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介绍会计---总论,希望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开发者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第一章 总论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 我国最早对会计有文字记载的是在西周(BC1100-770)的《周礼.天官》中朝廷“司会”:该官专门从事朝廷贡品与税赋的收支核算,也称为官厅会计。
2. 萌芽于东汉—唐—宋,形成“四柱结算法”也称为四柱清册法。
四柱的关系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即现在的四个指标: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
3. 明朝时期出现新的会计核算方法“合龙门帐”。
其关系为:进-缴=该-存
4. 清朝:焦循写书《孟子正义》该书对会计进行描述,其解释为:以零星算之为会,以总和算之为计。
5.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写书《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又名《数学大全》,该书第一次提到记帐方法:复式记帐。该数学家称为现代会计学之父。
6.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从欧洲引入复式记帐,对该国的经济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7.我国是1905年从日本引入了复式记帐,可对经济无推动。
8.1951年3月财政部颁布了第一部会计法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准则》。
9.1985年我国第一部会计法颁布。
10. 1993我国第一次修订会计法同时为贯彻修订法的执行,财政部颁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财务准则》。
11.会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二:会计的涵义:
以为用户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为目标,以核算和监管企事业单位经济发生的过程和结果为内容的一种管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坚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工具。
三:会计的分类
1. 按会计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他们两者不同点:
报告的对象不同:财务会计为外部利益关系人服务,而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者服务的。
信息的时效性不同:财务会计侧重于过去信息,而管理会计侧重于未来信息。
2. 按服务的主体不同来分: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
3. 按经济业务的性质与核算内容不同来分有:工业企业会计,商业企业会计,运输企业会计,事业会计、、、
4. 按投资主体来分:国有会计,集体会计,外企会计,个体会计等。
四:会计的职能
1. 核算职能,具有完整,连续和系统性。
2. 监督职能:监督经济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合理性。
监督是通过三位一体的监督,即:
l 国家监督也即政府监督,它是以国家财政部门为主体,其他部门(工商,税务,银行,保险等)配合协助。
l 社会监督也即民间监督,以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为主体。
l 企业内部监督,以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及其会计人员为主体。
注:必须有要求才能去监督,只有国家监督可强制性。
3. 核算与监督的关系:核算是监督的基础,监督是核算的质量保障和延续。
五:会计的对象
1. 概念: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2. 表现: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
l 资金:财产物质的货币表现,又称为资本金或资本。
l 资金运动按程序分为:
A,资金投入 :所有者投入和对外举债
B,资金运用: 供应、生产和销售
C,资金退出:缴税、付工资、分利和还债
l 资金运动及其表现形态:
投入 —— 运用供应 —— 生产阶段 —— 销售 —— 退出
货币资金—储备资金 —— 成品资金 —— 货币资金—退出
------------------------剩余
剩余的可以在用到投入去,这样循环使用。
六:会计核算前提假设
1. 会计主体假设也称为空间假设
l 概念: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l 条件:A:独立资金 B:自主经营 C:独立核算收支,盈亏 D:制报表
l 影响(要求):A: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业务
B: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
C:将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
l 说明:A: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非等的,所有法律主体比是会计主体,但并非所有会计主体都为法律主体,如某单位的某部门为单独的一个会计主体。
B:会计主体与主体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会计主体独立与主体所有者。
2.持续经营假设
l 概念: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以正常和既定目标发展。
l 影响:A:使资产和发展分为流动和长期
B:使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一般是以历史成本来计算而不是以现形成成本清算成本计价。
历史成本又叫初始成本,分为原始成本和实际成本。
l 使会计分期成分可能,为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
l 使资金与负债能区分。资金不具偿还性,负债具有偿还性。
3.会计分期假设(期间假设)
l 概念:将持续的会计经营活动分为若干段,每段称为一个会计期。
l 目的:A:便于分期核算账目
B:便于分期编制产物会计报表
C:便于及时提供会计信息。
l 表现:年度、月度、半年度和季度
注:年度是从公历1月1日到12月31日至。没有国际年度这一说法,因为有的国家(印度)是从7.1到6.30为一年的。
4.货币计量:
会计计量分为:货币计量、实物计量和劳动(时间)计量。
l 货币是会计核算中主要而不是唯一的计量尺度。
l 因为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平时可用某种外币记帐,但是向我国有关财政机关报账是必须将外币折算为人民币,目的是提高会计资料的有用性。
l 我国企业应当以人民币为记帐统一币(人民币为我国的法律用币)。
七: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总体性要求:
