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计算机与人类教师的优劣比较,网络教育应用第一次作业,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1、谈谈你对情境认知的理解及其在教学领域中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运用。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认为,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而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意义正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知识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组表征,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集合,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
实际上,情境学习不仅仅是一种使教学情境化的或与情境密切相关的建议,而是有关人类知识本质的一种理论,它是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展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与行是交互的——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活动不断断向前发展。参与实践促进了学习和理解。必须抛弃概念是独立实体这个想法,而应该把它看作工具,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被完全理解意义和身份都是在互动中建构的。这些意义和身份的建构受到所在的更广泛的情境脉络的极大影响。
首先以计算机类教学为例说明情境认知教学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目标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应主动利用经验和知识参与实践活动。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注重实践能力的学科,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应该综合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即“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来自科目专家的目标建议”。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层次,不仅要有普及知识,还要开发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
在一个丰富多元、富有多层意义的情境中学习,产生的结果也可能较为多样、 多层次,因此在设计理念上要采用发展的观点,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从不同层面来逐步加深学习内容以及遇到的问题的难度。因此,学习目标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变性,不能将教学目标简单化,构造的情境除了要有足够丰富复杂的事实、问题,还要提供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经验,以刺激学生不同且多样的体会,也就是让不同的学生有机会产生多样化的建构,从而在探索真实的任务中达到学习目的。
2、教学内容
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按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讲解;归纳几本书的内容和特点讲授,条理清晰,讲课具有教师的风格特点,注重启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那么,第三个层次就是所有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达到的,而这个层次也正好符合情境认知理论的要求。不把教材作为一种目的,不把教材中的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而是一种素材,教学的内容不仅包含课本知识,教师还要设计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与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对问题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相应的能力。
教师设计的情境是学习发生与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情境具有线索指引功能,有助于协助学生记忆。通过启发学生叙述和讨论,还可以多角度丰富情境记忆。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检索出相应的知识与情境记忆。设计出一项活动方案,也可以促使学生寻找已学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相似的问题。
3、教学过程
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然后才开始新内容的学习。而是把课题摆在学生面前,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挥潜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与学习者,教师从知识传输的执行者转向学生知识学习的帮助者、参与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有抛锚式、教学模式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和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三种。下面主要介绍在教学中经常应用的两种模式。抛锚式教学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习者,以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锚”,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将学生带入一个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再引导学生去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合作精神,掌握真实、生动的知识和技能。一旦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在进行计算机课堂学习或者课程设计时,教师根据具体科目的实际情境创设问题或任务,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不直接给出问题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动手操作等形式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探索,以实现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认知学徒制的教学重点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可应用的知识和思维策略,使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联系,将知识运用到真实的实践中去,从而获得有效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创造一种认知学徒甚至远程学徒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观摩、模拟、思索而掌握知识。
4、教学评价
基于情景认知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评价应该融入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一部分,而不能割裂成两个阶段评。价的目标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应用适当的知识去解释问题,是否有利于学,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生最后学习成绩的评价不能像以前教学中单纯以书面考试作为评价标准,而是融合多种考核方式,重视学,考核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由于很多课程要进行具体的编程,也有很多新技术供学生使用,所以考核时,可以采用课程设计、完成作业、做报告等测验手段,让学生自主思考,互相合作,以真实的任务来检验学习效果的优劣。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情境认知赋予学习新的意义,丰富了学习的过程。对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正在成为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新型模式。
