街道,对照明色彩、亮度、风格等提出指引。
三是艺术景观方面,对标志性建构筑物、公共艺术品、商业性活动设施等提出设计指引。
四是在灰色空间提升方面,提出应加强街道灰色空间美化治理,高效利用和美化边角用地、桥下空间等。
3.6 美观便捷的街道设施布局
街道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涵盖了交通、市政、景观、交往、礼仪等多个方面,这些功能体现在街道的各类设施上。按照功能类型和政府部门事权范围,导则将街道各类设施分类为交通设施类、市政设施类、城市家具类三类设施。以步行友好和安全、环境优美为原则,对各类设施要素提出精细化指引。
一是交通设施方面,导则细分为慢行设施和公共交通设施两大类。以慢行设施为例,导则提出连续可达的慢行空间、步行优先的空间设计、缩短过街距离的设计、确保骑行顺畅的设计及限制机动车速的设计等(图4)。
二是市政设施方面,导则细分为户外市政箱、高杆照明灯、步行灯、检查井盖、市政消防栓等要素。以步行灯为例,导则提出商业步行街、人行地道、天桥及有必要单独设灯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在满足照明标准值的前提下,应采用与道路环境协调的功能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步道灯;步道照明应符合人体尺度,宜使用低高度的防护灯具,如护柱、壁挂式、墙灯或长凳下方灯(图5)。
三是城市家具方面,导则细分为树池和树篦、可移动花箱、座椅、人行道铺装等要素。
图4 步行优先的空间设计指引
图5 步行灯设计指引
作者简介
冯祥源,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电子邮箱:fengxy616@126.com
谢爱华,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关注我们
依托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处致力于小城镇规划与建设领域的实践成果和最新学术信息分享,促进相关学术交流。行业优秀期刊《小城镇建设》是小城镇规划学委会的会刊。优秀案例和信息分享请发邮件:town@planning.org.cn
这篇关于【优秀案例】人本视角下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策略研究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