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11丨性能脚本:用案例和图示帮你理解HTTP协议,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当前使用得最为广泛的应用层协议就是HTTP了。我想了好久,还是觉得应该把HTTP协议写一下。
因为做性能测试分析的人来说,HTTP协议可能是绕不过去的一个槛。在讲HTTP之前,我们得先知道一些基本的信息。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显然是规定了传输的规则,但是它并没有规定内容的规则。
HTML(HyperText Marked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规定的是内容的规则。浏览器之所以能认识传输过来的数据,都是因为浏览器具有相同的解析规则。
希望你先搞清楚这个区别。
我们首先关注一下HTTP交互的大体内容。想了很久,画了这么一张图,我觉得它展示了我对HTTP协议在交互过程上的理解。
在这张图中,可以看到这些信息:
- 在交互过程中,数据经过了Frame、Ethernet、IP、TCP、HTTP这些层面。不管是发送和接收端,都必须经过这些层。这就意味着,任何每一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HTTP传输。
- 在每次传输中,每一层都会加上自己的头信息。这一点要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重要是因为如果这些头出了问题,非常难定位(在我之前的一个项目中,就曾经出现过TCP包头的一个option因为BUG产生了变化,查了两个星期,一层层抓包,最后才找到原因)。不重要是因为它们基本上不会出什么问题。
- HTTP是请求-应答的模式。就是说,有请求,就要有应答。没有应答就是有问题。
- 客户端接收到所有的内容之后,还要展示。而这个展示的动作,也就是前端的动作。在当前主流的性能测试工具中,都是不模拟前端时间的,比如说JMeter。我们在运行结束后只能看到结果,但是不会有响应的信息。你也可以选择保存响应信息,但这会导致压力机工作负载高,压力基本上也上不去。也正是因为不存这些内容,才让一台机器模拟成千上百的客户端有了可能。
如果你希望能理解这些层的头都是什么,可以直接抓包来看,比如如下示图:
从这个图中,我们就能看到各层的内容都是什么。当然了,这些都属于网络协议的知识范围,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TCP/IP详解 卷1:协议》。
我们还是主要来说一说HTTP层的内容。同样,我希望通过最简单的示例的方式,给你解释一下HTTP的知识,而不是纯讲压力工具,或纯理论。
在我看来,只有实践的操作和理论的结合,才能真正的融会贯通。只讲压力工具而不讲原理,是不可能学会处理复杂问题的;空有理论没有动手能力是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由于压力工具并不处理客户端页面解析、渲染等动作,所以,以下内容都是从协议层出发的,不包括前端页面层的部分。
JMeter脚本
在这里,我写了一个简单的HTTP GET请求(由于HTTP2.0在市场上还没有普及,所以这里不做特别说明的话,就是HTTP1.1)。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经写过了HTTP GET和POST请求。在这里只解释几个重要信息:
第一个就是Protocol。
这个当然重要。从“HTTP”这几个字符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个协议有什么特点。 HTTP的特点是建议在TCP之上、无连接(TCP就是它的连接)、无状态(后来加了Cookies、Session技术,用KeepAlive来维持,也算是有状态吧)、请求-响应模式等。
第二个是Method的选项GET。
HTTP中有多少个Method呢?我在这里做个说明。在RFC中的HTTP相关的定义中(比如RFC2616、2068),定义了HTTP的方法,如下:GET、POST、PUT、PATCH、DELETE、COPY、HEAD、OPTIONS、LINK、UNLINK、PURGE。
回到我们文章中的选项中来。GET方法是怎么工作的呢?
The GET method means retrieve whatever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an entity) is identified by the Request-URI.
