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数据量庞大时的应对策略

2024-09-07 22:52

本文主要是介绍【redis】数据量庞大时的应对策略,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文章目录

  • 为什么数据量多了主机会崩
  • 分布式系统
  • 应用数据分离架构
  • 应用服务集群架构
    • 负载均衡器
    • 数据库读写分离
  • 引入缓存
    • 冷热分离架构
  • 分库
  • 分表
  • 微服务
    • 是什么
    • 代价
    • 优势

为什么数据量多了主机会崩

一台主机的硬件资源是有上限的,包括但不限于一下几种:

  • CPU
  • 内存
  • 硬盘
  • 网络

  • 服务器每次收到一个请求,都是需要消耗上述的一些资源的~~
    如果同一时刻处理的请求多了,此时就可能会导致某个硬件资源不够用了,无论是那个方面不够用了,都可能会导致服务器处理请求的时间变长,甚至于处理出错

如果我们真的遇到了这样的服务器不够用的场景,我们可以:

  1. 开源
  • 简单粗暴,直接增加更多的硬件资源(什么不够补什么)
  • 不过一个主机上面能增加的硬件资源也是有限的,取决于主板的扩展能力
  1. 节流(软件上优化)
  • 针对程序进行优化,优化代码(各凭本事)
  • 通过性能测试,找到是哪个环节出现了瓶颈,再对症下药
  • 操作起来很难!对程序员的水平要求比较高

分布式系统

当一台主机扩展到极限了,但是还不够,就只能引入多台主机了

但不是说买来的新的机器直接就可以解决问题,也需要软件上做出对应的调整和适配。当引入多台主机了,我们的系统就可以称为“分布式系统”了

引入分布式系统万不得已的,系统的复杂程度会大大大提高(指数增长),这样出现 bug 的概率就越高、加班的概率就越大、丢失年终奖的概率也随之提高

应用数据分离架构

|516

  • 之前应用服务和数据库服务部署在一个服务器上,意味着这一份硬件资源要给两人用
  • 现在各用各的,还可以针对两种服务器的特点,配置不同的主机
    • 应用服务器,里面可能包含很多的业务逻辑,可能会很吃 CPU 和内存。就给其配置 CPU 配置高、内存大的主机
    • 存储服务器,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更大的硬盘空间、更快的数据访问速度。就给其配置更大硬盘的服务器,甚至还可以上 SSD 硬盘(固态硬盘)

分离了之后,能一定程度上的解决硬件资源不够用的问题。但是如果随着请求量进一步增加、数据量进一步增加,我们就需要进一步地增加硬件资源、调整服务器的结构

应用服务集群架构

引入更多的应用服务器节点


应用服务器可能会比较迟 CPU 和内存。如果把 CPU 和内存吃没了,此时应用服务器就顶不住了

此时引入更多的应用服务器,就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 相当于是有了更多的 CPU 和硬件资源 image.png|394

负载均衡器

  • 用户的请求先到“负载均衡器/网关服务器”(单独的服务器)这里,然后由其对这个请求进行分发
    • 现在我们有多个应用服务器了(图中是俩,实际上可能是多个),每个应用服务器都是能单独完成整个业务逻辑的,
    • 此时引入多个应用服务器之后,就可以让每个应用服务器承担整体请求中的一部分
    • 负载均衡器就像公司的一个组的领导一样,要负责管理,负责把任务分配给每个组员

假设有 1w 个用户请求,有 2 个应用服务器,此时按照负载均衡的方式,就可以让每个应用服务器承担 5k 的访问量

[!quote] 负载均衡器

  • 负载均衡器就像公司的一个组的领导一样,要负责管理,负责把任务分配给每个组员
  • 其内部有很多的“负载均衡”具体的算法

此时应用服务器的压力变小了,但“负载均衡器”不是一人承担了所有请求吗?他不会崩吗?

