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M型3D打印机学习

2024-03-25 02:50
文章标签 学习 3d 打印机 fdm

本文主要是介绍FDM型3D打印机学习,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目录

3D打印生产过程

结构分类

基本结构

工作原理

运动控制

运动轨迹规划

运动控制策略

温度控制

限位控制

调平控制

数学建模

挤出过程建模

路径规划建模

层间黏结模型

温度模型

材料特性模型

力学模型

机器学习

打印材料特点

温度传感器

步进电机丢步问题

进料系统组成

喷头温度控制数学模型

喷头系统的组成

喷头评价因子的设定

成型效率比例因子

温控精度比例因子

加热机构锥形腔形状系数

温控幅度比例因子

喷头评价因子总结

材料挤出方式

插补算法

参考文献


3D打印生产过程

3D打印技术的生产过程为:首先,通过Pro/E、SolidWorks等三维建模软件生成具有一定尺寸、形状的三维模型,完成后将此三维模型保存为能被切片软件所识别的文件类型;接下来利用切片软件对模型作进一步调整,调整完成后用切片软件进行切片。此过程将三维立体模型转化为极多个二维平面模型

紧接着再对每个二维模型进行分析并进行打印头的运动路径规划,打印头完成的这些路径将铺成一个完整的二维平面。将全部的路径信息温度控制信息最终转化以G-Code代码的形式输出并保存;最终这些G-Code代码被3D打印机控制系统所识别并驱动运动控制模块执行操作。

3D打印机加热融化丝状耗材(PLA,ABS等材料),通过带有喷头的挤出机将材料挤出,逐层涂在热床上,被挤出的熔融丝状耗材与前一层材料粘合一起,一层的材料沉积粘合后,热床下降一定高度,重复之前的步骤直到打印件完成。

结构分类

Prusa i3是一种龙门结构,这种结构的打印头沿着X轴和Y轴移动,而打印平台则沿着Z轴移动。I3结构通常配备有一个或两个挤出头,支持打印多种材料。

Core XY是一种XY轴结构,XY轴由一个或多个电机驱动,而Z轴由另一个电机驱动。这种结构设计可以实现更高的打印速度和更快的换向,因为它消除了传统设计中XY轴移动时的机械限制。Core XY打印机适合高速打印和精确控制,但可能需要更多的组装和校准工作。

Delta / 三角洲(并联臂)型是一种并联臂结构,三角洲打印机以其独特的三角形支架结构而命名,这种结构在三个支撑臂上分别安装有打印头,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打印头的移动是由三个独立的斜杆和带轮系统控制的,这使得运动非常平滑且快速。三角洲结构通常具有较高的打印速度和良好的稳定性,适合快速原型制作和小型零件的打印。缺点是打印平台的面积通常较小,不适合打印大型物体。

基本结构

1、送丝机构:将塑料丝从卷轴送入挤出机,并保持一定的送丝速度。

2、挤出机:这是FDM打印机的核心部分,负责将熔融的热塑性材料挤出并沉积在工作台上,形成所需的形状。挤出机一般是由一个步进电机,一个加热器,一个喷嘴和一个风扇组成。

3、打印平台:用于支撑打印物体,可以上下移动。热床一般是给材料加热,把材料粘在上面,防止翘边。

4、移动系统:包括x轴、y轴和z轴的驱动机构,使打印头能在三维空间内移动。步进电机带动丝杆转动,从而使喷头和热床移动。

5、控制系统:通常由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组成,负责控制整个打印过程,包括路径规划、速度控制、温度调节等。

6、冷却系统:在打印过程中,为了加快固化速度和防止融化塑料粘连,通常会有冷却风扇对打印物体进行冷却。

工作原理

FDM打印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首先,将低熔点丝状材料通过加热器的挤压头熔化成液体。然后,挤压头沿零件的每一截面的轮廓准确运动,将熔化的热塑材料丝通过喷头挤出,沉积在工作台上。每完成一层成型,工作台便下降一层高度,喷头再进行下一层截面的扫描喷丝。如此反复逐层沉积,直到最后一层,最终形成一个实体模型或零件。

