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数据库技术】2PL(两阶段锁)下的死锁与饥饿处理手段,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事务处理-2PL下的死锁与饥饿
- 2PL——2阶段锁存在的问题
- 一、死锁与等待图
- 1. 死锁(Deadlock)
- 2. 等待图(Wait-for graph)
- 二、死锁的处理手段
- 1. 死锁预防
- 2. 死锁检测
- a. 撤销
- b. 超时
- 三、饥饿与饿死
- 总结
2PL——2阶段锁存在的问题
两阶段锁协议通常包括扩张和收缩两个阶段。在扩张阶段,事务将获取锁,但不能释放任何锁。在收缩阶段,可以释放现有的锁,但不能获取新的锁。上图是一个典型的遵循2PL协议的序列表。看似严格保证了序列化,但实际存在着死锁的风险。
例如:当T1’在扩张阶段,获取了Y的读锁,并读取了Y,此时想要去获取X的写锁,却发现T2’的读锁锁定了X,而T2’也想要获取Y的写锁。简而言之,T1’不得到X是不会释放Y的,T2’不得到Y也是不会释放X的,这便陷入了循环,便形成了死锁。
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对死锁的两种处理方法的介绍,希望能用更通俗的语言让大家理解
一、死锁与等待图
1. 死锁(Deadlock)
死锁是指集合中的每个事务都在等待队列中,等待其他事务释放某个项上的锁。但是因为另一个事务也在等待,所以它永远不会释放锁。简而言之就是,我在等你主动,你也在等我主动,最后的结果是我俩都陷入僵局,什么都做不了。
通常检验一个事务执行序列是否发生死锁,可以用等待图(wait-for graph)来形象地描述。还是拿上面的例子来说。
图(a)就是我在上文中描述死锁的产生过程。图(b)就是等待图,从图中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T1’在向T2’索取X,T2’在向T1索取Y,这便在图中形成了环,便发生了死锁。
死锁一旦发生,进程或事务将面临饥饿(Starvation),甚至最终饿死。
2. 等待图(Wait-for graph)
等待图是一种分析死锁的有效工具。它是有向图,其中节点表示事务,带有箭头的有向边表示“等待”关系,箭头的方向就是等待的方向。例如,上图(b)中,T1’在等待T2’的X,T2’在等待T1’的Y。
定理:当且仅当等待图中至少存在一个环,则存在一个死锁。
示例:针对下图给出的序列,若用r表示读,w表示写,S表示读锁,X表示写锁,US表示释放读锁,UX表示释放写锁。
S1(X) r1(X); S2(Z) r2(Z); S3(X) r3(X); S1(Z) US1(X) r1(Z); S2(Y) US2(Z) r2(Y); X2(Z) US2(Y) w2(Z); X1(X) US1(Z) w1(X); X3(Y) US3(X) w3(Y); X2(Y) UX2(Z) w2(Y); UX2(Y)
转化为等待图为:
这样便形成了一个闭环,故发生了死锁。
二、死锁的处理手段
1. 死锁预防
如何来预防死锁的发生?
