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经历了“冰与火”之后,ICO亟待被正名,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近日,一条关于日本计划将ICO合法化的消息激起千层浪,对于ICO行业和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磅信号。ICO正迎来从狂热到理性的关键转折,而这里面最根本的一个变量就是监管政策。目前,欧盟、韩国、中国等主要经济体都在加紧对ICO的监管,而日本无疑是走在最前面的。
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全球ICO融资近13亿美元,成功超过区块链行业的VC投资额,是2016全年ICO融资额的六倍多,国内来看,共完成ICO项目65个,累计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人。
资本疯狂入场的背后,是无数的“一夜暴富”心理在作怪,2017年,大量“百倍币”、“千倍币”涌现,人们深感这或许是实现财富自由最好的机会了,所以即使明知道ICO存在大量泡沫,但只要想到永远有下一个接盘者,人们就继续假装狂欢,直到“9.4”监管出台,把这团烈火浇灭。
但这也产生了一些后遗症,ICO发行被打上了“非法集资”的标签,但事实上,ICO只是一个新型的融资工具,和技术一样,它本身是中立的,但如何使用它,体现了使用者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ICO的“冰与火”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发行,和IPO、VC、众筹有些类似,但优势更明显。从企业角度,企业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最快速的速度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融资,而且金额往往还比其他融资方式更多。疯狂的时候,几天融资几个亿是常有的事情。
没有财务指标要求,没有冗繁的路演,更不需要审批,基于区块链技术很方便就能发币融资,对于区块链初创企业,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融资方式了。对于投资者,能以私募价参与早期的投资,享受更诱人的赚钱效应,以前只属于VC的玩法,他们现在也能玩了,对他们来说,自然也乐于接受这种投资方式。
那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就出在这种投融资关系中,融资方和投资方的权益保障是不对等的。融资方没有约束,投资方权益得不到保障。我们可以看一下现在的证券市场,即使监管制度已经出台了很多年,但投资者保护依然做得非常不好,这与我国的投资者类型和其本身的特点有关系。
我国证券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个人投资者本身在信息获取、数据分析、判断决策方面有天然的不足,所以国家会尽量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对企业的信息透明、业务合规等方面的监管以尽可能地使投资者受到保护,这是我国金融市场监管的大方向。
但可怕的是,现在我国的ICO监管几乎是一片空白!ICO没有风控和价值评估环节,单凭一份白皮书和一个概念就能随便融资数百亿美元,甚至如果有大佬站台,连白皮书都不需要,大量的无应用场景、无技术团队,无业务逻辑的“三无”项目由此产生。
这直接导致了市场情绪的不稳定。鱼龙混杂的ICO市场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迹象,对虚假项目的质疑动摇了人们对整个ICO行业的信心,一些真正有价值,有实际融资需求的项目反而被掩埋。ICO成为圈钱,收割韭菜的代名词。
news.Bitcoin.com一项调查显示,去年的ICO有46%以失败告终,涉及金额逾1亿美元。另有13%尽管仍在运作,但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如果没有监管,那其实人们买的就只是ICO平台管理团队的承诺而已,监管势在必行。
“9.4”以后,国内ICO的热情被浇灭,但从全球来看,ICO仍保持较高的热度。据ICOData.io编制的最新数据,第一季度ICO募集资金超过32亿美元,平均项目筹集了近660万美元,与2017年的平均水平基本一致。
虽然筹集的总金额比第四季度略有下降,但1月和2月的每月资金募集量均超过12亿美元。据CCN,今年募集的大部分资金都来自美国的项目,其他主要的ICO项目中心包括中国,立陶宛和瑞士。不过随着监管动态的发展,马耳他也有望成为ICO市场的领跑者。
ICO的“冰与火”切换,时间也不过短短几个月,但里面暴露了现存的最大问题:监管空白带来的市场盲目和信任缺失。
▍加密代币——ICO更具价值的存在
ICO不仅是一种融资创新,它更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发行加密代币,并使之能自由流通,这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商业模式的变革。
最早的、也是目前最成功的加密代币是比特币,但它只能作为电子现金,用于点对点网络支付,但以太坊的出现,让加密代币的使用进入了新的阶段。在一个DApp 的生态系统中,各种加密代币就相当于对社区的价值证明,根据对社区的贡献度获得相应的代币奖励,在这种经济激励下,社区会逐渐形成一种强协作关系,各方共同完成社区的建设。
这种社区治理方式的颠覆性在于,它无需中心机构,以加密代币为纽带,以共识机制为牵引,就能自发地完成自信任的生态闭环。这种商业模式是创新的,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生产效率。
但加密代币的价值又取决于生态系统质量本身,如社区规模是否足够大、应用场景是否足够丰富、用户是否活跃,这会直接影响代币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币值,但这里的币值不是短期内市场的币价,而是代币本身的内在价值,事实上现阶段币价的形成会受到各种市场投机行为和预期情绪的严重影响。
一些初创团队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开始寻求将代币经济应用到其他行业。如日本的初创团队,建立了Starbase——建立在以太坊智能合约上的众筹平台。Starbase帮助创新项目众筹,发行自己的代币,代币可以在全球内进行流通。它还为投资者设置了一定保障,所有在平台上的众筹项目都回经过严格的评级,以帮助投资者评估项目风险。
除此以外,ICO热潮带来的另一好处是,吸引了更多资本的关注,推动了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越来越多传统资本入局区块链,在2017年新成立的46家VC中,有9家投资方向专注区块链,占比近20%。
与此同时,政府部分也加大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投入。今年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3月份,央行旗下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发布了中钞络谱区块链登记开放平台,这是央行旗下核心技术企业首次发布的区块链技术平台。
传统资本的进场,有望使ICO行业告别野蛮生长,逐步迎来行业自律和秩序。
▍对ICO的一些预测
一、监管政策是ICO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虽然“9.4”以后,ICO被叫停,但如果仔细翻阅监管条文,会发现,政府并没有一棒子打死ICO。用词上,涉嫌≠违法、停止≠禁止、未经批准非法=经批准合法,也就说,政府是给ICO留有解释余地的。
“近期国内通过发行代币形式包括首次代币发行(ICO)进行融资的活动大量涌现,投机炒作盛行,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同时《公告》对代币发行融资作出了具体定性和定义,认定ICO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这很好理解,在新生事物面前,相比于一棒子打死,不如先观察一段时间,贸然禁止可能阻碍创新,更何况,现在各国的监管层大都表现出鼓励创新、审慎包容的态度,我国自然也不会无视这可能出现的新机会而贸然行动。
另一方面,可能是监管层都没有想好具体的监管政策,毕竟ICO过程相对复杂,涉及的环节和对象比较多,很多细节需要考虑,比如谁来监管,如何分工,如何监管,都需要全盘的考虑。
二、投资者会变理性,空气项目闭着眼圈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还。火爆以后,媒体的报道,监管的关注,投资者会进行自我教育,在项目判断上,会更加认真和谨慎,过去那种只要大佬站台,弄个PPT,讲好故事就想融资的日子会不复存在,投资者会从关注短期币值转而关注项目的实际应用场景和落地情况。
三、更多的传统投资资本会继续跑步进场,进一步促进行业自律和秩序。以严谨稳健著称的传统资本已经悄然进入区块链技术领域,无论对其自身抑或行业都是较大的突破。
本文作者:大狗,可以加微信(tuoluocaijing01)交流。
这篇关于经历了“冰与火”之后,ICO亟待被正名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