在FDM打印过程中,每一个层片都是在上一层上堆积而成,上一层对当前层起到定位和支撑的作用。送丝机构为喷头输送原料,送丝要求平稳可靠。送丝机构和喷头采用推-拉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送丝稳定可靠,避免断丝或积瘤。

此外,FDM打印机还需要配合计算机软件程序进行控制,以确保打印精度和打印速度。打印材料的选择也非常重要,需要选择黏度低、熔点低、黏结性高、收缩率小的热塑性材料,以保证打印出来的物品质量和精度。

运动控制

运动轨迹规划

直角坐标下的轨迹规划简单、高效,运动路径多为直线,打印过程整体十分平顺;但面对形状、结构复杂的模型时该方法的局限性也体现了出来,会出现打印效果不理想、打印材料浪费等问题。

圆柱坐标下的轨迹规划最大的特点就是适用于回转体类的模型,当利用圆柱坐标对回转体类零件进行轨迹规划并打印时,打印质量明显提高,打印过程也平稳、顺利;但是由于在3D打印中不可避免地考虑到重力方向,而圆柱坐标总是会围绕一个轴旋转,因此很难控制重力方向。

极坐标的优势在于打印的多样性,无论何种形式的模型都可以较为顺利地打印出成品,在设计打印机时可采用最简结构,使极坐标三维打印机成本控制在最低,同时保证打印精度和稳定运行。

运动控制策略

材料的进给速度与喷头移动速度有关,二者相互存在影响,这两个速度是需要耦合的。

过快的速度会产生较大的振动,电机也会出现更多的失步;过大的电流会加速电机的发热,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而且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和失步现象。

电机控制算法包括:直线加减速算法、梯形算法、指数曲线加减速算法、S曲线加减速算法、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变细分数控制等算法。

温度控制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消费级FDM打印机都是敞开式的,材料成型的环境温度和室温一致,一些材料(例如ABS)从喷头挤出后,一下子冷却到室温,与打印平台的粘附就会不牢,导致后面打印失败。通过加热打印平台可以改善这种情况,这种可加热的打印平台也被称作热床。合适的打印平台温度可以有效地增强材料与平台的粘附力。而打印工程塑料或者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由于材料冷却固化后内应力比较大,打印过程中很容易翘曲变形,这时仅仅有热床就不够了,还需要有一个具备一定温度、封闭的恒温舱

3D打印系统中温度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加热的模块一般是打印头打印平台喷头在挤出耗材时需要长时间稳定保持使塑料耗材成黏流态的温度,若喷头内温度过高将会使耗材碳化分解,堵塞喷头;若喷头内温度过低将不能使耗材熔融,无法被顺利地被挤出。对于热床而言,只有保持一个合适的温度才能使挤出的耗材很好地黏附在热床上,形成一个稳固的基底;因此,温度控制系统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打印能否顺利进行以及打印模型的质量。

温度控制绝大多数采用闭环反馈控制回路的方案,非工业级3D打印设备常采用热敏电阻作为温度检测与模拟信号采集元件,温度精度能达到±1℃;工业级3D打印设备会采用热电偶作为温度检测和信号收集元件,精度要求更高。

限位控制

限位控制是3D打印控制系统当中一个重要的安全控制环节。一般桌面级3D打印设备从节约成本考虑,多采用机械接触式限位开关来限制打印行程,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传统的机械接触式限位开关具有响应慢、精度差及寿命短等缺点,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使用光电行程开关。光电行程开关控制方案具有体积小、控制精度高、响应快及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调平控制

自动化的调平装置及控制系统,使用步进电机作为调平动作单元,结合螺杆传动,实现打印机热床平台的平衡调节。在调平之前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参考面,应用中多以水平面或设备运动平面作为参考面。

从3D打印精度这一角度来考虑,以设备运动平面作为调平的参考面更为合适,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打印头与打印平台之间的相对平行,从而获得更好的打印效果。

