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EMI能量是如何传播的?,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理解产品的EMI性能,有三个要素需要重点关注:
1. 能量源;
2. 接收器、受干扰电路或系统;
3. 能量耦合路径。
简单地说,如果没有能量源,就不会产生EMI干扰源;如果没有耦合路径,就不会产生复杂的EMI现象;如果没有敏感的接收器,即使发生了能量耦合,可能也不会产生严重的电性能问题,因此,耦合路径是三要素的关键所在。
实际设计中,存在4种主要耦合模式:
1. 感性耦合;
2. 容性耦合;
3. 辐射耦合;
4. 传导耦合。
感性耦合要求具有时变的电流源和两个环路或两条平行导线,主要产生磁耦合,比如开关电源中的电源变压器(具有大的di/dt)与附近电缆的耦合;
容性耦合要求具有时变的电压源和两个相邻的金属块,主要产生电耦合,比如开关电源(具有大的dv/dt)的大散热片与附近壳体结构金属面的耦合。
这两种耦合机理被称为近场耦合,如果耦合结构之间增加一小段的间隔距离,耦合效应将会显著降低,或者,把两个环路隔开,也是一种很好的干扰抑制技术,总之,这种类型的耦合通常出现在产品内部。
辐射耦合要求具有两幅天线,比如发射电路+导线与接收电路+导线(只有发射源而没有具备天线效应的媒介,是产生不了明显辐射量的),相较于传播的电讯号,天线可以是电大结构,天线的其它常见结构还可能包括IO电缆、屏蔽壳体上的开口、槽或缝隙,当这些结构的耦合频率接近于谐振频率,会形成天线效应,此时,这些结构即是有效的发射天线,也是有效的接收天线,会导致一系列的产品辐射和抗干扰问题。
传导耦合要求能量源和接收器之间具有导线相连,这种耦合通常与导线长度无关,并且同时存在共阻抗(PCB金属参考面或金属壳体),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耦合为低频效应,在音频系统中通常存在这种问题。
辐射和传导耦合可以出现在产品内部或外部,因此,会同时存在近场和远场的耦合现象。
EMI的现象虽然很复杂,但是,只要能够抓住主要的分析脉络,将现象归结到上述的某种或多种耦合模式,设计者才可以利用相关的理论进行问题的分析及定位,电磁现象之所以被称之为“玄学”,除了它本身无法肉眼捕捉之外,更多的是设计者的思维无法进行对应的转变,问题自然就无法被量化。
以上仅是作者的经验积累之看法,涉及到工程应用,往往还是需要工程师们的灵活应变。
这篇关于EMI能量是如何传播的?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