也就是说,GET可以得到由URI请求(定义)的各种信息。同样的,其他方法也有清楚的规定。我们要注意的是,HTTP只规定了你要如何交互。它是交互的协议,就是两个人对话,如何能传递过去?小时候一个人手上拿个纸杯子,中间有根线,相互说话能听到,这就是协议。
第三个是Path,也就是请求的路径。这个路径是在哪里规定的呢?在我这个Spring Boot的示例中。
@RequestMapping(value = "pabcd")public class PABCDController {@Autowiredprivate PABCDService pabcdService;@Autowiredprivate PABCDRedisService pabcdRedisService;@Autowiredprivate PABCDRedisMqService pabcdRedisMqService;@GetMapping("/redis_mq/query/{id}")public ResultVO<User> getRedisMqById(@PathVariable("id") String id) {User user = pabcdRedisMqService.getById(id);return ResultVO.<User>builder().success(user).build();}
看到了吧。因为我们定义了request的路径,所以,我们必须在Path中写上/pabcd/redis_mq/query
这样的路径。
第四个是Redirect,重定向。HTTP 3XX的代码都和重定向有关,从示意上来看,如下所示。
用户发了个URL A到服务A上,服务A返回了HTTP代码302和URL B。 这时用户看到了接着访问URL B,得到了服务B的响应。对于JMeter来说,它可以处理这种重定向。
第五个是Content-Encoding,内容编码。它是在HTTP的标准中对服务端和客户端之间处理内容做的一种约定。当大家都用相同的编码时,相互都认识,或者有一端可以根据对端的编码进行适配解释,否则就会出现乱码的情况。
默认是UTF8。但是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当我们发送中文字符的时候。比如下面的名字。
当我们发送出去时,会看到它变成了这种编码。如下图所示:
如果服务端不去处理,显然交互就错了。如下图所示:
这时,只能把配置改为如下:
我们这里用GBK来处理中文。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你就会发现现在用了正常的中文字符。在这个例子,有人选择用URL编码来去处理,会发现处理不了。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六个是超时设置。在HTTP协议中,规定了几种超时时间,分别是连接超时、网关超时、响应超时等。
如下所示,JMeter中可以设置连接和响应超时:
在工具中,我们可以定义连接和响应的超时时间。但通常情况下,我们不用做这样的规定,只要跟着服务端的超时走就行了。但在有些场景中,不止是应用服务器有超时时间,网络也会有延迟,这些会影响我们的响应时间。如果HTTP默认的120s 超时时间不够,我们可以将这里放大。
在这里为了演示,我将它设置为100ms。我们来看一下执行的结果是什么样。
从栈的信息上就可以看到,在读数据的时候,超时了。
超时的设置是为了保证数据可以正常地发送到客户端。做性能分析的时候,经常有人听到“超时”这个词就觉得是系统慢导致的,其实有时也是因为配置。
通常,我们会对系统的超时做梳理,每个服务应该是什么样的超时设置,我们要有全局的考量。比如说:
超时应该是逐渐放大的(不管你后面用的是什么协议,超时都应该是这个样子)。而我们现在的系统,经常是所有的服务超时都设置得一样大,或者都是跟着协议的默认超时来。在压力小的时候,还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压力大的时候,就会发现系统因为超时设置不合理而导致业务错误。
如果倒过来的话,你可以想像,用户都返回超时报错了,后端还在处理着呢,那就更有问题了。
而我们性能测试人员,都是在压力工具中看到的超时错误。如果后端的系统链路比较长,就需要一层层地往后端去查找,看具体是哪个服务有问题。所以在架构层级来分析超时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上图中,还有一个参数是客户端实现(Client Implementation)。其中有三个选项:空值、HTTPClient4、Java。
官方给出如下的解释。
JAVA: 使用JVM提供的HTTP实现,相比HttpClient实现来说,这个实现有一些限制,这个限制我会在后面提到。
HTTPClient4:使用Apache的HTTP组件HttpClient 4.x实现。
空值:如果为空,则依赖HTTP Request默认方法,或在jmeter.properties
文件中的jmeter.httpsample
定义的值。
用JAVA实现可能会有如下限制。
- 在连接复用上没有任何控制。就是当一个连接已经释放之后,同一个线程有可能复用这个已经释放掉的连接。
- API最适用于单线程,但是很多设置都是依赖系统属性值的,所以都应用到所有连接上了。
- 不支持 Kerberos Authentication(这是一种计算机网络授权协议,用在非安全网络中,对个人通信以安全的手段进行身份认证)。
- 不支持通过keystore配置的客户端证书。
- 更容易控制重试机制。