数学建模

挤出过程建模

塑料的熔化和挤出过程可以通过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来描述。熔化过程中,塑料的温度分布和熔化速率需要通过热传导方程来模拟。挤出过程中,塑料的流量与挤出机转速、螺杆几何形状和温度有关,这可以通过流变学方程来建模。

路径规划建模

数学模型需要规划打印头的移动路径,以确保材料能够精确地沉积在正确的位置。这涉及到计算几何学中的路径规划和算法,如Bresenham算法或最近点路径规划算法。

层间黏结模型

在FDM打印中,不同层之间的黏结强度对打印质量至关重要。层间黏结模型描述了相邻层之间的黏结机制和影响因素,如材料的表面张力、润湿性和固化时间等。

温度模型

FDM打印过程中,材料的温度是一个关键因素。温度模型描述了打印头、工作台和周围环境的温度分布和变化。这个模型需要考虑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等多种热传递方式,以及材料的热物性参数。

材料特性模型

塑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如热膨胀系数、熔点和固化时间,需要被模型化。这些模型可以帮助预测打印过程中的材料行为。

力学模型

打印出的物体在固化后的力学性能也需要被考虑,这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FEA)来实现。模型可以预测打印物体在不同应力和温度条件下的强度和变形。

机器学习

为了进一步提高打印质量和效率,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优化打印参数。这些算法可以基于大量的打印数据来预测最佳打印参数。

打印材料特点

常用的塑料耗材有PLAABS两种,直径分别为1.75mm和3.0mm。PLA是生物分解性材料,具有较低的熔体强度,打印模型更容易塑形,表面光泽性优异,色彩艳丽,气味宜人,适于环保产品;ABS有刺鼻气味,但它的耐撞和耐热性好,适于对耐热和耐磨要求较高的产品。

PLA耗材最佳的打印温度180~210摄氏度,ABS耗材最佳的打印温度190~210摄氏度。根据热学理论和进料量,加热管功率在30~40W时效果较佳。

温度传感器

铂热电阻Pt100是一种常用的温度传感器,测量范围为-190~630摄氏度,精度为±1摄氏度,在0~630摄氏度时,铂热电阻Pt100的阻值温度关系为:

步进电机丢步问题

为减少丢步现象,在电机模块软硬件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尽可能得到准确的负载大小,使电机扭矩有20%以上的余量,即大马拉小车;
  2. 采用梯形结构的启动、运行和停止方式;
  3. 大负载选用低速、小步距角和小细分数,小负载可选用高速、大步距角和大细分数;
  4. 电机驱动芯片至少有20%的功率余量,同时提供上限电压使电流动态调整。

进料系统组成

进料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加热模块、温度模块、电机模块和风扇模块。其中,加热模块由加热控制电路和加热管组成,实现固体塑料融化;温度模块由温度测量电路和温度传感器组成,实现温度和进料控制;电机模块由电机控制电路和电机组成,实现送料量控制;风扇模块由风扇控制电路和风扇组成,实现气体扩散和系统冷却。

喷头温度控制数学模型

电加热装置可用一阶惯性滞后环节近似描述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所以FDM型打印机喷头数学模型为:

上式,K为对象增益,T为时间常数,τ为滞后时间。

喷头系统的组成

FDM 喷头,从工业工艺学角度分析,共有4个功能结构,分别为给进机构加热机构成型机构打印介质

喷头的2个功能:

  1. 将打印材料融化至熔融状态;
  2. 将加热好的材料在平台上挤出。

打印精度的影响3个因素:

  1. 加热机构的加热温度
  2. 给进机构的给进速度
  3. 打印介质的材料直径

通过使用给料轮将固态可熔融物质挤入到加热腔中,利用该压力将熔融后物质在下部成型,最终在承接装置上冷却重新成型。

喷头评价因子的设定

材料给进速度

打印材料从固态转为熔融态,再重新塑化成固态的过程中,存在两次体积变化。成型体积表示为:

 固—熔—固过程存在高分子微观结构的变化,且该变化与材料的高分子链结构、加热温度和环境温度有关,所以SeV的实际值不固定。

最小成型体积决定了打印精度。

成型效率比例因子

喷口的直径和最小成型体积之间的关系反映喷头的成型效率,即固定喷口直径条件下,使其最小成型体积更小,可以提升打印表面平整度。

成型效率比例因子表示为:

