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数据结构(邓俊辉)学习笔记】向量05——排序器,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文章目录
- 0. 概述
- 1.统一入口
- 2. 起泡排序
- 2.1 起泡排序(基础版)
- 2.1.1 算法分析
- 2.1.2 算法实现
- 2.1.3 重复元素与稳定性
- 2.1.4 复杂度分析
- 3. 归并排序
- 3.1 有序向量的二路归并
- 3.2 分治策略
- 3.3 实例
- 3.4 二路归并接口的实现
- 3.5 归并时间
- 3.6 排序时间
- 4.综合评价
0. 概述
介绍下有序向量的排序器,包括起泡排序和归并排序。
1.统一入口
这类接口也是将无序向量转换为有序向量的基本方法和主要途径
2. 起泡排序
2.1 起泡排序(基础版)
2.1.1 算法分析
2.1.2 算法实现
反复调用单趟扫描交换算法,直至逆序现象完全消除。
template <typename T> //向量的起泡排序
void Vector<T>::bubbleSort ( Rank lo, Rank hi ) //assert: 0 <= lo < hi <= size
{ while ( !bubble( lo, hi-- ) ); } //逐趟做扫描交换,直至全序
算法思想:依次比较各对相邻元素,每当发现逆序即令二者彼此交换;一旦经过某趟扫描之后未发现任何逆序的相邻元素,即意味着排序任务已经完成,则通过返回标志“sorted”,以便主算法及时终止。
template <typename T>
void Vector<T>::bubble ( Rank lo, Rank hi) { //0 <= nbool sorted = true; //整体排序标志while ( ++lo < hi ) { //自左向右,逐一检查各队相邻元素if ( _elem[lo - 1] > _elem[lo] ) { //若逆序,则sorted = false; //因整体排序不能保证,需要清除排序标志swap ( _elem[lo - 1], _elem[lo]); //交换}}return sorted;
} //借助布尔型标志位sorted,可及时提前退出,而不致总是蛮力地做n - 1趟扫描交换
2.1.3 重复元素与稳定性
稳定算法的特征是,重复元素之间的相对次序在排序前后保持一致。
该起泡排序过程中元素相对位置有所调整的唯一可能是,某元素_elem[i - 1]严格大于其后继_elem[i]。也就是说,在这种亦步亦趋的交换过程中,重复元素虽可能相互靠拢,但绝对不会相互跨越。由此可知,起泡排序属于稳定算法。
2.1.4 复杂度分析
如图,前r个元素无序,后n-r元素按顺序排列并严格就位。
bubble()算法由内、外两层循环组成。内循环从前向后,依次比较各对相邻元素,如有必要则将其交换。
扫描交换的趟数不会超过O( r ),算法总体消耗时间不会超过O(n *r)次。
故乱序元素仅限于 A[0, n \sqrt n n)区间,最坏情况下仍需调用 bubblesort1A ()做 Ω \Omega Ω( n \sqrt n n)次调用,共做 Ω \Omega Ω(n)次交换操作和 Ω \Omega Ω(n 3 2 ^{\frac 32} 23)次比较操作,因此累计运行 Ω \Omega Ω(n 3 2 ^{\frac 32} 23)时间。
该算法可进一步优化,详见算法设计优化——起泡排序
3. 归并排序
3.1 有序向量的二路归并
二路归并属于迭代式算法。每步迭代中,只需比较两个待归并向量的首元素,将小者取出并追加到输出向量的末尾,该元素在原向量中的后继则成为新的首元素。如此往复,直到某一向量为空。最后,将另一非空的向量整体接至输出向量的末尾。
二路归并算法在任何时刻只需载入两个向量的首元素,故除了归并输出的向量外,仅需要常数规模的辅助空间。
3.2 分治策略
算法思想:通过递归调用将二者分别转换为有序向量,即可借助二路归并算法,得到与原向量S对应的整个有序向量
template <typename T> //向量归并排序
