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读书笔记】元认知,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目录
书籍信息
元认知
常见的思维错误
你不是你的想法
自我对称人格
对失败进行评估
有意识的自我叙述
书籍信息
【作者】大卫·迪绍夫(美)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元认知
书中提到的元认知的概念其实就是指审视自身的能力,即自知、自省的能力。从自我知觉脱离出来,审视一种脱离了自我的情境,只有人类可以做到。文中提到,个体的元认知觉察水平越高,其使用自动化系统去引导思维加工的频率就越低。这里提到的自动化系统就是《思考,快与慢》中动作较快的那个系统,它已经伴随了人类几千年。但在现在这复杂多样的文明环境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与生倶来的本能已经与大脑所创造的文化脱节了。元认知的提高可以促进大脑对反馈回路的影响力,进而更好得顺应改变,这种能力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常见的思维错误
只有意识到了错误的原因才能更好地避免它们,书中列出的这个列表类似于《穷查理宝典》中提到的基于心理学人类误判的25个原因:
- “非黑即白”的思维
- 以偏概全
- 否定正面信息
- 否定负面信息
- 主观臆测
- 宿命论
- 最大化或最小化
- 情绪性推理
- 乱贴标签
- 自找罪受
- 错误比较
- 错误预期
你不是你的想法
大脑片刻不停地往意识空间中填塞各种各样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不能定义你自身。它们是一个正常运转的大脑的自然产物。我们怎样处理那些想法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是个很重要的观点。我们总是会把想法当成自己,其实真正能代表你自己的只有处理这些想法之后的行为。当想要了解一个人的价值观,他的意见多数代表了的是他的心理倾向而不是真实状况,真正的答案都在他的事实和行为当中:这个人更看重什么?时间还是金钱?这个人会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只有正视过去(实际行为),才能找到其中真相。需要注意这时的“真相”也只能代表过去,而不是可能会采用不同行为的现在。
类似的还有长篇小说,不像短篇小说以情节为重,长篇小说则是用整篇的情节去塑造一个动情的人物,而人物塑造的关键在于对其劳动、对其行为的塑造,光是用形容词堆砌告诉大家是一个怎样的人是空洞而没有说服力的。
但在电影当中有所不同,电影的两种话语体系,叙事话语和视听话语。由于各种限制,很多时候,前者是谎言,后者才是真话。在视听效果、服道化中蕴含了主创对电影主要思想与观点的表达。
自我对称人格
“自我协调”:“这是真实的我。"
“自我失调”: “这不是真实的我。”
当你自动地跳到某一级(要么自我协调,要么自我失调),你都不能对思维进行思考,你仅仅是在不作为。只有从这些想法中脱离出来,理性地判断他们是否反映了事实,才能获得“平衡”。答案不在某一极上,而在两极的对称点上。
如果一味地强调这是真实的我,就是完全不顾别人的想法,如果一味强调这不是真实的我,就是完全不在意自己的想法。就像我们常说的,在乎的人不会在乎你是如何的人都一样爱你,不在乎的人你根本不用在意他是否在乎你。但是怎样才能找到一个真实的自我呢?书中提到需要停顿、评估和挑战。
停顿就是在进行下一个动作序列之前“暂停”,这种脱离使得个体可以在行动之前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它并不意味着我们停止思考,而是重新审查我们对当前情况是如何思考的,进而调整我们的心理能量。
对失败进行评估
失败的10种原因:
- 缺乏所有必要的信念要素
- 其他人使你相信你的“位置”
- 你不想成为一个破坏者
- “如果明天我死了,怎么办?”
- 你总是想知道是否有人记得你
- 你认为生活一定有着事先的定位
- 你的事业很稳定,这很好,对吗
- 你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一切
- “也许我已经到达顶峰”
- 何去何从的困惑
有意识的自我叙述
“我”或者自我身份,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独立作用的整体,而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自我身份结合而成的混合物。这种相互影响有时不太稳定,有时又能够同步。重点是,其中那个统一的“我”是大脑为我们自己量身定做的身份。
内化叙述性脚本:当外部脚本与我们的自然风格相互排斥时,我们试图去内化外部脚本,但是投入的过程不是异常痛苦就是烦闷无聊。
叙述突显:“突显”这个词指的是与其他对象截然不同的对象,能够吸引注意并保持关注。当处于陌生的环境,大脑会识别突显的一面,并将它们融入到现有的神经网络中。自我叙述会借助强大的进化力量得到修正,并且不扰乱它原本的线索。
大脑瞒着我们的意识,对我们的知觉作了很大的加工。如视觉暂留现象————我们意识不到整个过程的进程,但是可以利用“停顿”来思考这整个反馈回路,进而进一步调整。
这篇关于【读书笔记】元认知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