温控精度比例因子

温度精度比例因子主要用于控制高温加热过程对高分子聚合材料高分子链状结构的改变过程。

温控精度比例因子表示为:

加热机构锥形腔形状系数

加热机构的锥形腔是高分子材料熔融过程的反应容器,其几何形态直接影响到加热效率和加热控制精度。锥形腔的内部空间形状不一定为3个锥形台体连接的形状,可能包含部分曲面和倒角结构,但其结构可以基本等效为3个锥形台体的首位连接状态

将加热腔分为3段,每段可等效为一个正台柱体,其体积公式为:

面积公式为:

考虑到倒角、壁厚等原因,其实际体积

将加热腔体积V与加热腔长度L的三次方相比,可以形成一个无量纲比例因子:

将加热腔体积V的二次方与加热面积S的三次方相比,可以得到一个无量纲比例因子:

温控幅度比例因子

加热机构的加热体温度为T,此时无法有效测量加热腔中温度,但在加热腔形状系数NVL和NVS不变的前提下,其理论传导系数保持不变,即可将加热

体温度T的控制能力等效为加热腔温度T'的控制能力。

温控幅度比例因子表示为:

喷头评价因子总结

温控精度比例因子越接近于0,喷头性能越好。在温控幅度比例因子NT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温控精度比例因子不受喷头结构的影响(面积和体积),仅与材料物理化学性质有关。

成型效率比例因子BDS和温控幅度比例因子NT之间没有统计学关联,喷口直径对BSD影响较大,喷口直径越小,打印精度越高

温控幅度比例因子NT越大,温度控制效率越高。

加热体温度为材料熔融点的1.03倍,成型精度最高(T=1.03T0

材料挤出方式

插补算法

常用的插补算法有逐点比较法最小偏差法Bresenham直线生成法,优点是算法简单、插补计算速度快和插补误差较小,缺点是不能两轴联动,影响加工精度,插补次数多,执行时间长,影响生产效率。

注意:论文中有详细的介绍,以后用到再详细学习插补算法

参考文献

[1]葛正浩,岳奇,吉涛.3D打印控制系统研究综述[J].现代制造工程,2021,(10):154-162.DOI:10.16731/j.cnki.1671-3133.2021.10.024.

[2]司国斌,王春霞,靳孝峰.FDM型3D打印机的高精度进料系统研究[J].工程设计学报,2016,23(05):497-500+512.

[3]胡亚南,祁广利,霍蛟飞等.基于模糊PID的FDM型3D打印机喷头温度控制系统[J].包装工程,2017,38(19):173-178.DOI:10.19554/j.cnki.1001-3563.2017.19.037.

[4]童和平.FDM 3D打印机喷头设计[J].制造技术与机床,2021,(08):122-126.DOI:10.19287/j.cnki.1005-2402.2021.08.009.

[5]王春香,张辉.FDM型3D打印机喷头结构的进展[J].塑料,2021,50(03):93-98.

[6]丁承君,韩承都.CoreXY机构3D打印机运动控制算法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9,41(02):81-85.

这篇关于FDM型3D打印机学习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



http://www.chinasem.cn/article/843630

相关文章

HarmonyOS学习(七)——UI(五)常用布局总结

自适应布局 1.1、线性布局(LinearLayout) 通过线性容器Row和Column实现线性布局。Column容器内的子组件按照垂直方向排列,Row组件中的子组件按照水平方向排列。 属性说明space通过space参数设置主轴上子组件的间距,达到各子组件在排列上的等间距效果alignItems设置子组件在交叉轴上的对齐方式,且在各类尺寸屏幕上表现一致,其中交叉轴为垂直时,取值为Vert

Ilya-AI分享的他在OpenAI学习到的15个提示工程技巧

Ilya(不是本人,claude AI)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他在OpenAI学习到的15个Prompt撰写技巧。 以下是详细的内容: 提示精确化:在编写提示时,力求表达清晰准确。清楚地阐述任务需求和概念定义至关重要。例:不用"分析文本",而用"判断这段话的情感倾向:积极、消极还是中性"。 快速迭代:善于快速连续调整提示。熟练的提示工程师能够灵活地进行多轮优化。例:从"总结文章"到"用