- 不支持Virtual hosts。
- 只支持这些方法: GET、POST、HEAD、OPTIONS、PUT、DELETE和TRACE。
- 使用DNS Cache Manager更容易控制DNS缓存。
第八个就是HTTP层的压缩。我们经常会听到在性能测试过程中,因为没有压缩,导致网络带宽不够的事情。当我们截获一个HTTP请求时,你会看到如下内容。
这就是有压缩的情况。在我们常用的Nginx中,会用如下常见配置来支持压缩:
gzip on; #打开gzipgzip_min_length 2k; #低于2kb的资源不用压缩gzip_comp_level 4; #压缩级别【1-9】值越大,压缩率就越高,但是CPU消耗也越多,根据我们在网上看到建议,大部分都是建议设置为中间4、5之类的,这里我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项目实际情况,在压力测试之后给出适合的值。gzip_types text/plain application/javascript; #设置压缩类型gzip_disable "MSIE [1-6]\."; # 禁用gzip的条件,支持正则
在RFC2616中,Content Codings部分定义了压缩的格式gzip 和 Deflate,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都是gzip。
不过在压缩这件事情上,我们在压力工具中并不需要做什么太多的动作,最多也就是加个头。
第九个就是并发。在RFC2616中的8.1.1节明确说明了为什么要限制浏览器的并发。大概翻译如下,有兴趣的去读下原文:
- 少开TCP链接,可以节省路由和主机(客户端、服务端、代理、网关、通道、缓存)的CPU资源和内存资源。
- HTTP请求和响应可以通过Pipelining在一个连接上发送。Pipelining允许客户端发出多个请求而不用等待每个返回,一个TCP连接更为高效。
- 通过减少打开的TCP来减少网络拥堵,也让TCP有充足的时间解决拥堵。
- 后续请求不用在TCP三次握手上再花时间,延迟降低。
- 因为报告错误时,没有关闭TCP连接的惩罚,而使HTTP可以升级得更为优雅(原文使用gracefully)。
- 如果不限制的话,一个客户端发出很多个链接到服务器,服务器的资源可以同时服务的客户端就会减少。
我们常见的浏览器有如下的并发限制。
在压力工具中,并没有参数来控制这个并发值,如果是在同一个线程中,就是并行着执行下去。
HTTPS只是加了一个S,就在访问中加了一层。这一层可以说的话题有很多,因为技术原理比较多。还好对性能测试中的脚本部分来说,关系并不大,需要时导进去就可以了。而在性能分析中,基本上除了看下不同产品、不同软件硬件的性能验证之外,其他的也没什么可分析的部分。因为证书是个非常标准的产品,加在中间,就是加密算法和位数也会对性能产生影响。如果执行场景时报:javax.net.ssl.SSLHandshakeException: Remote host closed connection during handshake
,就应该把证书也加载进来。
有了前面这些压力工具中常用的HTTP知识之后,有些人肯定会有一种感觉,总觉得有什么内容没有讲到。对了,就是HTML。前面我们提到了,HTML是属于内容的规则,前端是个宏大的话题,以后有机会详聊。
其实对我们做性能测试的人来说,无需关心HTTP的内容,我们只要关心数据的流向和处理的逻辑就可以了。至于你是A业务还是B业务,在性能分析中都是一样的,逻辑仍然没有变化。
从性能测试的角度来看,如果你要模拟页面请求,最多也就是正常实现HTTP的方法GET、POST之类的。它发送和接收的内容,只要符合业务系统的正常流程就可以,这样业务才能正常运行。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POST请求。如果我们发送了一段JSON。内容如下:
{"userNumber": "${Counter}","userName": "Zee_${Counter}","orgId": null,"email": "test${Counter}@dunshan.com","mobile": "18611865555"
}
代码中的Service负责接收User对象,同时转换它的是如下代码:
@Overridepublic String toString() {return "User{" +"id='" + id + '\'' +", userNumber='" + userNumber + '\'' +", userName='" + userName + '\'' +", orgId='" + orgId + '\'' +", email='" + email + '\'' +", mobile='" + mobile + '\'' +", createTime=" + createTime +'}';}
然后通过Service的add方法insert到数据库中,这里后面使用的MyBatis:
Boolean result = paRedisService.add(user);
而这些,都属于业务逻辑处理的部分,我们分析时把这个链路都想清楚才可以一层层剥离。
总结
对于HTTP协议来说,我们在性能分析中,主要关心的部分就是传输字节的大小、超时的设置以及压缩等内容。在编写脚本的时候,要注意HTTP头部,至于Body的内容,只要能让业务跑起来即可。
这篇关于11丨性能脚本:用案例和图示帮你理解HTTP协议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