  • 负载均衡器对于请求量的承担能力要远远超过应用服务器
    • 负载均衡器是领导,他的职责是分配工作
    • 应用服务器是组员,他的职责是执行任务
  • 执行一个任务所花的时间远远超出分配一个工作所花的时间,所以负载均衡器消耗的硬件资源是很少的

当请求量大到负载均衡器也扛不住的时候,只需要引入更多的负载均衡器(引入多个机房)就可以了


如上面讨论,增加应用服务器,确实能够处理更高的请求量,但是随之存储服务器要承担的请求量也就更多了,此时仍是两个办法:

  1. 开源,引入更多的机器,数据库读写分离
  2. 节流,门槛高

数据库读写分离

image.png|520

  • 在这个图里可以看到,存储服务器变成两台了(实际上可能有更多台)
  • 主数据库(master),只负责
  • 从数据库(slave),只负责。是主数据库的“跟班”,这个数据库中的数据要从主数据库中进行同步
  • 应用服务器需要,就从“从数据库”中去读。需要,就从“主数据库”中去写

这样就把每一台机器的压力降低了。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读的频率是比写要高的

主服务器一般是一个,从服务器可以有多个(一主多从),同时从数据库通过负载均衡的方式,让应用服务器进行访问

引入缓存

冷热分离架构

数据库天然有个问题——响应速度比较慢。所以将数据区分“冷热”,热点数据放到缓存中,缓存的访问速度往往要比数据库要快很多

image.png|608

  • 缓存中只是放一小部分热点数据(会频繁被访问到的数据)
  • 数据库里面存储的仍然是全量数据,只是相比之下热点数据会被放在缓存
  • 二八原则,20% 的数据能支持 80% 的访问量,更极端的情况能到一九

后续应用服务器在读取数据的时候,就可以先读缓存,如果这个数据在缓存中存在,就不需要读数据库中的数据了;如果不存在,就再去读数据库。由于二八原则,所以大部分的访问都可以直接在缓存中找到答案

  • 这样数据库的压力又进一步降低了
  • 同时缓存读的又快,又节约了时间
  • 此时就相当与缓存服务器在帮助数据库服务器负重前行

分库

引入分布式系统有两个方面:

  1. 应对更高的请求量(并发量)
  2. 应对更大的数据量

虽然一个服务器存储的数据量可以达到几十个 TB,但是仍然会存在一台主机存不下数据的情况。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就需要多台主机来存储

image.png|468

  • 针对数据库进行进一步拆分==>分库分表,本来一个数据库服务器,这个数据库服务器上有多个数据库(指的是逻辑上的数据集合,create database 创建的那个东西)
  • 现在就可以引入多个数据库服务器,每个数据库服务器存储一个或者一部分数据库
    • 将不同的表分到不同的机器上

分表

如果某个表非常大,大到一台主机存不下,也可以针对表进行拆分

  • 将一张表拆成五张表,用五个服务器去存储,每个服务器都存储原表中的一部分
  • 这样的话我们引入的存储空间就更多了

具体分库分表如何实践,还是要结合实际的业务场景来开展

微服务

是什么

上面已经演化出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分布式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请求,同时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但是这样的演化远远不是终点。在实际工作中还会对应用服务器做进一步的拆分

  • 当应用服务器中要做的功能太多、太复杂,就需要将应用服务器拆成更多的部分
  • 每一部分只负责其中的一小部分功能
    image.png
    之前应用服务器,一个服务器里面做了很多的业务,这就可能会导致这一个服务器的代码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更方便于代码的维护,就可以把这样的一个复杂的服务器,拆分成更多单一的,但是更小的服务器==>微服务
  • 服务器的种类和数量就增加了
  • 每组服务器都有各自的存储集群和缓存模块

注意:微服务本质上是在解决“人”的问题
当应用服务器复杂了,势必就需要更多的人来维护,当人变多了,就需要配套的管理,把这些人组织好

  • 划分组织结构,分成多个组
  • 每个组分配领导进行管理
  • 分成多个组就需要进分工

代价

引入微服务,解决了人的问题,但是付出的代价:

  1. 整个系统的性能会下降

原本用户、商品、交易这些模块都是直接在进程内相互调用的。而现在需要通过网络,进行跨主机通信

  • 网络通信比进程内调用慢太多太多了
  • 访问最快的是 CPU、其次内存、才到硬盘,硬盘本身就比内存慢很多了

拆出更多的服务,多个功能之间要更依赖网络通信,而网络通信的速度可能比硬盘还要慢,这样系统的性能就会下降很多

  • 想要保证性能不下降太多,只能引入更多的机器,更多的硬件资源(充钱,大厂不差钱)

幸运的是,由于硬件技术的发展,网卡现在有“万兆网卡”,读写速度已经能超过硬盘读写了,这样才导致微服务的通信操作不至于“太慢”

  • 不过就一个字——
  • 万兆网卡还需要配上万兆路由器、万兆交换机,甚至是能支持万兆带宽的网线…
    所以,这些就不是一些中小公司折腾的起的,还是只有一些大厂能玩得转
  1. 系统复杂程度提高,可用性受到影响

