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人生若只如初见”——RISC-V,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提起RISC-V,我们不得不提的一个词便是指令集架构(ISA)。
那么,何谓“ISA”,ISA可以称得上是CPU的灵魂,有时简称为“架构”或者称为“处理器架构”。
上图对ISA做了一个详细的描述,这里便不再赘述。
有了指令集架构,便可以使用不同的处理器硬件实现方案来设计不同性能的处理器。处理器的具体硬件实现方案称为微架构(Microarchitecture)。
RISC-V(英文读作“risk-five”),是一种全新的指令集架构。RISC-V架构主要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几名教授于2010年发明。伯克利的开发人员之所以发明一套新的指令集架构,而不是使用成熟的X86或者arm架构,是因为这些架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得极为复杂和冗杂,并且存在高昂的专利和架构授权问题。因此,RISC-V架构是一种全新的,简单且开放免费的指令集架构。
简单介绍一些CPU原理:
1.经典的五级流水线
一条指令的流程:取指>译码>执行>访存>写回
简单提及一个概念:流水线深度
越来越深的流水线:追求高性能
越来越浅的流水线:追求低功耗
2.CPU数据通路
关于比赛
赛题:基于蜂鸟E203 RISC-V内核的智能识别SoC设计与应用系统开发
内容:基于芯来科技的开源蜂鸟E203 Demo SoC(e203_hbirdv2)进行扩展, 在限定的可编程逻辑平台上构建面向智能识别应用领域的SoC,进而完成实际的应用系统开发。要求在所搭建的SoC中实现专门的硬件加速器以提高系统整体性能,所实现的应用系统具有创新性、实用性以及市场应用前景。
吐槽一下:借不到&买不起板子也太劝退了
(Nuclei MCU200T,售价2499)
(Nuclei DDR200T,售价4999)
最后在实验室王学长的支持下,买到了一款开发板
(达芬奇pro 35T,售价1526)
熟悉板子,最头疼的还是将E203 soc内核移植到板子里(网上教程几乎为0)
移植教程会在后续发出
分享只为学习交流,还望大佬们不吝赐教🥰
这篇关于“人生若只如初见”——RISC-V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