有人说:那我可以保守一点,直接让每个事务在执行前直接先把需要读写的项目,全部锁定。如果无法全部锁定,那我就一直等待,直到可以全部锁定我才开始这项事务。
显然,这个方案严重降低了并发性,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方案。
又有人说:那我可以对这些待读写的项目提前排个序啊,确保事务在执行过程中可以顺利锁定它们不就好了。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要求系统或程序提前知道待读写的项目的操作顺序。同样的这也大幅降低了并发性。
为了保证并发性,我们考虑在发现即将有死锁的苗头时,主动让事务中止回滚或阻塞等待。下面介绍一种基于时间戳的死锁预防协议。它分为剥夺式和非剥夺式的。
首先引入事务时间戳这一概念,用TS(Ti)表示,数值越小代表开始越早,也表示该事务越“老”。例如上面的例子中,最早开始的事务是T1’,其次是T2’,第三是T3’,则TS(T1’) = 1,TS(T2’) = 2, TS(T3’) = 3,一旦开始这三个时间戳就为定值,不再随事务执行而改变。
对于这一协议,假设事务Ti试图锁定X,但无法上锁,因为此时X被其它事务Tj锁定。
- Wait-die 等待-死亡策略:该策略是非剥夺式的。如果Ti的时间戳TS(Ti) < TS(Tj), 那么称Ti更老,则Ti可以继续等待。否则Ti直接中止并回滚,并之后重新以之前相同的时间戳启动。该策略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到达同一个工具间工作,我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先到但我后需要,既然现在你正在使用,那我愿意在这等你用完我再用。但如果我后到,我看到你正在用,那我直接选择回家,不浪费时间,下次再来。
- Wound-wait 伤害-等待策略:该策略是剥夺式的。如果Ti的时间戳TS(Ti) < TS(Tj), 那么称Ti更老,则直接中止Tj并回滚,Ti抢占其资源,之后以同样的时间戳重新启动Tj。否则Ti继续等待。该策略可以这么理解:我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永远只认先到先得这个道理。如果现在我需要使用,那你必须让给我,你下次再来吧。但要是我后到呢,那我也不甘心,我就在原地等你用完我就用。
让我们来看看在这两种策略下,上面的例子中出现的死锁将如何被预防吧:
2. 死锁检测
处理死锁的另一种方法是死锁检测,系统检查是否存在死锁状态。如果我们知道事务之间的干扰很小,也就是说,如果不同的事务很少同时访问相同的项目,那么这个解决方案就很有吸引力。如果事务很短且每个事务只锁定少数项目,或者事务负载很轻,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另一方面,如果事务很长并且每个事务使用许多项,或者如果事务负载很重,那么使用死锁预防方案可能会比较有利。
一种简单的检测思路便是让系统构建并维护一张等待图,当存在等待时,构建等待边【详见上文对等待图的介绍】,当等待结束,成功获取到锁时,删除这条边。当且仅当检测到图中存在至少一个环时,就检测到死锁状态。
该方法的关键是要确定系统什么时候去维护这张等待图。是定时维护?还是定事务执行的次数维护?周期太短,维护过频将导致过多的开销,降低性能。但周期太长又不能及时检测到死锁。
检测到死锁之后,如何去处理死锁(解除死锁)呢?
通常有两种手段:撤销或超时
a. 撤销
通常我们选择在检测到死锁发生的时候,优先去撤销当前已经执行过的更新次数最少的事务。保留那些已经运行了较长时间的事务。这里如何去制定一个更合理、更公平的撤销策略,诞生了一系列算法,它们被统称为受害者选择算法(victim selection)
b. 超时
另一个处理死锁的简单方案是使用超时。该方法具有开销小、简单等优点,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在此方法中,如果事务等待的时间超过系统定义的超时时间,则系统假定事务可能死锁并中止它——不管死锁是否实际存在。
三、饥饿与饿死
当我们使用锁时,可能发生的另一个问题是饥饿,当系统中的其他事务正常地继续时,一个事务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一直处于等待阶段,始终不能获取到资源时,就会发生饥饿。
如果锁定项的等待方案不公平,即某些事务的优先级高于其他事务,则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资源,即使最后得到了资源,执行完毕后已经达不到预期的结果,便被称为饿死。饿死这一现象在CPU进行进程调度时更为常见。
解决饥饿问题的方法
- 建立一个公平的等待机制。比如使用先到先服务的队列;事务可以按照它们最初请求锁的顺序锁定项目。
- 等待越久优先级越高。允许某些事务优先于其他事务,但等待的时间越长,事务的优先级就越高,直到它最终获得最高优先级并继续执行。如果算法重复选择与受害者相同的事务,也会因为受害者选择而发生饥饿,从而导致它中止并永远无法完成执行。该算法可以对多次中止的事务使用更高的优先级,以避免这个问题。前面我们讨论过的的等待-死亡和伤害-等待方案都避免了饥饿,因为它们重新启动一个事务时,保留其原始时间戳,因此同一个事务重复中止的可能性很小。
总结
以上就是今天要讲的内容,本文仅仅简单介绍了2阶段锁下存在的死锁问题,简要解释了死锁与等待图,死锁的处理手段和饥饿与饿死的概念。希望这篇文章对理解死锁能有实质性帮助。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资料:
操作系统——死锁的概念以及死锁处理策略
《Fundamentals of Database Systems 7th edition》 Ramez Elmasri and Shamkant B. Navathe
全局死锁与等待图-百度文库
这篇关于【数据库技术】2PL(两阶段锁)下的死锁与饥饿处理手段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