其次,情境认知教学理论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
1、创设情境认知教学环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既需要学生学习很多理论知识,也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过于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存在着形式化、抽象化、简单化、记忆表征的单一化等弊病,由此产生的结果往往是只能应付考试,而不能迁移至复杂的真实情境中,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很多用人单位都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哪怕很多学校采取了多种手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仍然存在学习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还有很多困难,这些教学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教育面不宽”和“深入度不够”等问题,因此,仿真式模拟创设情境认知教学环境非常必要。
2、在情境认知教学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
很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受:当年在校学习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作用,而如今在工作实践中遇到问题,才让他们对当年学习的目的性有了质的感悟。在工作实践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自己不知该如何解决,依赖于别人的教授。因此,要让学生的这种感悟提前来到他的脑海中,就需要为学生创设实际需求与问题情境及其问题解决过程的情境,在情境认知教学环境中学会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能够将相似的情况应用于其他具体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动力。
3、采用情境认知理论教学,促进教师职能转变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习惯按照教材的思路来安排教与学,这样一来,信息的流向是呈线性的,即由教师一方灌输给学生。线性结构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教学思路清楚,另一方面能够保证传授的信息量大。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教师的教学往往面面俱到,很难避免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满堂灌的积习,也就是教师习惯于把知识打包填鸭式地交给学生,使教师越教越烦琐,学生越学越被动。采用情境认知理论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4、情境认知教学环境有利于科研与教学互相促动、互相渗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将科研中的相关项目内容引入课堂,会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创设接近真实的教学情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教师提出了更富挑战性的要求,会促进教师一方面更多地接触实践,更多地承接与教学相关的研究项目,另一方面会促使教师将企业的实际开发项目资源转化为情境认知环境教学资源,从而实现科研、教学真正意义上的互相促动、互相渗透。
再者,情境认知理论在网络教学中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出尽可能逼真的、反映知识生成和应用的学习情境,创建良好的实践场,注重课堂文化的生成,关注课堂情境的细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协商与构建。这样,使学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共同体的文化‘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以反映这种活动的真实的需要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好活动情境,将知识和道理蕴涵其中,启发学生去发现和体验,从中抽象、概括出知识的概念。情境教育突破了传统的行为主义观点,不再视学习为刺激——反应单一的对应关系,而是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真实情境之中。这样学生可以置身其中,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从不同的方面理解,便于他们活跃思维,抒发情感,张扬个性。
最后,关于情境认知理论在资源开发方面的运用,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总之,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资源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等教育技术的新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2、你认为分布式认知对网络学习有什么启示?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如何利用分布式认知理论进行设计?
分布式认知理论对网络学习的启示:
1、创设真实(或接近现实)的社会——物质境脉。
2、运用技术来支持分布式的交互协作,同时强调应用技术支持思维的可视化和知识表征,以是学习者清晰地表达观点、拓展和提炼思维。
3、学习者学习共同体和学习工具同样重要,三者不可缺少。关键在于如何将它们整合起来,形成认知合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强调交流和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因为交流和共享是实现分布式认知的必要过程。
5、强调学习情境、文化氛围和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文化氛围不同,学生对信息的表征方式、对信息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不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程度达成信息的共享和知识的建构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参照分布式认知理论框架,本文提出了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网络学习环境结构模型
一、系统角色
①学生角色:学生经过学习者特征分析子系统的鉴别,进入某一虚拟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内进行以完成项目为基础的学习。
②教师角色:通过审核和创建基于项目的虚拟学习共同体、选定和提供特定网络学习资源、参与并指导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体内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习得知识与促进知识共享交流,进而实现知识的学习。
二、系统构成
系统主要由学习者特征分析子系统、基于项目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子系统、一般性网络学习资源库子系统、教师的管理子系统四个模块构成。
3、活动理论对网络学习下的学习设计有什么启示?
活动理论对网络学习的启示:
1、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构建基于网络的环境应当以学习者的活动为中心,包括学习资源、学习共同体、活动策略和规则、学习成果设计等。
2、学习活动的开展需要制定详细的学习目标,基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产生一定的学习结果。该学习结果可以使物质的(例如学生的学习成绩、操作技能、知识构建水平),也可以是精神的(例如协作水平、情感态度)。
3、学习活动的每一步都要分解为具体的行动和操作,要有序列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这篇关于计算机与人类教师的优劣比较,网络教育应用第一次作业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