void Vector<T>::mergeSort ( Rank lo, Rank hi ) { //0 <= lo < hi <= sizeif ( hi - lo < 2 ) return; //递归基,单元素区间自然有序,否则...int mi = ( lo + hi ) >> 1; //以中点为界 mergeSort ( lo, mi ); //对前半段排序 mergeSort ( mi, hi ); //对后半段排序 merge ( lo, mi, hi ); //归并
}
3.3 实例
3.4 二路归并接口的实现
算法思想:创建临时数组B存放数组A的[ lo,mi)元素,数组C指向数组A的[mi,hi),调用二路归并算法,将有序向量存放在A中。
template <typename T> //有序向量的归并
void Vector<T>::merge ( Rank lo, Rank mi, Rank hi ) { //各自有序的子向量[lo, mi)和[mi, hi)T* A = _elem + lo; //合并后的向量A[0, hi - lo) = _elem[lo, hi)int lb = mi - lo; T* B = new T[lb]; //前子向量B[0, lb) = _elem[lo, mi)for ( Rank i = 0; i < lb; B[i] = A[i++] ); //复制前子向量int lc = hi - mi; T* C = _elem + mi; //后子向量C[0, lc) = _elem[mi, hi)for ( Rank i = 0, j = 0, k = 0; ( j < lb ) || ( k < lc ); ) { //B[j]和C[k]中的小者续至A末尾if ( ( j < lb ) && ( ! ( k < lc ) || ( B[j] <= C[k] ) ) ) A[i++] = B[j++];if ( ( k < lc ) && ( ! ( j < lb ) || ( C[k] < B[j] ) ) ) A[i++] = C[k++];}delete [] B; //释放临时空间B
} //递归后得到完整的有序向量[lo, hi)
- 若将后一句中的“C[k] < B[j]”改为“C[k] <= B[j]”,对算法将有何影响?
~~~~ 经如此调整之后,虽不致影响算法的正确性(仍可排序),但不再能够保证各趟二路归并的稳定性,整个归并排序算法的稳定性也因此不能保证。 ~~~~~~~~~~~~~~~~~~~~~~~~~~~~~~~~~~~~~~~~~~~~~~~~~
~~~~ 原算法的控制逻辑可以保证稳定性。实际上,若两个子区间当前接受比较的元素分别为B[j]和C[k],则唯有在前者严格大于后者时,才会将后者转移至A[i++];反之,只要前者不大于后者(包含二者相等的情况),都会优先转移前者。由此可见,无论是子区间内部(相邻)的重复元素,还是子区间之间的重复元素,在归并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其在原向量中的相对次序。
- 若将前一句中的“B[j] <= C[k]”改为“B[j] < C[k]”,对算法将有何影响?
当待归并的子向量之间有重复元素时,循环体内的两条处理语句均会失效,两个子向量的首
元素都不会被转移,算法将在此处进入死循环。
3.5 归并时间
二路归并只需线性时间的结论,并不限于相邻且等长的子向量。实际上,即便子向量在物理空间上并非前后衔接(列表),且长度相差悬殊,该算法也依然可行且仅需线性时间。
3.6 排序时间
故:
不足:
路归幵算法 merge(),反复地通过 new 和 delete 操作申请和释放辅助空间。然而实验统计表明,这类操作的实际时间成本,大约是常规运算的 100 倍,故往往成为制约效率提高的瓶颈。
改进点:
可以在算法启动时,统一申请一个足够大的缓冲区作为辅助向量B[],并作为全局变量为所有递归实例公用;归并算法完成之后,再统一释放。
如此可以将动态空间申请的次数降至O(1),而不再与递归实例的总数O(n)相关。当然,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代码的规范性和简洁性,代码调试的难度也会有所增加。
4.综合评价
- 起泡排序最坏情况总需要O( n 2 n^2 n2)
- 归并排序最坏情况下为O(nlogn)
这篇关于【数据结构(邓俊辉)学习笔记】向量05——排序器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