服务器更多了,出现问题的概率就更大了,这就需要一系列的手段,来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 更丰富的监控报警机制
  • 配套的运维人员

优势

  1. 解决了人的问题

  1. 使用微服务,可以更方便于功能的复用

比如电商系统里面的用户模块,可能在很多模块中多需要用到,那我们就将其单独提取出来,给其他模块来调用


  1. 可以给不同的服务进行不同的部署

有的模块对于请求量/数据量处理的不是很多,我们就给它少部署一点机器;有些重点的、负载量大的模块,我们就可以配置更好的机器

这篇关于【redis】数据量庞大时的应对策略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1146397

相关文章

redis群集简单部署过程

《redis群集简单部署过程》文章介绍了Redis,一个高性能的键值存储系统,其支持多种数据结构和命令,它还讨论了Redis的服务器端架构、数据存储和获取、协议和命令、高可用性方案、缓存机制以及监控和... 目录Redis介绍1. 基本概念2. 服务器端3. 存储和获取数据4. 协议和命令5. 高可用性6.

Deepseek使用指南与提问优化策略方式

《Deepseek使用指南与提问优化策略方式》本文介绍了DeepSeek语义搜索引擎的核心功能、集成方法及优化提问策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提供精准搜索结果,适用于智能客服、知识库检索等领域... 目录序言1. DeepSeek 概述2. DeepSeek 的集成与使用2.1 DeepSeek API

Redis的数据过期策略和数据淘汰策略

《Redis的数据过期策略和数据淘汰策略》本文主要介绍了Redis的数据过期策略和数据淘汰策略,文中通过示例代码介绍的非常详细,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学习价值,需要的朋友们下面随着小编来一... 目录一、数据过期策略1、惰性删除2、定期删除二、数据淘汰策略1、数据淘汰策略概念2、8种数据淘汰策略

SpringBoot中的404错误:原因、影响及解决策略

《SpringBoot中的404错误:原因、影响及解决策略》本文详细介绍了SpringBoot中404错误的出现原因、影响以及处理策略,404错误常见于URL路径错误、控制器配置问题、静态资源配置错误... 目录Spring Boot中的404错误:原因、影响及处理策略404错误的出现原因1. URL路径错

Redis存储的列表分页和检索的实现方法

《Redis存储的列表分页和检索的实现方法》在Redis中,列表(List)是一种有序的数据结构,通常用于存储一系列元素,由于列表是有序的,可以通过索引来访问元素,因此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分页和检索功能,... 目录一、Redis 列表的基本操作二、分页实现三、检索实现3.1 方法 1:客户端过滤3.2 方法

Python中操作Redis的常用方法小结

《Python中操作Redis的常用方法小结》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Python中操作Redis的常用方法,文中的示例代码简洁易懂,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了解一下... 目录安装Redis开启、关闭Redisredis数据结构redis-cli操作安装redis-py数据库连接和释放增

redis防止短信恶意调用的实现

《redis防止短信恶意调用的实现》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场景登录或注册接口中使用短信验证码时遇到的恶意调用问题,并通过使用Redis分布式锁来解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目录1.场景2.排查3.解决方案3.1 Redis锁实现3.2 方法调用1.场景登录或注册接口中,使用短信验证码场

Redis 多规则限流和防重复提交方案实现小结

《Redis多规则限流和防重复提交方案实现小结》本文主要介绍了Redis多规则限流和防重复提交方案实现小结,包括使用String结构和Zset结构来记录用户IP的访问次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感兴趣... 目录一:使用 String 结构记录固定时间段内某用户 IP 访问某接口的次数二:使用 Zset 进行

解读Redis秒杀优化方案(阻塞队列+基于Stream流的消息队列)

《解读Redis秒杀优化方案(阻塞队列+基于Stream流的消息队列)》该文章介绍了使用Redis的阻塞队列和Stream流的消息队列来优化秒杀系统的方案,通过将秒杀流程拆分为两条流水线,使用Redi... 目录Redis秒杀优化方案(阻塞队列+Stream流的消息队列)什么是消息队列?消费者组的工作方式每

Redis如何使用zset处理排行榜和计数问题

《Redis如何使用zset处理排行榜和计数问题》Redis的ZSET数据结构非常适合处理排行榜和计数问题,它可以在高并发的点赞业务中高效地管理点赞的排名,并且由于ZSET的排序特性,可以轻松实现根据... 目录Redis使用zset处理排行榜和计数业务逻辑ZSET 数据结构优化高并发的点赞操作ZSET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