1. 真实性原则(客观性)
2. 重要性原则,经常发生的业务要单独核算,少的业务可以合并核算。
注:并非以金额的大小为标准,而是以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时的影响程度为标准的。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1. 有用性原则
2. 一致性原则,也称为一贯性原则,指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相同经济业务,在会计处理程序方法上应当保持一致,特殊情况需改变会计程序核算方法时应当向主管财政机关说明:
A:变更的理由、内容;
B:变更的累积影响数(金额有多大)
C: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的确定的理由。
3. 可比性原则:指同行业内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应当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指标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4. 及时性原则
5. 清晰性(明晰性)原则
(三):确认,计量方面的原则
1. 划分两种支出原则
A:收益性支出:指未取得一年内的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如:工资支出;材料采购支出。
B:资本性支出:指未取得一年以上的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如:构建固定资产的支出;取得无形资产的支出。
注:固定资产指一年以上,单位价值较高,保持原有形态。
2. 权责性原则:对收入费用的归属期。
A: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使实际已经收到或支付也不应当确认是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如:预收货款;预付房租。
B:凡是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实际没有收到或支付也应当确认为是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如:赊销商品款;按月计提的借款利息。
3. 配比原则(收入费用间的配比)
A:时间:指收入与相应的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确认。
B:关系:互为因果。
4. 实际成本计价的原则(指固定资金的实际成本)
注:除以下情况外是不能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A:根据国家规定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重新估计。
B:增加补充设备或改良装置。
C:将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撤出掉(固定资产减少)
D:根据实际价值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
E:发现原记的固定资产价值有错误。
2. 谨慎性原则,也称稳妥(稳健)性原则
表现:A:平时应当少核算资产与收入(利润),多核算费用。
B:对应折旧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
折旧法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平均法。
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签订经济合同只是从法律的形式表现双方在将来有可能达成的协议,但不能根据经济合同做帐。
八: 会计要素
1. 概念:是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初次或基本的分类,他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化,是设置会计科目的基本依据,是用于反应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2. 会计要素的分类(按反映的经济状况来分)
A:静态要素:资产、负债和使用者权益
关系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B:动态要素:利润、收入和费用
关系为:利润=收入-费用
3.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的推导
l 理论: 所有者投资 所有者权益
资产=权益 接受捐赠 所有者权益
对外举债 债主权益(企业的一笔负债)
经济业务的类型
A:当左右两边同时增加相等金额,等式仍成立,但有变化,同增加了。
Eg:企业收到鼓动投入机械设备价值5万元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5万 5万
B:当等式两边同时减少相等金额,等式仍成立,有变化,减少了。
Eg:企业用银行存款3万偿还到期的东方公司的货款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3万 3万
C:等式左边内部有增有减,增减抵消等式成立,有变化。有变化
Eg:企业银行提现10万元待发工资。(两者同为资产)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0万
到银行存现10万,也同上(存款多10万,现金少10万)
D:等式右边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增减抵消等式成立。有变化
Eg:企业按规定核算出应付鼓动的利润20万。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0万 20万
核算出应付而未付故为负债,此时企业利润减少了,企业利润分配属于所有者权益。
E:等式右边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增减抵消等式成立,有变化
Eg:经债权债主协商同意债权人东方公司,将本企业原欠债6万元进行债转股。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6万 6万
此时债务减少,股本增加,即所有者权益增加。
F:负债内部有增减,相互抵消等式成立,有变化。
Eg:3月4日企业签发面值为8万的不带息商业汇票,抵付到期的应付款项。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8万
即应付票据增加8万,而应付款减少8万。
G:所有者权益内部有增减,相互抵消等式成立,有变化。
Eg:企业按规定将盈余公积金5万转增资本。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5万
即利润减少5万,而资本增加5万。
注: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费用与成本的关系:费用不仅仅是成本,成本包括在费用中。
净利润(税后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应纳所得税=应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18% 年销售≤3万
税率分为三档 27% 3万<年销售≤10万
33% 年销售>10万
这篇关于会计---总论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编程师们有所帮助!