无人叉车3d激光slam多房间建图定位异常处理方案-墙体画线地图切分方案

墙体画线地图切分方案 针对问题:墙体两侧特征混淆误匹配,导致建图和定位偏差,表现为过门跳变、外月台走歪等 ·解决思路:预期的根治方案IGICP需要较长时间完成上线,先使用切分地图的工程化方案,即墙体两侧切分为不同地图,在某一侧只使用该侧地图进行定位 方案思路 切分原理:切分地图基于关键帧位置,而非点云。 理论基础:光照是直线的,一帧点云必定只能照射到墙的一侧,无法同时照到两侧实践考虑:关

【前端学习】AntV G6-08 深入图形与图形分组、自定义节点、节点动画(下)

【课程链接】 AntV G6:深入图形与图形分组、自定义节点、节点动画(下)_哔哩哔哩_bilibili 本章十吾老师讲解了一个复杂的自定义节点中,应该怎样去计算和绘制图形,如何给一个图形制作不间断的动画,以及在鼠标事件之后产生动画。(有点难,需要好好理解) <!DOCTYPE html><html><head><meta charset="UTF-8"><title>06

学习hash总结

2014/1/29/   最近刚开始学hash,名字很陌生,但是hash的思想却很熟悉,以前早就做过此类的题,但是不知道这就是hash思想而已,说白了hash就是一个映射,往往灵活利用数组的下标来实现算法,hash的作用:1、判重;2、统计次数;

零基础学习Redis(10) -- zset类型命令使用

zset是有序集合,内部除了存储元素外,还会存储一个score,存储在zset中的元素会按照score的大小升序排列,不同元素的score可以重复,score相同的元素会按照元素的字典序排列。 1. zset常用命令 1.1 zadd  zadd key [NX | XX] [GT | LT]   [CH] [INCR] score member [score member ...]

【机器学习】高斯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以及在python中的实例

引言 高斯过程(Gaussian Process,简称GP)是一种概率模型,用于描述一组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分布,其中任何一个有限维度的子集都具有高斯分布 文章目录 引言一、高斯过程1.1 基本定义1.1.1 随机过程1.1.2 高斯分布 1.2 高斯过程的特性1.2.1 联合高斯性1.2.2 均值函数1.2.3 协方差函数(或核函数) 1.3 核函数1.4 高斯过程回归(Gauss

【学习笔记】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15 人工神经网络(1)sklearn

系列文章目录 监督学习:参数方法 【学习笔记】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4 线性回归 【学习笔记】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5 逻辑回归 【课后题练习】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5 逻辑回归(SAheart.csv) 【学习笔记】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6 多项逻辑回归 【学习笔记 及 课后题练习】 陈强-机器学习-Python-Ch7 判别分析 【学

系统架构师考试学习笔记第三篇——架构设计高级知识(20)通信系统架构设计理论与实践

本章知识考点:         第20课时主要学习通信系统架构设计的理论和工作中的实践。根据新版考试大纲,本课时知识点会涉及案例分析题(25分),而在历年考试中,案例题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并不多,虽在综合知识选择题目中经常考查,但分值也不高。本课时内容侧重于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按照以往的出题规律,通信系统架构设计基础知识点多来源于教材内的基础网络设备、网络架构和教材外最新时事热点技术。本课时知识

线性代数|机器学习-P36在图中找聚类

文章目录 1. 常见图结构2. 谱聚类 感觉后面几节课的内容跨越太大,需要补充太多的知识点,教授讲得内容跨越较大,一般一节课的内容是书本上的一章节内容,所以看视频比较吃力,需要先预习课本内容后才能够很好的理解教授讲解的知识点。 1. 常见图结构 假设我们有如下图结构: Adjacency Matrix:行和列表示的是节点的位置,A[i,j]表示的第 i 个节点和第 j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